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到隶书的过渡

作者&投稿:寇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隶书及以后的字体是一脉相承,但篆书到隶书的转变似乎太突然了,看起来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文字.有没有中间的字体被发现?CCTV探索发现好像有一期提到过这个问题但那一集节目我没看全

解析:

1.小篆的产生

篆书有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缪篆、叠篆等很多种,大致归类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其中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关于小篆,许慎《说文解字》云:“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区分裂,诸侯各自为政,致使书体也各具体格,面目多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不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流行各地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及隶书等八种书体统一起来,实施“书同文”,制订了一套规范统一的书体,是为“秦篆”,亦称小篆。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这种尚未脱离篆书体格的隶书,李健《书通》称之为“纯隶”——“无波笔,下笔直而不曲,独来独往者也”。

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秦始皇率众出巡,观览山河,所到之处,立碑刻石,以颂扬其“横扫六合,威震四海”伟业。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小篆)。小篆书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结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则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

因小篆笔画线条直匀圆润,故又有“玉箸书”之称。

《峄山刻石》原石早在曹操登山时已毁,只留下了碑文,现今所见 *** 安碑林里的,是宋代人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篆书大家,秦李斯之后,有五代徐铉,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近人吴昌硕、齐白石等。

秦代刻石在实现其精神目的的同时,创造了一种使书法得以长久留存的方式,开拓了一个书法艺术的新形式。中国书法艺术有两大派系,一为碑派,一为帖派,而秦代刻石则无疑开碑派之先河。

2.隶书的产生和繁荣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 *** 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 *** 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 *** 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 *** 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3.汉碑咀英

《石门颂》 全名《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造,为大型摩崖石刻。其结体因地制宜,笔法雄浑舒展,气象开张宽博。

《乙瑛碑》 全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造于汉永兴元年(153年),现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此碑书法结体工整齐匀,笔法稳重合度,其燕尾姿态优美非常,乃汉隶规范与成熟的代表作。翁方纲称之“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赞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礼器碑》 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名《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该碑形制独特,碑身四面镌文:碑阳16行,每行36字;碑阴3列,各17行;碑左3列,各4行;碑右4列,各4行。该碑书法章法轻松活变,结字左右逢源,用笔顿挫劲拔,而波磔厚重,堪称汉隶极则,清书法家王澍赞之云“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均未署书者姓名,似出不同手笔。

《鲜于璜碑》 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165 年)立。该碑气势浑穆茂伟,结字宽扁丰厚,规整匀齐,用笔方刚瘦硬,斩钉截铁。

《史晨碑》 镌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现藏山东曲阜孔庙。该碑为两面刻,故又称《史晨前后碑》:前碑全名《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17行,每行36字;后碑全名《鲁相史晨飨孔庙碑》,14行,每行36字。该碑书法工整,刻工精细,未署书者姓名,其书法结体典雅端庄,用笔清秀爽朗,波挑神采飞动。杨守敬《评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该碑被视为“八分正宗”,为后世临习之范本。

《西狭颂》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名《李翕碑》、《惠安西表》,俗称《黄龙碑》,镌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在今甘肃省成县城西抛沙镇东营庄子村。该书为西狭中段青龙头的摩崖刻石,高280厘米,宽200厘米,20行,每行20字,出于民间书家仇靖手笔,不平整的空间平增几分自然意趣,结体多有篆法,或者沿用篆书偏旁,用笔方圆并施。梁启超《碑帖跋》中称《西狭颂》“雄强静穆,汉隶正则”;杨守敬《评碑记》则赞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年(185年)刻,1956年藏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书法清秀娟雅、风度翩翩,结体扁平匀齐,用笔舒展超逸,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雅一路。其神采生动,媚态飞扬,为汉隶奇葩。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造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出土于明代,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为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为汉“缪篆”体,碑文为隶书15行,每行42字,未署书者姓名。碑原在山东东平,现藏山东泰安岱庙内。此碑书法颇具个性,结体灵便,兼篆意楷法,用笔方刚朴拙。


隶变的背景和意义?
那么成熟的隶书与过渡性的隶书相比还具有哪些区别呢? 篆书用笔迂回盘曲,圆整周到,隶书化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用笔随意提按。早期的不成熟的隶书与后来成熟的隶书都有此特点,而历来书家均把波磔的分明与否作为区别过渡性隶书与成熟隶书的主要标志。秦简数目众多,但都没有出现波磔,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
汉字的顺序,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隶书 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草书 起源于汉代,梁开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

行书、草书、楷书和隶书有什么区别呢?
行书则是草书与隶书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字体,笔画比草书稍微规范一些,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书写速度和流畅性。楷书则是最规范、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比较整齐,笔画相对比较稳定,非常适合用于印刷和书写正式文书。因此,隶书是草书、行书、楷书三种字体的起源,同时草书、行书、楷书也都各具特点,在不同的...

秦代竹简上的文字是什么字体
这批简牍更为可贵的是,绝大多数都有文字,字体为秦隶,一种由秦篆向隶书过渡的书体。我们一般认为,汉代是隶书的巅峰时期。其实,文字的演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到了某个节点直接发生转换。从文字演化的价值来看,这批秦简弥足珍贵。里耶秦简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大多...

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三、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到简约。汉字的字形和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秦隶。今文字阶段则以隶书和楷书为主。隶书在汉代达到顶峰,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楷书则在隋唐时期盛行。隶书和...

为什么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首先要从书法的起源说起,汉语文明,先是金文,然后到篆书,到了魏晋时代,才开始开甩隶书,后来出现以钟繇为代表的小楷名家,楷书开始形成。魏晋时代的楷书,无论是小楷还是碑,结构笔法都是非常严谨,同时又不失生动。书当学古,正是学魏晋这种风骨。魏晋其实是从过渡阶段,从隶书向楷书过渡。至东晋...

楷书开始源始于哪个朝代?
1. 楷书,又称正书,起源于汉代,是隶书的演变形式。2. 早期楷书仍保留少量隶书特点,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展现出从隶书过渡到楷书的过程。3. 楷书在东晋时期逐渐成熟,出现了如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代表作。4. 南北朝时期,楷书发展出现南北差异,北书刚强,南书...

书法是怎样演变的?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

什么叫八分书体?
答:八分书体是隶书的一种,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一种认为八分是在隶书之前,篆书之后,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一种书体...

隶书为何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压扁、快书、草写用于竹简之上,演化出了笔画和笔画文字,演化出了捺笔雁尾(磔)特征,萌生出了今文字,开始结束古文字一统天下的历史.只因此体是隶人所为,又因为隶属于官方用字小篆,而被称为隶书.隶书还有:史书、佐书、正书、八分字等称呼.隶书萌生于春秋战国,立用于秦朝,成熟于东汉.隶书早期的碑帖,...

永昌县18468366636: 从小篆到隶书汉字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
羽叔射干:[答案]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永昌县18468366636: 篆书是怎样变为隶书的 -
羽叔射干: 篆书和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的文字被称为“古文字”,因故文字是纯线条型的图画式文字,只有直、曲两种线形.古文字即便是经过整理规范的小篆,其形多由曲屈回环的线条所构成,极不便于书写,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突破旧有字体的束缚而寻求一种便捷的新体.在这个时候,在中国文字史上发生了“隶变”,即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书写汉字的变化,汉字开始真正进入书写时代.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文字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变化复杂.起初,构形多因袭篆书而小讹,多数字尚带有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突出,波磔不明显.后经长期使用,特别是经汉代文人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才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

永昌县18468366636: 为什么说秦隶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一种书体? -
羽叔射干: 这是文字发展结果.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永昌县18468366636: 汉字的演变(简短)! -
羽叔射干:[答案]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

永昌县18468366636: 我们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
羽叔射干:[答案]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

永昌县18468366636: 从小篆到隶书汉字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
羽叔射干: 一、发生的变化 1、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小篆到隶书的“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

永昌县18468366636: 隶变的背景和意义? -
羽叔射干:[答案] 隶变的背景和意义 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

永昌县18468366636: 为什么说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羽叔射干: 由篆书到隶书,这种变化过程学术界称之为“隶变”.隶书之前的大、小篆都属于象形字系统,其造字方法均依“六书”,称之为古文字.而隶书(及以后产生的楷书、行书、草书)被称之为今文字(汉时称谓).纯粹是文字符号,与“六书”...

永昌县18468366636: 为什么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
羽叔射干: 简单说来,就是美观简便,效率高. 以下详述: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

永昌县18468366636: 为什么说秦隶是篆书向隶书过度的一种书体? -
羽叔射干: 因为它就是这两种字体的中间字体,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字体结构都是.基本上就是篆书的快写法,方笔化的开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