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俗语概括

作者&投稿:微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什么~

庐山真面目 【出处】语见(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说,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首二句点题,犹人所能。”
【解说】自正面而观庐山,山岭绵延起伏,由侧面而望之,则峰峦巍然耸立;复自远而视或趋近而看,处高而俯瞰或处低而仰望,千姿百态,所见不同。何为难辨庐山真面目哉?只缘置身于此山中之故也。 亦作【庐山面目】(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十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於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亦作【庐山真面】(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一回》):“刘氏乃推起少妇,嘱令道谢。不留心注视,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伶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释义】① 岭:相连之山。② 峰:高而尖之山巅。③ 庐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据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④缘:缘故。
【庐山真面目】原指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窥其全貌。后喻不易窥知事物之真相或原貌,常用此语。 东坡这首诗最早见于他的游记《记游庐山》,在这篇三百来字的游记很有特色,它没有记述诗人在庐山十多天里所见所闻,山川景观,却重点记述了他初游庐山所写的五首诗(在漱玉亭,三峡桥所作诗只是提起没有记入)。古人写诗当时大多没有题目,以后整理诗缟时再补上,东坡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在当时也无题,后来给它加的题是《庐山》(见庐山历代诗存)。
当然,此诗写触绩鞭啃庄救彪寻波默的不是某一景点而是对庐山总的印象,以《庐山》为题到也恰当,只是中规中矩,毫无诗意,其中诗的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到此处已改为“远近看山各不同”了。此诗以《题西林壁》为题并最终将第二句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 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 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编辑于 2019-10-20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小学升初中怎么报名,寄宿制军事化封闭式,点击在线咨询
小学升初中怎么报名少年军校,军事化管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入学即签订升学管理协议书,签约保上大学 小学升初中怎么报名点击在线咨询
sg.gzzyxxzs.cn广告 
有道精品课靠谱吗1V1在线辅导,随时轻松提分
有道精品课靠谱吗_8课时搞清语文六大模块,专注应试,抢分训练。作文+阅读+文言文,专题讲解,减轻孩子语文压力。
ke.youdao.com广告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大家好,我是诗,麻烦阅读理解一下。

为局者迷旁观者清谢谢


《晚春》后两句诗,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发?
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雪梅后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雪梅》后两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的道理,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雪梅》的后两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的全诗 雪梅 宋代: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

登鹳雀楼里两句用来鼓励我们的诗句是
登鹳雀楼里两句用来鼓励我们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登高才能看得远,人生也正如此,只有不断的向上进取,才有可能高瞻远瞩,这个朴素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只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想要全面的看问题就...
要想全面看问题,就要跳出问题外,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了解问题。

《登鹳雀楼》中哪句诗是借诗喻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著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登鹳雀楼告诉我的道理是什么 ...

雪梅告诉我们什么
雪梅告诉我们什么如下:雪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说明雪和梅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启示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其中的...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

雪梅这首诗中哪两句诗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相似?_百度...
《雪梅》这首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相似。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一句什么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白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

晚春诗中最后两句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

长寿区15876841297: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俗语概括 -
贡往力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长寿区15876841297: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俗语可概括为 - --,--- -
贡往力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寿区1587684129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用一个格言来概括是什么 -
贡往力多:[答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长寿区15876841297: 用一句俗语揭示《题西林壁》反映的道理 -
贡往力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长寿区1587684129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蕴含的哲理用一句俗语可说是什么 -
贡往力多:[答案] 不能够看到路上的全部面貌,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告诉人们一个哲理便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长寿区1587684129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用一个格言来概括是什么 -
贡往力多: 可以概括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该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长寿区15876841297: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是从诗的哪两句看出来的同时,让我想起一句俗语是什么? -
贡往力多:[答案] 想起的就是这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寿区15876841297: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
贡往力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诗说明了人不经历磨难就不会得到成长,就不会得到成功的道理. 就像马云他经历了多次失败.也反复顽强的从失败当中走出来.最后才能够走向成功,变成现在的中国首富.

长寿区1587684129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
贡往力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 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

长寿区15876841297: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蕴含的道理用俗语说是什么 -
贡往力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叫你好好上学,你跑来上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