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常处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愈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有趣的语言学小知识呢?~

想一下普通话有哪些声母是b,d,g,z,zh,j的二声字?口语字甭这种不算好的你试图随便读一些拼音出来,发现好多音一听就是没有对应汉字的,比如guan2, ban2, dang2, juan2, zou2...奇怪的是这些音,134声都有,偏偏没有第二声。实际上,凡是有鼻音韵尾-n, -ng的字,都没有全清声母的第二声!(全清声母就是刚开始所说的那些声母,它们都是不送气的清音)当然你还能找到海量的这样的字(注意它们都没有鼻音韵尾),比如b: 伯白拔别脖博d: 答达叠碟得德夺读独毒敌g: 国格隔革j: 结颊决觉 即集节绝爵z: 砸则泽足族卒昨zh: 直轴折执浊卓如果你的方言有入声,可以观察到这些无一例外,全是入声字!你也可以试图多举例子,但寻找反例非常困难。(福利:如果你的方言没有入声字,这是一个特别实用的辅助你背一部分入声字的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归因于中古汉语到现代官话的演化中发生的''平分阴阳,清阴浊阳''和''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现象。中古时期,声母不仅有全清(不送气清辅音,如普通话的bdg), 次清(送气清辅音,如普通话的ptk), 还有全浊(不送气浊辅音,如法语的bdg). 另外,阴平阳平在当时是一个声调,称为平声。其他三个声调,上,去,入统称为仄声。后来(应该是唐末),平声分裂为阴阳平,规律是清声(全清或次清)变阴平,浊音变阳平。上声,去声都变成当今普通话的上,去声。入声消失,派入平上去三声。所以,非入声字今读第二声阳平的,基本都来源于中古汉语浊声母的平声。至于送气,中古的清声母的送气情况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所以第1,3,4声的字(基本分别来自中古清音的平,上,去声)在当今既有送气也有不送气的。而第二声就不是这样了。宋元时期,全浊声母清化,变成清音(送气或不送气), 规律是平送仄不送,即平声变成送气清辅音(次清), 上去入三声变成不送气清辅音(全清). 所以今读阳平的非入声字,由于都来自浊音,而且是平声,所以今读送气清辅音。换句话说,普通话基本没有不送气的阳平非入声字,或者说,普通话今读不送气阳平的字中古基本都为入声,这就对应了本文所指的现象。特别地,由于鼻音韵尾字中古也为鼻音韵尾,不可能是入声,不送气阳平鼻音韵尾的拼音都是''有音无字''.注:以上讲的都是汉语读音演化的系统性现象,不排除一些偶然音变的存在;若有反例,可能是因为语音并不传承自中古汉语(比如很晚才出现的字或口语字,如甭), 或者出现了不符合规律的偶然音变。

1、“语言迁移现象”。汉语方言较重的地区,一些人在英语的发音上总是带着方言的尾调,这是语言学中“语言迁移现象”的体现。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中介语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些学习者往往用母语的文字去记录外语的语音,结果读出的外语语音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外语。例如:把英语的goodbye注为“古的白”。这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中的“中介语现象”。

3、“歧义现象”。在汉语语言的运用中,不同语序可能导致歧义现象的发生。比如:院里站着三个学校的学生。是三个学生,还是三个学校的好多学生?有歧义。如果事实是三个学生,应该把三个这个定语移到学生前面;如果是三个学校的好多学生,应该在学生前加数量定语。这就是语言学中所说的歧义现象,也就是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上善若水常处下”的意思是: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高尚的人常常是平易近人的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下.”..又说“强大处上,柔弱处下” -
桐君倍洁: 最佳答案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4),心善渊(5),与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无...

汉滨区15660005124: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的详细解释 -
桐君倍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余道矣….我的理解是,最聪明的处世方法要像水一样,不骄不躁,水总是往低处留,可是万物都离不开水,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该谦虚一点.这样才会真正地接近于”大道”.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什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的下一句及全句意思?
桐君倍洁: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2、含义是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3、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的下一句? -
桐君倍洁: 厚德载物 意思是世上万物之中,以水对世界的益处最多,但水性至柔,和顺向下,给人以非常低调谦和的感觉.所以说最美好的品德就要象水一样,调润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下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于《道德经》. 但在一般现实中的引用上,还有一句是常与它连用的,就是“厚德载物”,出于《易·乾》:“君子以厚德载物”.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的全文. -
桐君倍洁: 道德经》第八章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下.”.又说“强大处上,柔弱处下”那到底是上还是下啊 -
桐君倍洁:[答案] 最佳答案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4),心善渊(5),与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无尤(11). ...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下一句? -
桐君倍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的上下句是什么 -
桐君倍洁: 上善若水没有前一句,后一句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8章的第一句.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

汉滨区15660005124: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
桐君倍洁: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汉滨区15660005124: 解释一下"上善若水"的意思 -
桐君倍洁:[答案] 上善若水 1、成语释义 词 目 上善若水 发 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 义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