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秦国的哪个大臣是从燕国来的?

作者&投稿:伊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之后,中国为何在没有出现用“韩”作为国号的朝代?~

韩赵魏楚燕齐秦,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国七雄。除了“韩”以外,后世王朝皆有以其他六国国号为朝代新名称的。就秦国来说,有前秦 、后秦等;就楚国来说,有恒楚、 马楚等;就齐国来说,则有北齐 、南齐等;就燕国来说,有前燕 、后燕、 南燕等;就赵国来说,有前赵、后赵等;就魏国来说,则有曹魏、北魏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战国之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这六国,其国号继续被后世的王朝势力所采用。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战国七雄,为何韩国灭亡后,中国没有以“韩”为国号的朝代?



首先,在不少历史学者来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确定国号,一般会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一是开国皇帝或者君主的族名、姓氏、发迹之地或者此前受封的爵位,二是寄托某种寓意、或者扯之前王朝的大旗,也即再次使用其作为国号。具体来说,就族名、爵位、发迹地来说,其实都和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周朝来说,这一国号就来自于周族,周族,属于姬姓部族,发祥于关陇地区。再比如发迹之地,秦国和秦朝,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为秦国伊始。



在此基础上,就战国七雄来说,韩国的疆域面积是最小的,也即从概率上来看,后世王朝发迹于此的概率也相对较小。就前秦 、后秦等以秦作为国号的朝代和势力,是因为发源于秦地,也即秦国原先的疆域上。同样的道理,就魏国、齐国、燕国、楚国、赵国等诸侯国,其在灭亡之后,也有其他势力在该地区发迹,从而使用了同样的国号。而就韩国来说,在战国时期,其疆域局限在今河南省、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因为处在四战之地,加上疆域面积相对较小,几乎没有什么势力诸侯是发迹于此的。



再者,就爵位来说,汉高祖刘邦曾经被封为汉王,所以,在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建立的朝代,自然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了。再比如唐高祖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所以,其建立的朝代,自然使用了唐作为国号。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有亲王大臣被封为韩王、韩国公等爵位,比如中国历史上共有28位韩王,其中韩氏7人,郑氏1人,拓跋氏1人,李氏1人,王氏1人,柴氏1人,赵氏1人,朱氏15人(含追封的3人)。但是,这些韩王、韩国公等,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自然也就不存在以韩作为国号的朝代了。



最后,就寄托某种寓意、或者扯之前王朝的大旗作为国号,在战国七雄,韩国因为实力弱小,所以第一个秦国所消灭。因此,从后世王朝开国皇帝的角度考虑,自然不愿意以一个弱小的韩国作为国号了。进一步来说,即便以韩作为国号,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寓意。比如以汉、唐作为国号,显然是寄托了强盛的寓意,至于以周作为国号,则是因为周朝历经800年左右,存在长久的寓意。此外,就以姓氏作为朝代国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一个朝代是用开国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那就是陈霸先建立的的南朝陈,所以,非常明显的是,“韩”也避开了这一情况。综上,同样是战国七雄,只有韩国灭亡后,中国没有以“韩”为国号的朝代。

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权诞生,嬴姓的秦人建立了这一大帝国。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华夏诸国来说,秦原是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部族。周平王元年<前770)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跻身于诸侯之列。齐桓公称霸时,仍被拒绝参预会盟。这样一个落后部族,最终却在战国诸雄中卓然成功,完成统一大业,这就使历史学家对秦人的早期情况,特别是起源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秦人早期历史的材料十分缺乏,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前753),才“初有史以纪事”。有关其起源问题,只能靠《史记》中有关资料来推测,于是就产生许多歧异。大致有秦人“东来说”和“西来说”。
人们过去普遍认为,秦是西北地区的部族成员。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而戎狄一般聚居于酋北地区。蒙文通根据《史记·秦本纪》中申侯所说“昔我先骊山(今属陕西,古骊戎居此)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谲(秦人祖先)”之语推测,胥轩为戎,当非华族,此秦之父系应为戎;申侯之先为骊山之女,亦当为戎,则秦之母系亦为戎,父母系皆为戎,则秦人为戎族可确定无疑。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些例证:如一些先秦典籍中称秦人为 “狄”或“戎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诸国将秦当戎狄看待;商、周时代秦人一直在西方活动,没有迹象表明此前曾有一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湖北枝江出土的铜钟铭文写有“救秦戎”的字样,等等。总之,秦人起于戎狄,活动于西北地区。此说为较普遍的观点,有限的文献资料似已证明了这一论断。
现代有些学者提出秦人与殷人同出东方的看法。认为殷人也曾被称为“殷戎”,因而“秦戎”、“狄秦”之类称呼,不足以证明秦人是戎狄。在殷商时期,秦人是从属于殷商的一个部族,殷商亡后被迁到今陕西地区,成为周人的,奴隶。周成王时,秦人参加反周大叛乱,失败后再次西迁,成为后来秦国人的祖先。此说也有一些史实可以证明,如秦人与殷人均以燕为图腾,共奉“玄鸟”为祖先;都是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殷制天子墓为亚字形,诸侯墓为中字形,界限分明,而在七个秦公陵,园二十二座大墓中,只有中字形墓、甲字形墓,绝无亚字形墓,说明秦的墓葬形式循殷制。秦人与殷人的祖先关系如此密切,而殷人早期活动于我国东方既已是不争之论,那么秦人的祖先也应生活在我国的东方。据此,这些学者还进—步推断秦人的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莱芜、泰安一带。

****************

嬴宗秦氏得姓前世系表:


女修


|


大业


|


大费


|


大廉


|


费昌

|


中衍
|

中潏

|

{恶来(秦姓始祖)

蜚廉-- {

{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赵姓始祖)

秦的祖先

女修的传说

《史记·赵世家》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赵人与秦人是同一祖先。《史记·秦本记》记载了赵人,秦人同一祖先的一个传说:“帝颛顼之苗裔曰女修”,女修有一天正在纺织,看见一只玄鸟(燕子)掉下一个卵,她就拿来吃了。不久女修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大业,他就是赵人的祖先。很明显,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曲折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时期母系社会阶段的情况,即“知其母,不知其父”。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人奉尧、舜、禹、皋陶为“上古四圣”。自汉代以后,皋陶就被敬为狱神,在狱内建庙供奉。李唐王朝时,唐玄宗追封远祖皋陶为“德明皇帝”;皋陶,是司法界公认的中国司法之祖,他的主张“法治”和“德政”,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皋陶,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东夷族的首领之一。传说为三皇之一颛顼之子。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确地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辅佐舜帝时,“明五刑,弼五教,日宣九德”,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威望,所以禹继位后,任用皋陶为理官,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禹帝赏识,禹帝以皋陶最贤,把地处大别山门户、富庶的六安一带分封给皋陶及其后裔,并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禹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葬于六安。

伯益,是远古明期帝尧、帝舜、后禹三代之贤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相传帝尧时黄河泛滥,洪水为害,尧起初使鲧治水,治了九年而无成效。及后,舜另使鲧之子后禹治水,命伯益掌管火器,以火烧除草木荆棘成耕地,再而教民耕种。及至后禹带领治河队伍治平洪水之后,先民们便陆续从山上搬迁到平原耕种、住居。开初平原没有住的地方,伯益便教民砌石垒土为墙,以茅盖顶为室。后来,舜受尧禅位后选任九官,伯益便又受命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

远古时期的天下,是民众共有的公天下,管理天下大事的主管人(后人称之为帝)由民众推举贤能者担任,例行禅让制度。如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禅位后禹;后禹选定伯益为继位人。后禹死后,本当伯益继位管理天下,但众百姓因感激后禹治水大功,遂拥立禹的儿子启为掌政人。伯益也主动将政权交给夏启掌管。夏启临死时,却不再遵循前人禅让的成规,而把帝位传给其子太康。从此以后,便一代代的传下去,“公天下”一变成为“家天下”,国中民众都成了帝王的奴隶,而且,帝王对民众的压榨越来越专横残暴。

后来,民众深感“家天下”大不如“公天下”自由平等,于是,纷纷怀念起本当受禅而没有继位的伯益来,再而追念他曾教民播种、造屋,且受虞舜任命为掌管山泽的虞官,便一致尊奉他为大地之神,到处建庙供上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风俗,就一直相沿下来。年代一久,人们也就渐渐把伯益叫成“伯爷”,把“伯益公”呼为“伯爷公”了。

秦人的先祖

大业娶女华生大费,大费以姚姓之女为妻生大廉和若木。据《史记正义》,大业即皋陶。据《史记索隐》,大费即是伯益。由《史记·五帝本纪》我们知道,秦的祖先与夏、商、周的祖先同出于黄帝。秦始祖大业与夏始祖禹、殷始祖契、周始祖弃仅相差一代,所以秦与夏、商、周的祖先大体在同一个时期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秦人出自东方的部落。秦人和东方的殷人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即玄鸟,就是燕子。他们都有吞玄鸟卵而生子的共同传说。秦人和东方的殷人都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伯益善于调驯鸟兽,是专管草木鸟兽的虞官。伯益的后代也多有与畜牧、狩猎有关的传说。秦人和殷人的祖先最早可能属于一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欧阳修说,裴氏出自风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今山东地区的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为风姓。裴与秦同祖,秦人也当出自东方的风姓。殷人的早期活动,在我国的东方,与殷人有着血缘关系的秦人,也应当生活在今山东境内的东海之滨。(有人考证:秦赵先民最早生活在燕山一带,被叫做鸟夷。而汉字中的“嬴”字正好是“燕”字的异写体。秦赵先民属于红山化文的一支。后来与炎黄争夺天下,随蚩尤为首的夷人部落迁到了泰山之脚,东海之滨。)

在夏、商、周时期,都有着秦人活动的历史记载。秦的祖先伯益帮助过夏禹治水,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舜赐秦人姓嬴氏。从语言学上说,“燕、嬴实为同类双声”,二字同义,嬴姓也就是燕姓。秦人的姓氏是来自祖先崇拜的图腾。禹死时,曾把首领的位置交给伯益,但3年丧事之后,伯益将权力让给了启,而避居于箕山之阳。这说明,夏初,秦部落已与中原地区的夏有密切的联系。在商朝,秦人与商人族类相近而始终为殷奴隶主忠心效劳。在推翻夏的战争中,秦去夏归商,为商汤的御——高级奴隶,参与战争,败桀于鸣条。仲衍以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受到商奴隶主的重视,使嬴姓显贵,成为诸侯。中(氵+橘-木)为保卫殷的边陲,来到渭水中游一带。其子飞廉、孙恶采都忠诚地服事于殷纣王。以致后来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飞廉则为殷人殉死了。这说明秦人在殷代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周初,秦人成为周的氏族奴隶。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的时候,居留在东方的秦人也参与了。叛乱被平定后,周对参与叛乱的“顽民”强迫逐出原居留地。秦人或迁往黄淮流域,或迁往西方。迁往西方的秦人与为殷保西陲的柔人结合起来,最后来到今甘肃天水附近,这些人就是秦人的直接祖先。周穆王前往西天巡游,秦人造父曾为他驾车。周孝王时期,秦人居住于今甘肃天水地区一个叫犬丘的地方。他的首领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就让他到“淠渭之间”(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负责养马。由于养马有功,马繁殖很快,周孝王封秦为“附庸”,准许他们在秦地建筑城邑,以便继续祀奉嬴氏的祖先。秦之得名,从此开始,秦嬴也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周宣王时期,封秦的首领秦仲为大夫,命他率秦人去西方攻打戎、狄。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伐戎中丧命,他的儿子庄公又领兵7 000人伐西戎。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面临戎狄的进攻,他一面与戎联姻,一面迁都沂邑,向东发展。公元前770年,西周终于在戎、狄的联合进攻下灭亡了。周平王仓皇逃往洛邑,在那里建立了东周,因护送平王的诸侯中有秦襄公,周平王把歧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并封秦襄公为诸侯。

**************

蔡泽
战国时秦国大臣。燕国人。多智善辩。游说诸侯。后入秦,昭王召见,看他有才。拜为客卿。后继范雎为相国,献计秦昭皇攻灭西周,几个月后,因被人攻击,害怕被杀,辞掉相位,封刚成君。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时,曾出使燕国。

蔡泽,是燕国人。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有一次他请唐举相面,说:“我听说先生给李兑相面,说‘一百天内将掌握一国的大权’,有这事吗?”唐举回答说:“有这事。”蔡泽说:“象我这样的人你看怎么样?”唐举仔细地看了一番便笑着说:“先生是朝天鼻,端肩膀,凸额头,塌鼻梁,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在貌相,大概说的是先生吧?”蔡泽知道唐举是跟自己开玩笑,就说:“富贵那是我本来就有的,我所不知道的是寿命的长短,希望听听你的说法。”唐举说:“先生的寿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岁。”蔡泽笑着表示感谢便走开了,随后对他的车夫说:“我端着米饭吃肥肉,赶着马车奔驰,手抱黄金大印,腰系紫色丝带,在人主面前备受尊重,享受荣华富贵,四十三年该满足了。”便离开燕国到了赵国,但被赵国赶了出来。随即前去韩国、魏国,路上遇着强盗抢走了他的锅鼎之类的炊具。他听说应侯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国犯下大罪,应侯内心惭愧抬不起头来,蔡泽向西来到秦国。
他准备去拜见秦昭王,先派人在应侯面前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他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使您处于困境而剥夺您的权位。”应侯听这些话,说:“五帝三代的事理,诸子百家的学说,我是都通晓的,许多人的巧言雄辩,我都能折服他们,这个人怎么能使我难堪而夺取我的权位呢?”于是就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看他又如此傲慢,应侯就斥责他说:“你曾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这种事吗?”蔡泽回答说:“有的。”应侯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呦!您认识问题怎么这么迟钝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很健壮,手脚灵活,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明,心神聪慧,这难道不是士人的愿望吗?”应侯说:“是的。”蔡泽说:“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愿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拥护爱戴而尊敬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应侯说:“是的。”蔡泽又说:“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治理一切事物,使它们都能各得其所;性命活得长久,平安度过一生而不会夭折;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并永远流传下去;名声与实际相符完美无缺,恩泽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永不断绝,与天地一样长久:这难道不是推行正道广施恩德的效果而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的吗?”应侯说:“是的。”
蔡泽说:“至于说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悲惨结局也可羡慕吗?”应侯知道蔡泽要用这些话来堵自己的嘴,从而说服自己,便故意狡辩说:“为什么不可以?那个公孙鞅奉事秦孝公,终身没有二心,一心为公家而毫不顾念自身;设置刀锯酷刑来禁绝奸诈邪恶,切实论赏行罚以达到国家太平;剖露忠心,昭示真情,蒙受着怨恨指责,诱骗老朋友,捉住魏公子昂,使秦国的国家安定,百姓获利,终于为秦国擒敌将,破敌军,开拓了千里之遥的疆城。吴起奉事楚悼王,使私人不能损害公家,奸佞谗言不能蔽塞忠臣,议论不随声附和,办事不苟且保身,不因危险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坚持大义不躲避灾难。就是这样为了使君主成就霸业,使国家强盛,决不躲避殃祸凶险。大夫文种奉事越王,君主即使遭困受辱,仍然竭尽忠心和毫不懈怠,君主即使面临断嗣亡国,也仍然竭尽全力挽救而不离开,越王复国大功告成而不骄傲自夸,自己富贵也不放纵轻慢。像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因此君子为了大义遭难而死,视死如归;活着受辱不如死了光荣。士人本就该具有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的志向,只要是为了大义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的福分。所以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些都是有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儿子,反而国家灭亡、大乱的事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明智的国君贤能的父亲听取他们的声音,因此天下人都认为这样的国君和父亲是可耻的,而怜惜同情他们的臣子和儿子。现在看来,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作为臣子,他们是正确的;他们的国君,是错误的。所以世人称说这三位先生建立了功绩却不得好报,难道是羡慕他们不被国君体察而无辜死去吗?如果只有用死才可以树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就不能称为仁人,孔子不能称为圣人,管仲也不能称为伟大人物了。人们要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功成人在吗?自身性命与功业名声都能保全的,这是上等。功名可让后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这是次等。名声被人诟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这是下等。”说到这里,应侯称赞讲得好。
蔡泽抓住了应侯“称善”的这个缝隙,趁势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闳夭奉事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难道不也是竭尽忠诚极富智慧吗?按君臣的关系而论,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令人仰慕比起闳夭、周公来怎么样呢?”应侯说:“商君、吴起、大夫文种比不上闳夭、周公。”蔡泽说:“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他贤能智慧跟那些有才能明大理的人士关系极为密切,情义深厚不背弃功臣,在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来怎么样呢?”应侯不便回答就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您施展才能,努力替人主解决危难,整治国家,平定叛乱,增强兵力,排除祸患,消除灾难,拓宽疆域,增种谷物,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加强人主的权力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王族的高贵,天下诸侯没有哪一个敢于侵凌冒犯自己的人主,人主的威势压倒一切诸侯,震动海内四方,功劳显扬于万里以外的地方,声名光辉灿烂,流传千秋万代,在这些方面您比起商鞅、吴起、大夫文种来怎么样?”应侯说:“我比不上。”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不忘旧情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您的功绩以及受到的信任、宠爱又比不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可是您的官职爵位显贵至大,自家的富有超过了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祸患要比他们三位更惨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俗话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逐渐偏斜,月亮达到圆满就要开始亏缺’。事物发展到鼎盛就要衰败,这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常规。进退伸缩,附合时势的变化,这是圣人恪守的常理。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干’。圣人说‘明君在位,有作为的人就应当辅佐以施展报负’。‘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一样’。现在您的怨仇已经报复,恩德已经报答,心愿满足了,可是却没有应变的谋划,我私下认为您不该采取这种态度。再说了,翠鸟、鸿鹄、犀牛、大象这些动物,它们所处的形势位置,不是不远离死亡的,可是它们之所以死亡,其原因就是被诱饵所迷惑。像苏秦、智伯那样的机智多谋,不是不能够避开耻辱远离死亡,可是他们之所以死于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贪得无厌所迷惑。因此圣人才制定礼法,节制欲望,向百姓征收财物要有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时节,也要有节制,所以心志不过分强求,行动不骄横无理,时时事事严守制礼节欲的原则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继他们的事业而永不断绝。从前,齐桓公曾九次盟会诸侯,制止混战使天下归正,但到葵丘盟会时,他有骄横自大之意,结果许多国家叛离了他。吴王夫差的军队无敌于天下,依仗勇猛强悍而轻视各个诸侯,侵犯齐国、晋国,所以终于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夏育、太史嗷勇猛异常一声呼喊可以吓退大军,但是最后死在平庸之辈的手下。这些都是到了名功极为煊赫时而不能回到常规常理上来,不能自甘谦下、自我节制所造成的祸患啊。商鞅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国,禁绝奸邪的根源,崇尚封爵制度有功必定奖赏,有罪必定惩罚,划一权、衡,统一度、量,调节商品、货币流通等轻重关系,铲除纵横交错的田埂,允许认垦荒田,使百姓生活安宁而一民同俗,鼓励百姓耕作,使土地发挥效益,一家不操二业,努力种田积贮粮食,平时演练军事战阵,因此军队发动就能扩展领土,军队休整就可使国家富足,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扬威,奠定了秦国的基业。功业告成,结果身遭车裂而死。楚国地域方圆几千里,士兵有百万之多,白起率领几万人的部队与楚军交战,第一次交战就攻克了鄢、郢,烧毁了夷陵祖坟,第二次交战在南面兼并了蜀汉地区。后来又越过韩国和魏国去进攻强大的赵国,在北面坑杀了马服子赵括的军队,把四十多万人,全部屠杀在长平城下,血流成河,血水咆哮如同雷鸣,进而围攻邯郸,使秦国形成帝王的事业。楚国、赵国是天下的强大国家却是秦国的仇敌,从此之后,楚国、赵国都因恐惧而屈服不敢再进攻秦国,这是白起杀出的威风啊。他亲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业告成,却终于在杜邮被赐剑自杀。吴起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权力,罢免庸才,废黜无用之辈,裁减可有可无的官员,杜绝豪门贵族的请托,整饬划一了楚国风俗,禁止游民无业游荡,选练既能耕田又能作战的农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杨越,向北兼并了陈、蔡两小国,拆穿纵横机谋的无用辩说,让那些往来游说的人无法开口,禁止结党营私而鼓励百姓为国耕战,使楚国政治安定,兵力震动天下,威慑诸侯各国。功业告成,可是最后惨遭肢解而死。大夫文种为越国国君深谋远虑,避免了会稽被困亡国在即的危急,采用屈降计策来图谋生存,借着君臣受辱而求得复国的光荣,开垦荒地,招募游民充实城邑,开辟农田,种植谷物,率领全国各地的民众,把上上下下的力量集中起来,辅助勾践这样贤能的君王,报了夫差灭越的仇恨,终于灭掉了强劲吴国,使越国成为霸主。功业彰明而获得信望,可是勾践终于忘恩负义把他杀了。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这就是所说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做个悠然自乐的陶朱公。您难道没见过那些赌博的人吗?有时要下大赌注,有时要分次下小赌注,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挥即可控制诸侯,谋取三川之地,展开威势,用来增强宜阳实力,打通羊肠坂道的天险,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断范、中行氏这些韩、魏领土上的要道,使六国诸侯不能联合,栈道连绵千里,可通往蜀汉地区,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国的欲望满足了。您的功业也到了顶点了,这也就到了秦国要分次下小赌注的时候了。若在这个时候却不引退,那么您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用水来照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别人作借鉴,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书》上说‘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这四位先生的灾祸,您何必再去经受呢?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隐居山林观览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长享应侯爵位,世世代代称侯,而且有许由、延陵季子谦让的声誉,像王乔、赤松子一样的高寿,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那么您看处于哪种情况好呢?忍耐不能自动离去,犹疑不能自我决断,必定会遭到四位先生的灾难。《易经》上说‘龙飞得过高达到顶点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后悔’,这句话说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觉返回所造成的状态,让人们警惕。希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应侯说:“好的。我听说‘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于是便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之后,应侯上朝,对秦昭王进言说:“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对三王的典事,五霸的业绩以及世俗的变迁他都了如指掌,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您。”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昭王还是竭力让他执事,应侯于是称说病重。范睢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向东灭掉了周朝。
蔡泽在秦国做了几个月的相国,就有人恶语中伤,他害怕被杀,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赐给封号叫纲成君。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曾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太史公说:韩非子说“袖子长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做生意”。这话说的很实在啊!范睢、蔡泽是人们所说的一代辩士,然而那些游说诸侯直至白发苍苍也没遇到知音的,并不是计策谋略拙劣,而是使游说获得功效的条件不够。到了他们二人寄居秦国,能够相继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传天下,其原因本是国家强弱的形势不同啊。但是辩士也有偶然的机遇,许多象范睢、蔡泽一样贤能的人,由于没有机遇,不尽施展才能,这些人哪能说得尽呢!然而他们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么能奋发有为呢?


古代的秦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秦国是现在哪些省
终于征服了关中。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3、秦国向西、向北这两个方向发展,有广阔的国土拓展空间。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落,一个政权占有土地面积愈大,统治区域内人口愈多。秦国的南部是富饶的巴蜀之地。

战国时期楚国.齐国.赵国.秦国哪个最强
在两强并立的时代,各国纷纷展开合纵连横。期间齐宣王在位时,一举攻破了燕国的首都,后来在各国的干预下在放弃吞并燕国的企图。而楚国一度是秦齐拉拢的对象,只是外交不当,把两国都得罪了,一度遭到两国的联合进攻,国力大衰。秦齐甚至一度号称“西帝”和“东帝”。在齐冺王在位时,齐国吞并了宋国,...

中国战国时代时秦昭襄王时候的区域构成是怎样的?
中国战国时代时秦昭襄王时候的中国地图如下: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七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l年)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合称为“战国七雄”。除...

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是
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是雍城。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

秦国下面是哪个朝代
下面是我精心收集的秦国下面是哪个朝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秦国下一朝代是什么:西汉。 西汉,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西汉自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刘邦在该年5月听从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长安,开始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至9年1月10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

东周时代秦国都城使用时间最长 有这方面的知识介绍吗
1、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雍城。雍城为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2...

秦国时代的六国是现在的那些省?
齐楚秦燕赵魏统称战国七雄;齐国,山东、河北的一部分,都城临淄,山东淄博东北部;楚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都城鄢郢后迁寿春,湖北荆州后为安徽寿县;燕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都城蓟后迁辽东,北京后为辽宁辽阳;韩国,河南、山西...

战国时期从诸侯争霸到秦国一家独大之间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战国中后期秦国一家独大的阶段。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基本类似,但是称霸的国家却不再是当初的魏国了,这个阶段当中,秦国因为完成了商鞅变法,成为了战国时代最为强大的国家,又因为秦国国君对于人才的重视,国内可担当重任的人才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而秦国的历代国君以基本都是非常开明的君主...

秦朝与同时代的印度孔雀王朝,哪个实力更强?
秦国自秦穆公拥立周平王始发迹,几百年来秦国不断威逼利诱吞并了其他周边国家,早已拥有了不小的领土,以至于有强秦暴秦之称。诸国谈之无不色变,以致有了后面苏秦的联合六国抵抗秦国,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领土之大。更何况到了后来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领土更是空前之大,这一点岂是印度的孔雀...

湟源县13861787028: 战国时代秦国的哪个大臣是从燕国来的?
彘怀乳酸: 蔡泽 战国时秦国大臣.燕国人.多智善辩.游说诸侯.后入秦,昭王召见,看他有才.拜为客卿.后继范雎为相国,献计秦昭皇攻灭西周,几个月后,因被人攻击,害怕被杀,辞掉相位,封刚成君.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时,曾出使燕国.

湟源县13861787028: 战国时期的名人 -
彘怀乳酸:[答案] 战国名人: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

湟源县13861787028: 樊於期这个人为什么要逃离秦国,逃往燕国 -
彘怀乳酸: 楼上的一看便知道是复制的,全然没史实根据,一家之言. 樊於期之所以逃燕,是因为秦国攻打赵国时,被赵国名将李牧两次战胜,而秦国国法严格,战败将军会被斩,樊於期基于此等原因,所以才逃的.而嬴政之所以出重金悬赏樊於期的人头,是因为,无论秦法多么的严厉,但在秦国历史上,因战败而叛逃的将军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这在战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所以嬴政才那么气愤. 另外,我觉得,在当时秦国已经开始了灭国之战,即将一统中国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将军叛逃,而不严厉制止的话,对秦国军队将会是很大的打击的.所以,嬴政要杀樊於期. 大概了解一点秦国,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采纳哦!

湟源县13861787028: “甘罗”是谁?真实姓名? -
彘怀乳酸: 真实姓名就是甘罗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在洞庭湖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都会药到病除或得到明确的指点

湟源县13861787028: 战国时期有什么名人 -
彘怀乳酸: 屈原 即屈平.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赵胜(?-...

湟源县13861787028: 甘罗十二岁成为宰相是因为哪件事? -
彘怀乳酸: 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

湟源县13861787028: 战国七雄时期有哪些厉害的文臣、武将? -
彘怀乳酸: 战国七雄时期厉害的文臣: 屈原-战国时楚国大臣; 靳尚-战国时楚国大臣;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 触龙(触詟)-战国时赵国大臣; 平原君(赵胜)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

湟源县13861787028: 白起和嬴政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
彘怀乳酸: 不是,白起是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的人.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熟知兵法,善于用...

湟源县13861787028: 请全面介绍一下历史人物甘罗资料?
彘怀乳酸: 甘罗(生卒不详)战国末期秦国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