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家.也就是春秋

作者&投稿:布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家。~

一、老子

《老子道德经一则》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二、
季梁
三、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4.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孙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一、儒家学派之形成
  中国人是最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这似乎已经成为全地球上居民的共识。在物质文明领域,中国人在世界八大奇迹中创造了两大奇迹,占1/4。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在太空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少有的人工建筑,它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以不变应万变,至今仍像一条巨大的苍龙,向人类展示着它的雄姿。而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虽然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但一经挖掘出来,那些井然有序的艺术方阵,今天仍然栩栩如生地屹立在那里,诉说着古代战争苦难的故事。这两大奇迹,是中国人为世界物质文明所建造的永垂不朽的丰碑。而它们的建立,正好都是在秦朝完成的。
  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人也同样创造了奇迹,建立了丰碑。而且,精神文明的奇迹,又比物质文明的奇迹出现得稍早一些,是在秦朝以前就完成了的,它被称为先秦理性精神。
  所谓先秦,当然主要是指春秋战国而言。这一时期在悠久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还仅是童年时代。但是,就在这童年时代,庞大的中国哲学家群便以成熟的理性姿态,出现在世界思想史的舞台上。这不是奇迹又是什么呢?这一时代思想成熟的标志,就是先秦的理性精神的完成。
  先秦理性精神,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在几百年长时期的百家争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谓“百家”,仅仅是个夸张的数位。单就学派而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六家,西汉末刘歆于《七略》中在六家之外,又加上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共十家。十家中小说家被目为“小道”,属于街谈巷语之类,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样,就有“九流十家”之说,小说家之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在九流之中,农家哲学思想并不突出,对该派,一般是存而不论。所以,我们叙述的,仅有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八家,顺序则依《汉书•艺文志》旧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动。社会制度的变动,又引起剧烈的阶级大搏斗。当时王命不出宫门,诸侯独自为政,下无方伯,上无天子,“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下)。各阶级、各阶层对变革中表现的形形色色问题,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提出各自的主张和要求,由此而造成了百家争鸣、异说蜂起的局面。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上或描述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或描述为“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庄子•天下》);或描述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荀子•解蔽》);或描述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斯所善,以此之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他们争论的问题,涉及到世界观、认识论、名实观、社会历史观等诸多领域,或强或弱,或张或弛,或吹或弹,或奏或击,奏响了思想的管弦乐交响曲。
  然后又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沉淀,形成了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思想为补充,而兼采其他各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奏出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旋律。
  中国人除了痴呆聋哑者,几乎没有不知道“儒”的,但真正知道“儒”的确切含义的,却又并不多了。
  近代着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把“儒”分为广狭不同的三种用法(参见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载《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广义的“儒”有两种,第一种是外延最大的,泛指一切术士。如《史记•儒林列传》“秦之季世坑术士”,世人谓之坑儒。这种儒知天文占候,多技而无所不能,诸有术者统统包括在内。外延稍小一点的第二种广义的“儒”,是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人。这两种“儒”都是广义的,有相通之处,在孔子的时代都是这样用的,孔子说过的“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正是指这种广义的“儒”。
  狭义的“儒”,是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所概括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汉书•艺文志》接受的,就是这种意义的“儒”,我们今天所说的“儒”,也是指此而言的。凡是符合《七略》所说的范围的,我们都把他叫做“儒家”。儒家学派实际上就是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学者群,从孔子到今天的当代新儒家,涵盖中国历史二千五百多年。
  孔子以后,儒家分为八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荀子)之儒,乐正氏之儒,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所以,参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文化融合这一管弦乐交响曲的,主要就是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
  提起孔子,尽人皆知。褒之者称他为圣人、至圣、先师,以至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素王。贬之者骂他为孔老二、腐儒、封建阶级的卫道士。无论褒还是贬,有一点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就是:孔子是中国的,中国文化永远也摆脱不了孔子的影响,中国文化和孔子永远有一种扯不断的联系,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会永远活下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政治家、大教育家。汉代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的地位。他的思想和学说,既是封建社会的正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而使孔子的名字和中华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社会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有五十年从事教师工作,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为正》,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是学人的师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西元前551年,死于西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后因距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姓。孔子的曾祖孔防叔因避宋国内乱,逃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从此孔家便成为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孔纥,也有叫叔梁纥的(这是字和名的合称,字叔梁在前,名纥在后(杨伯峻:《论语译注•试论孔子》,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曾做过陬邑宰(长官),立过战功,到六十四岁时娶了一个年轻姑娘颜征在为妻。颜征在才十七岁,他们的结合不合于当时礼节,所以被称为“野合”(《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出生之前,父母到曲阜的尼山作过祈祷,孔子出生后,便因此而取字叫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又因孔子头顶中间凹下,所以名叫丘(《只记•孔子世家》)。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在孔子以前,受教育只是贵族的特权,一般人是无权享受的。孔子由于后来在政治上的愿望无法实现,就通过授徒讲学来培养人才,来实现政治理想,结果却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主张不分地位高低和贫富贵贱,一律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自己招收学生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只要交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就可以当他的学生。因此,在他的学生中,既有奴隶主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等;也有小生产者和贫贱家庭的子弟,如颜渊就是住在一个简陋的小胡同里,过的是干饭就凉水的贫困日子。子路还常常吃野菜,去百里之外背点米养活老母亲。曾参自己得种瓜,这还不能糊口,还要靠母亲亲手织布才能度日。其他学生如闵子骞、仲弓、公治长等也都不是富裕大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的学生,不仅来自于鲁国,也来自于秦、晋、郑、卫、陈、吴、楚等国,招收了三千多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人学得最好,被称为“七十二贤人”。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又为文化知识散在民间铺平了道路,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现象。所以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值得后人敬仰。
  孔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五十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方针很明确,他认为要用教育来开发人民的智力,为治理国家服务。他的弟子子张所说“君子学以致道”(《子张》)就是这个意思。他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学好了去当官从政。孔子相信教育的力量,认为每个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都有学好的可能性,都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
  孔子的教学方法相当灵活,而且多种多样。他注意根据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两个学生都请教孔子这样的问题:“听到一个道理之后就立刻去实行吗?”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你有父兄健在,怎么能一听到就去实行而不问问父兄的意见呢?”而对冉有的回答则是:“当然应该立即去做!”这是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两人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的教育,子路性急躁,所以对他加以节制,防止他草率行事。冉有保守而优柔寡断,所以鼓励他办事要果断(《先进》)。
  孔子注意用启发式教育学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一定要让学生本人思考到想不通的时候,再去乘机启发学生,学生心里明白了,但能说出来,便继续开导他,使他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孔子就不再教了。他还教育学生,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启发,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为政》)。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注意对学生“循循善诱”,有步骤地对他们加以引导。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主要是“闻”、“见”,思是思考。他认为光学不思,等于没学,光思不学,容易出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在学习上,孔子提倡求实态度,反对不懂装懂,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这些宝贵经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然,孔子轻视“学稼”、“学圃”,即农业生产劳动,对劳动人民也有些看不起,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这都是他的缺陷。
  孔子一生都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到今天对我们还有指导作用。
  三、仁者“爱人”
  孔子五十一岁时有机会从政,先后担任鲁国中都宰(鲁都市长)、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后来升任司寇(司法官),并代理宰相之职。在他任职期间,商贩不敢讨虚价,男女有别,路不拾遗,有别国客人到鲁国,鲁国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史记•孔子世家》)
  通过从政的实践,孔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社会观,就是他的“仁学”思想。“仁学”的核心是“爱人”(《颜渊》)。“仁”这个名词在孔子以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没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来使用。孔子大量地使用了“仁”这一概念,把它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有105次是单独出现的,有4次是和其他字复合出现的。孔子的“仁”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决定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论语》中有两段话最能说明“仁”的基本精神。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两段话之间并无实质性的矛盾。“爱人”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仁者“爱人”包括的面相当广泛。它要求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尊重,要贯彻“一以贯之” 的“忠恕之道”(《里仁》)。“忠”要求的是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恕”要求的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统治阶级内部,人人都贯彻了“忠恕之道”,就能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主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用忠心来服事君主,这样就可以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孔子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封建地主和旧贵族之间的矛盾,用这套“忠恕之道”未调和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偏向于保守的。
  仁者“爱人”还要求统治阶级能做到“举贤才”(《子路》)。孔子主观上可能是想通过举贤才来更好地推行“周道”,但按个人的是否贤能作为取仕的标准,实际上却是对周代按照血缘亲属关系为标准来授官封爵的“周道”的否定,这就为普通士人中间的贤人参与政治开了方便之门。孔子主张要不计较小错误,把优秀人才提拔起来,要让优秀人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颜渊》)。孔子强调统治阶级只要选贤于众,就能使“不仁”的人难以立足,就可以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这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内部而言的,但他所讲的“爱人”,也不仅仅指爱统治阶级,而是表现了对一般人民的重视。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即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且还把“泛爱众”(《学而》)即博爱大众当作弟子们的修养条目。孔子肯定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匹夫即是普通百姓,他们也各有自己的意志,不能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意志。有一件事很能说明孔子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心。一次,孔子的马棚不慎失了火,孔子刚好从朝廷回来,立即问伤人了没有,而不问伤马了没有。(《乡党》)这里的“人”是马夫,地位很低,孔子关心他胜过关心自己的马,这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这有很进步的意义。
  孔子对一般人民的重视,反映了一般人民在春秋末期地位的提高。由此,孔子更进一步提出 ,要想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给人民一些实际好处,不能光把老百姓当作役使的物件,而是要爱护人力,合理地使用劳动力。这就是他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的主张。从爱民的思想出发,孔子还提出“养民”、“富民”、“惠民”的思想,他赞扬郑国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就是说,子产让人民休养生息,对人民有恩惠,役使人民合情合理。他提倡统治者都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即要在人民能得到好处的情况下,让他们得到好处。具体的做法是,人口发展起来,就要注意“富民”,让人民富裕起来。富裕了,还要注意“教民”,让人民接受教育。这种“先富后教”的思想是使劳动者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从而获取温饱生活、得到受教育的权利的进步思想。从此出发,孔子反对用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看到有位妇女守着新修的坟墓在痛哭,孔子就打发学生子路去问明原因。那妇女哭诉道:“我公公被老虎吃掉了,丈夫又被老虎吃掉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从这件事得出一个结论:“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有不可抹杀的进步性。
  孔子的仁者“爱人”既有对统治阶级的要求,也有对劳动人民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认为,要做到“爱人”是不容易的,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内心自觉才能办到,所以他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就是说,实践“仁德”,全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但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有的人甚至还会受到私心、个人无限制膨胀的欲望的干扰,从而不能实现“仁”。为此,孔子又提出一套实现“仁”的方法,主要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孔子强调,人要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能实现“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这里的“礼”并不是原来的作为全部西周政治法律制度的“周礼”,而是经过“损益”的一种道德规范性的东西。孔子要求人们要用道德规范来从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就是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看,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听,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说,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做。道德规范是外在的,所以要实现“仁”,主要还是靠内心自觉,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吃完一顿饭的时候不要离开“仁”,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同在,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要与“仁”同在。正因为“仁”有这样崇高的内在价值,所以孔子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仁”而牺牲个人的生命,就是“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为了实现道德理想而牺牲个人生命,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思想虽有阶级性,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却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思想,宣扬了一种“人类之爱”,这种“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中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各个不同的阶级之间尤其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之间是不可能相爱的——但“爱人”的口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它反对苛政,反对暴虐,要求对人民实行宽惠,这就猛烈地冲击了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把人民当作会说话的工具的观念,反映了劳动人民身份变化的历史事实。他的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制度的一面,而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好处的这一事实也是不容抹杀的。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正是诱发于孔子的“仁学”思想。

姜子牙《六韬》
周公
老子《道德经》。。。。。。。。。。。。。。。。。。。。。。。。。。。


古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家。
一、老子 《老子道德经一则》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

将下列人物排名孔子、曹操、屈原、郑和朝代顺序
孔子(春秋)—屈原(战国)—曹操(三国)—郑和(明)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

在孔子之前的哪位时代先知,是比孔子还要厉害的?
子产是郑国新政的发动机,后来,孔子所说的“仁政”,便是以子产的新政作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理论。当时,子产在郑国的官职做到了宰相,史书上有一篇关于子产治理郑国的文章,原文如下: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一、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

王勃,孔子,晏殊,曹植,袁枚朝代先后排序
先后顺序:孔子(春秋)、曹植(三国)、王勃(唐朝)、晏殊(北宋)、袁枚(清朝)。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地位高,孔子之前还有一位时代先知是谁呢?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孔子有着崇高的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统治,成为历代统治者都尊奉的正统思想。时到今日,孔子已经成为了先知一般的存在。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孔子之前还有一位时代先知,那就是郑国的子产。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

和孟子,孔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哪些
首先,纠正一下,孔子比孟子早200多年。在孔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各种文化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汉书》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其中: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李悝,吴起 兵家:孙武 名家:邓析 ...

老子的年代早还是孔子的时代早?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

孔子之前是什么时代,为什么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_百 ...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

春秋战国时期和孔子、伍子胥等同时代的名人有哪些?
-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

宜州市13958246619: 古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家.也就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列举几个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急呢~ -
居骨信泰:[答案] 姜子牙《六韬》 周公 老子《道德经》

宜州市13958246619: 古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家. -
居骨信泰: 姜子牙《六韬》周公老子《道德经》

宜州市13958246619: 中国历史上的“十圣”都有谁? -
居骨信泰: 在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往往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十圣”就是我国古代十位杰出的“圣人”,但其说法不一,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有以下十位“圣人”. 1. 至圣孔子: 名孔丘,字仲尼?熏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宜州市13958246619: 五圣人是哪五圣? -
居骨信泰: 五圣人是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

宜州市13958246619: 古代都有什么……子 如孔子 都是什么……家 如教育家 -
居骨信泰: 韩非子——思想家,政治家,法家 荀子——思想家 墨子——思想家,哲学家 庄子——哲学家,文学家 孟子——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老子——思想家 孙子——军事家

宜州市13958246619: 李白 孔子 李清照 屈原 老子 鲁迅 曹雪芹 请将下列人物按出生时代先后排个序,并各举出一部他们的代表作
居骨信泰: 老子《道德经》、孔子《春秋》、屈原《离骚》、李白《蜀道难》、李清照《声声慢》、曹雪芹《红楼梦》、鲁迅《阿Q正传》

宜州市13958246619: 急急急!!!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几位? -
居骨信泰: 是 比如 老子、孟子、孔子吧? 诸子百家很多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6580.htm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墨子 韩非 公孙龙 邹衍 苏秦、张仪 除了这些春秋时代的,还有很多后来的 汉代董仲舒 明代李贽,王阳明等 清代王夫之等 够吗...

宜州市13958246619: 儒家五圣是指哪些人?
居骨信泰: 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儒家五圣”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宜州市13958246619: 老子 是什么人啊!! -
居骨信泰: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