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如此残暴无度,为什么不敢动左丞相陆凯?

作者&投稿:牧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孙皓是暴君,并不是昏君。暴君对立是仁君,昏君对立是明君。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刘禅和曹芳身上,刘禅虽然是中庸之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变成了低下之主。曹芳从小就是一位傀儡皇帝,还被扣了暗劣淫乱的罪名。

东吴皇权自孙权死后常年落入重臣之手,皇帝权力被架空,直到孙休杀了孙綝才恢复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孙休性格温仁,却不是明君,他委任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执政,导致国政混乱,百姓积怨很深。

孙皓受濮阳兴、张布拥立,本又有些傀儡的意思。孙皓非常聪明,初登帝位时执行仁惠的政令获取民心,被称为明主。同时把嫡亲妹妹嫁给陆抗之子陆景为妻子,算上来陆抗还是孙策的外孙,孙皓妹妹的生母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孙皓这一手相当高明,孙权晚年对张昭、陆逊都不好,又整治了张休、顾谭、顾承,诸葛氏后来又遭到灭族,孙氏政权把开国重臣的家族几乎都给得罪光。这些家族的失势就是因为当初为孙皓之父孙和争帝位给闹出来。

孙皓即位不久就跟陆景结亲,并把更多兵权交到陆抗手中,陆凯在几年间被孙皓迅速提拔为丞相,这些举措都不是庸主会做得出来。事实也证明,东吴后期的名臣中,陆抗、陆凯是非常重要,而孙皓也相当信任他们。

孙皓后来整治陆凯一家,把他家族迁移到偏远的建安,这是帝王心胸狭隘之举。不过陆凯之子陆祎受到举荐,评价陆祎军事才华还在鲁肃之上,他入为黄门侍郎,出拜偏将军,领兵权。可见孙皓并没有对陆凯一家太苛刻,陆抗诸子也各领兵权,为孙皓效力。相较孙权之时,周瑜、张昭、顾承、甘宁、吕蒙的儿子被孙权整的更严重。孙皓只是迁移陆凯一家,又没降罪用刑,这一件事实说不上恶劣。

孙皓喜好用酷刑执政,主要是因为东吴中央皇权长期落入大臣之手,孙皓为求独裁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濮阳兴和张布本就不是什么名臣,他们的执政让邦国为之失望。孙皓重用陆氏,而铲除这两个妄臣本是明君的作风,只不过孙皓因为是亡国之君,才更饱受恶评。孙皓重用的奸臣何定,其后事发也是被孙皓所杀。

孙皓一出生就受到孙权的喜爱,并且才华不低,擅于书法中的行、隶、小篆、飞白。大臣万彧对外宣称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就是说孙皓的性格作风跟孙策很像。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看中为帝位人选。

从孙皓的行事作风可以看出跟孙策很像,孙策是能够开疆扩土、举贤任能的明君,但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仁君,孙策征伐之时也曾经屠东治。郭嘉分析孙策时也说孙策统治江东,诛杀了许多英豪雄杰,统治手段相当严厉。还是孙权后来跟江东豪族合作,才缓解了孙氏和江东豪族的关系,孙策也自认守土不如孙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司马炎问吴旧臣,孙皓为何亡国的对话。儒学世家出身的薛莹说孙皓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导致大臣诸将不安而亡国。贫寒出身的吾彦却说孙皓英俊,麾下的大臣贤明,乃是指孙皓会用人。薛莹曾奉命在圣溪打开通往江淮的河道,薛莹没能完成任务,被孙皓贬到广州。而吾彦为人清身率下,威刑严肃,在灭吴之战中诸城望风而降,唯独吾彦坚守抗敌,敌人尊敬吾彦而撤退。

孙皓做《尔汝歌》羞辱司马炎都没被怎么样,到是刘禅说乐不思蜀被认为是智慧,孙皓有帝王该有的胆气,这是刘禅所缺乏的,相较之下孙皓至少还是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物。

孙皓自上位以来,皇权刚刚稳定不久,但濮阳兴、张布执政混乱,蜀汉已被曹魏灭国,孙吴以弱敌强多年,本亦无能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孙皓就算是残暴也容忍了陆抗、陆凯多年,可称的上看得清当下局势。

孙皓在位期间进行残暴统治,不体恤民力,胡乱迁都,最主要还是多次无度用兵,屡次北伐,虽然夺回了孙休时期失去的交趾,陆抗在西陵大破晋军,穷兵黩武致使孙吴国力透支,朝政混乱,民变四起。孙皓更像是生错时代的英杰,倘若他生在乱世,或许跟孙策一样是一方豪杰。如果生在国力雄厚的始皇、汉武时期,也是一代雄主。孙皓的恶评更多源自于他没有功绩,如果他能立下功绩,他那些所谓的暴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陆凯是吴国后期的重臣,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官至左丞相。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其次,而孙皓在即位之初,还是以有抱负的明君面目出现的,摆出了一副励精图治的态度,所以前期对臣下还没那么暴虐,他的那些昏庸迷信之事,大多是陆凯死后才出现的。

再次,陆凯正直忠诚,处处为国着想,所言所做都是百官楷模,也确实没坐过什么出格的事,这也让孙皓没有理由去动他。当然也有人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早期的孙皓还是没有昏庸暴虐到那个程度。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凯的族弟陆抗领兵在外,坐镇荆州,抵抗着晋国的进攻。陆抗足智多谋,和其父陆逊一样,是支撑吴国大厦的国之栋梁,有人说 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可见其地位多么重要,正是有他坐镇荆州的严密防守,才有孙皓在 健康 的太平日子。而且陆抗掌握的军队是吴国的精锐,只要他愿意,以其名望和实力,废了孙皓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孙皓就算对陆凯有一百二十个看不顺眼,顾及陆抗的实力,他也不敢动陆凯一个手指头。

实际上孙皓对陆凯确实有着诸多不满,近臣何定还经常在他面前打陆凯的小报告,孙皓其实早就想动他了。陆凯与孙浩共事也就五六年,之后就去世了。又过了五六年,陆家最后一个保护伞陆抗也去世了,孙皓开始为所欲为,陆抗去世次年,他就把陆凯一家发配到了偏远的建安,也就是今天山多闭塞的福建北部一带。

陆凯出身于江东名门吴郡陆氏,丞相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族兄。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陆凯回答道:“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这就是吴国皇帝孙皓不敢动陆凯的原因。

陆凯所在的陆家为吴郡四姓之一。吴郡四姓,即吴郡之顾、陆、朱、张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由于吴郡的显贵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孙权特予照顾,以致“郡吏常有千数”。陆逊为东吴大将 ,官至丞相后陆氏家族子弟遍布朝野。

到孙皓时期军政大权皆归于陆氏,军事上对曹魏与西晋的防务主要依靠陆抗,政治上主要靠陆凯为丞相。陆氏家族在江东根基深厚,即使在东吴灭忙后的西晋也是累代高官,这样的家族是统治权风雨飘摇中的孙皓敢动的么?即使陆凯、陆抗都死了以后,孙皓也只敢在公元274年将陆凯的家人迁往建安,不敢杀害。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末期除了曹魏,其他两家的当家人属实有些不太行,蜀国的阿斗大家都知道扶不上墙,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以残暴著称。

如果真要说的话,其实孙权晚年都开始有些昏庸了,太子病逝只能通过杀戮和镇压来给小太子清路,只是这吴末帝在残暴上更胜孙权一筹。

其实孙皓之前并不算是皇帝的候选人,只是在他之前的吴景帝孙休去世得早,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时局并不稳定,蜀汉刚刚灭国,曹魏那边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进攻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就建议不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毕竟年龄太小扛不住事,于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就这样被推荐出来了,虽然孙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相比较其他皇储来说年龄确实算大的了。

刚登基的孙皓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得不错,先是抚恤灾民开仓放粮,接着就是将宫中多余的宫女和动物遣散,这样方可节省开支用作军费,一时间百姓纷纷叫好。

只是没曾想这种情况还没坚持多久,孙皓就表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沉迷于酒色的同时残暴地对待大臣们,当时推荐孙皓登基的大臣张布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谁知道这句话最后传到了孙皓的耳边,原本张布推荐孙皓为皇帝是对他有恩,只是这孙皓不念旧情直接诛杀了张布以及其他暗自议论的官员,不仅如此还强行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实在是杀人诛心。

不仅是张布,还有同意孙皓登基自己做出让步的朱太后也没能躲过一劫,朱太后是孙休的皇后,孙休离世理应是他的儿子登基,但为了东吴大业,她甘愿做出让步。

但孙皓是怎么对待恩人的呢,登基后先是废除朱太后的太后位置立自己母亲为太后,这还不算完,随后又逼死朱太后并将她的孩子全部流放,为了斩草除根在路上将他们全部杀害。

类似的种种荒诞行径实在是数不胜数,当时孙皓在东吴境内完全就是独裁者,只要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或者让他不开心,那下场几乎就只有一个。

不过自古恶人自有恶人磨,饶是如此残暴的孙皓也是对一个人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在群臣皆怕孙皓的情况下,陆凯仍旧我行我素多次反对孙皓的意见并顶撞孙皓。

孙皓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看自己,于是当时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抬头看一下,生怕因此丢了性命。

陆凯看到这个现象后就直谏孙皓,告诉他自古以来没有君臣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君王有一天遇急,恐怕臣子想要帮忙也没办法,毕竟没看过君王的面貌。

孙皓听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之后在上朝的时候陆凯都可以直视孙皓而无事。

还有一次孙皓突然有了迁都的兴致,于是就下令准备迁都到武昌,这可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和百姓,因为当时建业位于水源下流,物资供给十分地方便。

但如果迁都到武昌的话,那么其他州郡对武昌进行补给就极其地不方便,再加上很多官员都在建业安家立业,所以也都不愿迁都。

陆凯又一次站了出来,先是向孙皓分析迁都的弊端,再向孙皓建议要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爱戴从而增强东吴国力,随后孙皓就停止了迁都。

陆凯真是为东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临终的时候都不忘对孙皓进行劝谏,先是告诉他宦官何定是一个小人,千万不能重用应当早点疏远,接着又罗列出一群能够帮助孙皓守住东吴基业的大臣,颇有诸葛亮之风。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孙皓喜欢陆凯直谏?其实不然,孙皓对陆凯的多次谏言其实非常不喜甚至讨厌,在陆凯去世之后孙皓更是展开报复,将陆凯的一家全部强制转移到远方。

既然孙皓讨厌陆凯,那为何陆凯屡屡进谏最终都相安无事,孙皓是在忌惮陆凯的什么?换句话说,陆凯敢顶撞孙皓的底气何在?原因有三点:

背靠大族
三国时期除了各路诸侯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不容小觑,就是各大士族的力量,可以说很多诸侯能够起家,这其中少不了士族的帮助。

陆凯出生于吴郡陆氏,吴郡陆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扩张,三国时期的吴郡陆氏和其他三个世家并称为“吴中四姓”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便是吴郡陆氏子弟,有一次孙皓问陆凯族中几人在朝,陆凯直言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将军十数个,这就是陆凯能够稳居朝堂的实力。

饶是孙策、孙坚在世,也都要给江东世家几分面子,毕竟相比较来说这些世家才算是地头蛇,孙皓如果惹怒了这个地头蛇,恐怕最终难受的只会是他。

陆抗的堂兄
陆家是世家所以多儒士,这也是陆家在三国中声名不显的原因,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两位将军,分别是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

对于陆逊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一把火把蜀汉的基业给烧个大半,而这个陆抗论功绩其实不在父亲陆逊之下,三国后期东吴名将凋零,晋军在对岸又虎视眈眈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这都是因为陆抗的防守严密让晋军的兵马无法逾越半步,等到陆抗去世,没了陆抗镇守边关,东吴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拿下。

而陆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陆凯的堂弟,有这一份关系在,孙皓就更不能针对陆凯了,毕竟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靠陆抗守护。

威望极高
陆凯虽说是在孙皓统治时期才当上左丞相,但他其实在孙权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先后经历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陆凯不是空降高管而是一步一步往上升的,先是从县令做起,随后又断断续续当过都尉、太守、偏将军、豫州牧和左丞相等等,这一路走来不仅增加阅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名气。

当时满朝上下官员暗地里都以陆凯为首,这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皓再去动陆凯,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些就是孙皓虽然残暴但却一直不敢动陆凯的原因,毕竟动陆凯事小,但也要因此付出强烈的代价,这就明显不合适了,毕竟孙皓是昏君不是傻子,这笔账还是能算得清的。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孙吴曾经出过一个暴君——这个孙权的不肖子孙就是孙皓,可怜他们孙家的先人披荆斩棘,才占据了江东之地,假使孙皓能够虚心纳谏,待民如子,加之以千里的长江之险,恐怕孙吴也不一定就败亡得这么容易吧!孙皓此人肆意妄为,群臣虽然想要劝谏,但都畏惧他的暴怒,所以只能把话咽在了肚子里,可是有一个人却不愿意“明哲保身”,这个人就是陆凯。陆凯出身不低,是大都督陆逊的侄子,也就是他的族子,在东吴国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是他不像其他的达官贵人那样,只知道韬光养晦,他一直都是在试图匡正孙皓的行为。

其实这本来没有必要,毕竟像他这样出身在名门望族的人,即便是改朝换代了,也不会失去优渥的生活条件。如果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出一个原因的话,那可能就是他的良心在鼓舞他做一个正人君子吧。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触怒到自己的主君,然而却能够无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幸事了。孙皓登基之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禁忌,那就是不准臣子直视自己,一旦有人敢看他的脸,他就会施以重罚。

他的那些臣子知道他这么一个忌讳之后,也都不置可否,反正照着做就行了,不看就不看——孙皓又不是算命绝世美女,少看一眼又不会掉块肉。可是陆凯就提出了异议:“陛下,君臣之间没有不能对视的道理,古代的圣王也都没有这个禁忌,要是陛下一定要如此的话,您一旦出了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您在哪里呢!”孙皓虽然心中不喜,但也取消了那个规定。

陆凯不仅仅惹恼了皇帝,对皇帝的宠臣也一点儿都不给面子。当时何定很得孙皓的宠爱,一直就很跋扈,陆凯当面就对着他说:“您也是读过书的人,您见过对君主不忠心,对国家没有益处的臣子可以善终的吗?为什么一定要行奸佞之事,我劝阁下快点改正吧!不然不测的事情马上就会发生!”何定听了这话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可是却不敢得当面反驳这个老臣。当然,当面不敢,在背后,在皇帝的耳边,他是肯定加倍地诋毁陆凯的。

伦凯病重,孙皓出于礼节派人去问他有什么遗嘱,结果他还是在劝谏:“何定是一个小人,不适合委以重任,希望陛下能够将他派到外地,另外我的族弟陆抗是个忠臣,希望您能继续信任他。”孙皓听了这话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其实他忍了这么多年,并不是说敬重这个老人家,而是因为陆家的势力太强了,当时领兵的不少都是陆家的人抑或是他们的门生,所以陆凯才能够善终啊!

我是汴梁哥我来回答!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吴国皇帝孙皓残暴无度,为何不敢动左丞相陆凯?说出来你别不信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西晋之后陆氏家族立足江东,历经东晋、刘宋、齐梁等朝,贤才辈出,履任高官。公元581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 ,统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吴中四姓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 历史 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孙皓之所以不动陆凯,首先,孙皓即位时,陆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开国元老了,在国内德高望重,孙皓还指望以他的支持和名望来巩固自己的帝位呢,还怎么敢动他?所以一般陆凯对他的劝谏,他都还能听进去,像陆凯劝他不要禁止臣下看自己的面貌,劝谏他不要迁都武昌,搬回建业,劝他疏远奸臣何定等等,孙皓虽然很不乐意,但还是听了他的劝谏,没有发作。

来说题主所说的问题吧,三国时孙皓残暴无度但他也不敢动陆凯。因为整个三国乃至后面的南北朝时期都是门阀政治,这一门阀制度从三国开端,鼎盛于南北朝,衰亡于唐朝。吴国的建立离不开江东大士族的支持。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将领是有部曲的,其曲兵更是只听主人而不听朝廷号令。而且陆凯素有才能,带兵有方,也是吴国最后一个名将,多次带兵击退晋军羊枯的进犯,加之家族功绩,在吴国素有威望。孙皓顶多是暴君而不是昏君,他也不会自毁长城。他若动陆凯,本来就争斗不休的吴国朝堂会更加政局动荡不安,世家大族必将激烈反抗,进而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皇权的更迭。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和孙权什么关系?孙皓如何成为晋武帝俘虏
孙皓 孙皓是吴国的末代皇帝,是的孙子,是孙权第三个儿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

孙皓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短短数十载就成了亡国之君?
好钢,用在刀刃上,而孙皓却没有这样做,空有抱国志陆抗最后和他父亲一样,忧郁而亡。陆抗死后,吴国无良将的劣势被逐渐放大,晋国趁机举兵讨伐东吴,东吴因为内无良臣,外无良将,晋国大将王濬势如破竹地打到了吴国都城建业,孙皓左右四顾,没有可以再依靠的人,只有效仿蜀国皇帝刘禅出城投降,至此,吴国都城换了新主。《...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残暴不仁到让人以为是史官作假...
左典军万彧曾为乌程县令,与乌程侯的孙子孙皓要好,多次向濮阳兴、张布称赞“孙皓的才识聪明果断,长沙桓王般的人物,再加上他勤奋好学,遵守法度”。兴、布请示朱太后,想让张皓为继承。太后说:“我们女人,怎么知道国家的考虑,如果不使吴国灭亡,宗庙有依赖,便可以了”。这便迎接孙皓为皇帝,时年...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什么会被灭国?他又是怎么死的?
吴景帝孙休时,皓被封为乌程侯。就国期间,与左典军关系极好。曹魏成熙元年(公元264年),孙休死后,东吴国内叛乱频繁,加上西蜀新亡,曹魏虎视眈眈,极想凭灭蜀之余威,一举荡平东吴。因此,东吴举国恐怖,希望有个年长的国君当政,以便固国自保。这时,万屡次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面前对孙皓大加赞扬,说皓年方23岁,...

历代帝王之三国之吴末帝乌程侯孙皓
二人计议认为当下正是多事之秋,太子幼弱恐怕难以保国,不如迎立孙皓,便劝皇后朱氏以孙皓为嗣,朱氏一个女流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流泪说:“我是一个妇人,哪里知道社稷之虑,只要吴国无损,宗庙有倚靠就行了。”于是朝臣迎立孙皓为吴主。当时孙皓二十三岁。孙皓即位不久便下诏开仓济贫,出宫女以配...

三国时,吴国的亡国之君是谁?
回答:蜀国皇帝刘禅被封为安乐公 魏国皇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吴国皇帝孙皓被封为归命侯 没有实际的官职,晋朝养着他们。

孙吴末代皇帝孙皓,他的爱妾左夫人去世后葬礼有多奢华?
在历史长河中,孙皓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为您讲解。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吴大帝孙权之孙孙皓是一位出名的暴君,曾有传闻说他命人将水流引入宫中,如果对后宫哪一个姬妾看不顺眼,就马上杀掉,把尸体丢进水中。如果有人敢看孙皓,就会被剥掉面皮,或被挖掉眼睛...

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如何倒行逆施的?
侍中韦昭认为因为孙皓的父亲没做过皇帝,所以只能做传,不能做纪,让孙皓很是不满。正好韦昭每次宴会都以茶代酒,又不愿意参加孙皓举办的嘲笑公卿大臣的揭短会议,孙皓就杀掉了韦昭,流放了他的家人。豫章太守张俊被车裂,临海太守奚熙被杀,并被诛灭三族,章安侯孙奋和五个儿子全部被杀。吴国中流砥柱...

吴国孙皓的军事部署是什么
孙皓是吴国的末代皇帝,他的军事部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吴国在三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孙皓的军事部署并没有特别创新或突破性的战略,而更多地是基于当时的局势和吴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首先,孙皓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对抗外敌,他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注重提升军队的战斗力,通过增加...

孙吴最后一代君王孙皓,他是怎么从一代明君混到亡国的?
一、孙皓上位背景。在东吴国君孙休死后,其子仍然年幼,所以孙休的两位大臣濮阳兴、张布辅佐其子继位。 但是当时的时局是蜀汉败亡,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本来东吴就是和曹魏属于单打独斗,皇帝幼不更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领导东吴对抗曹魏的。这时大臣们想到了孙皓,他是孙权时期废太子孙和的儿子...

芗城区17577863034: 历史上为什么孙皓由明君变成了疯子 -
刘翠裕优: 历史上关于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的记录,让人十分费解,观其前后性格,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是什么让一位好的君主变成了疯子呢? 孙皓从其叔父手中接过君主之位时,正值刚行完弱冠之礼,长大成人之际,年龄为二十二岁.一个人的一生随...

芗城区17577863034: Q﹕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是个什么样的人﹖ -
刘翠裕优: 《三国志》对孙皓的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芗城区17577863034: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一回一个问题及答案.急需!!! -
刘翠裕优: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吴国最后的皇帝孙皓残暴无道,导致吴国灭亡,具体表现在何处 一.沉溺酒色 二.宠幸中常侍岑昏(与蜀国黄皓正是一对) 三.杀了顾命大臣濮阳兴,张布(当初他们两个让孙浩当了皇帝) 纯手打,望采纳

芗城区17577863034: 吴国为什么会灭亡? -
刘翠裕优: 吴国的灭亡,首先应归结于它政治上的腐败.孙吴末年,吴王孙皓统治暴虐,穷奢极欲,又兼嫡庶争立,宗室、大臣也是争权夺利,相互残杀,吴国上下离心离德,所以,吴虽有长江天堑,却再也不能如孙权时那样,令北方“武骑千群,无所用...

芗城区17577863034: “穷兵黩武”是指汉武帝吗?
刘翠裕优: 不是的,,,,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他任用那些拍马屁的小人做大官,大兴土木,建豪华宫殿.同时还不断扩充军队,使军队的人数占百姓人数的十分之一,军费开支庞大,陆抗打败晋军的进攻后上书孙皓,让他不要再继续穷兵黩武

芗城区17577863034: 三国时期最差的皇帝是谁? -
刘翠裕优: 刘禅投降属于无奈,也为了蜀国人民不受战争之苦,不完全是无能;曹奂是小,但也能抓起兵戈搏命一战;刘协被挟数十年,已无力反抗,也不算无能.所以,最差的皇帝当属孙皓、这个吴国末代残暴而又懦弱的皇帝.

芗城区17577863034: 三国残暴亡国之君孙皓的介绍有哪些呢?
刘翠裕优: NO.2草菅人命草菅人命的首要对象当然是大臣们

芗城区17577863034: 濮阳是姓氏?
刘翠裕优: 濮阳是姓氏 ! 三国时期 有个人叫 濮阳兴 的! 濮阳姓 一、姓氏源流 濮阳(Pú yáng 濮阳)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颛顼的后代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南岸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芗城区17577863034: 三国统一后的亡国之君结局怎么样 -
刘翠裕优: 东吴最后一任君主,孙皓堪称一代变 态帝王.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 色,专于杀 戮,变得昏庸暴 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 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是三位国君之中,活得最短命的一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