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蓬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 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在鼎立形势下的三国法制,一般沿用汉制,承袭汉律。但都有自己编纂的法律,尤以魏国法律较详备。魏明帝时制定的魏律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定刑制,由陈群、刘邵等人参酌汉律,“作新律十八篇”,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魏律》。魏国这次大规模的修律活动,实际上是对秦汉相沿的旧律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魏律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蜀国定都于成都之后,曾由伊籍与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为蜀国的重要法典。

  在吴国,据《文献通考》记载,“吴之律令,多依汉制”。其立法活动。

  (二)两晋的立法概况

  西晋时颁行过律、令、故事、式,皆为东晋所沿用。《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晋律》与汉、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由于律学的发达,晋代统治者对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们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与《晋律》具有同等效力,称为《张杜律》。

  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总则,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

  3、礼律进一步融合。为了维护士族利益,晋代统治者将礼入于律中,“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从立法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北朝法律优于南朝。南朝统治者由于热衷玄学,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视法律的编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是沿用《晋律》。

  北朝几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重视律令的编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齐律》上承汉、魏、两晋,下启隋、唐,在完善我国封建法典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北齐律》不但吸收魏晋立法的经验,而且经过当时律学家总结前代法典编纂的得失,被称为“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共计十二篇,949条。其中将《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冠于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着定罪制,“较举上下纲领”的统摄作用,增强了封建法典的科学性。而定律十二篇,则是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改革过程。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 首创“八议”、“官当”制,特权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议”制度。这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对封建贵族官僚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规定。“八议”的对象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凡属上述八种人犯死罪时,“议其所犯”奏明皇帝裁处,一般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刑一等。

  至北魏、南陈时,法律还确定了“官当”制。这是封建法律关于官吏用官职爵位抵当徒罪的一种制度。

  (二) 五服制度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所谓“五服”,即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所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根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与丧服质地的粗细,服制共分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五种,统称“五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即对于亲属间的相互犯罪,根据五种丧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来量刑定罪。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它是罪刑确立标准以及整个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并对后世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确立“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正式确立于《北齐律》,是指被封建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包括反逆(谋反、篡权)、大逆(毁坏皇家宗庙、山陵或宫殿)、叛(背叛国家、里通敌国)、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残酷地杀人,如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亲属或不依礼服丧)、不义(逆杀本属官长)、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凡犯有“重罪十条”之一者,不在八议、上请、赎免之列,一律予以严惩。

  (四) 刑罚制度的改革进步

  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魏初将“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犯者“腰斩,家属从坐”,然而“不及祖父母、孙”。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改定律令为“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东晋“惟不及妇人”。北魏初期定律令:“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而以“女子没县官”。自东晋、北魏以后,凡从坐之妇女,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没为官奴婢,这对于后世的刑罚制度有明显的影响。

  免除宫刑,进一步废止肉刑。魏晋时,由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恢复肉刑的声浪迭起,因此多次引起了关于肉刑的争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就法定刑罚而言,是沿着进一步废止肉刑的方向发展的。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北齐后主天统五年(公元569年):“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至此,结束了宫刑的历史。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五)法律形式、立法体例的发展和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完备,于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出现,它们互相补充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灵活有效的法律武器。从而推动了隋唐以后律令格式并行的局面。

  中国封建法律之体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律首,使居重要地位。置刑名于律首始于曹魏,综合刑名法例为名例成于北齐。其次,经过长期沿革,北齐定律十二篇,为以后隋唐律的篇章结构提供了先例。

  刑法的特定概念,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日渐规范化。就晋律而言,从张斐《律表》中已可看出,明确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的区别;主犯与从犯的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罪与罪之间的区别等,

  对封建刑法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三 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

  三国时期的司法机关基本上沿用汉制,中央由廷尉、御使、尚书三部分组成。廷尉是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下设属官政、监、平。南北朝时,北齐将廷尉扩大为大理寺,为专门审核刑案的官署,设卿、少卿、丞为主官,下有政、监、平,并置律博士,明法椽若干人,使中央司法机关趋于完备。在地方,由行政长官兼理狱讼,一般是由县令先作判决,后经郡太守,如郡太守不能断决,送州刺史,最后送廷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司法审判制度,大体沿袭东汉之制,又有所发展改进,主要表现在:

  皇帝直接控制审判亲自录囚。为了加强对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监督检查,这一时期普遍推行录囚制度。许多皇帝都亲自参与审录讯问囚徒的活动。同时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前往各地审录囚徒。南北朝时期,封建皇帝还通过案验制度,监督检查各地的司法审判工作。

  确立死刑奏闻复核制度。为了慎重对待人命关天的死刑重罪,同时也为了便于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开始逐步确立死刑奏闻皇帝复核的制度。死刑奏闻复核制度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司法。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死刑三复奏制度。

  “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这种在朝堂外设鼓以待有冤抑者击鼓直诉的制度,有利于补救审级限制的某些弊病,也有利于防止司法官员枉法舞弊,是对不许越级起诉限制的补充,符合诉讼审判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商朝的法规及主要措施
(二)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刑名从商",说明以刑法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法至商已初具规模。商朝法律制度已较前有所发展。表现在:1.假托神意压服臣民汤伐桀与盘庚迁殷均是以神意压服臣民。2.严惩违抗王命的行为劝说和动员臣民投入重大政治行动,必须以刑罚为后盾才不致落空。商王对不听从王命的臣属,都...

我国法律发展史
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和近现代法制三个大的部分。 一、中国早期法制(奴隶制法制时代) 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

简答唐朝有关化外人的法律制度?
“化外人相犯”这一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唐律疏议》之中,其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因俗而治”思想。唐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大量化外人纷纷进入唐境内经商、求学、旅游。唐承前代思想并结合自身境况,形成了一系列与化外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化外人在唐的权利并规范其行为。唐...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固然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但儒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是合乎天道的伦理规范,用“天尊地...

秦朝的制度有哪些?
1.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废除了诸侯国,实行郡县制,任命官吏,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2.军事制度:秦始皇废除了六国旧制,实行郡县兵制,建立六个卫和三十六个将军管辖全国的军队,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3.法律制度:秦朝颁布《律》、《令》、《密》等法律,实行法家...

中国古代与“农业”有关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个回答 #热议# 【答题得新春福袋】你的花式拜年祝福有哪些?匿名用户 2013-05-29 展开全部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6�1文帝纪》载,文帝二...

谁知道中国所有末代王朝当时的法律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商朝法制概况 (一)《汤刑》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时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述他的祖先而以汤来命名。汤刑的内容亦不可考。但可知,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反抗的规定。《竹书纪年》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唐朝的法律是什么?
《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唐朝的主要立法有:(1)武德时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2)贞观时期的《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

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一、相同点:都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社会有一定的约束性。二、不同点:(一)成长时间不同 1、中国现代法律成长时间:改革开放40年,我国立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有效的法律有229件,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2、古代法律成长时间: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么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是《周礼·秋宫·司刑》。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

平泉县18773451415: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 搜狗百科
希哈十八:[答案] 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奴隶制,封建法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平泉县18773451415: 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希哈十八: 特点:突出道德教化与强化社会规范.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文精神的发展;统治策略的提高;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平泉县18773451415: 试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 -
希哈十八: 我来回答 第一,刑法特别残忍! 第二,维护统治者利益,不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第三,皇权是至高无尚的,法不及皇权! 我的总体观点.

平泉县18773451415: 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这给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
希哈十八:[答案] 特点:重刑轻民,刑民合体,法道合一.影响:官本位,官管民,民怕官.

平泉县18773451415: 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 -
希哈十八: 立法主体: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法典中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以刑法为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平泉县18773451415: 谈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及缺陷、现代影响.
希哈十八: 法律制度比较经典的看法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统一法典结构,一部法典把民法、刑法、诉讼发、经济法的内容都装进去了. 这样一个结构体系下的内容是相当少的,对于现代的影响我想就是延续了一个成文法的传统,在近代改革的时候没有选择英美法系而选择的大陆法系

平泉县18773451415: 古代法律文化特色 -
希哈十八: 古代法律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实体、轻程序”.在该案中葛青天的审案方式极其随意,以现在的眼光看根本就无视程序的存在,严格讲全然是违法审判.但在中国古代,无论儒家、法家都认为法律不过是治理社会的工...

平泉县18773451415: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明朝法律,庶民40岁以上无子才可以纳妾,否则笞
希哈十八: 理论上讲,肯定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点是“以礼入法”.而礼之正源,就是周礼.如前面朋友提到的,周礼规定天子可以娶120个,而诸侯是9个,卿大夫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