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懂这篇文章,才算理

作者&投稿:李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正脱衣服打算睡觉的时候,无意中瞧见有一缕月光透过门窗的缝隙照了进来,那一刻,他被这淘气的月精灵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苏轼重新穿好衣服,高兴地起身出门,准备好好欣赏一番这美丽的月色。

但如此良辰美景,只有自己一个人欣赏的话,岂不是太无趣了吗?

苏轼想到: 我还是去找一个能够一起游乐的人吧

一念及此,苏轼便漫步到承天寺,寻找那个能够在深夜里陪同自己欣赏月色的好友——张怀民。

苏轼到承天寺的时候,“怀民亦未寝”,他很开心:怀民,怀民,咱们一起去赏月吧?

张怀民见老友相邀,欣然答应,两人便一起在承天寺中散步游玩。

月光照耀在庭院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外衣,庭院看上去好似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影斑驳,映照在庭院中,看上去,宛如纵横交错的水藻、水草一样,实在是太美了!

苏轼不禁感慨道: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到可以去欣赏月色的人罢了。

【苏轼承天寺夜游图】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他日记《东坡志林》中的第三篇,短短八十四字,便为我们呈现出苏轼先生闲适、风趣的一面。

但这真的就是苏轼先生此时的状态吗?其实不然。

面对这样的美景,东坡先生却在结尾处用“闲人”二字来描述自己和张怀民,这种强烈的落差难免给人一种自我打趣的无奈之感,“闲人”二字隐晦地表达出了东坡先生此时的境遇并不好。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个时间点,也为我们介绍了苏轼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间点: 此时,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苏轼和张怀民这两个被贬谪之人的赏月大会,表面上看上去是在欣赏月色,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两个失意之人因失眠聚在一起分担悲伤的聚会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元丰二年,苏轼先生命运转折点——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

那一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他在到任后按惯例给朝廷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苏轼小小吐了一个槽,表达自己对新政的不满: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苏轼说新政扰民“生事”,对百姓害大于利,而自己愚钝“难以追陪新进”。

当时的新政党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便跳了出来,指责苏轼“愚弄朝庭,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死不足惜。

正在气头上的宋神宗便下令将苏轼收押,判以死刑。

素来和苏轼不和的王安石得知判决结果后,也大惊失色,他给神宗进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考虑到太祖赵匡胤也曾留下遗训不得无故杀害士大夫,宋神宗最终还是赦免了苏轼的死罪,改为流放黄州,去充当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闲职。

元丰三年正月,苏轼到达了黄州贬所。

元丰六年四月,苏轼的好友曾巩在江宁府逝去。

七月,苏辙因受哥哥苏轼案的牵连,在“五年不得升调”的前提下,再遭贬谪。

而苏轼写《承天寺夜游》的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他在知晓自己的好友、亲人的遭遇后,却无能无为时,苏轼先生用了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境: 闲人

“闲人”,你这清闲的人,细品东坡先生写下的这句话,读来实在令人感慨万分。

苏轼的遭遇很惨,但他的字里行间却全然找不到一丝颓废的感觉,你看他在路上遇到大雨被淋成落汤鸡时是怎样的反应?

苏轼杵着竹杖,穿着草鞋,悠闲地漫步在雨中,他望着那些奔走躲雨的路人,高歌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苏轼写于自己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那场雨于他而言,不仅是自然界的大雨,他的生活中也正遭遇着倾盆大雨。

谁又能想到呢,一位曾经二十一岁就轰动了大宋,令当世文坛领袖欧阳修断言:“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的大文豪,却在中年时遭逢变故,险些身死。

如此情况下,苏轼却能吟诵出这样豁达的语句呢?

这样的心境,实在令人钦佩。

苏轼是那种越经历挫折,越能迸发出无穷意志的人,面对着人生的磨难,他没有选择一蹶不振,而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发生着变化的,咱们没必要颓废在过去的失意之中,应该努力奋进,向前看。

毕竟,连曹操、周瑜这样的豪杰也抵不过时间的变化,何必要让自己深陷在落魄生活的泥沼中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为过去的不幸而屈服,珍惜时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绽放出无限的价值。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东坡志林卷一》

【2】《宋史·苏轼列传》

【3】《苏轼传》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2017全国三卷语文古诗词
《离骚》、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秋思》、李商隐《锦瑟》、文天祥《过零丁洋》、李白《行路难》、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陶潜《桃花源记》:荀子《劝学》、李煜《相见欢》;曹刿论战》、辛弃疾《破阵子》、《诗经?邹忌讽齐王纳谏》、白居易《琵琶行》、范仲淹《岳阳楼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作者___,字___,号___

苏东坡的散文(5篇)
1、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

描述竹子的成语和诗句
——郑燮《新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

初中高中 古诗词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

苏轼简介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初中必备古诗文言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夜色弥漫中的行吟 【宋】苏轼 送东阳马生序 ——风雪中的一卷线装书 【明】宋濂 关雎 ——诗经里的桃花流水 《诗经》 蒹葭 ——历史上最美的秋天 《诗经》 观沧海 ——沧海之上,星空之下 【汉】曹操 饮酒 ——一个人的菊花和酒 【晋】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烟尘弥漫的他乡...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满井游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
《记承天寺夜游》 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欲:想要 4.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5.户:门 6.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与...

虞城县15874367878: 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雀怜派蒙:[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600字 -
雀怜派蒙: 月洁心清,似闲还愁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
雀怜派蒙: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雀怜派蒙: 本文寥寥数笔,摄取一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无丝毫刻意为文的痕迹.文章虽短,却具非凡艺术魅力,同时也揭示极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极品.但世人对文章每多误解(盖有余秋雨这样的故...

虞城县15874367878: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雀怜派蒙: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
雀怜派蒙:[答案]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 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

虞城县15874367878: 文言文解释《记承天寺夜游》 -
雀怜派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
雀怜派蒙:[答案]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

虞城县15874367878: 记承天寺夜游说了什么
雀怜派蒙: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虞城县15874367878: 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对他说什么要结合《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来回答 -
雀怜派蒙:[答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