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些下放的上海知青

作者&投稿:隆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小学时,农村里尚有许多知青还没有返城。那些知青有可能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高中生,年纪轻轻就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地下放的知青大多是上海人,由于上海人称“我”是说“阿拉”。所以本地人把他们叫着“上海阿拉”,以前是集中在知青点居住,由每个公社再落实到每个大队干农活。

        他们可是大上海来的人,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男青年“阿拉”有些是头发卷卷的,个子也比大多数本地人要高大一些。女青年“阿拉”则有不少长得很漂亮的,肤色白净,唇红齿白,说话声音甜美温柔,在乡村里面鹤立鸡群。两个上海女知青如果相遇了,也是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叽里哇啦一通听不懂的上海话,语速极快,听起来像天书一样。

        这些知青在农村则成了许多农户们调侃的对像,认为他们笨死了,农活都干不来,还经常偷吃队里的红薯。女的长细皮嫩肉的,村里的小伙都看得眼睛直勾勾的,被妇女背后说是狐狸精变的,把男人的魂都能勾去。

        我对这些很漂亮的知青阿姨们印象是很好的,她们不仅人长得漂亮,说话和气好听,而且对孩子也是很和气的。

        记不清何故,某个剧团下乡演出,一位演员是上海知青,长得就像画报上的和饼干盒上的女人一样漂亮。年青的上海知青姐姐被安排与我同睡一床,我心里面别提有多开心。我与她同睡在床的一头,床很窄,虽然喜欢她,但却拘谨不敢挨着她睡,辗转反侧,好不容易睡着。半夜时,轰的一声,我摔下了床,睡得迷迷糊糊我在地板上滚到了床底下。知青姐姐惊醒了,一开灯,发现在我床底下,笑了,把我从床低下拽出来,抱上了床,搂着我睡。

        天亮了,我睁开眼睛,床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仙女般的姐姐,早已经走了。

          我在一所村小上学。学校的周围是一大片的油菜花田,黄澄澄的一片,望不到边,学校就长在油菜花田里,一路上,泥土的气息里含着青草与花的芳香,村小是用黄土砖砌的,我的教室靠着背面的一面墙,破了一个大洞,周围是一大片的水渍。洞里蓝蓝的天空,时不时有田野里觅食的小鸟,从洞里的天空掠过,教室变得非常明亮。

        一位女老师正在讲着神笔马良的故事。墙上的破洞会不会哪个有神笔的同学画的?课文里的神笔马良也是画了一扇门从地主家里逃出去的,最后讲到了大官与地主们逼马良画一座金山,马良在墙上画了一片汪洋大海,还在大海上画了一座金山,还为大官与地主们画好了一艘船,结果大官与地主们登上了船之后,马良又画上了狂风骤雨,把船吹翻了,把大官与地主们全都淹死在海里。马良又重新快乐地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穷人画画。

        女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并且在讲台上画了大海,画了一座金山。我在开始浮想联翩,要是我有一支这样的神笔该多好啊!我要画很多很多副食品店里的大油饼,并且还要画很多人民币,这样妈妈就能天天陪着我,不用上班了,还要画一栋很大的青砖做的房子,还要画很多玩具和小人书,把爷爷奶奶都接过来住,这样爸爸就不敢打我了。我还要画一把像电影里小手枪,别在腰上,这样那些粗鲁的孩子,就不敢叫父亲的外号,也不敢过来踩脏我的新鞋子了,不敢抢我手里的玩具了。

        “咄,咄”

        女老师突然立在了我跟前,敲着我的桌子。

        “XX,在做梦呢?”

        我的确是在做梦。坐在教室里,小小的灵魂却在童话里,小人书里,在绿野仙踪里遨游。我成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成了神话故事里法力无边,可以腾云驾雾的神仙,也可以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

        “上次作业有许多同学的作业写了错字,同学们知道写错字的后果吗?”

          女老师扫视着讲台下面的学生,马上又说:

      “一个上海女知青,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在农村,吃饭也吃得香了,农活也学会了, 和老乡们一起吃住,胆子也变大。可是这位女知青把 胆 字写成了 肚 字,吓得女知青的妈妈连忙从上海坐车到江西来看女儿,同学们看,写错字的害处有多大呀!”

      班上的小朋友都不懂肚子变大了有什么问题,还犯得上妈妈来看?

      神笔马良的笔,世上有没有,孩子是确定不了的,就如那罗大佑首《童年》中的歌词那样——“不知道山那一边是否住着神仙”。

      后来,下放知青们都陆陆续续返回了他们的大上海,只有少数在本地方结婚生了小孩的知青留下来,少部分在退休后,也选择了叶落归根。


叶周世纪波澜中的上海文化记忆美文摘抄
上海如同父亲以群的第二故乡,那里有太多的记忆。他在那里结识了冯雪峰、周扬、夏衍、于伶和楼适夷;...不过那时袁殊翻译出版过日本“左翼”剧作家村山知义的一个剧本,还是以群为他写的序言。 以群又往...在《忆鲁迅先生》中他回忆道:曾经多次在“内山书店”和大陆新邨拜访过鲁迅先生。有一次遇到意外,生活...

叶周世纪波澜中的上海文化记忆美文摘抄
这些记忆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刻骨铭心的,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那些经历都永远伴随着他。抗战胜利后,许多进步文人回到上海,茅盾、胡风、叶以群、冯亦代等人都先后回来了。以群离开上海七年重新回来,上海已经今非昔比了。他对上海非常熟悉,抗战前他就是从上海前往西安、武汉,然后前往重庆。抗战结束,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里...

回忆旧上海的“旗袍盛事”
金泰钧,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14岁进入老鸿翔,成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学习服装专业的传人。回忆起那时候的“旗袍盛事”,满头华发的他,脸上浮现出一丝温暖。上世纪30年代的旗袍盛事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鸿翔公司的嫡传后代,尽管已是满头华发,但每每讲述起那段历史,76岁的金泰钧的眼神里总流露出自豪的神情。“鸿翔是中...

城市记忆 上海 600字 自己写的
世博园印象记 5月1日,上海为之倾力准备了数年的世博会正式开幕,上海敞开她海纳百川的怀抱迎接全世界的客人,我有幸在7月1日成为了世博园的参观者.世博会自创办至今已有160来年历史,共举办了41届,可来到中国还是第一次,世博会实际就是一个在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各个国家利用这个机会来展示他们的...

有什么事是你来到上海之后才知道的?
我是2006年来上海的,来上海已经12年了。看到这个标题,我脑子里面努力回忆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地铁,那时候上海的地铁只有1,2, 3,4, 5号五条地铁线。 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每天上下班来回 4小时是常事,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公交是按路程收费的,而且空调车 2元起步。之前在老家公交1元...

80版《上海滩》是否勾起你的回忆?
《上海滩》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复仇故事打动了很多观众。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剧集,剧中不少经典镜头和经典形象都留在了观众心中,比如许文强在雪中为冯程程撑伞的场景等等,而黑帽、风衣、白手套的经典“许文强”造型以及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冯程程”发型更是成为观众对于那个纯真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上海滩...

知识青年下乡的连续剧有哪些?
《北风那个吹》于2009年2月18日在山东卫视黄金时间全国首播。2.《孽债》《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家庭伦理类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叶辛编剧,梁山,夏晓昀导演,黄蜀芹总导演,赵有亮,严晓频,王华英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

上海印象
老式的洋房在上海也是随处可见,行走在街头,特别是在外滩,经常会看到很多外形独特的西式建筑,在武康路等许多街区,依旧有很多地方都还保留有老上海独有的花园洋房。当你行走在上海的新世纪石库门和田子坊时,看见那些低矮的石库门建筑,还有墙上贴着的红唇、挑眉、波浪卷发的民国大美人照时,就能看到属于...

老上海---那些耳熟能详的护肤品
卖这么便宜,这些老国货真的是靠口碑走到现在,被包装耽误了的老国货,完美诠释一句话我很丑但我很好用 上海女人雪花膏 一提到雪花膏,不得不说首先想到的是上海女人雪花膏,它是专为国人肌肤设计的老牌子,可以当面霜,护手霜,身体乳使用,膏体细腻,特别好吸收,而且它保湿不油腻,可以改善肌肤起皮的...

上海市的逸仙路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为表彰欧阳民庆和虞洽卿的功绩,国民下放决定分别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条街道。欧阳民庆遵照欧阳庚的意思:”决不入租界区”,就在当时上海还不繁华的地区,选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欧阳路”。多少年过去了,世代变迁,”虞洽卿路”因为在租界区,现已改名为“西藏路”,而”欧阳路”在租界外,故一直...

绵阳市19491024700: 知青为什么会怀念他们那段的异常艰苦的生活?
章咐德宝: 首先那是他们是年轻的岁月,还有,我想那也是最真的时候吧,现在的社会不免有太多的真真假假,我想怀念的也是当时的心情心态吧

绵阳市19491024700: 回忆知青生活 -
章咐德宝: 没经历过 但我想谈一下我个人对那一代的感想:那是在火一样的年代出现的火一样的男男女女,为了理想也好,迫于无奈也好,他们被下放到农村,去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之中有的在那里找到了事业,有人找到了爱情,他们...

绵阳市19491024700: 中国哪里最好玩,东西最好吃 -
章咐德宝: 中国地方风味小吃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

绵阳市19491024700: 故事旅伴的梗概 -
章咐德宝: 《旅伴》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暗的一年,在黑龙江百事不顺,度日如年,天天找伤感的音乐听.无奈中,我向家里发了封求援信.母亲心领神会,一个加急电报打过来,让我请到一个月事假.南归的列车上,坐在我边上的也是一个上海女知青...

绵阳市19491024700: 旅伴 秦文君 -
章咐德宝: 1.文中“穷途末路”的含义是什么 指自己旅途上陷入了极度的困境.2.文中描写“旅伴俗得不可药救”的作用是什么?对比手法,或者叫做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手法.3.简要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总结全文,点化主题,歌颂平凡中的爱给人生活的希望.

绵阳市19491024700: 那里好吃的最有名最多啊 -
章咐德宝: 哈哈,要说吃喝玩乐,我最牛啦【玩笑玩笑】 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

绵阳市19491024700: 上海知青有补贴是真的吗?
章咐德宝: 上海上山下乡知青是有补贴的,但不是所有知青.补贴的对象是上海上山下乡知青,在外地就业,外地退休回上海养老的.根据上海的政策在外地就业的知青可以把一个孩...

绵阳市19491024700: 描写上海知青下到广西插队的电视剧?
章咐德宝: 剧 名:《几度菊花香》 原 名:《美丽人生》《血色青春》 集 数:20集 年 份:2006年

绵阳市19491024700: 中国边远地少数民族烹饪方式的特色是什么
章咐德宝: 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各种小吃,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能流传到外面的很少.比如说我们侗族,就有腌鱼和侗果,据老一辈人说,当年那些上海知青下放到侗乡,刚见到腌鱼时,谁都不敢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知青吃起腌鱼来都像打仗冲锋.等到知青返城后,全都惦记着腌鱼,但是不会做.

绵阳市19491024700: 求一部电视剧,讲下放知青的故事,好像是在西双版纳什么的 -
章咐德宝: 电视剧的名字叫孽债 片尾曲叫,哪里有我的家 呵呵 讲上海知青到西双版纳后来又回到上海的事情,当时很多人看. 我前端是钱也特别喜欢这首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