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不二

作者&投稿:凤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佛法讨论的重点。 有空不二 与 依有明空 同是大乘佛法般若中观体系的思想纲领。

语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中,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意思分别为:

色——聚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因世人对事物喜欢从形状与颜色上去分辨认知,为方便,佛教在这里以色代指所有物质。

受——面对顺境或逆境所产生的情绪。

想——接触外境时,内心摄取外物的影像并付予的思绪过程。

行——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有明了事物存在与发生之间关系的内涵。

在《心经》中,五蕴代表 有 的存在,与有相对的便是 空 。在世人眼里,总以为 有 与 空 截然对立,认为有非空,空非有,或有在空外,空在有外。而佛法中是如何认知的呢?

                    1.佛对“有”的诠释

在常人观念中, 有 ,与“实在性”联系在一起。在自我认知体系,觉得 有 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本身的存在。

佛法中认为,人类对 有 产生的实在感,是 “自性见” 的表现。 自性 ,可理解为自体,具有实在,恒常之义;并含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而以般若中观的智慧进行观察,所谓 有, 只是 缘起 有,(缘在这里指事物形成的条件)世间一切 “有” 的现象,都是众缘所 生 ——任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形成,是 条件决定了“有”的存在 。

所以, 缘起 与 自性 势不两力,世人不了解“有”的 缘起性 ,才会出现 自性见 与 实在感。 若认识“有”的缘起性,必能了知其 本质 为 无 。

自性——以“有”的现象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

缘起——以“有”的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

因此, 缘起 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恒常实在的“有”。从此推出,对“有”的实在感是错误的。

《大智论》卷十二将“有”分为如下三种:

一.相待有 ——即相待而存,离开相待对象就不存在。如《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一旦某个条件不再,相对的条件也便不见。

二.假名有 ——(假,借用之意)事物存在都是借用一个名称安立,随不同因缘安立各自名称。比如 桌子 ,并非本来就有,因木头、油漆、钉子、技工等条件组合而来。离开这些条件, 桌子 便不存在。而当初名其为 椅子 ,它便叫 椅子 。所谓桌或椅,不过是一个由人安立并沿用至今的 假名 ,其本身不具实在性,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借名安立,借名而用。

三.法有 ——世间万物的名称虽是假名安立,但除名称外,尚有种种因缘而形成的现象。如桌子,虽是条件组合而成,但这 现象 是 存在 的,并具使用功能。所以,这些因缘虽了无自性,但 现象显现了其存在 ,这因缘而生的“有”,便是法有。

《金刚经》中,有首著名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是佛陀对 有 的实质进行精辟透视性总结。

其中,“有为”指生灭,造作的一切现象。世间一切现象有如梦、幻、泡、影、露与电。梦境虚假不实;幻境如魔术,虽真切出现,假相宛然,但空无自性;泡华而不实,瞬间即逝;影由光而显,光去影失……所以诸法(世间所有的存在)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亦如电更说明诸法存在的短暂性。应作如是观则警醒世人以这些认知去看待“有”的一切—— 有即是空!( 在理解时,往往忽略此中的“有”指五蕴——色受想行识 )

                  二.佛对“空”的诠释

世人通常以为“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于是, 有 与 空 相互对立。既然 有, 必定不是 空; 既然 空, 必定不会 有。 但以般若中观分析, 空有一体 ,并非截然对立。所谓 空 ,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待事物毁灭之后才是空;所谓 有 ,是缘起有, 有的当下是自性空 。因此,佛法殊胜便在于——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大智度论》卷十二中,将空分为如下三种:

一.分破空

又称析空观,它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而微,对五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在五蕴色身中所谓的“ 我 ”了不可得,从而提出“我空”。但分析到物质或精神不可分析的部分时,提出“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实有”而形成。“我空法有”的思想意义在于破除“我执”(执念现象的自我存在),至于物质现象,《唯识二十颂》对此进行破斥:只要有体积,便存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就还可分析,由此否定极微说。

二.观空

从观想的层面认识“空”,如那些 瑜伽行者 进入止观状态时,能随观想显现种种境相。修火观成就时,所见之处皆是烈火;修水观成就时,所见之处均是大水……再如“杯弓蛇影”的典故中,主人翁得知真相病情立刻痊愈如初。观想中的水火,典故中的蛇影虽不存在,但在观想境界里,仿佛现实般历历在目。正是从观想显现的境相中,唯识宗师证得了 外境无实,随心所现 之理。但观空者虽破除外境实有的执着,却落入 心有境空 的偏执。

三.自性空

世间外道由于不了解诸法的缘起性,在接触事物时,难免出现 “自性见”。 而“自性”与“缘起”不能并容。《中论·观有无品》中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生,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大意为:缘起是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自性乃无作,自己有自己成,不待众缘便可成立。因而中观学者认为:缘起必然无自性,此为自性空。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从自性空进行诠释。 色,非世人所执的自性色,乃因缘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以为的一无所有的顽空,或人死如灯灭之类的断见,乃是不碍缘起的自性空。

《中论·观四诗品》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十二门论·观因缘门》也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色是缘起的,其本质为无自性,为空。 因此,《心经》将之概括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

                    三.空即是色的理解

相对而言,色即是空比空即是色好理解。世人认为空即是色说不通。

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把“ 空 ”理解为顽空,中观所说的空乃是自性空(可对照“有”的无自性而理解),并不否定缘起假相。《中论·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法是无自性,是空,并不坏缘起的假相。 **所谓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 因此,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色即是空,空亦即是色。由此,世人心中对立的有与空二法,得到了统一。

                  四.有空不二的作用

有空不二的思想是为了遣除世间 有见 与 空见。

世人不了解“有”,才会对有的一切生起错误认识,进而执着不舍,导致人生种种烦恼。

“色即是空”正是帮助我们透视“有”的本质,透彻其虚幻、无常、无自性、空的本质。倘能具备这一认识,便不再因 有 及 有带来的问题 而烦恼,不为物质所累。

“空即是色”是为了帮助那些不了解 缘起因果 的人,他们认为世间一切即是虚幻的,终要归于毁灭,生活没有价值可主,没有意义值得追求。由此,导致虚无主义的观念或无目标而极度苦闷走上绝路,或放纵身心,为所欲为……空即是色告诉世人,万物虽空无自性,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无始无终。因此,我们的善恶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


什么叫做乐空不二
定是指禅定,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简单来讲是打坐,冥想,使精神达到一种佛教境界.慧是佛教的智慧,也可以叫作般若,就是佛法所揭示的真理.定慧双修就是说理论和修行实践要并行.悲是慈悲,智是智慧,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不但要自己悟出真理,还要以慈悲之心去度化众生.建议楼主去看看释圣严法师的<正信的...

寻找“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出处及全文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

分享:莲花生大士: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 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下面的开示 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 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 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 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 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 若遍寻不得 此一妄见便顿现其...

佛说不二法门,何为不二法门
如果没有正确得当的理论(教)指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再更上一层楼了,甚致竹篮打水一场空,或出现走火入魔等差错。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何解???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心经\/心经中先说空色不二,后又单单说空,这么说有什么作用?
当然有含义。楼主弄明白色和空的定义了吗?色是指所有世间能感知到的事物。空是指世间真实存在但是感觉不到的事物。这两种事物是互相转化并存是一不二的。这是个逻辑论证的顺序。空色是一不是二。是相通的是同一个指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字面意思是色不不是空,是双否定也就是肯定。说明色就是...

色空轮回,动静恒常什么意思?
色空轮回,动静恒常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和变化的规律。“色”指的是物质世界,包括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在。“空”则指事物的本质和虚幻表象的统一,也就是真理。“动”表示变化和发展,“静”表示稳定和不变化。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因此有了“动静恒常”的说法。总的来说,这...

古人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究竟有怎样的含义?
《心经》中有句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流传很广,很多不学佛的人也都知道,经常被引用,但真正能理解这句话的人,估计就不是很多了。“色”,很容易让人误解,尤其是没有学佛的人,经常把这个“色”当成“美色”、“美女”,甚至把这句话当成贪恋女色的借口,这是对佛经极大的...

佛教如何看待“色”与“空”
无论你睁眼,还是闭眼,凡是与眼对应的一切,称之为色。闭眼时,对应的黑暗,为色。睁眼时,所看到的一切物本,一切象,包括这个宇宙虚空,亦称之为色。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这虚空。因为有个空象对应于眼。色即是空,说的是与眼对应的一切色相,皆为虚妄。就如梦中一样,不实际,本无所有。一切...

桥东区15361752531: 什么是空有不二?
褒贫依力: 空指性空,有指相有,一切万物,虽然缘生性空,但其缘生之外相,宛然存在,所以性空不离相有,相有亦不离性空,它们是一物两面,是不即不离,是不二的,如水不离波,波也不离水一样.由于性空与相有同时存在,所以说“空有不二”.《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桥东区15361752531: 有空不二 - 搜狗百科
褒贫依力: 这是佛教“空有不二”思想的描述,“空”是指万事万物的本体是空的,“有”是指本体虽空,但能见的相是确实有的,无法把两者剥离开来,说“空”一定会有“相”,虽然有“相”但其本质还是“空”.所以说“即有之空”、“即空之有”. 这两句话是把“空”和“有”割裂开来分别说,以帮助人们理解.第一句是说本体既然是空,当然什么也不显示,一法也没有,所以说“一法不立”;第二句是说如果现出相的话,整个宇宙万物都显出来了.这样说不知道能不能理解?

桥东区15361752531: 般若之心中法师讲了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但大家都说心经使得人们放弃心中的种种执念比如功名利禄,但是 -
褒贫依力: 心经,在在处处都在说空有不二:1.“照见五蕴皆空” 2.“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得万物的空性,自然知道这世间功名利禄都是幻象,也就没有必要...

桥东区15361752531: 请高人解释这两句话 -
褒贫依力: 上联是说任何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做过就过去,不要有什么放不下. 下联是说智慧来源于觉悟,而觉悟有来源于自在,自在就是上联说的一切放下,佛教认为空有不二、生灭不二即无生无灭,所以说生生还是无生.因果循环,自在本身 出自鸡足山金顶寺文殊院里的对联 鸡足山位于云南宾川县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华、普陀齐名.鸡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顶寺,位于鸡足山主峰天柱峰顶.

桥东区15361752531: 佛教的要义是什么? -
褒贫依力: 佛教的空到底指什么?佛教说的空,不是虚无,不是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现象是“虚幻存在”的,不真实.空的第一层含义:空无自性.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任何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的因缘和合而生,而非“自己产生...

桥东区15361752531: 佛教中有现在与现在有的区别是什么? -
褒贫依力: 姑且将您的问题,分成"有"和"空"两部份.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执著"有",则"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时间轴固定,空间也固化,因而产生我执和种种烦恼."有"现在后,三世亦同.流转无穷,难脱三界苦...

桥东区15361752531: 五蕴皆空,指的是什么?
褒贫依力: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

桥东区15361752531: 佛教所说的空是无爱、无恨一切皆无吗? -
褒贫依力: 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说,确实一切皆无.无爱无恨.但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单空,断灭空.那种认为所谓四大皆空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是错误的.所谓的空是说它本体是空性的,但是在本体空性的同时,他还有缘起的显现.正在空性的同时...

桥东区15361752531: 既然佛教是“无神论”,为何还有众多神佛呢? -
褒贫依力: 佛教确实是无神论.但佛经中确实谈论过神,这是因为:佛经中的神,那是人心中的神.在心外,根本没有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属于无神论.佛经中的神,与圣经中的神,最大的区别在于:佛经中的神,佛,菩萨,天王等,全部都是心中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