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中考

作者&投稿:司马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中考文言文: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需要以大量的文言文和历史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深厚的积累,才会有这个意识。

例如:水、江、河等,早期的文言文专指河流、长江的下游段、黄河。但这个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的文言文可以指现代意义的水、江、河。

当你积累了比较丰厚、扎实的基础之后,就可以根据作者所处时代去判断。我们学习的实词古今义,大多以远古与近古作比较,缺少“中古”这个阶段。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在考试中,应以教材为基础,否则有可能被扣分。

2.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

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

3.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的应用能力,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除了强化记忆各个虚词的用法外,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和方法。大体说来,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复习。

1.分清虚实 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与白话一样,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入虚词外,代词也归入虚词。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义为“回头”,是动词(实词);“顾吾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转折连词(虚词)。所以复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2.辨明用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之”有三个词性: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到”“往”解释(如“辍耕之垄上”),是实词,仅此一个用法。作代词,有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第三人称(如“作《师说》以贻之”)、指示代词(如“均之二策”)三种用法。

作助词,有六种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二是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译时省去。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3.注意变化 复习中应该拿虚词与白话比较,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懂得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些说法大体相当。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大体有以下四种: 第一,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今天仍然使用。 第二,有的完全消失。

如用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 第三,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如“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第四,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如语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被“在、向、对、到、同、比、被”等介词代替。 4.注意特殊 按照考试大纲,高考只考查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且一般不考查文言虚词比较偏僻的用法,但课文中出现过的用法并非绝对不考。

还是以“之”字为例,“之”字作动词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之”作代词时用于第三人称很常见,但用作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却是比较生疏的用法,要引起注意。再如“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在课文中表反诘、猜测等语气,出现过几次,也要重点掌握,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的“其”字表猜测语气。

又如“以”字作介词时的一般用法在课文中经常见到,但表示领率的意义则见得较少,要重点记忆,“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我立尽”就是这种用法。这样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复习量,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分类归纳 对虚词进行分类整理记忆,可以减少复习的工作量。如表示“只”义的虚词有“止、特、但、唯、单、直、徒”,表示“都”义的文言虚词有“全、举、咸、具、悉、皆”;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有“于是、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有“而、以、与”,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有“于、以、乎、与、为”。

另外,还可将表时间的副词可按过去时、现在时归类,将表短促时间和迅速的副词分类整理。对用于句首和句末的语助词分别进行归纳。

解题技巧 同解答考查文言实词的试题一样,要看青题目要求,明确思维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具体说,可采取以下5种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其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个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




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课题: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一) 语言文字运用导学学案 主备:李文增 复备: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2、能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解读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例谈 (一)、语境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

文言文什么叫实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
提升高考文言文理解与得分策略:实词推断秘籍与答题技巧 深入解析文言文实词,是高考中的关键。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犹如打开古文宝藏的钥匙。以下是几个实用的推断技巧:联想推断法:利用课文中已学的例句,对比当前语境,推测词义。例如,‘砺’字通过磨砺的联想,理解为磨刀石的意思。 成语印证法...

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一、通观倒读,把握内容通观。就是快速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大意,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读懂六七成即可。二、抓住人物,理清脉络考题中的文言文选段,大多数是古代人物传记。三、联系贯通,推断虚实虚词、实词可采用联系贯通法,推断含义。1、联系相关课文就是联系...

文言文实词2
文言文实词2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优点教育17 2022-07-01 · TA获得超过7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51、及1、赶上,追上。(追张仪,不及) 2、到,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字形推断法的例子
可借助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结构对应法(句式特点)结构对应法是指利用前后对称的两句(例如对偶句)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来推断词语的意义的方法。文言文中常有对仗很工整的词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义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推定二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词义。

什么是文言文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

昭阳区19775312420: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
溥孙九味: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字的结构.例如:析,是个会意字,用斤(刀)劈木来分开,引申为分析.2、利用上下文来推断.例如: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的走,意思是奔跑,不然不会折断了脖子而死去.

昭阳区19775312420: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
溥孙九味: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

昭阳区19775312420: 初中必考10个文言实词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傲包比鄙兵病察彻乘这些词语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
溥孙九味:[答案] 傲:骄傲,傲慢;急躁 包:裹;包括,包容;量词;通“苞”;通“庖” 比:并列,挨着;副词;勾结;及,等到;顺从 ... 毛病,弊端;担心,忧虑 察:观察;考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彻乘:撤去车子,就是不要驾车,不乘车的意思

昭阳区19775312420: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
溥孙九味: 也理解不了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相信高手会帮我/谢谢!···!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昭阳区19775312420: 在考试时怎么样很快的知道古文中的一个字或词的意思,或翻译出句子? -
溥孙九味:[答案] 这个主要靠平时积累,应对考试的话主要看上下文推断词语意思——需要基础——网络上有推断的技巧你可以搜一下

昭阳区19775312420: 文言文实词推断讲解导课咋写? -
溥孙九味:[答案]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请你说说句子 “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谁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 你是想到什么...

昭阳区19775312420: 文言文的考察要点 -
溥孙九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

昭阳区19775312420: 辨析文言实词“出”的意义是什么?
溥孙九味: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

昭阳区19775312420: 如何判断某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都有哪些方法? -
溥孙九味: 首先,要注意词的活用问题,这是把握实词意义的重要环节.文言文经常将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一个君是名词,指君主,后一个君是动词,表示事俸、为君主做事;前一个友是名词,指朋友,后一个友是动词...

昭阳区19775312420: 中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有哪些? -
溥孙九味: 文言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文言虚词 (以、而、于、则、虽、焉、乎、因、其、之、然、且、为、者) 文言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格式 翻译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 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