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佛经里以雁比喻罗汉的故事?

作者&投稿:宫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八罗汉的传说~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因此,先说十六罗汉。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最早十六罗汉的名字,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
 
  “阿罗汉”有三义: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十六罗汉的名称: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如王维、贯休、李公鳞、张僧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是怎麽来的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两个尊者,成“十八罗汉”。
  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自民间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十八罗汉的名字苏东坡却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都不对。
 
  五百罗汉:他们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麽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楼主所说的故事,我认为有两种:
一、婆罗门女救母
过去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婆罗门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孝顺女所作功德,得以离地狱而生天。
二、光目女救母
又于过去无量劫前,地藏菩萨曾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极多杀生罪。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心,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这两个故事都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婆罗门女、光目女都是地藏菩萨的前世。

以下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故事原文:
一、婆罗门女救母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只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二、光目女救母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噉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据楼主'建庙”的词语,是婆罗门女救母的可能性大。

  (六○)五百雁闻佛说法缘

  佛在波罗奈国。于林泽中。为诸天世人。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说法。深心爱乐。盘回而翔。来下听法。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其网中。为诸猎师。都悉所杀。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忽自长大。如八岁儿。端政殊妙。诸天身光明曜宫殿。犹若宝山。便自念言。我修何福。得来生天。寻自观察。知从雁身。闻佛说法。深心信乐。乘此善心。即便命终。得来生此。便作是言。我等今者。当报佛恩。即共同时。顶戴天冠着众璎珞。庄严其身。众香涂身。赍持香花。来诣佛所。供养世尊。供养已讫。顶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世尊演说妙法。信乐心生。得生胜处。唯愿世尊。慈愍我等。更为重说。开示道要。尔时世尊。即便为说种种法要。心开意解。五百天子。一时皆得须陀洹果。心怀欢喜。绕佛三匝。顶礼佛足。还诣天上。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昨夜光明照于林树。有何因缘。愿见告示。佛告阿难。汝今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以我先时于林泽中。为诸天人。演说妙法。有五百群雁。爱敬法声。心怀憘悦。即共飞来。欲至我所。为猎师所杀。因此善心。得生天上。故来报恩。尔时阿难闻佛说已。叹未曾有。如来出世。实为尊妙。莫不蒙赖。乃至飞鸟。闻佛音声。尚获道果。何况人类。信心受持。过逾于彼。百千万倍。不可为比。是故汝等。当共一心。信敬佛法。如法修行。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撰集百缘经

罗汉知道,别人的后500世。
而普通人,连明天发生的事情,都不知道。

而高级的预测师,最多可以知道,别人一生的事情,
但却无法知道,来世的事情。

而佛属于:正遍知。
也就是说:佛全都知道。

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该洞窟的窟顶是一个莲花藻井,莲花藻井的四周有4个飞天的“四飞雁”环绕,奇特的是这4只飞雁的腿都十分细长,和鹤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来源于此。
佛经中曾以500只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这里雕琢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这在龙门石窟中也仅此一处。


信佛,读佛经真的可以心里清净吗
想找个心里上的依靠,平时也在听佛乐,一直在犹豫是不是去信佛,是不是去读佛经,可是又在想,我毕竟是个普通人,恐怕难以做到六根清净,潜心修佛,怕亵渎了佛祖。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了?谢谢各位的回答。佛经有很多啊,请教一下应该从哪部开始看呢,或者说看哪部会对我比较有帮助呢 展开 ...

什么佛经可以静心,清心
阿弥陀佛!若欲持诵,令得静心,可以多多诵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六祖法宝坛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佛经》、《地藏经》等等都是非常适合的选择。若欲明了佛理,以放下世间无谓的执着,远离烦恼痛苦,师兄也可以看看有关...

霜风鹜度雁,月露皎德林.是谁的诗句???
是唐朝一个叫皇甫冉的人,原诗如下:《同李三月夜作》霜风惊度雁,月露皓疏林。处处砧声发,星河秋夜深。

大雁塔名字的由来
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称为雁塔,最终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相区别而被改称为大雁塔。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

【佛经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行人答言:「汝不闻乎!如来出世,难值难遇。今在此国,宣传道化,我等欲往听说妙法。」此盲目教士有一绝技:目虽失明,听觉第一。尝对人言:「众生之中,有八种声:一为乌声,二为枭声,三为破声,四为雁声,五为鼓声,六为雷声,七为金声,八为梵声。其乌声者,是人性悖,忘恩负义...

佛法和易经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全球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不管怎么...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阴性功能的存在。东方神秘文化中的道术佛法(如符咒)皆属于阴性功能,是心经中讲的“

莲花与中国佛教
在古印度的 十典 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

净化心灵禅语图
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什么时候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6、【佛心禅语】别让宽恕和忍让变成放纵和懦弱,不做软弱可欺的人,忍让和宽恕必须把握住一定的限度,低调绝不是懦弱的标志。7、【佛心禅语】不要太过分地计较个人...

雀鹰雁我发现这三个字中都有什么字:它的意思是
5、雁翎:原指大雁翅膀上白色的羽毛,常在文学中用来象征纯洁、轻盈和美丽。6、雁塔:在中国的一些古都城市,如西安,保留有许多古老的佛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雁塔。这个塔是以古印度的一位高僧命名的,他曾在此翻译佛经。7、雁北飞:与雁南飞相对,是指大雁在春天从南方回到北方。这个词常用来...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用法】作...【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

汾阳市19729772477: 谁知道500罗汉的故事?
季垂曲安: 五百罗汉:他们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

汾阳市19729772477: 传说中的“十八罗汉”的各个姓名? -
季垂曲安: 首先讲讲十八罗汉在佛教中的典故. 第一位就是坐鹿罗汉,他曾经乘坐的他的鹿骑进入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 第二位就是欢喜罗汉,它清楚世间一切善恶丑,所以在很就很久以前,他是在古代印度做一名雄辩家,他在辩论时,常带笑容,所...

汾阳市19729772477: 佛教中十八罗汉的寓意各为什么?谢谢! -
季垂曲安: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 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上面是十六罗汉.说法是佛的16个弟子. 后来中国增加了: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汾阳市19729772477: 精典佛经里讲的故事 -
季垂曲安: “释迦牟尼割肉喂鹰”,这个经典的故事,我相信每个版的佛经里都有提到.另外,关于佛经的更多故事:1,释迦牟尼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60398.html?wtp=tt2,佛经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94793.htm PS:词条很棒!里面都多多少少含盖了些佛经中的故事,如果楼主认为词条中的故事不够具体的话,那么具体故事楼主则可以从中提取些关键词,在网络里搜索.

汾阳市19729772477: 鹿在佛教和树在佛教的意义 -
季垂曲安:佛无量劫前曾经多次做个鹿王,所以有很多关于鹿的故事,下面举一个例子供您学习:波罗奈国的国主,梵摩达王,在山林中打猎.看见有两群鹿,每一群鹿都有自己的鹿王.每只鹿王领着五百只...

汾阳市19729772477: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来历 -
季垂曲安: 出自佛经中的一则小故事,在原著中的意思是,虽然弱水很多,但只取一瓢来喝!现在都用来比喻美好而又忠贞的爱情,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只有把握好初心,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才能方得始终.

汾阳市19729772477: 如来佛祖座下的十八罗汉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
季垂曲安: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汾阳市19729772477: 有谁知道宗教里《白马驮经》、《滴水观音》、《欢喜罗汉》的故事呀? -
季垂曲安: 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摹写浮屠的遗像.蔡愔等后来和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

汾阳市19729772477: 上辈子欠的情债今生来讨(佛经故事 - 欠债还情三世也难)
季垂曲安: 1、从前,有一位信佛又发菩提心的居士,时常以财物借给人周转,而不取利息.凡是经济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济助的方式,把财物借给贫苦者.因此,居士美...

汾阳市19729772477: 弱水三千独取一瓢 -
季垂曲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警醒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 故事出处: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