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婚俗有哪些特点?

作者&投稿:长沙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纳西族婚俗~

走婚是云南当地少数民族纳西族的摩梭人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也叫“阿夏”婚,因为他们管“走婚”的另一方叫“阿夏”。不举行婚礼也不办证
他们确实是女子的地位较高,在家里老祖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女(男)子长到13 岁就由她的老祖母为她举行“成人仪式”之后就可以“走婚”了。他们的“走婚”是男子到与他相爱女子的房间过夜,但是一大早就要离开了。摩梭人一生可以走好几次婚,但必须都是与现在的结束了才可以开始下一个。如果女方有孩子了,生下后男方没有抚养的义务,是养在女方家里.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

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一、日常礼仪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二、饮食
  1、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2、特色饮食
  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
  纳西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
  三、住屋形式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四、婚俗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
  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
  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五、传统节日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居住在美丽的丽江江畔上的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结婚,早婚的现象比较少。

参加婚礼的纳西族的女子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即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

在纳西族地区,不可以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参加或者进入别人家的婚宴,同时,也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去主人家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的人们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看作是虚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纳西族的青年男女由于恋爱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数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定亲在纳西语中为"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5岁左右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10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择定吉日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接亲队伍到达之后,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按照纳西族传统的"不能见天"的习俗,要在天井里搭起凉棚,棚顶上盖红布或红绸子,棚下铺松毛。还要专门扎制迎亲牌坊和准备结婚用品。这些事都要请族中能干的男性长者主持。

婚礼举行时,屋内屋外张灯结彩,洞房门上悬挂一个用红纸核糊的筛子,上写"麒麟在此",并插三枝用柳枝或桃枝做的箭,以防白虎进门,这也是一种禁忌。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并请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当晚陪新郎睡在新床上压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亲,并备一空轿或马匹,在归来时让新娘乘、骑,同时带去酒席两桌和其他部分礼品。到达女方有门口时,接亲的队伍高奏喜乐,连奏三次后,女方的大门敞开,接亲者才得以进入,随后受到热情的接待。

一般在午时前后,男方接亲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轿中。这时,新娘使劲挣扎,一副不愿去的样子。经安慰和劝说,才告别父母和亲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轿或骑马上路。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可男方家的门是关闭的。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唱纳西调子,让男方家开门。女方家的人在门外唱道:"金驼子来不来?银驼子来不来?"这时,队伍中有人唱答:"金驼子来了,银驼子来了,快快开门。"

一番对唱后,大门开了,新娘新郎要双双从红纸糊的马鞍上跨过去,才能进入大门。这时,东巴要念经,同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滴酥油或泼点清水,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进屋后,要送公婆各一双鞋。这时,送亲者故意把新娘送给新郎的鞋丢到新床底下的深处,让新郎弯腰将芏捡出穿上,这种习俗称为换脚鞋。

接着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见家族中的长辈,接着夫妻互拜。拜堂时,新娘手握盐巴,新郎手持一个茶水罐。拜毕,新娘要象征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红柜,锁上后把钥匙随便在红柜一丢,孩子们顿时争抢起来,因为夜班抢到匙随,谁就可以向新娘赎喜糖。

傍晚时分,在新房里摆上由女方家带来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其余宾客则由男方家盛情宴请。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可以欢聚在一起,跳纳西东巴舞,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请亲友,请东巴唱嫁女调。

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这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请来,按长幼顺序,让新娘一拜见。长辈们也向新娘致以祝福,并送新娘见面礼物。

第三天为回门。新郎新娘要带礼物回到女方家一一拜见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长辈,并同他们共同进餐。按习俗,不管路途多远,新婚夫妇要当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买鱼、葱和松明等东西,分别表示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送喜神的仪式。喜神是指迎亲时的吹鼓手们。

婚礼仪式结束后,拆去凉棚,吹鼓手们讨了工钱,要回家了。临行时,新郎用猪督头、木柴棍做出追打的姿态,谓之"送喜神"。至此,纳西族的婚礼宣告结束。




西拉族奇特婚俗
西拉族的婚俗独特而富有仪式感,从十四五岁的年纪起,年轻人就开始了爱情的探索。男子通过晚上弹琴的方式向心仪女子表达情感,如果得到回应,他们会连续三天晚上到女方家,姑娘在家人默许下开门迎接。当双方确认爱情后,大约几个月后,会举行两次婚礼。第一次,新郎的妹妹作为使者,清晨来到新娘家,以高喊的...

传统习俗构成:纳西族婚俗有什么特殊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

纳西族的婚俗有哪些特点?
纳西族的婚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严格禁止家族内的通婚。通常,纳西族的男女在20岁左右便会步入婚姻殿堂,而早婚现象较为罕见。在婚礼上,纳西族女性会穿上节日盛装,尤其是她们心爱的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不仅美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纳西族的婚礼不仅注重形式,更注...

少数民族婚俗纳西族婚恋习俗
结婚仪式中,纳西族有“不见天”的习俗,会在天井搭建大帐篷,铺以松毛,还会搭建迎亲牌坊。新娘家会关上门,通过隔门对唱喜歌的方式,只有对答如流的队伍才能打开大门迎接新娘。新娘进入夫家时,必须跨过门槛右侧的马鞍,象征她已成为男家的一员,同时她会边祭祖,边含泪告别父母,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纳西族婚俗
摩梭人的“阿夏”婚是纳西族中的一种特殊婚俗。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称为“走婚”,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所生子女由女方抚养,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

结婚要五个阶段——维吾尔族婚俗
结婚要五个阶段——维吾尔族婚俗维吾尔族人从提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1、选亲男方家长从亲戚朋友、邻里或从别处为儿子物色姑娘,选中以后,就通过别人告诉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也可自己物色对象,但须经父母同意。2、接亲姑娘一经选定,由家长出面拜托亲戚朋友中的两名中年男子到女方提议...

纳西族和摩梭人是什么关系?纳西族的婚俗有什么特别之处?
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俗都与金沙江以西的纳西族不同。一部分摩梭人属于元朝蒙古人南征时居住在滇川边境地区的蒙古人,但不属于蒙古人。早在汉代,摩梭人的祖先古羌人就来到了云南,随后的数百年间,蒙古人才陆续到来,后来因为幕府的繁荣导致与周边势力的融合而被归为纳西族的分支。摩梭人的名称因民族...

撒拉族习俗撒拉族有哪些特殊的婚俗?
撒拉族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有几个特点。首先,男性有重婚和一夫多妻的特权。其次,男人有通过“语音通话”抛弃妻子的特权。也就是说,男人对妻子不满,只能说三遍“我不要你”,就算宣布离婚。但是,女性无权提出离婚。第三,早婚非常普遍。一个9岁的女人和一个12岁的男人将承担婚姻的“非天...

彝族和纳西族婚俗区别
纳西族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彝族婚礼举行前几天,姑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这种"新娘子饿食...

纳西族有什么婚俗
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

蓬安县15749247834: 纳西族有哪些有趣的婚礼习俗?
武咱格力: 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在举行婚礼时有冷水淋头和用酥油茶贴脸的习俗.当新娘子身着盛装,头顶大红布,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家门口时,一位伴娘抢先跑进男家,从水缸...

蓬安县15749247834: 请问纳西族的礼俗是什么? -
武咱格力: 一、居住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

蓬安县15749247834: 查找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 -
武咱格力: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丧葬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

蓬安县15749247834: 纳西族是不是走婚 -
武咱格力: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1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密切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情势,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

蓬安县15749247834: 有谁知的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代表人物,文化瑰宝
武咱格力: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西族风俗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

蓬安县15749247834: 800字左右纳西族的礼仪风俗习惯
武咱格力: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

蓬安县15749247834: 纳西族有什么习俗 -
武咱格力: 走婚

蓬安县15749247834: 哪位高手能解释一下纳西族的“阿注婚”是什么? -
武咱格力: 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一种婚姻制度.居住在盐源县左所、前所、右所、沿海、瓜别,以及木里县的屋足、项脚、博凹、博科、列瓦等地的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纳日”,他称“幺些”、“摩梭”.部分地区,特别是泸沽...

蓬安县15749247834: 阿注婚的形成和内容 -
武咱格力: “阿注婚”亦称“阿肖婚”.旧时云南永宁地区纳西族与普米族婚俗之一,为以母系为主临时结交同居的婚姻形态.“阿注”或“阿肖”,意为朋友,为结交“阿注”关系的男女之间的互称.阿注婚又分“阿注异居”和“阿注同居”两种形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