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中的第三名为什么叫探花

作者&投稿:韩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科举制度中,为什么中了第三名的探花比中状元还高兴呢?~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之所以中了第三名的探花,比中了状元还要高兴,那是因为,探花不仅仅要学习好,还要长相出众,中了探花,这说明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



探花一开始是出现在唐朝的,他与登第名次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开玩笑的称呼,进士及第有隆重的庆典,找两个年轻英俊的人做探花使,去游园还有采摘鲜花,然后再用鲜花去迎接状元。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末年。那个时候的探花就是探花郎,后来因为探花这个词儿经常会出现,从北宋开始就开始确定了名次,看花代表了第三人及第。他的名字跟在状元和榜眼之后。状元。榜眼,探花,合成三鼎甲。

其实探花和那两个同样都是天子门生,都是一甲及第,都是非常难得的荣耀,也是很多学子的梦寐以求的目标。之所以名序有先后也都是因为皇帝的喜好而定的,而且中了探花的人比中状元还要开心,因为在古代的科举制度里面,中了探花的人,不仅是要读书能力强。学习好,还要看人的长相,长得好看的才可以中得探花,探花虽然是第三名,但是也必须要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才可以,光是才学好,但是相貌不佳的,也是当不了探花的。

所以在古代,中了探花,比中了状元和榜样还要让人高兴,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容貌都得到了肯定,虽然发展到现在,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大家考的第一名的时候,还是习惯说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呼几乎没有了。

今天是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结硕果的日子,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梦想成真,意随人愿,成为国家的栋梁。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词了。

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科进士们要选出两名最年轻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果这两位探花郎没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三名。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到了南宋,探花正式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探花是科举制度中第三名的叫法,和科举第一名、科举第二名。合称为三甲。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之后有一个盛大的仪式。活动之一是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事先,同一名单中最年轻英俊的两位金石被选为童子军。周游名园,沿途采花,在琼林花园写诗,用鲜花欢迎冠军。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历代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除了文风之外,探花郎的外表一定非常出众。探花郎相当于前三位最好看的。事实上,一开始,“探花”这个词并不是指科举第三名。只是仪式上的一个名称。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成为科举的第三代词奠定了基础。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了宫廷考试制度,即在仪式考试后,皇帝再次尝试。成为一个学者并决定了等级。开封八年(975年),礼考和宫考分别列明,标志着北宋太宗太平八年(983年)正式建立三级考试制度,皇宫在科举后开始分为三家,春化三年(992年)开始分为五家。有三个一流的,可以称为科举考试开始。

在1898年,朱延河只是第三个考中的人。他的朋友王玉福曾写过诗,把第三名和第一名等同起来。朱延河是在北宋初年,他的朋友王震(954-1001)也是在这个时候。可见,在北宋初年,有一个以第三名为第一名的过程。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北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975),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殿试后始分三甲,淳化三年(992)起更分五甲。第一甲共三名,开始都可称为状元。后来演变为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都称榜眼。

  因为第一名位于榜首,第二人、第三人分列左右,在进士榜的位置好像人的双眼。故称榜眼。清代常州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孙仅榜进士第三人朱严及第后,友人王禹翶曾作《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其中有:“乘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之句。把第三人和榜眼等同视之。朱严及第时尚属北宋初期,其友人王翶(954~1001)也在此时。可见北宋初期有过将第三人称为榜眼的过程。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探花是中国、朝鲜、越南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为什么叫探花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科举考试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科举考试第三名被称为“探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持续了数百年。在这场严格的考试中,考生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考核,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会被授予不同的名次和头衔。其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而第三名则被称为探花。探花这个称谓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最...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 )和(探花 )。

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第三名叫作()。
【答案】:D D[解析]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从下到上依次为院试,也叫童试,考上者称为“生员”,即秀才;乡试,也叫秋闱,生员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举人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贡士才能参加,考上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依次叫状元、榜眼、探花。因此本...

古代考取头名状元,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叫什么
第一名: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第二名: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一甲(第一等)二三名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第三名:探花,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第四名:传胪,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前三名分别被称为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后选出排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1、状元是指科举殿试第一名。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也比喻行业中表现出色的人。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

科举考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叫什么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科举考试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古代科举功名顺序是怎样的?
1、第一名:状元(一甲)。状元是一个古今通用的词,都是代指第一名,由皇帝亲自主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2、第二名:榜眼(一甲)。在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称呼。3、第三名:探花(一甲)。在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三名的称呼。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的科举...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别是谁?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第四名称为传胪,第五名一般没有单独的称谓。

平山区13145988811: 科举考试第三名为什么叫叫探花 -
愈胁消渴: “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平山区13145988811: 为什么第一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有来历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愈胁消渴: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

平山区13145988811: 科举考试的第三名又称什么 -
愈胁消渴: 科举考试的第三名又称什么探花. 原来,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科...

平山区13145988811: 高考探花什么意思 -
愈胁消渴: 高考探花的意思是高考第三名,具体分析如下: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发展到今天,探花这个词仍然被人们使用,用来表示一个排...

平山区13145988811: 为什么古代科举第三叫探花? -
愈胁消渴: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平山区13145988811: 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为什么被称为“探花”? -
愈胁消渴: 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在古代就被称为“探花”.

平山区13145988811: 中国古代科考的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出处? -
愈胁消渴: 状元(状元)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

平山区13145988811: 探花什么意思现代
愈胁消渴: 探花在现代的意义和古代一致,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探花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

平山区13145988811: 古人科举考试一二三名分别是名为什么? -
愈胁消渴: 古人科举考试一二三名分别是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

平山区1314598881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名称为什么
愈胁消渴: 希望对你有帮助:楼主是想问殿试第三名怎么称呼吧,第三名我们称之为“探花” 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赠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登第后即可授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