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明朝汉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投稿:锺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言: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当朝太师、英国公张辅府邸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汉王朱高煦的亲信枚青。仁宗皇帝朱高炽驾崩刚满一年,这位当年夺嫡的关键人物为何突然派人找上自己,张辅不禁心下犯起嘀咕。
早在在靖难之时,汉王和张辅的父亲张玉之间就是同志加战友的关系。张玉战死之后,朱高煦和张辅之间依然革命友谊深厚。但今时不同往日,当年威名赫赫的二郡王朱高煦,已经默默无闻地在山东乐安州蛰伏了近十年。而当年的无名之辈张辅,已经是三公之首的太师,靠着收复安南的功劳获封世袭英国公。
现在枚青突然进京约张辅为内因,汉王未免过于高看他和这位英国公之间的情谊了。张辅当即将枚青关押起来,第二天就将此事汇报给了当朝皇帝朱瞻基。此时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告变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入大内,皇帝下决心讨伐汉王。为了撇清自己,张辅请求率兵两万去乐安州将汉王擒来。不过不想重蹈当年建文帝朱允炆覆辙的宣德皇帝,还是决意亲征。
命太师、英国公张辅曰:今朕亲督师,一切机务,卿其相朕。 辅对曰:高煦徒怀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拥悉非有谋能战之人。愿假臣二万卒,保为陛下擒之,不足仰烦至尊。 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贼。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有以慑服之,朕行决矣。—《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当年皇太孙朱允炆五月登基,皇叔朱棣次年七月起兵。现在朱瞻基去年六月登基,皇叔朱高煦有样学样,在今年八月起兵。都说汉王最像太宗文皇帝,朱高煦连造反也要学个十足。可是汉王当年如此骁勇善战,又将谋反一事谋划多年,为何起兵仅仅一月之间就被迅速平定了呢?
相比朱棣,朱高煦的先天不足
朱棣作为燕王的履历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的时候被册为燕王,封国北平(今北京)。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国第一武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女被册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三月,燕王夫妇带着不到两岁的大胖小子朱高炽启程前往北平。而他的岳父徐达,就在北平等着女婿就藩。
此后徐达只在每年的十月回南京过冬,次年正旦节过后再次返回北平。可以说朱棣的军事才能,是老岳父手把手一点一点带起来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死后,镇守北平的重任就交到了燕王朱棣一个人的肩上。
及今上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在边境作乱,31岁燕王朱棣第一次亲率大军出征。为了保证安全,朱元璋为儿子配备了颍国公傅友德作为副手。此次北伐,明军兵锋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为益图,为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干嘎南),咬住、乃儿不花等束手就擒。
在此后的岁月中,除了燕王护卫燕山三护卫以外,北平属卫将校也一并受燕王节制。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朱棣所属的燕山三护卫官军两次奉命对两面三刀的朵颜三卫进行讨伐。洪武二十八年,燕山护卫官军再次奉命北上搜捕女真野人,后来的燕军大将张玉也参与了本次军事行动。洪武三十年,朱棣又和三哥晋王朱棡一起统兵大举出塞。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到建文元年举兵,朱棣在北平城经营近20年。燕王本人接受开国第一名将多年栽培之后,又屡次统帅大军出征,实战经验丰富。燕山三护卫官兵打过北元,打过朵颜三卫,打过辽东女真,其战斗经验之丰富,连普通边军都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作为北平明军的最高统帅,当时北平都司各卫所的将领大多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朱棣在他们心中的威信极高。
朱高煦作为汉王的履历朱高煦是朱棣次子,生于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可谓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王,曾随大哥燕王世子朱高炽一起在南京学习。朱高煦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虽然被宣德朝史官在《明太宗实录》中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但是相比其父朱棣,朱高煦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
其一:朱高煦没有接受过军中名将的系统性培养,他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大多来自于其天生的勇武。而燕军中的大将大都出身中下级武官,他们对朱高煦在战略上的提高是不足的。其二:自从永乐二年重返南京被封为汉王之后,朱高煦再也没有领兵打过仗。二十年的富贵生活,不但令他战场嗅觉退化,也让他和新一代的军中势力缺乏联系。其三:朱棣原本将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作为汉府三护卫,但永乐十四年的时候以阴蓄异志的理由,只保留了汉王府青州中护卫。人数既少,也从未经历过实战。其四:北平城方圆广阔,城墙高厚,利于固守。而乐安州弹丸之地,根本无法像北平那样据城坚守。从以上几点来看,汉王和他父亲朱棣相比可谓是先天不足,他的造反之路从一开始便坎坷无比。
外援内援的差距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之后,龙虎卫千户陈珪、密云卫指挥佥事郑亨、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等纷纷率部投奔燕王。这些人你明知燕王和朝廷之间众寡悬殊,却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跟着朱棣,可见这位燕王殿下在军中的威信。
此后朱棣苦于兵力不足,于建文元年十月孤注一掷,率领精锐主力北上偷袭大宁,意图将弟弟宁王朱权手下的护卫官军收为己有。而官军主将曹国公李景隆则乘机围攻北平,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燕王妃徐氏和世子朱高炽挺身而出,硬生生地在北平坚守了近一个月,为朱棣回援赢得了金子一般的时间。
而朱高煦在起兵之后,此前跟他约定举城响应的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天津卫镇守都督佥事孙胜、山西都指挥张杰、青州左卫指挥史诚、河间卫镇抚温英、德州卫指挥郑兴等人,却无一真正起兵。
朱高煦的亲弟弟,封国在河南彰德府的赵王朱高燧,其原本的常山三护卫也是狠角色。但洪熙元年的时候赵王放弃了两护卫,领着大哥给的十二万石的粮食高高兴兴就藩,汉王环顾四周,没有一位亲王有当年宁王的实力。而汉王的王妃韦氏,和将门虎女的仁孝文皇后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汉王世子朱瞻坦,显然也无法和他的伯父朱高炽相提并论。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汉王既不能找到强大的外援,老婆儿子和自己的老妈大哥比起来又差得远,汉王的造反之路胜算早已不足五成。
可怕的好圣孙
朱允炆和朱瞻基之间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万般无奈之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能顺利接班,朱元璋被迫剪除了原本留给太子的武将班底,包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开国勋贵几乎被一扫而空。
朱元璋为皇太孙解决了武将乱政的潜在威胁,军事上本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承担起保卫帝国的重任。但是此时围绕在皇太孙朱允炆身边的,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财富,极端仇视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政策。他们潜移默化地不断引导皇太孙,让他认为他的那些叔父们才是朝廷的最大敌人。朱允登基之后拔高文官、清洗宗室的政策,又让他走到了皇室宗亲和武将勋贵的集体对立面。
和朱允炆不同,朱瞻基自出生以后就深受其祖父朱棣的重视。考虑到太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朱棣在永乐九年的时候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从法统上确立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皇太孙朱瞻基随行。这一趟五个月的征程,朱棣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军事才能向孙儿倾囊传授,这一点是朱允炆远远无法相比的。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北征回来之后,朱棣对孙儿极为满意,下旨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皇太孙亲军。按照明朝的军卫制度,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而这支皇太孙亲军的规模是普通军卫的五倍,共有25个千户所,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更关键的是,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是由天下各卫所的幼军组成,这些人日后都要回本卫所袭职。他们现在效忠皇太孙,将来效忠皇帝,可谓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朱棣为了太孙,早早便已在军中为他打好了伏笔,这一点又是朱允炆难以相及的。
手段老辣的宣德帝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打的旗号是朝无正臣,指责皇帝变乱祖制。事实上朱允炆上台之后,先是把文官的最高品级由正二品升到正一品。再又一口气撸掉了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逼死了湘王。建文帝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变乱太祖旧制。宗室亲王人人自危,武将勋贵个个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宗室也好,勋贵也罢,最终必然会有人起兵对抗朝廷。
而朱瞻基在继位之后,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维护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平衡。因此汉王虽然也学着朱棣称朝廷变乱洪武、永乐祖制,但对宗室和群臣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和朱棣当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赍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同时朱瞻基八月初一日在收到汉王谋反的消息之后,立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及时的应对,将朱高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被调回北京留守。
指挥黄让、内官谭顺被紧急派往淮安,协助平江伯陈瑄镇守两淮,防备汉王奔袭南京。
京师各卫扈从并留守官军当年八月至十二月工资,全额预支。
留定国公徐景昌(仁孝文皇后之侄,朱瞻基表舅)、彭城伯张昹(皇太后之兄,朱瞻基舅父)专守皇城。安乡伯张安、广宁伯刘湍、忻城伯赵荣、建平伯高远分守京城门。广平侯袁容(朱棣女婿,朱瞻基姑父)负责夜巡京城各门。
八月十日大军从京城出发,十天后即抵达乐安,此时的朱高煦尚未做好迎战准备,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汉王是被迫营业?从朱瞻基收到消息之后十天之内就安排好京城防务,又过十天其亲自率领的大军就到了乐安城下来看,基本可以认定他对汉王谋反早就做足了充分的预案。反倒是汉王,他再怎么久疏战阵,当年朱棣起兵后是怎么打的,朱高煦不应该忘个一干二净吧?
朱棣占领北平之后,立刻对北平附近的官军主力主动出击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消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而朱高煦至始至终困守乐安,坐视济南、青州、德州等地和自己早有勾结的军事主官纷纷落马而不为所动。
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把战局搅得越乱,叛乱时间拖得越长,对朱高煦越有利。他老爹朱棣敢于北上大宁,将北平几乎一座空城扔给李景隆。汉王的勇气去了哪里?他为何不敢让世子守乐安,自己率军向西进入河南境内,找弟弟赵王以及堂弟汝南王相助呢?一旦河南局面一乱,相信坐拥三护卫,镇守太原的晋王绝不会坐视不理。山西、河南、山东要是战火连成一片,御驾亲征的朱瞻基可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了。
但是朱高煦什么都没做,在大侄子到了乐安之后竟然直接就投降了。如果汉王真心想谋反,那他的所作所为愧对他靖难名将的荣耀。如果汉王其实并不想谋反呢?他所谓的指斥乘舆只是后世史官强加的罪名呢?
汉王的这次作乱,充满了戏剧性和荒诞感。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汉王本人的军事素养、手下军队的人数质量、在军中的威信人望都和其父朱棣相差甚远。外部力量上,有希望给予外力援助的亲弟弟赵王,又和当年的宁王不可同日而语。内部挖潜上,要说王妃韦氏、世子朱瞻坦比当年的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强,汉王自己都不会相信。
而他的对手朱瞻基,无论是执政经验、政治手腕、军事能力、军中实力,都远非当年的朱允炆可比。此消彼长之下,我相信汉王本人也是深知谋反无望的。笔者只能怀疑朱高煦的这次所谓谋反,根本就是朱瞻基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目的就是将二叔这个不稳定因素彻底消灭。只是苦了汉王如此多的子嗣,跟着自己父亲一起灰飞烟灭。


朱高煦叛乱过程
侯太在乐安州遭遇朱高煦的傲慢态度,朱高煦公开质疑朝廷的忠诚,并表达了对被贬谪和不公待遇的不满,侯太畏惧不已,只能返回汇报。宣宗随后追问朱高煦的言论,侯太不敢回答,被宣宗质疑有异心。锦衣卫介入后,侯太如实陈述了情况,宣宗对此大怒。同月,朱高煦通过陈刚向朝廷上疏,指责明仁宗违背祖制,...

朱高煦诸子名字谁能提供一下?
汉王高煦诸子经整理如下:长子懿庄世子朱瞻壑,永乐十九年八月庚申薨 第二子朱瞻圻,未封王 第三子朱瞻坦,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汉世子 第四子,济阳王朱瞻垐 第五子,临淄王朱瞻域 第六子,昌乐王朱瞻垶 第七子,淄川王朱瞻墿 第八子,齐东王朱瞻坪 第九子,任城王朱瞻壔 第十子,海丰王朱瞻(土...

明朝朱高煦是哪个皇帝的儿子
朱高煦(1385-1426年),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母亲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二十八年受封高阳郡王。永乐二年封为汉王。永乐十四年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宣宗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后朱高煦及诸子相继被处死。其实这个人...

明宣宗把汉王朱高煦的儿子们都杀了吗
明宣宗把汉王朱高煦的儿子们都杀了。朱高煦起兵失败,被明宣宗抓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

汉王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有何故事?他的下场有多惨?
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靖难之变”的中流砥柱——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出生于1380年,自幼顽劣,品行不端,言行轻挑,为太祖朱元璋所厌恶,因而并不受宠,1395年,受封为高阳郡王。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新帝初立,根基不稳,急于加强中央...

《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自己的侄子杀的吗?
《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确实是被他的侄子朱瞻基杀死的。朱高煦和朱瞻基之是叔侄关系,但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朱高煦认为朱棣偏心,他不应该把皇位传给身体孱弱且本领稀疏的朱高炽,而是应当让他来继承皇位。朱棣和朱高煦一样不喜欢身体孱弱的朱高炽,但朱棣对朱瞻基非常上心,从小就把他当作...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是如何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
而他这么做,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自己刚刚登基,不愿意就这么直接刀兵相向,他是希望占据道德高地。第二 面对自己的叔叔冥顽不化,明宣宗决定御驾亲征,其目的也为了震慑。不过明宣宗和他的儿子明英宗不同,在亲征的时候,还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瑄防守淮安,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同时,他还认为...

汉王朱高煦谋反隐藏的史实(二)
这个汉王朱高煦谋反,文官给编了一个特别宏大的计划,说他设立五军都督府,五个都督都任命了,然后六部的尚书也都安排完了,准备向西先取济南,然后北上,再取北京,就准备继位了。实际上最后朱高煦连自己汉王府都没出去就投降了,反差特别大。汉王谋反和明武宗时期的宁王谋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

汉王朱高煦夺位失败,真是因绊倒朱瞻基被杀?其儿子们下场如何呢?_百度...
明朝在朱棣之后,朱高炽当上皇帝,但是朱棣的另一个儿子朱高煦却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他也想效仿自己的父亲,企图上位。不过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朱高煦一没有朱棣的才能,二他所面对的对手不只是兄弟朱高炽,还有他聪明能干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可是朱棣亲自选中并培养的,智谋魄力不凡。所以朱高...

《朱高煦》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朱高煦》人物故事小传
《朱高煦》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朱高煦》人物故事小传 朱高煦(公元?—1426年),明成祖次子,汉王。性情凶悍,精于骑射,以雄武自负。“靖难之役”中,多次率军击败建文帝军,反败为胜。居功自傲,骄横不法。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汉王,国云南,不肯赴国。十三年,改封青州,仍不至国,且招募私兵,日益恣横,...

金平区13935115681: 历史上明朝汉王怎么死的? -
屈李左旋: 这奇葩啊,最后是被杀的 这奇葩,可以说真的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亲王.当然,更奇葩的是他的老娘,和他的哥哥朱高炽.这汉王谋逆不是一次两次,居然都能活下来,还能活的好好的.历史上仅此一位.这多亏了他那无比宠爱他的老娘,和他那无比“仁慈”的仁宗皇帝哥哥.不然,就算是游戏,都没这么多条命让他这么玩下去. 直到他的侄子朱瞻基继位后,他老娘,太皇太后徐都挂了,他那对他无比仁慈的哥哥也挂了,他居然还认为自己拥有外挂,可以锁命,居然还起兵谋反.然鹅,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没有成功,然后老套路投降,以为还有命可以重玩.结果朱瞻基直接禁了他的外挂,将他囚禁起来,然后陆续杀了他全家.

金平区13935115681: 东宫迎驾事件到底是什么?明朝那些事里面朱棣篇说过这个事情但是具体
屈李左旋: 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太子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以太子遣使迎驾缓”〕,,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因此事件而被入狱,而且一系即长达十年之久.

金平区13935115681: 古人于谦 -
屈李左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

金平区13935115681: 朱瞻基继位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何秘密?
屈李左旋: 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他这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另一个是汉王朱高煦,这俩人一个喜文,...

金平区13935115681: 关于石灰吟作者与前的简介 -
屈李左旋: 作者 于谦 郭德纲的搭档

金平区13935115681: 《女医明妃传》朱祁钰结局死了吗 -
屈李左旋: 《女医明妃传》朱祁钰应该是一个中性的人物,一开始是一个好人,之后因为深爱谈允贤因爱生恨而黑化,朱祁钰只活了三十几岁,英年早逝 《女医明妃传》一共有50集,黄轩饰演的朱祁钰是男二号,所以没有那么快就领盒饭,应该会在剧情的后半部分,朱祁钰大约40几集的时候死的.

金平区13935115681: 大明江湖宅女记 好看吗 -
屈李左旋: 还不错啊 现代女子方怡穿越到明朝仁宗年间,成了江湖第一帮派--御驰山庄的庄主容疏狂,很不幸的又赶上汉王朱高煦暗中招纳江湖人士,意图谋反.迫于强大的压力,御驰山庄决定将容疏狂作为间谍嫁给汉王的谋士楚天遥,然后故事就开始……

金平区13935115681: 介绍一下景泰皇帝 -
屈李左旋: 景泰为明朝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50年至1457年,前后共八年.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

金平区13935115681: 朱棣3个儿子下场是什么?
屈李左旋: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老大朱高炽在朱棣死后继位,成为了一代明君,但仅在位九个月就因病去世.朱高炽驾崩后,他儿子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这时老二朱高煦起兵造...

金平区13935115681: 太平缸烤死汉王是怎样的故事?
屈李左旋: 北京故宫内共陈设太平缸308 ,人们都知道这些缸在明清两朝是用 来存水,以备洒扫庭除、防火救火用的器具.但在明朝初年,用太平缸处死 了一个王爷的事,知道的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