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耿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分类: 人文学科
解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急!!!!
浦毛米丽: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3]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朗县13570497516: 杜甫写石壕吏时的社会背景 -
浦毛米丽: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 这里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 -
浦毛米丽:[答案]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

朗县13570497516: 杜甫的诗 《又呈吴郎》《石壕吏》《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
浦毛米丽:[答案] 又呈吴郎: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登岳阳楼:诗人几经漂泊来到湖南,登上岳阳楼,当时诗人疾病缠身,生活凄凉,亲朋好友都无音讯.是在辞世两年前写下了诗. 石壕吏: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
浦毛米丽: 创作背景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

朗县13570497516: ;杜甫在写<<石壕吏>>这首诗时,是怎样的背景? -
浦毛米丽: 背景是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杜甫最高的官职只是做到工部侍郎,而且当时他已经被贬了,工部侍郎已经是一个很低的官职,更何况被人贬了以后,他出声也没有用的,因为根本没人理他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
浦毛米丽: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这首诗以什么为背景 -
浦毛米丽: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石壕,也叫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朗县13570497516: 石壕吏是由什么为背景 -
浦毛米丽: 唐朝,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

朗县13570497516: 杜甫的 望岳 望春 石壕吏 写作背景 -
浦毛米丽: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石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