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作者&投稿:钱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代进谏十分成功的例子~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1、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2、邹忌看到齐国在威王手中一步步衰退,心急如焚,而国君躲在宫中,不见进谏的大臣,于是他想到一条妙计。原来齐威王喜欢音乐,尤其爱好弹琴,经常从全国各地招募优秀的琴师进宫为他演奏。邹忌乔装打扮成一名琴师求见,顺利地被批准了。
邹忌见了齐威王后给他讲了弹琴的道理,粗细琴弦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好比是君臣相互配合才能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也不过是像弹琴之道。齐威王听了后恍然大悟,第二天,沐浴更衣,正式接见邹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邹忌趁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齐威王非常高兴,拜邹忌为相国,并在他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使齐国走上了成就霸业的道路。
3、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5、李陵降敌后,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司马迁因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而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扶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一、直言进谏型的,

关龙逢——夏朝时,夏桀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大臣关龙逢,因忠谏而被夏桀所杀。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因为进谏而被外死的忠臣。
比干——劝纣王,纣王不听,并将他剖心。
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建议杀勾践,灭越国,被吴王夫差所杀。
张昭——三国时孙权的臣子,孙权有错,他就大声地批评他及群臣。
诸葛亮——批评刘禅。
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二、巧妙讽刺型的:
邹忌——
淳于髡——淳于髡也是一位善于进谏的代表人物。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
顾雍——三国时孙权的臣子,孙权爱打猎、饮酒过度,顾雍就参加宴饮,但自己滴酒不沾,而是记下孙权及周围群醉汉的丑态,待大家酒醒后再一 一念给他们听。

唐太宗纳谏的真相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又诛杀其子侄十余人,夺得皇位继承权。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虽已君临天下,但始终觉得自己的帝位出自非法,更何况自己杀兄逼父之举,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更不能贻示子孙,垂为法诫,因此,他一方面令人着手修纂国史,使国人视自己做帝为合法;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杀人子夺人妻的心理压力,迅速缓和形势,更刻意修饰自己的言行,对原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
自武德年间,魏征即代表山东豪杰的利益,保护山东集团的精英,取得部分关陇集团成员的支持,成为魏征在贞观时期的主要活动。他洞穿了李世民的心理,看到了唐初各种矛盾交织的焦点所在,利用自己的谏议大夫之机,积极进谏,以“居安思危”之语使李世民动心,以达到他使李世民“不为非法“的目的。
李世民对魏征的心理活动也是清清楚楚,他看到在魏征的背后有庞大的山东集团作后盾,而自己又“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现实迫使他必须在贞观初期协调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时时处于“居安思危”的状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而容忍,接受魏征的“犯颜”进谏亦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贞观初年政局的安定,唐政治斗争的中心由关中转向山东,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世民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就是打击、抑制山东士族。贞观初期,李世民礼贤下士,不惜屈自己的至尊之躯。当时他“宴见卫公,常呼为兄,不以臣礼。初嗣位,与郑公语恒自名。然而到了贞观中后期,李世民与前期相较,判若两人,由于政局的稳固,魏征充当李世民警钟的作用已不象以前那样为李世民所急需”太宗始疑征阿党”。
魏征的智慧,就在于他看到李世民虚心求谏、重用人才的表象后面隐藏着本身固有的疑惧、残忍及独断。也看到了李世民急于在众人面前刻意修饰自己,以掩饰自己杀兄逼父之非。这从贞观时期李世民的言行之中可清楚看出。愈到贞观后期,李世民愈爱玩弄权术,愈注意自己的形象。作为一名帝王,对自己的历史活动如此关心,甚至要亲自御览起居住,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恐不多见。
李世民和魏征二人之间关系的假象之所以会产生,是由山东问题这个内在本质所决定的。李世民是在政局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登上大宝的,他一方面要迅速消弥建成、元吉余党的反抗,又须对付山东集团,以便更好地经略关中这个根本之地,但是,他的残忍、独断的心理使他本来不能容忍魏征等山东集团对关陇集团的制约。他接纳魏征进谏的明智之举后面隐藏着深深的痛苦。

随着唐初危机的过去和李世民地位的巩固,李世民原有的本质逐渐暴露出来。从贞观初期的“求谏”发展到中后期的“穷谏”,骄横之举逐渐显露。644年夏,李世民曾问臣下:“近来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何故?”刘泊回答曰:“卿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马周也回答云:“陛下比来赏罚,征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二人均指出了李世民在功成志满之后的心态,也道出了李世民、魏征关系的实质。(王万盈)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就是魏征,唐太宗即位,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这大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进谏最成功的例子了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古文中有名的进谏故事原文内容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谏太宗十思疏...

历史上的大胆进谏的人有谁?
历史上的大胆进谏的人有谁? 愈多愈好要有代表性最好有他们的一两个小故事... 愈多愈好要有代表性最好有他们的一两个小故事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 yizhihe1995 推荐于2017-09-27 · TA获得超过103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0...

司马迁成功的故事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 文化 遗产。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司马迁成功的 故事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司马迁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

谏臣的故事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此人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筑倾关龙逄宫饰瑶台,远贤臣,亲小人,谏者皆杀之。夏桀终日与美女妺喜寻欢作乐,对妹喜言听计从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

在魏征进谏的故事里魏征是怎样进谏唐太宗的
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责皇帝错误的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其实还有“阿谀奉承”的一面,并且用“拍马屁”劝谏唐太宗改正错误。大约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出现动摇,崛起的魏王李泰试图要夺取太子之位。但是以魏征为代表的不少宰相级重臣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反对...

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因此,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劝谏。但是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

求历史上讽谏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也有一些像邹忌一样善于讽谏的人,请举出一例讽谏的例子。(注:讽谏是指用含蓄的话来暗示或劝告君主或者长者改正错误) 匿名 | 浏览3374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2017-12-16 18:37:01 最佳答案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大树的根本是根基,国家的根本是道德...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中邹忌是怎么样成功的说服齐王的?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我与徐公谁更漂亮?”侍妾说:“徐公怎么...

历史大曝光,第一位因为进谏劝皇帝专心从政被杀的大臣——关龙逄_百度...
这就是本次的故事,关龙逄因进谏劝帝关爱百姓,管理国家政事而被杀的第一人。关龙逄(páng)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前1713年-前1620年,生于廑19年,卒于夏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夏朝末年 关龙逢简介 ,也就是...

伍子胥两次进谏吴王 结果怎么样
伍子胥第一次进谏是要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因为在他的眼中,一个男人如果能够忍受对自己尊严的侮辱,那么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图谋。而早已被勾践哄得开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他认为像越国这样的小国,国君被俘和被灭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勾践进献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颠倒的,哪里听得进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

市辖区13156893869: 历史上进谏的成功和失败故事 -
滕该微达:[答案] 历史上进谏成功的比较多: 1、李斯进谏秦始皇《谏逐客书》成功结果:李斯成功保住官职,并从此得到始皇的重视重用,也保住了其他门客的地位,为秦国留下了大量人才,为后来秦朝统一打下了基础.2、邹忌谏齐威王 内容比较多,简单点说就是...

市辖区13156893869: 中国历史上忠臣进谏的故事, -
滕该微达:[答案] 二,晏子进谏(成功):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

市辖区13156893869: 进谏成功的历史事例 -
滕该微达: 成功: 1李斯《谏逐客书》 2 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伍举 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4诸葛亮 进谏刘备联吴 5赵普 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6耶律齐 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满意请采纳

市辖区13156893869: 古代名人巧妙进谏的事例有哪些? -
滕该微达: 一鸣惊人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淳于鬓劝谏齐威王 攻伐...

市辖区13156893869: 举出历史上进谏成功和失败的有名事例各五则.用一句话概括(初中语文课本的除) -
滕该微达:[答案] .比干 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 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 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 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市辖区13156893869: 直言进谏和委婉进谏的历史小故事各一则.除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出师表、曹刿论战 外.每则150字左右. -
滕该微达:[答案] 直言进谏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鲁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说,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不过,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

市辖区13156893869: 帮我推荐几个古代臣子善于劝谏的例子 -
滕该微达: 以下是一些古代臣子善于劝谏的例子:1.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谋士.他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更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劝谏齐王,使齐国得以在列强之中屹立不倒.2. 魏征:唐代著名谏臣,以其勇敢和才华受到唐太宗...

市辖区13156893869: 历史上劝谏的故事有什么 -
滕该微达: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市辖区13156893869: 古代纳谏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各五个,各事例少于二百字 -
滕该微达: 纳谏失败的 1秦穆公不听蹇叔百里奚之言,坚持出兵偷袭郑国,结果惨败于崤山! 2吴王夫差不停伍子胥忠言,坚持赦免了越王勾践,结果最后身死国灭!! 3楚怀王不听屈原忠谏,去了秦国,结果被秦昭王扣留,三年后客死在异国他乡! 4长平...

市辖区13156893869: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
滕该微达: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启示: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