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作者&投稿:秦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康熙年间,张英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亲人建房造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险些动武。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应当谦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
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至今犹存,传为美谈。当时还流传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扩展资料: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为什么要给家人写下这封信呢?里面所暗含的便是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的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家族世代居住在安徽桐城,府地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张英家人就写信将此事告知张英,想让宰相张英给家中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句,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并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条巷道后来被称为“六尺巷”。
宽容礼让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德。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份谦让,多一份宽容!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宽阔,和谐局面就会出现!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的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九尺巷到底是谁的故事
没听过九尺巷,只听过六尺巷,六尺巷是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故事,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还把官司闹到县衙,但两家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

六尺巷是怎么来的?六尺巷出自什么典故?
官府也没办法,张英就给自己的家人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之后让出了三尺的地界,吴家看到张家如此礼让,也让出了三尺,就变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因为当时张英的家人希望他利用自...

有哪位高人知道三尺巷的典故
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3、典故三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

“七尺巷”的故事内容
桐城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老家的邻居和他家之间有一条一尺宽的小巷,邻居要扩建占用这条小巷,张家不同意,于是争吵起来,张家写信给张英,张英以诗回信“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家里人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很惭愧也让出三尺,于是就成了“七尺巷...

“6尺巷”的故事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以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巷。两家礼让和睦之举从此传为美谈。

“6尺巷”的故事
收到信后,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土地,这举动感染了吴家,他们同样做出了让步,于是,六尺的巷道就此形成,两家的礼让与和睦成为了邻里间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权力和利益面前,通过理解和包容,也能化解冲突,达成和谐共处。"6尺巷"的传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

六尺巷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张英阅罢家书,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收到回信,明白了张英的用心,于是便给吴姓人家让了三尺地。吴姓人家为之感动,便也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府邸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

三河一尺巷的故事简介
4、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5、三尺巷又名六尺巷,其由来如下: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

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而张英收到家信后,觉得自己的地位已经影响到家人与邻里的关系,加上自己与叶家同朝为官,深感忧虑,马上回了一封信,进行劝解:“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夫人收到信之后,也知道了张英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决定不再和叶家争了。于是吩咐...

历史上有名的六尺巷,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
说到著名的“六尺巷”,估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它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这是一个著名的地方。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这里旅游。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六尺巷”这么火吗?你知道柳池巷的故事吗?据相关记载,柳池巷只有100米长,2米宽。建于清朝康熙时期。从这个尺度来看,无疑是一条普通的古道。今...

东昌区13333466667: 无为县六尺巷的传说 -
箕星金施: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

东昌区13333466667: “六尺巷”的故事 -
箕星金施: 教授为你讲述六尺巷的故事,难怪会流传千古!

东昌区13333466667: 谁来讲讲关于“六尺巷”的故事? -
箕星金施: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

东昌区13333466667: 六尺巷的历史 -
箕星金施: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

东昌区13333466667: 六尺巷的来历 -
箕星金施: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它告诉我们:让步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东昌区13333466667: 六尺巷道的由来?
箕星金施: 清朝康熙年间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安徽桐城人.一次家人修治府邸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双方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贸然断决.张英在京接读家信得知事情经过,便回复一首诗代替回信.这首诗内容是: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得知后,也效仿张家让出三尺土地.于是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巷道;两家人也握手言和皆大欢喜. 这就是“六尺巷道”故事的由来.

东昌区13333466667: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箕星金施: 这个典故出自林翰明的《诫子弟》诗,后被写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

东昌区13333466667: 关于六尺巷的传说 -
箕星金施: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

东昌区13333466667: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不倒,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写作背景? -
箕星金施:[答案]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本此地为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武英殿大学士张延玉的府邸.小巷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宅.张英及张廷玉父子在康熙乾隆年间...

东昌区13333466667: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箕星金施: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宴凯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晌戚唤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的弟弟与邻里发生争执,为了一块宅基,家人休书京城,请曾国藩压制,曾国藩修家书一封,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家里人顿悟,后邻仔冲里和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