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士底狱戏剧大获成功,是哪两个派系的争斗?

作者&投稿:斗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英国戏剧之父的称号是~

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之父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莎士比亚号称戏剧之王、又有“人类文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称,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此剧塑造了欧洲四大吝啬鬼之一的夏洛克)《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莎士比亚三大传奇剧《夜仲夏之梦》《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意大利 意大利的签证风险很小,艺术氛围和专业也是很强势的,在世界也是属于前列的,学制短,费用低,公立大学是不收学费的,意大利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对于欧洲史还有戏剧影视文学和艺术的敏感度和氛围是很适合的

戏剧作为西方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兼具娱乐和教化的双重作用。

在18世纪的英国,戏剧有着很强烈的政治性。法国大革命时期,伦敦剧院的舞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英国国内政治和英法矛盾。


英国政府试图用“正统”戏剧锁住民众,小剧场却频繁上演“革命大戏”

法国大革命以其宏大的规模对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它不仅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原型,还将自由和民主通过革命传播到其他各个国家。

英国作为与其相邻的国度,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激起了英国国内的激进主义高潮,也导致了英法长达多年的敌对关系。

作为英国古老的娱乐方式戏剧,它作为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交流思想和表达社会伦理和政治的重要途径,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英国统治者用来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因而这一时期的戏剧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在法国大革命进程中,英国各个阶层对这场革命的不同理解以及英国政府的对法策略。

它一方面和一些不道德的消遣方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又因为展示了统治者的意志而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当时伦敦的两个剧院,科文特加登与德鲁里巷剧院作为政府特许的剧院,拥有着正统话剧的垄断权。在1737年,

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

“特许法案”

规定外地的剧团禁止在伦敦进行职业性演出,每一部戏剧上映前都要经过审查。


然而因为伦敦人口的大量涌入,少量几个特许剧院很难满足大众娱乐的要求,因而国会允许地方治安官可以对一些娱乐场所开放年度许可。

比如桑德乐维尔剧场,马戏演员菲利普· 阿斯特里的圆形剧场等等。不过这些小剧院只能提供歌舞,杂技,哑剧和歌剧的形式。

因为没有“特许剧场”剧本的严格审查,他们无法上演任何涉及当代政治性内容的剧目。然而这些小剧场虽然只能表演喜剧,音乐剧和滑稽剧,

它们的剧本却不用受到审查,在内容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自由性,其中就表现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们上演了很多有关革命的戏剧。

其中皇家马戏场剧院就上演了

《自由的胜利: 巴士底狱的陷落》,阿斯特里圆形剧场上演了

《骚乱中的巴黎》,桑德乐维尔斯剧院上演了

《高卢的自由: 自由必胜》。

它们传达给民众关于革命的热情和信念,随着这些剧目的不断上映,伦敦剧院的政治色彩逐渐加深。

有关“巴士底狱”的戏剧大获成功,国内“反革命”戏剧也呼声渐高

在法国大革命初期,大多英国民众支持革命事业。他们认为法国国王建立的自由性质的宪法能够实现公民的平等地位,

尽管攻占巴士底狱的过程是暴力的,但英国人民仍然对这些杀死贵族的农民充满同情和怜悯。


在英国的社会各阶层,都开始认真思考法国这一革命带来的影响。精美的伦敦剧院老板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话题,以巴士底狱为话题的戏剧肯定能卖空票。然而当时的戏剧审查制度尤为严厉,限制了特许剧院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戏剧演绎,准备在科文特加登剧院等上演的《巴士底狱》在演出前被宫内的大臣拒绝上映。

而一些小剧院却开始竞相上演这一题材的戏剧,并且因为他们擅长使用马戏,歌舞和音乐剧这样的表现形式,对于攻占巴士底狱这种大型的演出十分有经验。

皇家马戏场剧院的《自由的胜利: 巴士底狱的陷落》主要讲述巴黎平民玛蒂尔达(Matilda) 为解救可能关押在巴士底狱的父亲, 和她的未婚夫迪布瓦一起, 加入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的故事。它主要展现了愤怒的群众,激烈的战斗以及阴森的地堡。

当时几乎所有的剧院对这一事件都是以赞扬的态度进行演绎的。他们批判旧有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法国是在模仿英国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他们在赞扬法国的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对自己本国的自由的一种自豪感。

尽管在法国大革命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英国民众以支持的态度为主。但随着这场革命的日益激进,越来越多的贵族,教士都因为被迫害而流亡到其他国家,革命政府还不断地采取一些激进政策,不仅在本国革命,还想要将这场动荡带到周边的国家。


这使得英国民众原本的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减退,这一时期的英国政府也开始严格限制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国内上演,即使有少量涉及法国的戏剧,

比如科尔曼的《加莱的陷落》,主要是表达了危急时刻法国公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法国大革命变得日益暴力和挑衅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的

“反革命戏剧”

首先由于很多保守主义者抨击法国的革命带来的纵欲,

他们认为这种革命带来的暴力将传统贵族家庭以爱连接的纽带摧毁了。

当时英国反革命的戏剧主题主要是将父权统治下的和谐和平民的暴乱作对比,

《法国君主制的陷落》

在多幕剧中都着重展示了法国王室的家庭生活场景, 突出表现了路易十六夫妇温馨和谐的爱情和玛丽王后对其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等内容。还讲述了一段巴黎暴民袭击王后寝宫, 杀掉王后侍卫后, 国王路易及时出现, 勇敢地保卫其妻子。

这些保守主义者的反革命戏剧主要认为法国革命带来的性自由观念是和传统的幸福家庭对立,这些革命者摧毁了神圣的家庭伦理。他们认为这种“平等主义”会摧毁整个社会的传统道德,将腐化人心。


“保守派”和“激进派”论战,“戏剧”间的“冲突”不断爆发

英国戏剧舞台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演绎显示出了国内各个政党进行政治博弈的结果,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表现形式。

这些关于法国大革命题材的戏剧在英国剧场内上演能够让英国民众了解大革命的发展进程,并在政府的推动下转变对于法国的态度。

在大革命的初期,政党是很乐意看到法国模仿英国推翻王权统治的,社会各界对法国革命也都呈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势。

特别是当时的激进主义者认为法国能成为欧洲又一个自由主义国家的胜利者,能够激励其他国家的革命。

然而这种革命带来的思想威胁了英国的国内秩序和政治信仰,

在整个18世纪,社会上开始出现要求政治改良,减少贵族特权的声音。这对英国激进的改革派来说则是求之不得的。

他们以游行,集会等各种方式要求政府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

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者和英国贵族则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法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一旦传入国内,会使得他们遭遇严重的威胁。

他们认为法国革命者过于相信人的理性,这些领导者浅薄且自私,他们不明白稳固的政府恰恰是控制人的激情来维护社会稳定的。


在激进派和保守派的政治辩论中,戏剧也作为一种形式被卷入。一方面是同情和支持这一革命的戏剧,如一些场景剧和哥特式戏剧。

这些场景剧主要出现在大革命初期,对一些法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场景化再现。比如攻占巴士底狱和庆祝联盟节等等。

而哥特戏剧由于其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将这些革命类似的事件安排在时空完全不同的场景里进行,他们可以采取隐喻的手法来象征这一事件,以躲过英国政府的审查。

比如《圣玛格丽特岛》,将背景设置在远离巴黎的玛格丽特岛, 将法国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改为岛上居民进攻总督城堡,将释放巴士底狱罪犯的剧情改为救出城堡内的犯人。


而一些反革命的保守主义者则将戏剧的重心聚焦在革命对人性,道德的摧残上,他们将这场大革命表现为一种对欲望的放纵,当时的保守主义戏剧主要有新古典主义悲剧和家庭情节剧。其中,《爱丁堡的圣基尔达》

就将这群革命者描述成懒散的,充满暴力倾向的乌合之众,他们受到了某些阴谋家的蛊惑,成为被操纵的工具。

而在家庭情节剧中,剧作家则表达出了法国革命的激进性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一种威胁。

他们将法国的王室贵族描述成忠诚的,互相关爱的,充满美的的模范家庭,而巴黎的革命者则是一群嗜血,纵欲的暴烈之徒。在强烈的对比下批判法国革命的激进和暴力。




中国近代历史中左倾和右倾对革命的危害有哪些
首先要说下什么是左倾和右倾: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左派”与“右派”这一对名词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第三等级的代表掌握了政权.然而,由于阶级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阵营出现了分化.在1791年召开的立宪会议上,第一等级教士...

《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随后发表了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等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1831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

历史九年级
4、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结合文学作品谈谈启蒙文学的艺术特点
他宣扬和发挥狄德罗的戏剧主张,创作了法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市民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引发巨大的反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狱”。三、德国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帝国城市,每个小邦国都是一个小封建国家。国家分裂,邦国...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18.第二届大陆会议还决定组织大陆军,并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论军总司令。19.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20.法国大革命从攻占巴士底狱开始。

雨果文学常识
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巴黎圣母院的场面,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雨果在此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这里的描写其实是七月革命的回响,展现了雨果描写历史场景的巨大才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世界著名戏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人物、人物性格特征
这是一部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的名片。在艾佛蒙侯爵的残暴统治下,法国农民惨遭贵族的奸杀掳掠。曼纳特大夫被拘禁巴士底狱18年,得 伐石太太在全家被杀后,发誓杀尽艾佛蒙的族人,但苍天无眼,其仇却报在家族中同情农民并早已放弃贵族身份的达内身上。暗恋露西并受她 鼓舞而重获新生的酗酒律师卡顿以自己代替达内受刑来表...

1644年到1840年:二百年,大清国到底在干什么?
18世纪末,法国进行了大革命,巴士底狱这个象征封建专制的堡垒被人民攻占,贵族的特权被废除不久,《人权宣言》得以发表;而随后不久,在新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功成名就的华盛顿力辞他人劝进皇帝位,在总统四年的任期后不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终身”而毅然离去……而就是在这个“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时代,乾隆皇帝在赚得...

九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五课法国大革命1、时间: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2、开始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3、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4、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5、颁布文件:《人权宣言》颁布机构:制宪会议(1)主要内容: ①人们生而自由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人权②主权源于...

伏尔泰是哪国人
”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

通江县13789252006: 王尔德的生平简介 -
苏科涩肠: 王尔德 - 个人生平简介: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全名为: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他的父亲威廉姆...

通江县13789252006: 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剧情介绍|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分集剧情,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分集介绍
苏科涩肠: 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剧情,电视剧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剧情介绍,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全集,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分集介绍前面曾经说过英国喜剧的幽默,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而《贵在真诚》、《四个女人和一个葬礼》...

通江县13789252006: 为什么说伏尔泰是启蒙运动领袖从历史方面说 -
苏科涩肠:[答案]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 结果遭到贵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出狱后被宣布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国.在伦敦,伏尔泰以新奇的眼光...

通江县13789252006: 英国大革命时巴士底监狱关押的7名政治犯是谁
苏科涩肠: 法国大革命期间攻占巴士底狱----释放四名造假贩子,两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为不检的伯爵(即萨德侯爵) 一说四名锻工,包括萨德侯爵在内的两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贵族,以及一名杀人疑犯.

通江县13789252006: 攻陷巴士底狱是怎么回事?
苏科涩肠: 1789年7月13日,法国巴黎教堂的钟声突然响起,这钟声号召着巴黎市民走上街头,与 国王的雇佣军展开了战斗. 巴黎东部的巴士底狱广场有一座巴士底监狱,巴士底狱...

通江县13789252006: 为什么莎士比亚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 -
苏科涩肠: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 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通江县13789252006: 《双城记》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
苏科涩肠: 故事梗概: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的故事.法国革命前,一个在巴黎开业、名叫马奈特的外科医生因为向政府揭发贵族厄弗里蒙兄弟将农村的一对兄妹无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贵族特权的厄弗里蒙兄弟所陷害,马奈特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