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不得封侯?

作者&投稿:住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立下赫赫战功,却终生未能封侯…却是为何?~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李广为什么终生没有被封侯,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李广为一线人员。李广为汉朝名将,守卫边关、防御匈奴侵略的重任舍我其谁!李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线工作人员。试想如果李广成了侯王,在朝廷为官,必然会分担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每天开会呀!学习呀!讨论呀、慰问呀!参观呀、考察呀等等,反而会误了守家护国的重任,影响了江山社稷的稳定。  第二,李广家无余财。《史记》载:李广廉洁,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俗话说“天下乌鸦一样黑”。笔者以为“历代乌鸦一样黑”。汉朝也是这样。李广整天外出打仗,不会贪污受贿,不会克扣军晌,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钱财跑官要官、串门沟通、吃请送礼,当然也得不到朝廷官员的举荐,得不到皇王身边宠臣的欢心,近而也就得不到应得的爵位。  第三,李广口拙不善言辞。《史记》载:“广讷口少言”。不客气地说,李广就是一只哑嘴的母鸡,只会拼命地下蛋,而不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在官场上,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有旋转腾升的可能。如果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必然会吃亏。说到底,既会下蛋又会咯嗒的才是好母鸡,既会干活又会宣传的才是好干部。  第四,李广性格直爽、胸狭量小。李广被贬为民期间,曾遭一官吏刁难,待李广再次得到重用,第一件事就请皇上让那一官吏随其从军,并借故把其杀死,然后又向皇上请罪。一个大将军胸中竟不能容一个小小官吏,岂能容诸侯重任呢?再者,李广就算想治一个小官吏的性命,想点办法,用些手段,给其穿双小鞋,扣个帽子,就能实现目的。干什么非得直来直去,况且还要让皇上知道,岂不是很愚蠢?!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折叠外界原因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折叠千古难解
第一,说李广功低难封侯是不对的。为何卫青儿子在襁褓中都能封侯,而李广不能,莫非李广功劳还不如襁褓中人?即便除去外戚,有些人如张当居、赵商、王弃之等能因为父亲没有跟从赵、楚反,致使被杀而封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父亲的功劳能有李广大?
第二,因杀降、杀霸陵尉而体现的人品恶劣原因难封侯也是站不住脚的,须知在汉武帝时,绝非清平之世,地方上有郭解、灌夫这些游侠、豪族作恶,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汉武帝卖官鬻爵,官员求田问舍兼并土地,酷吏罗织罪名草菅人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人品恶劣的人太多了,汉武帝自己就人品恶劣,李广这样的人品问题绝不影响他封侯,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呢?说李广年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汉武帝对待韩安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韩安国允文允武,但在汉匈战和问题上却是主和派的骨干力量,反对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并且年龄也很大了,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大暴君,喜欢改革和扩张,但他却喜欢韩安国这个政见不同的大臣,让他做御史大夫,甚至差点当上宰相(可惜命不好,才当上代理宰相就摔断腿而作罢)。因此,我认为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在个人情感上不喜欢他,而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原因并不是他年老,真正的原因难下断论,这也正是为何李广难封的问题成为古今以来人们共同探讨而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题。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辨析

李广难封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想了解李广终生不得封侯是不是冤,就得对汉朝军功制度有起码的了解。

中国古代“封侯”是统称,一般指的是封爵。做官不能世袭,只有封爵之后,爵位才能世袭传承,代代“吃皇粮”,福泽荫及后代,享受子孙纪念。封爵是当时人们终极的奋斗目标。从周朝起,封爵一般是五等,所谓“公、候、伯、子、男”。刘邦建汉朝后,一度对功臣大加封赏,封的最多的就是侯爵,比如留候张良,淮阴侯韩信。因此后人又将封爵都通称为封侯了。

要想在汉朝封侯,一般几个条件:(一)血缘。你是老刘家亲戚,那就很荣幸,很可能生下来就是万户侯,不用那么辛苦“万里觅封侯”。或你家跟皇帝家联姻,也就是外戚,有极大概率封侯,比如汉景帝表哥窦婴和汉武帝舅舅田?,就被封为魏其侯和武安侯。(二)一些特殊情形和惯例。比如匈奴、朝鲜、南越等国大小王侯,本来是大小头脑,率部来降,汉朝封你爵位。因“外交政策”封侯,占去汉朝封侯名额的一半左右。再比如说担任重要官员,也可能封侯。汉武帝时期担任丞相职位,通常可以封侯。这种侯叫“恩泽侯”,换句话说,皇帝怕你担任丞相,底子太薄,赏给你的。

最后一种常见的封侯条件,立功。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杀。唐诗有一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汉朝人多半也抱相同想法。要想在战场上立功封侯,一般两个标准。

第一是攻下城池。这一条李广差点就够上。吴楚之乱时,李广曾一马当先,攻下城池,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按说可以封侯。可惜李广缺乏政治头脑,私下接受梁王授予的将军印,犯了大忌。没有追究责任就算不错,封侯自然就不用想。不过,我想李广更在乎的是和匈奴打仗,以边功封侯。然而匈奴只有帐篷,逐水草而居,没有筑造城池。所谓攻下城池的大功,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个大功标准,是一次战斗,斩首千级。汉承秦律,军功制度很明确。杀死一个敌人,获一分奖赏。最开始是割耳朵,后来改成头颅。战斗结束把敌人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清点数量,作为立功证据,逐次晋级。军事上又把头颅称为“首级”。这套制度从商鞅变法一直传到宋朝,才被正式废除。(这种指标之下会有杀良冒功的情形,到宋将狄青时期才废除)。

汉匈长期对峙,先是小规模冲突,此后大战频发,按说斩首立功是不难实现。当时汉朝法律,一次战斗,斩首千级,就可以封侯了。可惜李广长期对匈奴作战(用他自己的话,大小七十余仗),居然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就太奇怪了。其实,厘清他所参与的战斗,你会发现李将军一点都不冤。

李广年轻时的皇帝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当时汉朝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匈奴偶尔南下骚扰,汉军处于守势,虽然没吃大亏,对守边将领而言,要想立功,那真是太不容易。因为匈奴军队都是骑兵,见形势有利就发起攻击,形势不利立刻撤退。本质上说,匈奴对汉朝没有什么战略目标,无非抢劫骚扰。汉军只要守住城池,将他们击退,就算完成任务——若是派出骑兵追击,一来没有什么骑兵优势,马上战斗不占便宜;二来,出击的军队很容易被围歼;三来,城池很容易被趁机攻破,贻误大事。汉军守边的任务仅仅是守边,打退敌人就算成功,并不追求“消灭敌人”。可想而知,防御性战斗,是不可能有大规模杀敌。匈奴人只要一见形势不妙,立刻就撤了,怎么可能被大兵团围歼。

此外,补充一个骑兵战斗的知识。骑兵作战和步兵作战,计算战功的方式大不一样。骑兵差不多可以视为人马合一。想要他们脑袋,首先要保证他们不在马背,否则,就算骑兵负重伤,甚至被射死,只要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战果。在防御性作战中,由于没有追击远行,就无法彻底地消灭。即使大规模杀敌,相当大比例的战果是无法统计进来的。

秦朝和汉朝初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作战经验,在制定军功制度的时候,就没有算进来。此后的汉匈大战中,通过防御性战斗赢得大战,进而封侯的,完全没有;倒是卫青、霍去病在歼灭性的骑兵战斗中,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封侯所需的胜利。

有了这些知识,就不难理解:从汉文帝到汉景帝期间,李广在边疆一干三十年,担任过北方七郡太守,战斗在前方战线,也圆满完成守边任务,赢得匈奴敬畏(被称为“飞将军”),但是在战功册上,他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不是像很多人所说,李广实际是个草包,他的未立寸功,其实是由战斗特点决定。说得更大一点,这是由当时的防御性的战略国策决定的。当时的军人,在那种战争态势下,实在是很难立功的。

李广从军以来,除短暂一段时间在皇宫担任卫尉,大部分时候都在边疆。肯定也立下功绩,可惜和封侯无缘。更糟的是,由于他名气太大,作战勇猛,导致匈奴对于李广防守的城池,绕路而走(比如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段记载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前面的难免有此情形)。对一个将军而言,敌人畏而退缩,这当然值得自豪;对渴望杀敌的将军,未免寂寞萧条。

当然,幸运的是李广并没有终老于死守边关。作为渴望立功的将领,他还是等来汉匈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时候的李广大概五十多岁,算是一名老将。他在朝廷里还是很被器重。汉朝挑起战争的标志性事件马邑之谋里,李广作为“首发五将”被钦点,可见,他是很受器重的。不过这一次出兵运气不好,单于跑掉了,李广失去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当然,这次失误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还在等待着后面的机会。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掠牛羊、抢人口、杀边军。汉武帝派出四路军队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这四个地方都在今天河北和山西边境。四位将军互不统属,分别带兵一万出击。四将出征,战果差别很大。公孙贺出击云中,没有碰到匈奴军队,在外面逛了一圈,原样回师。公孙敖吃了败仗,一万人的军队损失七千人,算惨败而归。卫青很幸运,他遇上敌人,却并非主力。卫青指挥汉军将匈奴击溃,一路追击,居然直捣匈奴人祭祀天地祖先的圣地龙城,斩首七百多人。这七百多人,大概并非匈奴的作战部队,不过也算是战功。龙城距离汉朝边境有上千里,这个作战距离大大超出当时汉军通常的作战半径。卫青不仅能打胜仗,还全身而退,这一次作战充分显示出卫青的才华,从此汉武帝对它刮目相看。

四路军队出击,李广最倒霉。他一出塞就碰到单于带领的主力。匈奴军队是汉军的数倍,李广陷入团团包围。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单于久仰其威名,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要活捉他,所以他才拣条性命,被匈奴俘虏。李广当时受伤,无法骑马,匈奴骑兵便将他搁在绳子结成的网袋上,用两匹马在旁边拽着,像吊床那样走了十多里,走到半路李广飞跃而起夺得一匹好马,疾驰而回。

这次出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公孙贺无功无过,不赏不罚;公孙敖被褫夺将军印,判处死罪,通过缴纳赎金,免罪为民。卫青第一次出征,就获得胜利。虽然只是小胜,意义却很重大,它是汉匈战争以来,汉朝主动出击的首场胜仗。这一仗,打出汉军骑兵的威风。考虑到斩首数量不足千级,不到封侯条件,卫青只得一个关内侯——这个爵位只是名义封侯,没有实质封地和赏赐,比正式封侯(当时称为列侯)要低一个级别。汉武帝有偏心,但也还说得过去。李广的部队伤亡惨重,他本人还被俘虏,在这四人里,算战绩最惨的。按照军法规定,应当斩首。不过,军法也规定,军法犯罪可以用钱赎罪。李广虽然长期为官,俸禄不低,有两千石,但素来不置家产,所以家无余财,保命的罚金迟迟凑不足数。据说还是卫青暗中资助,这才得以解围。李广被削为平民后,赋闲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此后又被召到前线右北平,继续充当边将。

元朔五年,汉军再次出塞。这一次出塞的规模空前,战果也空前辉煌。卫青大军活捉右贤裨王十余人,虏获男女一万五千余人。这次大战中,跟随卫青出征的各路将军,几乎都是大有斩获,满载而归。由于战果丰硕,汉武帝的封赏也格外慷慨。卫青已经封侯,皇帝继续加封,他的三个儿子也封侯,其中一个孩子尚在襁褓中。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等封侯,李沮、李息、豆如意以及中郎将绾赐爵关内侯。令人遗憾的是,李广并不在此次出征大军的名单里。

李广没有参加此次出征,是有人从中作梗,不让李广出征吗?或者像一些人所说,汉武帝歧视李广,卫青排挤李广吗?其实都不是。事实恰恰相反,李广太能干了,导致他没有被率军出征。李广上一次出征匈奴,军溃身俘,大败而归。不久之后,他就被调到右北平,继续参与边境防守。东部防线一直是汉匈作战重点(第一次出征,就是从东部防线突破)。那几年,匈奴经常侵略上谷和渔阳,杀掠甚众。汉军想奇袭,避重就轻,避实击虚,于是攻打实力较弱的河套地区。李广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坚守防线,防止后院起火——李广守边几十年,对于打防御战而言,得心应手,相当有经验。汉朝把他放在那里,算是用人得当。李广擅长打防御战,是汉军的防御第一人,所以被安排在适当的位置;李广的名声太大,他的最大价值,很可能是用来迷惑匈奴,使匈奴误以为汉朝的战略重点在东部。

第二年,李广就回归到卫青麾下,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立功。可见,汉武帝还是给予了李广机会。这次大军出征规模很大。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会战中最大的赢家,既非大军统帅卫青,也非李广,而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霍去病。

对于这次卫青率军出征,匈奴单于提高了警惕,他们对汉军处处设伏,不断打遭遇战。汉军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失败,战略意图暴露了,战事一直拖到第二年,这才决战,对于劳师远征的汉军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划算的。双方打得很艰苦,汉军损失惨重。其中右将军苏建(牧羊苏武的父亲)全军覆没,前将军赵信原来是匈奴人,激战之中,力感不支,干脆率军投降。就在卫青面临惨败之时,小将军霍去病横空出世,成功挽救了危局。当时单于稍稍退却,霍去病突然带领本部人马八百骑,展开追击,并将一场追击演变成千里斩杀。他深入敌境数百里,斩杀敌军两千零二十八人,包括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以及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籍若侯产,生擒单于叔父罗姑比。大战结束,汉军杀敌一万多人。

由于自身损失巨大,战略构想没达成,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这一战算是失败。因此卫青没有加封。霍去病少年英雄,杀敌两千多人,俘虏了一大批匈奴重要官员,还杀了匈奴单于的祖辈叔辈亲戚,沉重打击了匈奴士气。此战打出汉军威风,总算为汉武帝找回面子。因此他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奖励其勇冠三军的气概。霍去病当时才十七岁,就能以军功封侯,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李广作为后将军,虽然参战了,却没有独当一面。主将卫青都无功,他自然也就谈不上功劳,更不要说封侯。李广无功还是好的。右将军苏建(牧羊苏武的父亲)更加倒霉,他全军覆没,差点被斩首。这一次李广未能封侯,无话可说。

汉朝下一次出击,表演的舞台让给了冠军侯霍去病。全军最好的资源给霍将军,任由他发挥天纵之才。汉武帝对霍去病十分宠爱,其他将军都没出战,包括李广。李广被委内战略上的重任,从东部战区的右北平出击,牵制左贤王部。随同李广一起出击的是博望侯张骞(即凿通西域的那位使者)。右北平是李广长期防守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出兵,对李广而言再熟悉不过。

李广真是倒霉鬼,再度以偏师遭遇匈奴主力。他手下只有四千骑兵,张骞有一万人马,两军约定在一个地方汇合。想不到,张骞居然迷路。李广出塞之后,推进数百里,在约定时间地点,没有见到张骞的旌旗,却等来了左贤王的鼓角。左贤王的兵力有四万人马,十倍于李广。面对不期而遇的强敌,李广表现还不错的。他从容不迫下了第一道将令:着校尉李敢——李广的三子——立即杀入敌阵,以壮军心!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杀了一个来回,这才稳定军心。这次战斗中,李广发挥了“擅于防守”的特点,将部队布成圆形阵势抗敌,最外面的持盾牌,后面是弓箭手,再后是大刀和长枪。士兵们全部拉满弓弦,专等匈奴士兵接近,再行发射。近乎贴身肉博,尽管汉军损失惨重,匈奴兵人多势众,也占不到便宜。李广以区区四千人马,与十倍于己的敌军鏖战两日,博望侯张骞这才姗姗来迟。此时左贤王锐气已去,见两天都不能拿下李广,不敢再战,立即带领人马,匆匆退去。

这次出兵匈奴,李广遇上猪队友,差点死在沙场。李广凭借自己的战斗才华,转危为安。李广打退左贤王进攻,算是打了胜仗。清点战地上匈奴人留下的尸体,也超过一千多人。这一次,他为什么没有封侯呢?

原来汉朝关于封侯,除了“一次战斗,斩首千级”的规定,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战损不能超过战功。斩首千级,自身损失不能过千。自身兵力损失,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否则,即使“一次战斗,斩首千级”,也是不能封侯的。这样的军法规定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如果只规定,“一次战斗,斩首千级”这个指标,将军们为了自己封侯,很可能会不计一切代价,牺牲将士性命。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避免将军们作无谓的牺牲,鼓励“巧战”,以最少的牺牲,获取最大战功。

李广这次大战,本来只有四千士兵,经过两天激战,即使杀敌人数超过自身损失,自身损失肯定也超过三分之一。按照军法,李广算不胜不败,没有处罚,也没有封赏。




寻找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诗句(搜集关于李广的诗句.)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6、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寄朱昌叔》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5.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诗 要最短的 除了出塞 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

关于飞将军李广的诗 要最短的 除了出塞
徐夤 【赠杨著】藻丽荧煌冠士林,白华荣养有曾参。十年去里荆门改,八岁能诗相座吟。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钓鱼台上频相访,共说长安泪满襟。沈彬 【塞下三首】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

飞将军李广一共有多少子女?他们的结局如何?
李椒:李广次子,汉武帝时当过郎官,曾任代郡太守,在李广死之前去世了。李敢:李广之幼子。元狩四年李广死时,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李广死第二年,广弟李蔡因罪自杀。不久后李敢代李广为郎中令。因怀恨父亲之死而击伤大将军...

飞将军是哪个名家
飞将军李广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信曾追杀燕国太子丹,立下大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

汉朝名将李广的故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 2.有关写李广的诗 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

李广人称飞将军。因为什么原因始终没有封侯呢?
熟悉中国古诗词的人应该对李广耳熟能详。杜牧称他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样的千古名句赞叹李广的神威勇武。人称飞将军的李广一生历经三朝,戎马半生,一直都在参加战斗。他出身于将门,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尤其是骑射尤为突出。...

飞将军李广的简介及翻译
武帝觉得他有李广的风度,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领地二千多里,经过居延地区察看了地形,不见匈奴,返回。 拜官骑都尉,率勇士五千人,在酒泉、张掖地区教射箭,以防备匈奴侵犯。过了几年,汉派贰师将军讨伐大宛,派李陵率五校兵随后。行军到边塞时,遇到贰师将军返回。皇上赐书李陵,李陵留下军官和士兵,与轻骑五百出...

飞将军李广和李渊是什么关系?
西汉著名将军李广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间相差了600多年,不少朋友好奇李广和李渊是什么关系,李渊到底是不是李广的后人?李广虽然是一代名将,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达成封侯的心愿。到了唐德宗时期,李广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李广为李氏增添了不少光彩,而他的后辈也是十分争气,从他的十...

汉朝飞将军李广的诗句
可是这首诗写得不是唐朝的将军而是赞美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的诗篇。 卢纶还有一首怀念李广的诗“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不止是他怀念李广,还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怀念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698—757)《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702—765)《燕歌行》:...

李广为何一生都在坐冷板凳?真相是什么
因为有了这样的治军策略,所以李广的部队让匈奴士兵很怕,他们一旦听到是李广的部队,就远远的逃跑了。时间一长,在匈奴士兵里就有人开始把李广叫“飞将军”,慢慢地,“飞将军李广”成了大汗王朝震慑匈奴的一面旗帜。这说明李广的影响力很大,能让敌人闻风丧胆。既然李广这么爱惜士兵,深受士兵爱戴,又会带兵打仗,还能让...

昭阳区13678673193: 也谈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
邱郝千柏:[答案] 作为一名正处大汉王朝对匈奴用兵的伟大时代的军人,建功封侯是李广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实现封侯... 李广一生历经七十余战,连对手匈奴也对其敬重有余,称其为飞将军,他竟然未能实现封侯梦,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

昭阳区13678673193: 李广为何难封 -
邱郝千柏: 李广为何难封侯 就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名将,终其一生竟然没有得到封侯,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未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痪,还嗟李广不封侯”. 要说起来,汉代的封爵制度还是基本能体现论功行赏公平竞争原则...

昭阳区13678673193: 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可为何终未被封候? -
邱郝千柏: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

昭阳区13678673193: 李广为何难封侯? -
邱郝千柏: 一来李广性格上有缺陷.二来汉朝是对功过的执法程度很严格.李广几次犯错被降级等处罚,因此没能封侯.

昭阳区13678673193: 李广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封侯?? -
邱郝千柏: 飞将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昭阳区13678673193: 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
邱郝千柏: 汉朝人李广英勇善战,一生经历大小七十多战,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封候,李广至死仍然不过是个二千石的太守,后人感叹说“李广难封”,使他成为历史上怀才不遇的象征.但是仔细想来,李广不能被封侯也许是有道理的. 李广一次去南山...

昭阳区13678673193: 西汉名将李广为何难封侯 李广下场是怎么死的 -
邱郝千柏: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难封侯的原因: 一说为“杀已降”.李广在世的时候,就对他自己没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请教一位操望气之业(相面)的王朔.王朔针对李广自悔...

昭阳区13678673193: 汉朝飞将军李广为什么难以封侯 -
邱郝千柏: 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公元前124年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李蔡的才干在下...

昭阳区13678673193: 李广为何难封候? -
邱郝千柏: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