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懿旨大于圣旨吗

作者&投稿:柳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制。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
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的权力,因此所下的圣旨没有人敢违抗,抗旨的结果就是被拉出去斩了。而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在古代孝道文化是皇帝的必修课,因此皇帝对太后的话和懿旨是言听计从的。从中就可以看出结果来了,皇帝的圣旨是治理国家所用的,太后的懿旨是为了管理皇帝的家(后宫)所用的。
按照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所谓天子,代天牧守万民,是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其旨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和圣旨对抗。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皇帝本人的权威往往也受到很多其他的挑战和制约。太子、后妃、诸侯王都可能会发号施令,皇帝诏书自然是圣旨,而太子和诸侯王称之为教旨,后妃和太后则称之为懿旨。
大多数情况,只要是成年皇帝继位,皇太后是不会也不能干预朝政的,也不存在圣旨和懿旨的冲突,有的皇帝比较尊重皇太后,在颁布圣旨前可能会征求皇太后的意见,但不可能允许皇太后发布懿旨代替圣旨。
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老皇帝去世,新皇帝还没选出,皇位空缺,无法发布圣旨时,皇太后的懿旨可以替代圣旨决定大事,起到暂时性的替补作用。
如果皇帝的圣旨与太后的懿旨从道理上是要听皇帝的,但是如果把“孝”这个因素加进去,皇帝一般会妥协。古往今来的人都是按照先来后到决定听谁的,如果说皇帝圣旨后到,但他不妥协于太后,那你必须无条件站到皇帝那。因为那已经不是你遵旨不遵旨的事,而是别人家事。


在古代圣旨为先还是懿旨为先?
1、圣旨大。古代皇帝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其命令或言论肯定最具有威力。只有皇权旁落,皇上没有啥权力时,懿旨等才会比圣旨管用。2、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懿旨: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怎么太后也可以下指而皇帝又不敢违抗
主要是太后是皇帝的母亲,百行孝为先,所以一般皇帝在家庭中是不敢违抗太后的意愿的,但是皇帝毕竟是九五之尊,女人又不好直接干预政务,所以一般太后以皇帝名义下旨,以达到自己的意愿。

如果皇帝圣旨和太后懿旨冲突了,究竟应该听谁的?
我们应该都十分的清楚,在古代皇帝口中的圣谕就叫做圣旨,而太后传出来的命令就叫做懿旨,无论哪一种,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都是至高无上的,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朝中大臣,亦或者是卑微的老百姓,如果遇到了这种旨意没有任何人敢不尊重,如果反抗就是在反抗皇权,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两种旨意同时出现,...

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旨意?
而这种时候就会有临朝听政的情况了,比如汉惠帝时期的吕后,汉惠帝继位的时候是十六岁,年纪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而整个汉朝的政权都落入了吕后的手里,所以《史记》里面只有吕后本纪,而没有惠帝本纪。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汉惠帝都在听吕后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戚夫人之前一直劝说刘邦...

古代帝王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冲突怎么办,应该听谁的话?
但是虽然圣旨比懿旨要更有威力,可是太后毕竟是君王的母亲,在古代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是君王也要对太后每天请安,所以如果君王和太后的旨意有了冲突,在理论上肯定要听君王的,但是如果君王考虑到孝道的话,往往会退让一步的,没有儿子会直接跟母亲冲突,怎么都会给母亲一点面子。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如果...

懿旨和圣旨有什么不一样
常言:太后有令...在懿旨和圣旨有冲突的时候,以皇帝的圣旨为重。“奉天承运”皇帝的旨意代表的是上天的想法。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暂时替补的作用。

圣旨和玉旨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

圣旨与懿旨有什么区别
懿旨指皇族女性(特指皇太后 皇后 长公主)发出的旨意,圣旨只代表皇上发出的指令。

皇后跟太后谁的懿旨大?
在历史之上太后干预朝政的时间不胜枚举,虽然说这有一些不太合规矩,但是还是有自己的合法性的一面。因为从一个家庭角度层面上来讲,太后是母亲,在我国的任何一个王朝孝道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而作为皇帝更应该成为天下道德的表率。圣旨和懿旨的由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

后宫不是不可以参政么,为什么有懿旨
但是事关紧急,圣旨意还大于懿旨,因为当政的毕竟是皇帝。所谓的特殊情况就是太后干政,也就是皇帝说话分量没太后重,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为了孝,谦让太后让太后旨意有权也会让懿旨大于圣旨,但是事实上是谦让,并不能是说皇帝没太后说话分量够。

绩溪县13373919423: "懿旨"与"圣旨"谁厉害?
于物经前: 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说皇帝不是无能的,太后不干预政事,圣旨一定大于懿旨,但是事实上做为个好皇帝他都知道孝,也就是说当自己意见与太后旨意发生冲突时皇帝都是知道协调,但是事关紧急,圣旨意还大于懿旨,因为当政的毕竟是皇帝,所谓的特殊情况就是太后干政,也就是皇帝说话分量没太后重,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为了孝,谦让太后让太后旨意有权也会让懿旨大于圣旨,但是事实上是谦让,并不能是说皇帝没太后说话分量够.

绩溪县13373919423: 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哪个大? -
于物经前: 圣旨大. 古代皇帝为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其命令或言论肯定最具有威力.原则上来讲应该是皇帝的圣旨大,只有皇权旁落,皇上没有啥权力时,懿旨等才会比圣旨管用.但是实际上要看她们谁真正掌握大权,谁的权力大,谁的旨意就大. 如...

绩溪县13373919423: 怎么太后也可以下指而皇帝又不敢违抗
于物经前: 太后下的叫懿旨,皇帝下的叫圣旨.非要做一个比较的话,皇帝说的话肯定比太后说的话更有分量.皇帝不是不敢违抗太后懿旨,只是不想公然违逆皇太后的意思,让自己落下一个不孝的骂名,不孝的人不能服众,不能治国.

绩溪县13373919423: 从古代宫廷礼制上,是太后诏制大还是皇帝圣旨大?
于物经前: 看谁的权利大,比如秦始皇皇帝圣旨大,可以废掉皇太后,慈禧太后太后诏制大可以废了皇帝

绩溪县13373919423: 圣旨和玉旨是不是一样 -
于物经前: 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绩溪县13373919423: 为什么慈禧太后的旨意称为“懿旨” -
于物经前: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制.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绩溪县13373919423: 5173中国古代皇上发布的诏令叫做“圣旨”,皇后发布的诏令叫什么 -
于物经前: 第一,皇后是不会发布“诏令”的,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第二,假如真的发布了什么旨意的话,一般就是叫作“懿旨”的.

绩溪县13373919423: 请问大家:为什么慈禧太后的旨意称为“懿旨”? -
于物经前: 通俗来讲,不是说只有慈禧太后的旨意被称“懿旨”,更不是因为她以前被封为“懿贵妃”,在封建社会,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如同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一样.

绩溪县13373919423: 为什么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而皇后的命令称为"懿旨"? -
于物经前: 圣旨就不用解释了 解释为何太后的旨意为何叫“懿旨”?我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

绩溪县13373919423: 皇上下的是圣旨那么皇后下的是什么旨 -
于物经前: 懿旨 圣旨与懿旨等有所区别.圣旨是一国之君为处理某些大事而为大臣下达的命令.这种命令大都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而太后,王爷之类的命令通常为口信,并不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口音头的命令一般称口喻,书面的一般都是密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