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华歆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华歆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佐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原文 】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士大夫、士族)无不 *** (游逛)市里。歆为吏,休沐(洗脸)出府,则归家阖(关闭)门。议论持平(议事论人秉持公正),终不毁伤(诋毁中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暗中)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伊尹)、霍(霍光)之所难。芬性疏(粗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拱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因)为政清静不烦(烦扰百姓),吏民感(感激)而爱(爱戴)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稳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白白)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标记),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因而)所受遂多。念(考虑)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yù)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zuò,即登基称帝),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通“赈”,赈济)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dàn,一石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没收入官的女奴),唯歆出而嫁之。……

  黄初中,诏公卿举(推荐)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用)安车征(征召)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驾临)许昌。歆上疏曰:“……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治理国家),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胜利)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基础),民以衣食为本(根本)。使中国(中原)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背井离乡)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挑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操劳)于前世,犹不克(能够)平,朕岂敢自多(自赞),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认为)不一探取(攻取),无由(理由)自弊(损坏),是以(因此)观兵以(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是)前事之鉴,朕敬(恭敬地)不忘所戒(劝诫)”。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 译文 】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人。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士族们没有不在大街游逛的。华歆做小吏,每天都洗完脸出家门,(公事完毕)就回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秉持公正,始终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很有名气,自认为远见卓识超过了华歆。当时王芬与豪杰商议要废除汉灵帝,王芬暗中邀请华歆、陶丘洪一起商议,陶丘洪想要参与,华歆阻止他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韬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千万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没有去。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

  向东到了徐州,皇帝下诏任命华歆为豫章太守。因为他处理政务清静而不烦扰百姓,官吏百姓很感激并拥戴他。孙策攻占了江东,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他的到来。孙策认为华歆是有才德的人,用上宾之礼对待他。后来孙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书皇帝征调华歆。孙权想不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和曹公交好,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将军效劳,难道不是更好吗?今天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一个无用之人,这不是将军最好的办法。”孙权高兴了,于是送他入京。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来送别他,赠送了数百金的钱物。华歆对送来的东西都不拒绝,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到了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都摆出来,对各位送行者说:“我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的心意,因而收受的钱财就很多了。想到我这次是独自一人远行,将因为怀藏壁玉而成为罪过(被杀的理由),希望宾朋好友替我想考虑考虑。”众人于是只好留下原来赠予的金钱,并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华歆到京师后,被封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替荀做了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上表奏清皇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建立后,做了御史大夫。曹丕担任魏王时,拜华歆为相国,封为安乐乡侯。等到曹丕代汉称帝,就改任司徒。华歆历来很清廉,奉禄以及皇帝的赏赐都拿来赈济施舍给亲戚熟人,家中没有一石米的储粮。朝中大臣曾经蒙朝廷一起赏赐了罚没为奴的女子,只有华歆送出去将她们嫁人。……

  黄初年间,皇帝下诏大臣们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专车征召。魏明帝即位,进官封华歆为博平侯,增加采邑五百户,与之前的封赏累计为一千三百户,改任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要将职位让给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

  魏明帝太和年间,派遣曹真从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向东亲临许昌(鼓舞士气)。华歆上书说:“……我诚心希望陛下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上,而把讨伐作为将来之事。况且千里运送粮草,不能获得用兵的好处;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单单获胜的功劳。听说今年征兵差夫这件事情,就大大损失了农业蚕桑业。治理国家的人把老百姓作为基业,老百姓把穿衣吃饭作为根本。如果中原没有缺衣乏食的忧患,百姓没有离乡背井的想法,那么这就是天下特别幸运的事。至于蜀国吴国二贼的骚扰,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魏明帝派人告诉华歆说:“您深入考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我很是赞赏。贼依凭着山川的险阻,祖父、父亲曾在生前操劳,还不能够平定。我哪敢自我称赞,认为自己一定能踏平他们呢。各位将军认为不把二贼一个个消灭,他们没有理由自行灭亡,所以我才检阅军队以窥察时机(准备出兵)。如果时机不到,周武王也曾休兵罢战,这就是前事的借鉴。我非常谨恭地不忘您的劝诫。”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下令曹真带兵回来。

  太和五年,华歆亡故,朝廷追赠谥号为敬侯。




国志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国志”,我的理解就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记录,就象司马迁写的史记一样!因为县志,就是记录某个县的历史事件,这个道理应该是相通的,一样的。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东周列国志》最主要是史实,不涉及作者的偏向,所以个中的人物是非对错的评论性不大。对管仲等人的描写也很深入,不过你看了都会觉得管仲的讨论性不会像诸葛亮那么大。还有,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死都那么多评论,但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得那么凄惨都没有多少的评论。但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汉朝时期...

我国的方志起源于春秋时代 ,至 宋代时确立了方志的体制吗?
代表著作除上述《越绝书》外,还有东晋常股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以志命名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图经阶段(6—12世纪)相当于隋、唐至北宋。志书的主要形式是舆图和说明...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国别体,章回体,纪传体,编年体都有什么史书?
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代表作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1、《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

记载中国历史的书都有什么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

中国八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

为什么中国编纂的《海国图志》会影响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反而使这股风潮更盛。人们最终武装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促成了全面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了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总结:《海国图志》是使日本全面了解世界的第一部著作,书中的内容为明治维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海国图志》为日本送来了明治维新。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资治通鉴卷六十八》类似的记载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赵云别传》的内容,还有其他后汉史中也有出现,其中简略者称赵云击曹操而败之,夸张者称赵云大败曹军。北宋司马...

博白县15732204174: 三国志华歆传翻译急需《华歆传》的全文翻译,最好详细点,谢谢!
恭泳蛾贞: 华歆青年时因品行高尚显扬名声.汉朝正动乱,华歆于是与志同道合的郑泰等六七人避乱逃难.他们从武关出发,路上遇到一个男人独自走路,这个男人希望能和他们一起...

博白县15732204174: 三国志华歆传翻译
恭泳蛾贞: 1,皇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 2.曹丕登极的初年,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

博白县15732204174: 岂不有益乎 - -《三国志 华歆传》的“乎”的解释 -
恭泳蛾贞:[答案] 原文: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操,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解释:刚刚开始与曹公交好.你们之间的情义还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将军您效力,难道不是对你很有益吗? 乎:释义;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博白县15732204174: 古代诗词中华歆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恭泳蛾贞: 据《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华歆传》记载:华歆,字子 鱼,东汉平原高唐人.年轻时得管宁、邴原同学,三人十分要好,人们 称他们三人为“一龙”,华歆被称为龙头,邴原被称为“龙腹”,管宁被称 为“龙尾”.华歆官至尚书令,后来归附曹操.曹丕称帝后,做司徒,后封 为博平侯.后世诗文中常用华歆为“龙头”的典故来比喻朋友中最受推 崇的人或名列榜首的人.也称“龙头”.唐•黄滔《寄杨赞图学士》:“华 表柱头还有鹤,华歆名下别无龙弦.”

博白县15732204174: 诏公卿举独行君子,韵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的翻译
恭泳蛾贞: 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博白县15732204174: 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
恭泳蛾贞: (曹丕登极的初年,)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问问团队```◆听风阁◇ .....为您解惑~~~~如有问题请追问,满意请五星采纳....

博白县15732204174: 管宁割席中管宁和化歆各是怎样性格的人快快!!!急急急!!!!!!?
恭泳蛾贞: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博白县15732204174: 从这俩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
恭泳蛾贞: ①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②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 ③名士高风.“巧妙的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