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是怎样记时的?

作者&投稿:雀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古代人是如何计算日期的?~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4、铜制圭表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西方古代计时器:
1.地平式日晷计时器(早期出现在古代希腊)
2.傅科摆计时器(早期出现在欧洲)
西方古代的计时方法:1.沙漏计时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西周时代,出现了天干地支计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也有百刻制,一昼夜等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古语中的“顷刻”、“少顷”,均指很短的时间。但百刻制的出现时间尚不可考,只知道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了昼夜百刻,马融注解说昼长夜短,昼60刻,夜40刻,或反过来昼短夜长,昼40刻,夜60刻,或二者相等,这要看什么季节。一般认为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百刻制的。12地支和百刻制是配合使用的,从汉朝开始。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通过敲梆子报更就是授时。白天的授时,则是先鼓楼敲鼓,钟楼再敲钟,钟声要比鼓声传得更远。为了照顾到城市最广的区域,钟鼓楼都建筑在城市中轴线。西方的教堂也有钟楼授时制度。后来还有放午炮报时的制度。在农村,就只有靠雄鸡报晓了。

关键在于计时的准确性。在白天主要是日晷计时 ,特别是中午时段,日晷计时是很准确的。直立的标杆影长可以精确的反映太阳的运动。西汉时开始采用赤道式日晷。日晷的投影角度是随着太阳的移动而不断移动的,跟钟表的时针差不多。这种日晷仪器同时采用了12地支和百刻制。它在白天用来校正沙漏仪器很有用。但是日晷在阴雨天和夜晚就不能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其他工具。那就是流量计时,最早是沙漏,后来是水漏,利用了重力即万有引力原理。还有以油灯耗油量计算时刻的灯钟。现存最早的沙漏仪器是西汉时期的。现存最早的滴漏仪器则是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水钟。水漏有个问题,就是水的挥发、水道生锈、结冰都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为了保持水平面,要专人不断加水。沙漏也是一样,要不断在平面加沙。后来在唐朝,有个僧人文诰发明了碑漏。

碑漏的外廓是木质的,形似石碑。中间是几根铜管,平行交叉,使铜球在铜管钟不断滚动下落,一个流程就是24秒。第一个铜球需人工控制投球开关,其余则自动滚行,第一个金属球与第二个金属球的间隔时间为24秒。36个金属球滚完需用14.4分钟即一古刻,依此类推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小时。

由于碑漏失传了,去年有个苏州的研究爱好者陈凯歌专门复制了这个东西。现存于北京钟鼓楼。

这个木制形似石碑的计时器高2.2米,宽1.4米,内部设13根自上而下呈“之”字形排列的铜管,碑首上端设投球孔。球沿曲筒滚动而下撞击铜铙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以此报送时刻。目前关于碑漏的详细记载只有在南宋薛季宣的《浪语集》中有,其发明人为唐代僧人文诰。此次制作这个碑漏则完全依照书中记载,共花了半年多时间,由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与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合作完成。不过古时以竹为曲筒,铸铜为丸,现在改成铜制曲筒、钢球。

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工具则是元朝研制的铜壶滴漏。制作者是广州工人冼运行等。这是一个水漏仪器,由四个壶组成,竹铜结构。运作时,昼漏卯初一刻(早上5点15)上水,夜漏酉初一刻(下午17点15)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这种大型水漏是需要很多人操作的,包括轮班。这个漏壶放在广州拱北楼计时报时,1919年拆迁移至越秀镇海楼。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品在广州博物馆。

机械钟的发明是中国的贡献。最早的基础是东汉张衡的水运浑象,这是一个天文仪器,上面显示的天象与室外天象完全一致。它其实是一个水力推动的机械钟,而且世界最早。唐朝的梁令瓒制作的水运浑象,是对张衡发明的改进,除了原有功能,还增加了两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时辰自动敲钟,有点类似少林寺的十八铜人,算是那时的高级机器人了。宋、元之交,苏颂和韩公廉制作了有擒纵机构的机械钟(水运仪象台),而擒纵机构是现代钟表的核心技术。此外,元朝郭守敬的大明殿灯漏,明朝詹希元的五轮沙漏,都有机械钟的齿轮系统、凸轮和擒纵机构。欧洲机械钟始于14世纪,比中国略迟。

摆钟的发明是欧洲人的贡献。伽利略1582年最早发现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人惠更斯最早把摆引入机械钟,发明了摆钟。1673年,惠更斯发明了便于携带的钟表。这样不需要政府大规模人力操纵的沙漏、钟鼓楼授时系统,每个家庭甚至个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掌握时间了。1735年,英国人哈里森发明了航海钟,解决了航海贸易急需的时间计算和航海定位问题。到1896年,低膨胀系数合金钢制作的天文摆钟被法国人纪尧姆发明,精度高达每天误差小于千分之几秒。

计时工具的不断进步实际上对人类社会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欧洲在近代以后这方面的领先,对中国是个教训。而且欧洲人钻研的道路是计时工具的小型化、便携式,中国人则没有重视这个方面的改进,这可能跟计时授时被官方垄断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上新一天的分界线是午夜十一点,而不是现行公历使用的十二点(零点)。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一盏茶的时间就是热茶变凉,一主香就是一主香熄灭的时间!
从太原到西安骑马大约要4到6天
走路的话估计最少要20天


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
古代的一个时辰等于现今的两小时,但古代的一刻是现在的15分钟吗?“三更半夜”是现在的几点?“片刻”“弹指”“瞬息”“刹那”它们之间又是如何换算的?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时辰”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

在我国古代是如何计时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的把握越来越精确,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智能手表闹钟等等一系列的机械或者电子产品来计算我们的时间,把握每一天的进度,很多人会疑惑,现在有电脑,有手机,有手表,有机械钟,那么之前的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呢?他们是如何来判定时间长短判断每一天的进度的呢?其实古人想象的比我们...

古代是怎么计时的呢?
古时候的计时方式和现在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有干支纪年法,纪月法,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等等,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的计时。子时:半夜,又名子夜、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01:00)丑时:鸡鸣,又称荒鸡。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00?03:00)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在古代是怎么计时的?
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还有更高级的水运仪象台。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

古代是怎么样计时的?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

古代是怎么计时的?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 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

古代的时间是怎样的?
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 北京...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3. 在先秦时期,曾出现过十时辰制,将一天分为十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根据《隋书.天文志》,白天分为朝、禺、中、晡、夕,夜晚则分为甲、乙、丙、丁、戊,后来改用五更来表示夜晚的时间段。4. 五时辰制是另一种古代计时方式,其名称包括晨明、朏明、旦明、蚤食、宴食、隅中...

古代人是怎么计时的?
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时辰。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代记时是怎样记的 -
夫琳拜阿: 古代记时的方法 我国古代记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它们间的关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时」;现代记时:「23...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时候是怎么计时的 -
夫琳拜阿: 漏刻 或者是 铜壶滴漏 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代人怎么计时的? -
夫琳拜阿: 古人的计时方法一般如下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

德保县15950138505: 有人知道古人是怎样计时辰方法吗? -
夫琳拜阿: 古人常用的计时器有三种,圭表、日晷、漏刻.圭表是通过直立一根长柄形的物体,利用太阳照射出来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日晷是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漏刻是通过漏斗的水流动的时间计时.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代人们怎么计算时间 -
夫琳拜阿:[答案] 在古代,人们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被称为“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最初,人们主要依靠太阳的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后来,人们通...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时候的记时方法 -
夫琳拜阿: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德保县15950138505: 古代的人是怎样计时的 -
夫琳拜阿: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 “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德保县15950138505: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
夫琳拜阿:[答案] 圭表 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 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浑天仪 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

德保县15950138505: 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急用!! -
夫琳拜阿: 1、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 二十四...

德保县15950138505: 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时间的? -
夫琳拜阿: 以天干12 地支10 作为计算时间的方式..一个甲子60年一天12个时辰 求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