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民族工业内迁

作者&投稿:容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工业内迁的介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在此期间,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国沿海地区有426家民营工厂和企业迁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省。这对于保存民族工业,改变大后方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大后方的经济,支援抗战的军需民用,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府成立了中央迁厂委员会来主持这一工作

战争爆发以前,中国的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广大的内陆地区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37年,中华民国政府经济部登记注册的3935家工厂(不包括矿场,但包括公用事业和兵工厂)中,有1235家(占30%)设在上海,2063家(占52%)设在沿海各省,637家(占17%)设在内地。
“七七”事变以后,尤其是“八一三”后,东南沿江、沿海一带迅速陷落,全国工业基地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据统计,纺织业损失70%,面粉业损失60%,机器造纸业损失84%,国防制碱业损失82%,火柴业损失53%,盐酸制造业损失80%;全国6344家工厂,损失60%。看到内地工业落后,社会生产力较低,而军需民用方面的需求却大幅度上升,中华民国政府和广大爱国工商人士及民族资本家,乃共同发起组织了国营与民族工业大迁徙。
工业迁徙的目的地最初定在武汉。早在1936年,隶属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资源委员会即拟定了工业化的五年计划,把两湖和江西作为工业建设的重心,并开始设厂,生产钢铁、重型机器及无线电和电气设备。内迁开始以后,共有数百家民族工业冒着日军的炮火,从上海等地迁往武汉。仅在上海一地,即有150家工厂、1.38万余吨设备、2300多名工人,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之下冒险迁出。然而随着战火的不断扩大和日军的步步内侵,资源委员会不得已改变计划,将其工业建设重心由两湖和江西逐步转移扩张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河南、陕西、安徽和西康等省,中华民国政府亦计划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西藏和西康等内陆省份建造后方根据地,并于1938年初提出《非常时期经济方案》,决定将西南和西北作为后方建设重点。其中工业建设的重点后来明确放在西南,“其地域以四川、云南、贵阳、湘西为主”,并指令以四川、贵州、广西及湘西为内迁厂矿的主要地区。
中华民国政府选中西部地区作为后方建设基地,除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以外,亦因这些地方工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在大后方的开发和建设的战略布局上,之所以采取以西南为中心,先西南后西北的顺序,是因为西南有着相对发达的农业和战时交通线及较好的人文文化背景。同时,以四川为首的西南各省对沿海沿江经济重心的迁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欢迎。四川、云南等省多次派代表到上海、汉口等地做劝说工作,并在工厂选址、税捐、运输等方面予以方便和优惠。
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一场规模空前的产业、人才、资金、市场的由东向西的再次转移发生了。从1938年7月开始到1940年左右,以一些关键性的工业企业和军事工业为主体,各业工厂大致分成三路,分别迁到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广西和湘西等地。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国营工业企业以外,共有623家私营工厂搬到后方,并有3/4最终复工。四川省迁入的工厂数最多,达254家。湖南次之,经政府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的即有121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湘西),占该处协助迁工厂数的27%。陕西和广西迁入的工厂亦不在不少数,经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往两省的,即分别达27家和23家。云南和贵州迁入的厂矿企业共23家。此外还有少量企业迁到了鄂西和西康。四川省不仅迁入的工厂数最多,迁入的机器设备也比较先进。云南和贵州两省迁入的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迁往陕西的工厂以纱厂和面粉厂居多。迁往湘西和广西的工厂企业包括机器、五金、化工、电器、纺织、印刷、面粉等众多门类,资本规模大小不一。
在沿海沿江经济重心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过程中,以资源委员会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在大后方举办新的工矿企业,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之下,不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省建立了一批新的企业,较为偏僻的甘肃、青海和西康也创办了一些厂矿企业。据统计,战时政府军政部等七部门在广西独营的企业即有16家,与桂省合营的企业有5家;在贵州,仅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直接投资的企业,1943年即达25家。
在工业重心迁移的过程中,各类人才、资金、设备、技术和市场也从沿海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向西转移。战前西部地区的科技人员十分贫乏,而1941年时后方工程师达到了2万多人。1938年至1940年间,随同工厂迁移的技术工人有4.2万多名,其中1.2万多人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  
抗日战争爆发和沿海沿江工业内迁,客观上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机遇和条件。


1927到1937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是什么?是曲折发展还是发展较快?_百 ...
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

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民族工业有什么区别?还是一样
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 但:现在我国已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 并且已经加入了WTO,"民族工业"这一概念存在的历史条件已完全不同。联合利华对外事务董事曾锡文说,不能过于狭隘的理解"民族工业",在WTO背景下,"民族工业"不再是一个封闭概念,中国企业要以一个更广泛的视野和国...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著名品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著名品牌有很多,如:同仁堂、全聚德、茂新面粉、福新面粉、青岛啤酒,范旭东的大九精盐公司和永利碱业公司等等。北京同仁堂, 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

谁能概括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如下: 本回答被...

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于什么时期
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一战期间的民族...

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对吗?
错 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不是洋务派创办的是民办的,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现在,一般都确认: 是1872年创办的继昌隆缘丝厂。 继昌隆丝厂的创办人是华侨商人陈启源。昌隆绞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i区别:1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1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产 生(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②洋务运动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特点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原因:...

中国的名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为扩大财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5、影响因素:(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扫荡了来不及紧急内迁的民族工业,很多企业被日伪强占。在国统区由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三、短暂繁荣:...

海原县13963401903: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主要是因为() 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大量爱国人士迫于战争需要呼吁东部工厂内迁 ③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 ④南京... -
歧滕贝洛:[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海原县13963401903: 关于抗战期间民族工商业内迁情况 -
歧滕贝洛: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国沿海地区有426家民营工厂和企业迁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省.这对于保存民族工业,改变大后方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大后方的经济,支援抗战的军需民用,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府成立了中央迁厂委员会来主持这一工作

海原县139634019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 -
歧滕贝洛:[选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海原县13963401903: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
歧滕贝洛: 占领区的企业直接被日本吞并; 大量企业迁往西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如果满意,求采纳.

海原县13963401903: 抗战时期战区工业的内迁 -
歧滕贝洛: 当时中国工业基本在东北三省.那三省是当是最早被日本拿下的.并以此为基地.历史上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并不多,但是你们老师说的是没错的,可以看出是个有想法,有见解的人.可以和当时的教育做...

海原县13963401903: “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 -
歧滕贝洛: 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等信息说明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史实,故选择D项.

海原县13963401903: 民族工业是什么? -
歧滕贝洛: 民族工业是指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具体来说,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但是,一般来说,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海原县13963401903: 旧中国民族工业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这是由什么造成的? -
歧滕贝洛:[答案] 总体特征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看,着重于轻工业的发展.从地区之间发展看,着重于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海原县13963401903: 根据下图示意路线判断,该图应是 -
歧滕贝洛:[选项] A. 国共对峙红军长征路线图 B.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路线图 C.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路线图 D. 解放战争解放军进军路线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