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会拒绝刘邦提出再封六国的想法?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底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本来打算投奔景驹,结果途中遇见刘邦,因言语相投就没有再改投景驹之意。到了薛地会见项梁后,张良劝项梁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王,广立六国后裔,以阻秦军。但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围在荣阳,汉军粮道也被项羽切断。郦食其建议刘邦重新分封六国的后裔以抗项羽,张良却力阻刘邦不要这样做。张良对于同一类似事件前后截然不同的反应,成为后人争议不断话题。
博浪沙椎秦,使世人皆知张良报仇强秦之决心,表面上看他的动机只有一个,但实际上,这一举动之后还隐藏着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抱负,那就是复立韩国。
韩王成本为韩贵族,国灭之后虽然失了权力,但是,家财未散,如张良,即使父亲死了二十年而他自己又没有在朝为官的状况下还有憧仆百人,所以韩王成最不济也是个富家公子。张良应该跟他是早己相识的,《史记》载张良向项梁推荐在先,项梁才“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此时的张良还是一心为韩的,而把大形势扯进来只是为了使立韩王成的建议更有说服力。张良之前说过的“沛公殆天授”,多半是客套话。史书记载张良善于谋划并未说他有相人之术,即便当时黄石老人赠以《太公兵法》说他后可为帝王师,但是,也没有说帝王师是谁。张刺秦不成逃亡近十年阅人无数,断不会轻易就妄下判断,认为刘邦就是天命所属。况且彼时天下汹汹,各路豪杰顺势而起,时势造英雄,焉知不会出现更优秀的领导者?张良希望那个人出在韩国,也寄希望于自己所选的韩成,因此张良是从复韩的出发点来提议立韩王成的。
然而,张良若要让项梁采纳自己的意见则必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去说服他,张良的理由在当时是可以站得住脚的,而且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广立六国后,多树党以抗秦军的人。早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张耳、陈徐就有“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的提议。因为农民起义虽然一开始便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使天下赢粮而影从。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相对于反秦的势力来说秦朝的正规军队还是具有很大威胁力。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起义军若由一个人领导下,能更好的协调军队统一指挥,且不容易被消灭。但领导者若无才学又无智谋那么起义军很快会陷入险境,从而被消灭。各自为政虽然不利于抵抗大规模的秦军反扑,但有利于游击战,使秦军疲于应付,并且当其一部分部队因为作战不利被消灭,至少还有其他部分的继续抵抗。反秦的斗争确实也是按照后者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张良的提议主观上是为了复韩,只是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形势发展而己。
后来项羽先是将韩王成贬为侯,后在彭城杀死。张良不杀成,成却因他而死。人们有一种误解,即想当然的以为黄石老人曾说的帝王师中的帝王是指刘邦,但是,如果不是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辅佐的便是韩王,也同样是王者之师。对张良而言韩王成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着韩的复兴,他的死导致张良的复韩梦也戛然而止,复国梦的破灭使项羽变成了张良的头号敌人,张良再次流亡。
张良逃亡后间行归汉,与刘邦一起对抗项羽。汉三年刘邦又败,被困荣阳。郦其便是这个时候提出的再封六国之后,借以抗楚。对于刘邦的询问,张良并没有直接回答可或不可,而是问了刘邦八个问题。
其实刘邦是明知故问,借以试探张良是否真正归心于汉,因为张良之前的一些举动处处以韩为主,刘邦对他不放心。而张良滔滔不绝地说了八个行不通的理由正是中了刘邦的圈套而不自知,但这也说明此时张良是一心为汉的。
而张良投奔刘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韩王成报仇,若此时赞同刘邦封六国之后,不但不能灭了项羽,反而会使局势变得更为复杂,韩固然可以立于一时,但难免不会重蹈韩王成的覆辙。所以首先要保住刘邦,使之与项羽抗衡,报仇才有望。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局势也逐渐明朗化,楚汉之争其实也意味着项羽刘邦两个人中必有一人会得天下,且无论是谁,六国并存的局面都不会再出现,张良如此聪明不会看不透这一点。
所以张良这个时候阻止刘邦只是对局势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判断,他为汉考虑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报韩王成之仇,只不过此时这个动机隐藏在为刘邦利益着想的表层之下。在此之前张良称刘邦为“汉王”,现在则改称“陛下”并以“臣”自居,扶汉成了他完成报仇的一种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韩不忠。
张良而不再假手他人,以避免再有无谓的牺牲,而将复国变成了一个人的事情。他将复仇行动由显性变成了隐性,即将复韩之仇隐于与楚汉战争这个大的形势对决中。通过扶刘灭项来间接地达到自己为韩王成报仇意图。


吕后原是贤妻良母,为何后来却如此狠毒?
吕雉在刘邦还未起义前就嫁给了穷小子刘邦,但是吕雉并未抱怨丈夫的贫穷,她认定日后她的丈夫定能飞黄腾达。后来刘邦起义,吕雉也是竭尽全力支持他,称吕雉为贤妻良母并不过分。但是,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做了许多伤害吕雉心的事情,吕雉多次心灰意冷,因而最初贤良淑德的吕雉渐渐变成了手段狠毒的吕后。我...

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开国功臣被清除殆尽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思路 韩信被称为兵仙,在他领兵打仗时无人能敌,但在政治方面就不行了。在汉朝历史上,鸟尽弓藏的例子不是没有,但韩信、英布这些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是按照老思路关门做土皇帝,刘邦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觉得他们是知道的,但正常人很难拒绝权力的诱惑,很难像张良一样做到两袖清风,...

范增作为秦末的顶尖谋士,为什么会让项羽败给了刘邦?
这时,范霆的精神恢复了活力,终于到了摆脱刘邦的时候了。刘邦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最终采取了第一步。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营地,故意在使者面前酿酒。然而,他们没有吃,而是谎称范曾的使者会得到这种治疗,而项羽的使者却没有。这使使使者也同样恼火,他回去告发项羽,说项羽更是想了些坏事,开始对...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张良?
甚至对自己的连襟樊哙还心存杀戮之心。没有职务的人,不会有一呼百应的感慨。刘邦也不会顾及到此人会阴谋夺权。其三,张良帮助刘邦,主要是复仇,推到秦国的暴政,帮助韩国复仇,这是张良的夙愿,从小时候张良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失败之后,张良在一直默默寻求...

刘邦武功不如项羽,谋略不及张良,为何能赢得天下?
对于这一点,韩信了解得最为清晰。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瞧我可领是多少兵。韩信说皇上可领十万兵。刘邦问,那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说,那为何快给我打工赚钱?韩信说,“皇上不能将兵,而善将”,换句话说刘邦是御统名将的将领。事实上可以说刘邦是擅于御统名将的将领,刘邦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

鸿门宴上刘邦走后项羽集团为什么不杀张良?
你看下面的吧,对项羽为什么放刘邦分析的很有独到之处 项羽。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

同为帝师,为何范增轻易就中了离间计,而刘邦却始终信任张良呢?_百度...
两人都是谋臣,范增属于一开始就跟着项氏打天下,可谓忠心耿耿,被项羽尊为“亚父”。而张良则是中途跟随刘邦,还离开过刘邦几次,论关系亲疏,张良与刘邦的关系绝对不比范增与项羽的关系好,可两人的结局为何截然不同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刘邦与项羽 刘邦与项羽都是有大志向的人,...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刘邦得知死讯后为何高兴
刘邦为什么会同情韩信?五年,刘邦让韩信自由了五年,任由他自己挑选,可这家伙就是不懂得珍惜,要么是抽刘邦的耳光,要么是抽了他的耳光,最后惹来了麻烦。结果刘邦还没有来得及出手,沛郡的功劳组织就已经开始了。刘邦心知肚明,以韩信的智商,他根本不符合造反。如果说项羽是因为心慈手软(韩信认为)而...

张良为什么选择辅佐刘邦这个无赖也不选择项羽呢?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明白张良为什么要离开项羽了吧?再说为何会选择刘邦,首先,两人的大目标一致,即诛灭暴秦,而且两人的脾气相投,都是性情中人,张良长于筹划谋略,不善于带兵打仗。他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不是一个称职的司令员。用今天的话来说,不适合做老板,适合于当企业高级顾问。刘邦是一位...

白登之围:匈奴为什么会放过刘邦?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_百 ...
单单从这一段文字记载上,我们仿佛看到刘邦好大喜功,又实力不济,最后靠谄媚敌人的宠妾才得以全身而退,是一个十足的“小丑”。然而当我们真正去思考这一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漏洞,似乎隐藏着许多不可多言的信息。 我们可以简单地想一想,首先,匈奴单于冒顿为何会轻信区区一位宠妾的话?要知道,冒顿并...

武清区13342716593: 张良阻止刘邦封王
博傅创成: 汉三年,刘邦困于荥阳时,郦食其向他建议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王,但被张良阻止.张良认为:天下游士离开父母,抛弃故乡,跟随刘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赏的土地(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

武清区13342716593: 古代名人故事[大作文纸一页] -
博傅创成: 张良向来被世人推崇,每次提起他,我的思绪就不由飘飞到两千多年前那风卷云翻的历史画面里.居“汉三杰”之首的张良为何封地不受、辞汉归隐,是他报了国恨家仇实现了抱负?是他身缠病魔体弱多疾?还是他信奉道家学说淡泊名利?...

武清区13342716593: 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是什么意思?不杀六国后代的意思吗 -
博傅创成: 立六国后代是指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的楚齐韩魏赵燕六国诸侯后代为诸侯,重新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放弃秦国的郡县制,而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度.这等于将刘邦集团唾手可得的战果分给地方旧势力.这样一来,中国又将进入春秋战国的分裂乱世.幸好刘邦没有采纳这种策略.

武清区13342716593: 史记张良生平事迹
博傅创成: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

武清区13342716593: 关于张良的人物介绍(大约五百字) -
博傅创成: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初三杰”之一.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武清区13342716593: 为什么张良只愿封留而不敢当三百户? -
博傅创成: 因为他很聪明 他早知道刘备的为人的 为了不送命而采取的方法

武清区13342716593: 历史上的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历史上有没有喜欢的人 -
博傅创成: 1.汉高祖刘邦评论张良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张良有两个儿子,有无喜欢的人已不可考.2.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

武清区13342716593: 张良为什么反对刘邦绕过宛城直取关中? -
博傅创成: 这是张良一计.“先下宛城,再入秦关”. 怀王定下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在章邯军团被项羽的子弟兵击败后,秦帝国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所剩的余部已经无法抵抗“楚军”了.沛公军和项家军都同属“楚军”. 所以沛公刘季急于入关,...

武清区13342716593: 刘邦一个文盲为什么能得天下? -
博傅创成: 每一个成功的皇帝,重要的不是自己多能治理国家和打仗,而是善于使用人才. 刘邦虽然不能说识人,但是很善于纳谏,在整个统一战争里,史记和汉书几乎没有看到刘邦对谋臣有什么反驳过. 刘邦最著名的汉初三杰言论:“运筹帷幄之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