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实力很强大,为什么军队战斗力很差,尤其是宋对辽和金作战总是失败输多胜少。

作者&投稿:羽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的。经过统计,宋朝历史上战争胜率高达60%。
LS那份资料楼主可以看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这份资料存在明显的“宋粉”倾向,即只挑对宋朝有利的史料进行论述,而对不利的方面则予以回避,从而得出了片面的结论,甚至出现“褒宋贬唐”的观点,这都是错误的。在此略点一二。
1、宋朝军队却少战马是因为没有产马地?这首先就是很大的误解。中原地区不是不能养马,马匹也不是非得在草原养殖不可。只不过从经济角度来说,老百姓养马的收益不如种植作物和样猪、牛等牲畜,所以养马才比较少;所以,在中原地区养马需要政府的扶持和补助。比如,西汉初年,汉朝也没有产马地,汉初历代统治者都大兴马政,鼓励民间养马,从而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北伐匈奴。当然,中原地区养的马匹素质是不如北方草原马的,但还是可以满足中原军队基本需求的。可是宋朝统治者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内乱是影响国家统治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尽可能削弱民间产生反叛势力的可能;如果在鼓励民间养马,一旦发生叛乱,这些马无疑会助长叛军的实力,所以宋朝统治者才没有汉朝统治者的魄力实行马政的。
2、关于“重文轻武”的辨析。近年来,很多宋粉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并论证宋朝是“重武”的,这事实上是他们对“重文轻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重文轻武”从来都不是宋朝广泛的国策,而是人事制度上的原则。就像他们自己说的,军队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没有任何政权会轻视军队的建设。宋朝的军队,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士兵,地位都很低,士兵参军甚至要被刺面;军队的统帅常常由不知兵事的文人担任,而经验丰富的将军却只能当副职;军队的作战必须严格依据皇帝赐发的阵图部署,否则就是“欺君”。至于军费开支浩大,那是因为宋朝实行“养兵”策略,造成大量的“冗兵”;而军事科技的发展,那也是为了克服军队战术呆板带来的战斗力低下的问题。

至于部分史料的记载,那只是说了宋朝少数精锐部队的表现,我们显然不能拿特种部队的战斗力衡量解放军的总体战斗力吧。
3、宋朝军队虚弱的根本原因。史书上有句说法叫“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历史上宋朝确实缺乏具有统帅力的优秀军事人才,而宋朝军队的基本战斗力并不差。宋朝开国之初,上承隋唐五代剽悍尚武之风,特别是五代内战时期,虽然社会损失巨大,但军队久经战火考验,战斗力十分强悍;后期虽然单兵素质下降,但数量也十分庞大,可以说拿人命堆都能堆死对手。可是宋朝的将帅就比较弱了。赵匡胤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可惜死得太早了;赵光义打仗不行,还怕有人比他厉害,所以拼命打压武将,后世的继承人也都延续了压制武将势力的政策,矫枉过正,导致宋朝一直没有优秀的将领。宋朝军队在低级别的小规模战斗中常常取胜,可是一旦进入大兵团作战就往往失败,这就是缺乏名将的表现。而一旦有优秀的统帅,宋军的战斗力也是很强的,比如两宋初年有赵匡胤、岳飞等人的时代。

再说说唐朝。
宋粉们总以攻击唐朝为能,说唐朝这不行那不行。但是归根结底,唐朝是天可汗,宋朝是纳贡称臣;唐朝的军队打到了中亚,而宋朝的军队连幽云十六州都抢不回来。唐朝对外作战失败较多,但开国百余年始终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宋朝胜利虽多,却始终只是守着那点祖业。
总体来说,唐朝是尚武的,那些说唐朝军人地位低下的是只挑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崩溃的历史时期来说的,这时期人们也只是以当府兵为耻,而并不轻视军人这个职业;除了府兵以外,其他的军队的士兵如“牙兵”等依然是很受尊敬的。后来唐玄宗改革兵制指挥,唐朝军队重新焕发了战斗力。

唐朝军队的强大,除了军事制度以外,主要还是有一支优秀的将领团体,而培养这支军官团的就是唐朝对军人的待遇。唐朝时期军人地位高,凌烟阁名臣录中就有大批武将,这与宋朝有天壤之别。当然,唐朝对军人的待遇地位过高也造成了唐朝的毁灭,这也是事实。

宋代立国之初的基本国策

(一)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推推行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首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校往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武人也好,名将也罢,他们的命运只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离皇帝的宝座太近,或者说是他们太容易危及到皇权。

“重文教,抑武事”基本国策的推行,重视科举制度,极大地扩大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道路。中举后的优厚俸禄,也极大地吸引着大宋的文人们。这确实培养出一批名臣,但良莠不齐。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相当盛行。经济的发展,使大宋文人们在和熙富足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温文尔雅、端重持默,而太祖所定下的那种宽容原则,更赋予他们甘于自守的借口和理由。他们做不来大事,却不容许别人做事时犯一点错误。为了遮掩自己的劣迹,借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并未推卸责任。他们平常自诩正色不阿、鄙斥浮薄,可一旦三月份奋发而起,出乎其上,却又无法泰然处之。操守可称者不免如此,就更不用说其次了,他们往往做出污蔑陷害之事了。此类事充斥有宋一代。

有宋一代,基本上没有汉唐的宦官专权、藩镇 割据之害,更无外戚之患。但历朝皆有权臣,从北宋初年的赵普,到南宋末年的贾似道。臣僚之间党同伐异,争斗不休。为此,欧阳修还曾著有《朋党论》,为朋党正名。但前期多君子之党当政,尚能争论为国,后期多小人之党,且以朋党罪人不浅。即使是君子之党之间的争论极大地内耗了宋代统治阶级本已不足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也使当权者急功近利,很难逾越党派之见。而不能通盘考虑,不拘一格的起用贤才。而是恰恰相反,使国事越来越遭。在小人当政时,就更不用说了。
法制的根本目标,在于“惩恶扬善”。但在宋代这种纵容、放纵的社会环境下,善未扬而恶益张。最后,只能是让有志之士心灰意冷,以亡国而告终。

(二)享乐思想的灌输

享乐思想在宋初就已经在宋太祖的提倡下而非常盛行。原因有二。

一是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他一段话就是明证。“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子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乐乎!”(看赵匡胤多为部下考虑,这也符合其武将的特点)其实就默许,甚至提倡了享乐思想,奢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件事,即曹彬平南唐事。“彬之行,帝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日:“使相品位极矣,且徐这,更为我取太原。”因赐钱五十万。(出尔反尔,言尔无信,惧武将掌权,实为皇权也)。彬至家,见布钱满室,叹日:“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耳!”(只不过自我解嘲罢了,哪知其中玄机)”

二是北宋在灭亡诸多的割据政权后,把各个政权的投降或是俘虏的君主都迁至首都汴梁。这些人纷纷辞楼下殿,辇来新朝,他们携妃将妾,举家迁徙,除了大兴土木之外,就是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人生如梦的享乐思想。如南唐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三)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在灭亡山西的北汉政权以后,刚愎自用的宋太宗不顾军队的疲惫,不听从部下的忠告,率大军攻辽。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辽作战的失利,特别是在宋军混乱之机,有人要立赵匡胤长子德昭为帝,使宋太宗大为光火,本来就得位不正的他更加做贼心虚,开始处心积虑地把注意力由外向内,巩固他及子孙的帝位。并且还对臣下说过这样的话“国家若外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所谓的帝王用心,即清除对皇权、帝位有威胁的人。

第一步,清除多次劝其行太原之赏的德昭。原因有二,一是在平定北汉之后,德昭曾多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颇得军心。二是在对辽作战期间,曾有人借混乱之机想拥立德。所以在德昭又一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的时候,大怒,扔出一句冷冰冰的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宋史·宗室二》),而迫使德昭自杀。德昭的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第二步,使赵匡胤的三子德芳夭折。德芳死时只有二十三岁,虽然没有明证说明德芳的死与宋太宗相关,但是德芳死时正当壮年,而且是在德昭死后,赵匡胤的唯一传人,对宋太宗帝位最有威胁的人。他的死,不一定与宋太宗毫无相关。

第三步,清除弟弟廷美。首先,由秦王、开封尹贬至西京留守;其次,清除身边的亲近官员,并且派人监视;再次,由西京留守贬为涪陵县公,在涪陵居住;最后,郁郁而终。以往的观点,把廷美之死,归咎于赵普,此说差矣。和把岳飞之死完全归罪于秦桧,是本出一辙。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赶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使地方过于软弱,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以至于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强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的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有这样的事。

例一:“初,群盗剽劫淮南,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盗悦,系统工程径去,不为暴。事闻,枢密副使富弼议诛仲约,参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争于帝前,弼日“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不诛则郡县无复肯守者矣”。仲淹日:“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法所当诛。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帝释然,从之”。

例二:“官吏依前迎奉,……,延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守内虚外的政策竟至如此恶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内尚柔弱无力如此,何况对外呢? 因循守旧的思想非常严重

因循守旧的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从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到汉代曹参的“萧规曹随”,《汉书》进行了总结“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改者,将以救急也”。(《汉书》卷二四上)宋代的因循守旧思想特别严重,祖宗之法不可变,一直难以逾越旧有的框架,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地非常突出。

比如在政治方面,国家官吏的选择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宋代官吏的选择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外,还有大批的官员是通过“荫功”,即靠父辈或者是祖辈的功劳来直接进入仕途。并且后一种方式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趋势。不否认通过后一种方式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干的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庸才大大多于人才。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数情况下,实行论资排辈的方式,靠年历、资历,而不是凭才干。这种人在宋代政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所以,要改革官吏考核标准的寇准,任宰相不久便被排挤而去,并非仅仅为了丁谓的“捋须之恨”,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考核方式得罪了那些论资排辈的庸才他。再如,庆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标准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强于一路人哭”的标准,其结果也必然是遭到了失败。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吏的选拔标准,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党同伐异,尤其是后期,吕惠卿、蔡京等投机之徒的上台。

在军事上表现地更是非常突出。自从宋太宗对辽战争失败后,宋代的君主们一代不如一代,更加懦弱无能。继太宗后上台的真宗,听到辽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惊惶失措,在寇准的极力鼓励下,才勉强亲征。但是,很快在有利的形势下,主动求和。签订澶渊之后盟的宋真宗,再也不敢对辽作战以雪城下之盟,而是在王钦若、丁谓之流的引诱下很快进入了东封西祀的享乐之中而挥霍无度。继真宗上台的仁宗,也不过是守成之君而已。边境上的城池,边修理坏墙都要谨小慎微。

惟一想有所振作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要富国强兵,却经不起一场对夏战争的失利,几乎是惊吓而亡。后来的宋徽宗更是荒唐,妄图借金的力量恢复幽云地区,孰不料引狼入室,导致北宋的灭亡。宋室南渡后,中兴四将尚能为宋室在军事上拼力一搏,使宋朝在军事上战果辉煌。“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的英雄气概,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但高宗为了皇位宁可不要中原,只要和约。这之后的宋室,曾有两次气若游丝的北伐,但都所用非人,在军事一直未能振作,最终亡国。

看历史的都有一个惯性,认为宋朝是个软弱的王朝,经常受人欺负。“北宋抗辽南宋抗金”基本上抗击外辱成了终宋一代的主旋律。“以文制武”是宋代军制的特点,这就是导致表面的军力孱弱,其实则不然,宋军其实并不弱,和朱明一样,文人领兵并不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称之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制度,虽然千年纪元前后,受技术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约,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国家都受到了野蛮民族的强烈冲击,宋朝同样不例外,但宋朝的军事力量绝非不值一提。
北宋初期,历代帝王励精图治,重视武备,纂修兵书,发展兵器工业(仅中央兵工厂生产的火药武器即可装备大军数十万),甚至组建专门的火箭部队。但到北宋后期,帝王庸碌,得过且过,武备废弛,歌舞升平。

再说宋代实战,胜绩很多。
首先说它统一中国的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四处出击,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一统中国,结束了中国自8世纪后期开始的长达两百年的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有大功于华夏。

其后的宋辽战争,首战,北宋由于轻敌,宋军在高梁河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但其后宋军严阵以待,10世纪80年代,辽军曾六攻宋境,在满城,雁门和瓦桥关等地均被宋军一一击退。此后,宋辽互有胜败,基本上是谁进攻,谁吃亏,双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所以才导致了1004年的澶渊之盟,从此100多年间,宋辽再无战事,在历史上中国和游牧民族的合约中,澶渊之盟是最见效果的一个。

宋军的又一段光辉年代,是在北宋崩溃后的30多年间,当时金兵南下,中原易手,1127年金兵以倾国之力南下渡江,以图一举灭亡中国。而当时的宋朝临时政府立足未稳,形势危殆,但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宋军队居然不可思议地一败再败金军。

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第一次攻宋,因东京留守宗泽坚守东京,黄河北又有大量抗金军民,不敢深入。1128年二次攻宋,进至长江,因缺乏渡江准备撤军. 1129年,三次攻宋,因预有准备,迅速渡过长江,但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几被全歼。金军三次攻宋损失惨重,金失去了灭亡南宋的先机,此后宋金逐鹿川陕,又是宋军胜多负少。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军在和尚原(陕西宝鸡), 饶凤关(陕西石泉), 仙人关(甘肃徽县)等地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大败而归。

此时,南宋政局已渐稳定,于是整饬军备,建立了川陕、荆湖及江淮三个战区,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军“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战略形势开始转变。宋军开始反攻。

1134年,名将岳飞率军攻伪齐刘豫,收复了襄阳及所属六郡,当年秋,金、齐联合攻宋,东在承州(江苏高邮),西在庐州(合肥),分别为韩世忠、岳飞军击败,金全线撤退,淮南地为宋全部收复。此后中原就是岳家军的天下了。1136年,岳飞攻齐,收复陕西河南大片领土,击溃伪齐30万主力,刘豫伪齐灭亡。 1139年金军三路大举攻宋,东路安徽顺昌(阜阳)被刘锜击败,西路在陕西各地被宋军连续击败,中路在湖北河南则遭到岳飞的反攻,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颍昌、陈州、郑州及洛阳等地。金军企图扭转不利形势,乘岳飞军分兵略地之机,率精骑奔袭岳飞所在郾城(今属河南),被岳飞军一举击退,金军再攻颍昌,又被歼过半。岳飞乘胜追击。先头部队进至开封郊区朱仙镇,而此时金军在中原已经几乎无坚可守,宋军在战场的军事优势非常明显。可惜当时宋高宗意外地无视战场的有利态势,居然杀了岳飞后和金签订《绍兴和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莫名其妙又耐人寻味的事件。

此后1161年,金破坏和议,金主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亲征南宋,宋在水陆两线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南宋水师在前岳飞部将李宝指挥下,仅以120艘战舰,3000水兵,在陈家岛海域(今山东胶县海域)大破金军3万水军,烧毁了金军几乎所有战船。而在陆路,宋军的胜利更加辉煌,采石一战,书生将军虞允文以1.8万驻江部队,击溃了金主亲率的17万大军。造成金营内乱,金主被杀。

南宋对金的抗战,真是令人惊异,一个流亡的政府和一些流亡的军人,面对横扫东北亚的女真人,几无败绩。这能不能说明宋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100年后,南宋迎来了更可怕的野蛮民族,蒙古人征服西辽用了1年时间,征服花剌子模用了1年半时间,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阿拉伯用了8年时间,征服罗斯联盟用了5年时间,征服西夏用了10年时间,征服中国北方的金朝用了22年时间,可是征服这其中所谓军事最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时间。其间蒙古数度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大举入侵,但被南宋军队一一击退。

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1235—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灭亡南宋为目的,在四川、荆襄、江淮地区三线并发,大举进攻南宋,南宋军队愤起抗战,7年抗战,除了让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1241年,蒙军攻下成都。但在四川其他州县,均被击退)在东中两路,均被宋将吕文德,杜杲, 孟珙等军击退,战线不进反退。宋军收复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诸郡。此后蒙军长期围攻襄阳和四川的钓鱼城,但在余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无法越过南宋边境一步。

1254年,忽必烈攻灭大理,南宋受到腹背夹击,1257年,蒙哥大汗亲率大军攻宋,誓灭南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另一部兵力攻襄樊。两路均遭顽强抗击。宋将王坚坚守钓鱼城,一举伤毙蒙古大汗蒙哥,蒙军全线撤退。宋蒙形成相持。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至1279年守将王坚之子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四川自1235年遭受蒙古铁骑蹂躏,尤其是在1241年失守蜀中中心城市成都后,中国四川军民无日不在和蒙古军的抗战中度过,其抗战时间居然超过了40年,其军事能力,尤其是军民的战斗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说到宋朝的灭亡,往往会说到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的问题,往往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谈到宋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认为这是宋代军队战斗力差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错误被广泛流传,使大家对宋军的战斗力产生严重误判。以下,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宋军战斗力的一些理解。 北宋初年一直到真宗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中的四十年里,宋军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战斗力。虽然这期间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但是并不一定就说明宋军战斗力差,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次北伐的高梁河之战,宋军以疲惫之师伐辽,屯兵以坚城之下,又不作打援的准备,结果被辽国骑兵以逸待劳予以击败。虽然宋太宗中了两箭,逃回涿州,再看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是多处负伤,不能骑马,最后还是乘车指挥作战。可以看见在双方主帅都负伤的,在如此大的、激烈的会战之中,宋军仅被斩首万余人,可见损失不大,最主要的是宋军全军并没有被打散,全师退回了宋境。所以宋军有实力在接下来的满城之战中大败入侵的辽军,斩敌3万余,报了高梁河之败的一箭之仇。 雍熙年间,第二次伐辽,宋军除了在战略上妄图分进合计的错误外,还犯了以阵图遥控指挥和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这里的确有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错误,但这是宋太宗个人的错误,以致后来主帅曹彬也谈到“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却”。但是后来,我们就很少看到有所谓“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具体战况的纪录了。 此后宋辽战事时有发生,战况也是各有胜负,抛开辽国具有骑兵的优势和河北平原利于骑兵突驰的原因,总的说来,宋辽战事还是比较均衡的。到了真宗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又有了新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历练和恢复,宋军甚至可以和辽国展开骑兵对骑兵的大规模的会战了。威虏军骑兵大会战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这一时期,宋军的战斗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后来能和辽国达成檀渊之盟,也是因为辽国萧太后看清了这一点,认识到宋朝实力强盛,不可能被征服。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宋朝一直平安无事享受太平。直到仁宗时期,西夏元昊自立为王,和平被打破为止。虽然宋朝在西北历经好水川等三次战败,大家应该认识到,西北在当时并不是北宋的防御重点,宋军精锐都在河北,西北只有数量不多的禁军。且宋军每次出战只有一万余人的以步兵为主的混合编队,而元昊都是10万人规模的骑兵,在这种绝对性的、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下对宋军开展野战,根本就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到了神宗时期,年轻的皇帝励精图治,实施变法,以期望改变国家的命运,在军事上实行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我这里只简单的谈一下将兵法,将兵法是宋代历史上军队编制体制变换的重要转折点。将兵法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部队整编法。其实质就是将驻扎在各地的禁军、厢军、蕃军打破原来的指挥体系,就近根据防区,统一整编为将(这个将是一个军事单位名称)全国军队除了驻京城周围的部队外,全部整编为92个将,名称为河北第一将、河东第X将、熙河第X将。每将实行步骑混编,每将在3000人到万余人不等,这主要是各地防区大小和重要性的不同,除了东南少于3000人的将只设正将外,其余各将设正将和副将(这里的将是主帅和副帅的意思)。从此宋代的军队的指挥有了极大的改善,原来戍守各州的禁军、厢军以指挥为单位,归文官的知州指挥,现在直接归各将的正将指挥,文官不得再予以干预。这就保证了军队的独立性。同时从制度上避免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所以,从宋朝神宗皇帝实行将兵法以后,宋军就根本不存在“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问题。 从神宗实行将兵法以后,宋朝一直在开拓边境,从设立熙河路,历经哲宗、徽宗三代,宋代在西北边境的现状以得到极大改善,夺取的大片土地,最主要的是夺取横山一线,大大压缩了西夏的生存空间,迫使西夏求和,换来了西北的和平。并且使宋代的疆域达到了太祖开国以来的最大规模。这和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西军长期艰苦作战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凡是说宋军战斗力差的人,往往会绕过这几十年西军在西北开疆扩土的征战历史。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实力不一定等同于军事实力(对于个人而言更是,你觉得一些富人真敢去和一些没什么钱的中下层老百姓单挑吗?当然砸钱找关系雇人除外啊);当年清朝的gdp据说是英国的6倍,结果鸦片战争一打......(泪目);戴旭大校曾经说过不能转化为国防力量的GDP就是狗的屁

主要是缺乏适合牧马的地方,一开局就丢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又因为党项族李元昊的造反丢了好不容易控制住的沙州,结果只能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对抗游牧民族灵活的骑兵,结果只能屡战屡败

如果真那么不堪一击怎么有三百多年国运啊?我国建国到现在才八十年。辽国为何要求和?打不过又想结束战争只有求和 每年给辽国三十万岁币 连西军军费的零头都算不上。和平时期西军每年军费是一千三百三十多万。这算不算打辽国的脸?况且宋朝还占了辽国关南十县。 对金国吃亏主要在靖康之变 是皇帝的昏庸决策造成 除了靖康之变。金国也没打出多好的成绩。连年攻宋 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士马折耗十不存一 宋朝的太监最能打的是李宪 和王韶一起熙宁开边掘地两千里 收复唐朝以来丢失的大片领土 戎马一生无败绩 童贯师出李宪 跟着李宪学到不少东西 童贯打仗也还很不错 可以说是威风八面 童贯的亲军三千胜捷军守太原 数万金军攻打十个月都打不下来 战斗力可见一斑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很高,但军事水平很弱是什么原因?
然而,这种关联并非是绝对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之间看似关联紧密,却仍需要一个具体的转化过程。宋朝经济文化水平高,军事实力弱的原因就在于其没有完成或不愿完成从强大的经济文化水平到强大的军事水平的转化。具体可从国家政策、军事制度、客观环境三方面来解读。一、从根本上来看:“...

宋朝虽然国土小但确是经济高度繁荣的朝代这话对吗?
而且,自《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开始设立“榷场”,互通有无。宋朝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及手工艺品等),输往贫穷的辽国,商人获得了巨额利润,宋朝更是增加了税收。宋朝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少,但是小规模的很多,主要原因...

朝鲜现在的经济实力,与中国哪个时期的经济实力相当?
朝鲜和中国70年代相同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楼主问的是经济实力.就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而言,现在的朝鲜还赶不上近代中国最落寞的晚清时期。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很高,但军事水平很弱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时宋朝重文轻武,并且宋朝不愿意将经济用来发展军队。

大宋为什么经济实力强大还是灭亡了呢?
北宋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的朝代。文化在北宋发展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豪放吃货苏东坡,忧郁词人柳永都是出自这个朝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真真切切的北宋生活,而且出现在图上的每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虚构,换在现代来说就是都是有户籍证明的。图中...

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很强,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呢?
隋朝从公元581年的隋文帝到公元618年的隋帝灭亡了国家。只有37年。隋短命的原因除了隋炀帝杨广的暴虐无道,还统治着集团内部斗争、军事改革的弊端等许多原因。①米仓结出果实,百姓受苦,隋动摇了民众的政权基础 隋文帝的杨坚称帝后,奋力求治,发展生产,储备粮食,减免税收,厚养民生,奠定了良好的统治...

有人说隋朝经济比唐朝还厉害是真的吗?
唐朝在继任后,虽然面临了隋朝末年的种种困难,但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因此,将隋朝和唐朝的经济状况进行直接对比,需要考虑到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总的来说,隋朝在杨广时期的经济实力确实十分强大,但这种强大并未能持续,...

...因为经济实力最为强大,请问叙述一下当时经济是何程度?
不要对宋有误解。宋远没有我们现在想像的那么“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知道吧。范仲淹在自己的集作中、和别人往来的书信中,经常提到一件事,就是“盗匪处处”。宋的经济实力如果真的有一些人描述的那么强大,“盗匪处处”这种情况就应该很少见了。宋的好,完全是因为两宋时期...

朝鲜和韩国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朝鲜和韩国的差距,和两国的制度、政策、教育各方面有关,目前韩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第12名,而朝鲜现在的经济全球排名第210名,可以看出两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很大。朝鲜在战争结束的二十年里,朝鲜的GDP总量远远超过韩国,特别是朝鲜的工业生产能力十分的强大,但是没想到苏联解体之后,朝鲜经济开始迅速衰退...

曾经经济很强的宋朝为何总被欺负呢?
而且作为中原王朝屏障的燕云十六州,也被石敬瑭献了出去。宋王朝诞生于这样恶劣的周边环境下,可以说先天不足。二、重文抑武,军功难立有宋一朝历经三百余年,开疆拓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与其“重文抑武”的国策有...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为什么对外战争却接连失利? -
夹裘十全:[答案] 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的军制,宋朝的军队一半驻守京城,一般驻守边疆;并且驻守边疆的都是老弱病残.这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的教训.为了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乃至作乱,宋军将领经常调动,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的经济文化那么繁荣,为什么军事上那么软弱 -
夹裘十全: 其实宋朝的军事实力也不弱了,面对蒙古的进攻,宋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坚守了四十多年,而蒙古灭金国只不过十多年,灭西夏也只有六年,灭花刺子模只用了一年. 在经济...

甘洛县18358253482: 北宋时期,为什么资金那么多,战争却输卜少? -
夹裘十全: 军事角度来说宋朝 缺乏骑兵 以步兵为主的部队 机动能力太差了 过分依靠强弓劲弩 而没有骑兵的掩护 很容易被游牧民族迂回穿插 包抄围攻 所以宋军野战能力很差 同理游牧民族的海军 却无法同宋军抗衡 以汉人为主的宋军 不擅骑马 所以通常 宋...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为什么盛而不强? -
夹裘十全: 盛只是经济富有,造成他们的骄傲,加上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小,而且外面军队很少,大胜后还求和,使军队更灰心丧气,加上宋朝许多皇帝昏庸,政治斗争频繁,军队人心涣散,又不攘外,只是一味低头示弱,久而久之,军队自己也变成了兵痞.而且宋朝实行府兵制,抽调农兵.宋朝的军队不训练,只会劫掠(岳家军除外),没有民心,其实是制度问题,也是封建社会到了中后期的反应,加上这么安稳富有的生活,军队意志消沉了.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为什么经济发达,军事却不强? -
夹裘十全: 度中央集权. 而中央不知安危坐享其成. 日久天长,军力自然削弱,导致下郡兵少钱缺

甘洛县18358253482: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为什么宋朝总打败仗,军费开支却多得惊人?    宋朝的军费多,是因为实行幕兵制.宋朝的幕兵制有... -
夹裘十全:[答案] (1)C、第三段说定期晋级的制度会一定程度地造成军队中将官人数增多,甚至使某些部队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只是某些部队,转述时丢失了这一意思,另外,将“一定程度”转述为“不同程度”也有问题,不符合原文. (2)B...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代时期,虽然战争多,但经济十分发达,原因是什么 -
夹裘十全: 1.战争多发生在边界地区,持续时间都大多不长,对经济影响不大; 2.宋代经济体制十分先进,是中国最早使用纸币等金融工具的朝代,这就不会因为缺少造币用的贵重金属所带来的通货紧缩,繁荣了市场经济; 3.宋代的文武分治,行政体制比较先进,文官制度比较成功,特别是文官中涌现了一批懂金融的天才,这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甘洛县18358253482: 谁知道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
夹裘十全:[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上,恐怕最软弱的要数宋朝,宋朝的经济是繁荣发达,从最近出海的南海一号看,可见当时宋朝的对外贸易是何等发达.但为什么宋朝从一开始就是积贫积弱,处处受到异族的入侵,割地赔款,最后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朝俘虏...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的军事实力和唐朝前期的军事实力对比哪个更强大 -
夹裘十全: 千万不要认为宋朝军事实力很弱,宋朝的确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但是军事实力确一点不含糊,更加不要相信所谓的“弱宋”,宋朝并不弱,弱的只是某些将领,某些君主罢了,网上很多人喜欢拿其它的朝代名将跟宋朝的普通将领作比较...

甘洛县18358253482: 宋朝军事实力真的“积贫积弱”吗 -
夹裘十全: 你好:宋朝军事实力一直很弱.宋朝自立国开始就实行偃武修文,强中弱边的政策.所有一直以来虽然其经济繁荣,但是国力一直衰微.先是被辽国欺负,后来被辽国和西夏都欺负.再后来被金国欺负,一直到被元朝灭亡.从来就没有雄起过. 所有自始至终宋朝的军事实力都很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