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作者&投稿:盍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
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
毛泽东触景生情,禁不住喜悦的心情,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935年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名家点评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庆振轩和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道:唐代诗人李白《战城南》里有这样一句“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就是说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 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另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带领红军到达延安后写的一首律诗,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对远征中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的主力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1省。敌人的许多追求和拦截击败了军事,政治和自然界的无数困难。

行军25,000英里,最终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革命基地。红军在长征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捣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在11个省份行进了2.5万英里。 1935年10月,第一支军队抵达陕北,总行程达25,000英里。终于到了延安。这首诗就是长征之后到达延安写的。


1、作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诗人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七律·长征》创作年代: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作品鉴赏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

“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七律·长征》是在1935年10月写的。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的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

“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3]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3]


《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红军在长征途中,既要同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作斗争,又要同险恶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同时还要和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作斗争,历尽了千难万险,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七律·长征》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所写的颂扬...

《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 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

七律长征写于何时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

七律·长征是谁写的?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是几年级的课文?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的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原文如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毛泽东写 七律长征 的背景
《七律长征》的背景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七律·长征》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

七律·长征的诗意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

毛泽东在写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在写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如下:七律·长征,1935年毛泽东创作古诗。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是啥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崛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者作为红军的领导人,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

七律·长征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

湘桥区18890883318: 七律 长征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
僪皇百虑: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正是长征胜利后望采纳谢谢

湘桥区18890883318: 《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
僪皇百虑: 1935年10月

湘桥区18890883318: 《七律·长征》写于哪年? -
僪皇百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湘桥区18890883318: 七律长征什么时候写的 -
僪皇百虑: 长征》具体写作时间:1935年10月初稿,1936年修改、完善、定稿,1936年10月公开.

湘桥区18890883318: 《七律·长征》是几年写的? -
僪皇百虑: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湘桥区18890883318: 长征七律诗是什么时候写?长征七律诗是什么时候写的
僪皇百虑: 七律·长征 写于1935年10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