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相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曹刿论战》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本文精讲内容涉及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文化常识、句子翻译等考点。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考点】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十年:是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是本地区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的,这叫“王位纪年法”,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有年号纪年法。书中的“我”即指鲁国,因为《左传》是站在鲁国立场记事的,也是按鲁国十二国君在位的年次纪年。十二国君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如成语“师出有名”是指军队出兵征战要有正当的名义,后借以比喻做事有正当理由。伐:动词,攻打;我:这里指鲁国。问题:为什么“我”指代鲁国呢?答:因为《左传》是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肉食者谋之〕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肉食者:本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以“吃肉者”代当权者,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是以事物的特征指代该事物。借代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桃花源记》中以“黄发”代“老人”,以“垂髫”代“儿童”;《出师表》中以“不毛”代“荒凉之地”,以“布衣”代“平民”。这些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代事物。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
〔何间焉〕何必参与呢。间:读作jiàn,动词,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考点】
〔乃入见〕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乃入见”“问”“对曰”前都省略了主语“曹刿”,翻译时根据情况,或予以补出,或承前省略。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这是宾语前置句,“何以”理解为“以何”,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所安:所字结构,安身的东西;安:动词,安身。
〔弗敢专也〕不敢独自享有。弗:否定副词,不;专:动词,专有,独自享有;也: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不译。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是一个省略句,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之”,“以之”是介宾短语,意思是“把它”。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去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考点】
〔牺牲玉帛〕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代有“三牲六畜”的说法,“三牲”是指猪、牛、羊,“六畜”是指鸡、犬、猪、牛、马、羊。“牺牲”的本义是因成为祭祀的祭品而死,后引申为为了信仰、理想和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拓展:因信仰而死叫“殉道”;因保卫国家而死叫“殉国”;因爱情而死叫“殉情”;因工作而死叫“殉职”。
〔必以信〕一定根据实情去做。以:动词,用,使用,这里理解为“根据……去做”。同样,下文的“必以情”的“以”也是动词,句子理解为“根据实情去处理”。也有人把“必以信”“必以情”的“以”理解为介词,把句子看作是省略谓语的省略句。“以”不管是动词还是介词,译文是一样的。
〔小信未孚〕这种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信:名词,信用;孚:读作fú,动词,使信服。
〔弗福〕不保佑。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名词,忠诚,这里是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名词,类,种类。这是一个省略句和判断句,省略主语“此”,译为“这”;语气助词“也”表示判断。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是两个词,“可”是指“可以”;“以”是介词,理解为“凭、靠”,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代“这个条件”。因此,这是一个省略句,要理解为“可以以之一战”。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考点】
〔战于长勺〕这是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下视其辙〕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下: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做动词“视”的状语。
〔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军。遂:副词,于是,就;逐:追逐,追赶,这里指追击;师:军队,这里指齐军。比较:上文“公将驰之”的“驰之”也是指追击齐军,用“驰”是表明“驱车追赶”。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在前面有埋伏的军队。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考点】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副词,已经,……后;克:动词,战胜。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这是一个判断句,语气助词“也”表示判断。战:名词,作战,战争。夫:读作fú,句首语气词,也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成语“一鼓作气”出自这里,现在用来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再:数词,第二次。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也就是“而”连接的两个动作“再鼓”与“衰”有先后的关系。“再而衰”与下文的“三而竭”都是承上句“一鼓作气”而省略了动词“鼓”,理解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词,它们,这里指齐军。竭:形容词,穷尽。盈:形容词,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比较《核舟记》中的“曾不盈寸”,这里的“盈”是“满”的意思。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这是一个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惧有伏焉〕怕在前面有埋伏的军队。伏:动词用为名词,指“埋伏的军队”,作“有”的宾语。焉:兼词,于之,可译为“在前面”。“有伏焉”是“惧”的宾语。

全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的主要由内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剑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
是曹刿论战吧。中心思想: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国家着想。2、不要企图用“神明”或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帮助取得战争胜利,一定要取信于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打赢侵略者。3、敌强我弱的战争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正确方略(敌疲我打)击败对手,且不可急躁冒进。主要内容:讲述了...

《曹刿论战》的主旨是什么?
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取得胜利的原因,再一次突出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以及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上下贯穿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质上全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曹刿对这次战争的论述以及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史实,来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曹刿论战》作于春秋时期,...

概述曹刿论战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曹刿论战》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说明了在战争中要如何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这篇文章主要写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与鲁国是邻国关系。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继位,政治腐败,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往莒国和鲁国避难。在第二年的时候,齐镶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害。第三年的时候,齐...

《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
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遂逐齐师的逐什么意思
逐指的是“于是,就”的意思,在这里当副词用,且遂不是古今异义,属于一词多义。原文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意思是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曹刿论战》主要内容: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

《曹刿论战》的介绍
曹刿论战【作家介绍】 《左传》,编年体史书,共计18万字,内容记载了春秋时期268年间(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的重要历史史实。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描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都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和散文创作,影响极大...

《曹刿论战》的介绍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曹刿论战,主要讲的是啥
写鲁庄公听从属下的建议,没有匹夫之勇。曹刽有谋略。

曹刿论战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曹刿论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主要内容是什么?思想感情是什么? -
鲍沾丁络:[答案] 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用自己话概括《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 -
鲍沾丁络:[答案] 政治谋虑 战斗时机 战斗才能 一、主要内容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的主要由内容 -
鲍沾丁络: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主要讲了什么,用现代语言说 -
鲍沾丁络: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情节紧凑,波澜起伏,主要情节有 -
鲍沾丁络: 《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清洁: 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 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
鲍沾丁络:[答案]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主要论的是什么 -
鲍沾丁络:[答案] 政治谋虑 战斗时机 战斗才能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方面 -
鲍沾丁络:[答案] 1.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3.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其中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相信我,我的答案肯定对,我才学的.你根据全文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达坂城区17696759409: 曹刿论战(左丘明所著《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文章) - 搜狗百科
鲍沾丁络: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论战》一文出自于作者左丘明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