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雀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宋徽宗评价苏轼
章惇曾强烈反对赵佶继位,章惇罢相并被赶出了京城,与此同时,蔡京等人也受到牵连。原来备受打击的苏东坡等人被恢复名誉,还朝为官。年轻的宋徽宗此时对党争还算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元祐绍圣均有所失, 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遂改元为建中靖国。”(《宋史纪事本末》)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维持...

宋宰辅编年录内容
卷十四建炎元年五月癸丑的“耿南仲罢门下侍郎”条,书中列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线索。书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比《通鉴纪事本末》更为详尽,体现了其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记录。《宋宰辅编年录》的体例独特,融合了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种叙事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宰辅任免...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材料三 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

司马光日记内容
另外,《手录》的三卷虽已遗失内容,但目录尚存,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记录范围广泛,包括仁宗朝事;二是编排非按时间顺序;三是《续资治通鉴》和《长编纪事本末》的部分内容可能是遗失部分的线索。要深入理解司马光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这些日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王安石的“三不足”出自哪里?可否将一段话传上来?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杨仲良:《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王安石事迹(上)》---全文:翰林学士院这时正要对于谋求“馆职”的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做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就在他所拟定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而向与试者质询道: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明?
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书籍目录
吕诲劾王安石卷第五十九王安石事迹上卷第六十王安石事迹下卷第六十一吕惠卿奸邪李定奸恶卷第六十二苏轼...修两朝国史奉太皇太后(二王附)圣德政迹卷第八十二审官西院大理寺狱孔子庙庭配飨景灵宫绘像修太一...变新法卷第九十五用旧臣上卷第九十六用旧臣下卷第九十七逐小人上卷第九十八逐小人下汰监司卷第九十九...

《夜直·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李焘《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嘉祐四年(1059)五月载: “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王安石累除馆职,并辞不受,中书门下具以闻,诏令直集贤院,安石犹累辞乃拜。”这首诗可能是次年春天某夜值班时所作。题目《夜直》的“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3)认识: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改革必然要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③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用人得当,实施得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

宁城县15987382195: 王安石变法古文原文王安石变法内容古文原文石怎样的?
子车晴六甲: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见《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宁城县15987382195: 文言文王安石变法译文 -
子车晴六甲: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是这个么?

宁城县15987382195: 文言文王安石变法字词解释啊~~!安石好学而:()泥古...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以:()卿但知经术...正方今之:()所以急也 -
子车晴六甲:[答案] 安石好学而泥古——拘泥于古代的做法 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担任 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认为,以为 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

宁城县15987382195: 上以为然 安石乃视之翻译 -
子车晴六甲:[答案] 上:皇上.然:是的,对的.视:治理,管理 这句话出自 《宋史》 汪应臣传,说的是王安石变法.前面是王安石给皇帝讲自己的变法主张. 上以为然 安石乃视之意思是皇上认为王安石说的有道理,所以让王安石执行他的变法措施

宁城县15987382195: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么意思? -
子车晴六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宁城县15987382195: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青苗法的大概解释希望有条理一点,最好能够简单易懂 -
子车晴六甲:[答案] 新法内容如下:★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

宁城县15987382195: 请问王安石变法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是什么意思? -
子车晴六甲:[答案] 写反了吧 王安石变法是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当然如果你没错的话,也有解释, 变法造成了党争,消耗了国力, 结果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宁城县15987382195: 《宋史 王安石传》其中一段的翻译 -
子车晴六甲: 王安石性格固执(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发动改革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使众人无言以对.他更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宁城县15987382195: 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
子车晴六甲: 原文: 1、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