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成长分期

作者&投稿:里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交往是成长的需要

提到青少年交往,在家长心目中的排位肯定低于学习。不仅中国如此,西方国家估计也有类似问题。为了写好这一章,我在英特网上查阅“peer relationship”,手边也放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参考书,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从出现问题出发来谈论青少年交往的。如我手边这本台湾作者翻译的《青少年九大问题》就列出了诸如“孩子说谎”、“没有朋友”、“和坏孩子鬼混”等等行为问题,完全是从亡羊补牢的角度阐述问题。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辅导学习的书籍从为什么不及格开始。

其实,从心理健康角度讲,只要能够适应所处的社会,一个文盲完全可以是一个相对健康的人;而一个人际交往很差的人,却注定无法健康地融入社会。

从儿童的发展角度看,交往是成长所必须的。极端的例子是“狼孩儿”,在婴幼儿时期被母狼收养,虽然在先天素质上本来没有缺陷,曾是一个正常的幼儿,但由于与人类社会隔绝,完全养成了狼的习性。最近在美国电视上看到一个专题片,讲述几个幼儿由于母亲酗酒、或其他原因失去成人照顾,和家里的狗一起生活,长到7-8岁才被发现,已经很难纠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同龄孩子交流也存在巨大困难。尽管有专职特殊教育家全天候负责教育和研究,已经能够进行普通对话和识字,但他们与正常孩子的差距,特别是非言语交流方面的不同,还是难以弥合的,恐怕终生都只能带着这种精神残障生活。

以上例子说明,一个先天正常的儿童,如果没有必要的人际交往,完全可能造成严重的残疾状态。而没有接受现代教育,尽管确实在现代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并不构成残疾的必要条件。

二、胎儿期

其实,与孩子的交流从胎儿期就开始了。孕妇对胎动的感受,并不限于数动多少下,一个细腻的准妈妈往往可以感知孩子对自己活动的反应,并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在一个嘈杂局促的商场,孕妇腹内的胎儿就可能出现频率不同于平时的胎动,准妈妈这时可能自己还没有感到其他的不适,但从胎儿烦躁的反应,就会决定离开这个环境。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生物学本性基础上的母婴联结。

尽管现在对所谓胎教还存在争议,比如,曾流行的通过体外的方法让胎儿听音乐,有专家指出胎儿听力还没有充分发育,这样做是不可能有效果的。但关注胎儿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生活显然是得到普遍支持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直接通过身体反应的交流。至于是听音乐还是朗诵唐诗,完全看孕妇的喜好,只要母亲舒适健康,胎儿就会受益。

三、婴幼儿期

孩子出生后,母亲在与婴儿的交流中占有先天优势,这就是医学上说的母婴联结。这是建立在母婴曾经同体的生物学基础上的,出生前就有交流,但还不是人际交往,因为还没有人际界限。婴儿出生后父母与他/她的交流,从一个角度看就是将母婴联结转化为日益复杂的人际交往。

在与一个正常婴儿建立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父母是具有决定性力量的一方。但不幸的是,我国实行的双职工、短产假制度,非常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将母婴联结转化为人际交往。婴儿不得不在出生几个月后就更换主要看护人,上班的节奏和作为婴儿母亲的节奏冲突非常明显。白天要按成人世界的要求,以干练的节奏工作;晚上回家又必须转换为依婴儿生理节奏不时起夜。孩子从小就不得不反复体验分离焦虑。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高学历的职业女性中,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至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西方健康辅导读物上的办法是:回家尽量在心理上放下工作的影子,与孩子在一起时就是一个妈妈。说说可以,谈何容易。

无奈,在大家庭传统依稀尚存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隔代抚养。就是由父母一方或双方的老人来抚养孩子,甚至轮流上阵。

在中国,目前城市中隔代抚养带来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交往受限。老人由于精力有限,加之现在城市人口膨胀,环境复杂,不少老人只好采取限制孩子活动范围的办法保证安全。孩子与同伴玩耍的机会大大减少。我们小的时候,特别是夏天,常常是一个大院儿的孩子呼朋引伴地玩到晚上9点以后,往往要家长叫3遍以上才会各自回家。现在这种场景几乎见不到了。

缺少了奔跑玩闹和平等的同伴交往,营养比我们那一代更充盛的孩子怎么可能得到体力上的必要消耗和精神上的满足呢?于是乎,在家里就更显得难带。老人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心里有愧,于是出现溺爱。过度保护加上溺爱,一直把孩子拢在身边,其结果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默默的故事

我的一个邻居,她的小孩默默三岁前由奶奶带养。等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回到父母身边,显得异常乖顺,甚至有些木讷。看到我,在家长提醒下叫“叔叔!”,但语调平平,没有感情色彩,目光也没有交流。让我不禁想到有的汽车上安装的“倒车!倒车!”的警示音。到了幼儿园他也不会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只会站在一边哭泣。和他妈妈一交流才明白,他的这位奶奶自幼就禁止他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怕吃亏、怕受伤……。奶奶多年生活中沉淀下来的不安全、不信任感都转移到小小孩子身上,对他心理发育的扭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好在回到父母身边较早,经过一年多父母带领下改变生活气氛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锻炼,终于变成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了。我在幼儿园运动会上看到他和排在前面的孩子边说边笑,不时还轻轻推搡嬉闹,与那个倒车雷达似的场景相比,已经是判若两人了。

默默是幸运的,但如果类似的情况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

教授的孙子

多年前,我在精神科门诊看到这样一个病例。孩子已经上初中了,父母反映他在家里欺负爷爷,摔东西、推搡老人。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需要经常长期出差,他正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并不是和爷爷奶奶没有感情,也不是爷爷粗暴对待。他爷爷是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有一次陪来门诊,笑容可掬、彬彬有礼,脾气也非常温和。只是在孙子发脾气时斯文扫地,辛苦整理半年多的书稿都被撕得粉碎。这个男孩子比我都高了,和医生谈话也相当有礼貌,性格并不暴烈。父母和爷爷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反映在学校从不违反纪律,在外面特别胆小。一个生动的例子是,一次他坐公共汽车上学,由于比较拥挤,到站时没能及时挤到车门边。他不敢出声让售票员等一下,宁可多坐一站再走回来。这样就迟到了,回家跟爷爷诉苦。他对爷爷是又依赖,又憎恨。有情绪都往爷爷身上发。明知不对,但难以改正。

是呀!要改正,他得有自己情绪的合理出口,他得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从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的“课程”,他一直“缺席”,怎么可能光靠理性就能处理好呢。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说到孩子不好好吃饭、追着喂;撒谎、耍赖等等行为问题就更常见,有时是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如果家长不是着急纠正孩子,而是静下心来回顾一下最近和孩子的交往、家庭的气氛,往往不难找到真正的答案。

这一阶段,父母/祖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基础,不管是过分保护、溺爱,还是不上心或粗暴对待,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幼儿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更让家长无所适从。

病案:一对着急的年轻父母 A君与S小姐均为大学毕业,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唱妇随,生活和谐美满。结婚第二年预期得子,儿子长的虎头虎脑,大而略显深邃的眼睛似乎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机灵劲儿,更是给小家庭平添了无数的欢乐与激动。可是好景不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相比,好象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患儿记忆能力特别好,教他的儿歌会在无意之中完整地唱出来,到哪里去走上一趟就记得回来的路。他对一般孩子都会特别喜爱的玩具一点都不感兴趣,却喜欢玩圆圆的瓶盖、化妆品瓶,他好在眼前反复扭动手指或拨动玩具汽车的轮子,对电视广告、天气预报也特别着迷,时不时还反复念叨这些从电视上看到的东西,但只是机械地重复。叫他的名字也不作反应,好象没听见似的。他不象其他小朋友那样会伸出手让父母抱。也不喜欢父母或小孩接近,一个人独处反而自在。 他不会结交小朋友,不会与大家一起玩捉迷藏和过家家的游戏,常常一个人躲在墙角玩一块绒布,至今尚要大人喂饭,由大人照料他的大小便和日常生活。进一步观察还发现他玩积木,只是排成一行,不会搭桥、搭汽车,并且他顽固地坚持生活环境和方式原样不变,如作变动就烦躁和尖叫撞头。

这种问题在儿童精神病学上称为“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及异常的行为方式,目前病因还不清楚。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尽快到专科医院就诊。

四、小学期

现在大城市中的小学生,父母多是双职工,早上送去,至少7点出门;放学之后,先得托管,傍晚父母很少可能6点以前回家。也就是说,孩子除睡觉之外,绝大多数时间是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上寄宿学校的孩子就更是这样了。

如果说学龄前儿童还主要是在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带领下与小朋友交往,那么学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上就更趋向自主了。在学龄儿童的游戏中,也开始出现类似成人社会的组织。孩子对角色的认同开始显得重要起来。孩子开始学习成人社会的规则,成人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开始浸染孩子的心灵。

小干部成了集体中的佼佼者。他们要么学习成绩好,要么有突出的特长,要么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这些本来都是社会推崇的,按弗洛伊德老先生的说法,都是超我对自我的要求。如果超我的要求占据过分的位置,本我(本能)的东西就会被挤得没有正常的出路,孩子可以在表扬下越来越“模范”,但代价是失去天真。

我认识一个小干部,她曾经是老师的宠儿,是父母的骄傲,是同学的榜样(至少老师总是这么说)。她帮助老师收缴作业,她组织同学检查卫生,她鼓动积极分子为六一节准备节目好代表班级登台表演。她似乎一切顺利,成了成人社会对儿童要求的代言人。为了做得更好,她兢兢业业,遇到困难,她开始强求“落后”的同学。渐渐地,她越来越不快乐,同学远离了她,并不因为她有权威而从心底里佩服她。她开始以为这是有人嫉妒,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可有一天,当她被同学们选下来了,她感到莫大的委屈与失落。

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不能完全做到的,总比大家能做到的更高,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人群中只有极个别人有幸成为真正的模范,举个例子说,“雷锋就是异常的,只不过是异常的好,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做一个模范的人,既有生物学因素(比如,具有反社会人格基础的孩子就不大可能成为模范学生),也要有后天养育环境的保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以留意培养,但不能刻意强求。否则,其对人性的扭曲程度绝不亚于非要把五音不全的人培养成歌唱家。

孩子到了小学阶段,已经能够把外在要求逐步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也许老师、家长并没有逼她成为模范,但某些孩子的个性更具有自我强迫的特点,不断给自己加压。孩子不知道,一个模范的人不是在短期内刻意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时候,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提醒她,遵守纪律、争强好胜都是好的,但也要能够宽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和弱点,能争取更多的人相对愉快地合作,才是真正的进步。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成年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很好。如果学校中校长为了追求学校的生存而管理水平有限,过分给老师压力而鼓励乏术,老师深感压力而觉得得不到支持,让她怎么能够以好的榜样带动她手下的小干部呢?没有好的身教,只讲道理对培养交往能力是效果不大的。

就上面提到的那位小干部而言,早点儿“下台”也没有什么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又回到了天真活泼的轻松状态,其实,“她的微笑也很美丽”。如果不是及时得到纠正,孩子人格的发展容易走偏。作为精神科医生,我就曾经看到高中阶段的这种“下台干部”,由于性格中扭曲的成分沉淀得比较久,在下台的打击下发展成为神经症。

在小学阶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对孩子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多动症的儿童就很难遵守纪律。一般大人可能认为孩子好动不一定是坏事。但过分好动,不能安静下来,显然对成长不利。多动症的全称是“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这样的孩子注意不能持久,过分好动,北京人俗称“手欠”,其实不只是手,整个人很少有消停的时候。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容易被当作“坏”典型。一旦落入落后分子的队伍,对孩子的成长就会有负面影响。当他的缺点是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能在短期内通过主观努力改正的时候尤其是这样。这样的孩子需要特殊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还做不到,只有靠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与谅解,在医生指导下给问题儿童尽量创造相对公正的环境。

比多动障碍更隐秘的是各种学习障碍。我们都知道有的孩子更擅长数学,有的孩子更擅长语文。有擅长的,就有有缺陷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有的孩子在学习某种技能方面有特殊困难,比如有的阅读时不自觉间会跳行,以致他读到的内容是不连贯的;有的分辨不清对镜像关系的一对客体(如人和入,6和9)。这样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巨大困难,而不了解这些的普通教师可能以为他要么是没有用心,要么是在故意捣乱。其实可能都不是,只是他在某些方面有困难。在某方面有困难、有缺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在同伴交往中于是更需要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更多的宽容与帮助,但现在大多数情况,我们做得相反。

五、青春期

提到“青春”,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活力与诗意,这反映的是旁观者的心情。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可能没有这么轻松,毕竟,这是一个反叛的年龄。

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性有关的问题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另一面往往也是最丑恶与不堪的。

孔子说:“食、色,性也。”但歌颂美食的诗歌远没有歌颂爱情的多,可与食欲有关的负面问题也远没有与性有关的负面问题多。无论怎么贪吃或吃相不好,也算不上道德问题,抢别人的吃食一般也只是个轻微的财产问题;但性问题就不同了,弄不好就与灵魂丑恶沾边,还有违法和犯罪的相关惩罚。民法中有专门的婚姻法,界定两性关系的社会属性,重婚是犯罪行为。刑法中更有各种有关性犯罪的具体规定。看来性问题承受的压力,是人的所有基本欲求中最大的。同时,用了这么多的手段,还是让大家这么担心。显然,性问题也是人类处理的最不好的问题之一。

正是成人世界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在我们的孩子开始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才会格外紧张。家长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问题更多地出在我们成年人身上,而不是孩子特别不好。

您家里夫妻关系和谐么?您和您的配偶之间能就性问题轻松地交流么?比如能一起分享对各自初恋的回忆么?能帮助对方与异性的交往么?能将与性有关的欲望和冲动升华为美的享受而不只是停留在“黄段子”水平么?您能回忆起自己在性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哪些有益的帮助么?您能和孩子一起讨论性有关的问题么?

如果您对以上一连串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应对青春期子女上我猜您不会感到太为难。如果不幸您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信心,也不必过分着急。最基本的要点是不要苛责孩子,不要在法律和公认的道德规范之外规定不许如何如何。然后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学习,对您来说是补上这一课,同时也能帮助您的孩子少走弯路。毕竟您的生活经验中会有能够帮助他/她的东西。

在处理与青春期子女的关系时,作为父母,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是角色的转换。即逐渐由抚养者、领导者,向平等的照顾者、提醒者转换。如果这样说还太抽象,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亲戚或朋友的孩子到你家借住一段时间,您的态度会有哪些不同?俗话说:“儿大三分客。”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一般也是在亲戚朋友家更觉自在,自主性得到了满足,也往往显得更懂事和负责任。这是一个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希望您是主动发起者,在孩子少年期就开始注意征求他/她的意见,让他/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决定自己的事情,您作为参谋和榜样,协助而不是规划他/她的成长。不要等到孩子基于生物学本能开始反抗,再被动地卷入。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您不是自己活得太难受,您的孩子在您的生活风格下成长,怎么会不学您呢?大多数孩子还是能够“见贤思齐”的。怕就怕有时习以为常,自己已经不觉得难受了,还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样儿活下去,结果被人家否定了。

如果您的孩子更善于学习,不仅学得了您的长处,还引进了别人家的“先进经验”,不妨允许融入一些新鲜的风格吧,难道您不希望您的孩子生活更丰富多彩吗?

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除了学了您的长处之外,有时也不自觉的学了您的缺点。他/她想改变又不知道如何做起,于是转而攻击你这个“老师”。这时候,最怕家长不能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内心无法容忍自己的局限性。这样,就难免转而反击,“你还不如老子呢!”

反抗与压制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交流,但却不能教会孩子宽容与理解。

什么才算不良的交往?有多大危害呢?光讲道理还是过于抽象,下面举一个例子。

七十年代,有一位母亲,本人是医生,有三个孩子。由于工作忙,有时照顾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这在当时很常见。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讲过她们孩子的故事。

比如,一个老师告诉我,她在那里写文章,孩子爬在桌子下面玩,桌子下面还放着蜂窝煤,结果等文章写得差不多了,发现孩子简直成了黑人。另一位下乡的老师,正在乡卫生院急诊室值班,有人跑来告状:“你快去看看吧,你儿子把我们的猪都给放了。”原来,由于没有时间管儿子,孩子就和干校的猪玩儿,骑在猪上当司令。这回不知道怎么搞的,把猪给放了出来……。

但这位母亲的孩子个性特别倔强,而这位母亲也是强悍的性格。有一个例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早晨要妈妈送,妈妈上班没时间,让她自己走着去(就在一个大院里,五分钟就到,而且当时的治安没有问题,孩子也认识,平时也自己走过)。小姑娘坚决不干,死缠住妈妈不放,在走到一半时,赖着不肯走。结果妈妈丢下她,自己先奔卫生院。不一会儿,后来的同事报告:“你快去看看你女儿吧,她跪在路上,一下一下往前挪哪!”

这一对母女后来的交往也是针尖儿对麦芒儿的时候多,互相沟通少。女儿由于总觉得得不到关爱,在家庭之外过分追求情感的满足。到了青春期,不断卷入不稳定的性关系。往往是开始觉得对方关心她,让她感到满意,不久发现原来是个骗子,特别是年岁与她差距很大的男性,更容易让她在开始阶段感到“温暖”。这时候,母亲再讲道理也无济于事了,也不是陪陪她就能让她满意了。由于不断经历剧烈的情感挫折,她几次堕胎、割腕、服毒,感情生活就象一个饥不择食的人,不断吃坏肚子,好一点又再去乱吃……。

看到这里,您可能以为这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母亲。其实完全不是。从旁观者角度看,她是一位相当干练的母亲,从偏僻的小城镇奋斗到北京,把几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每逢这个孩子出事,她都感到揪心。每次孩子受伤,她都让她回来,希望能给她安慰。但好象这个女儿是她的克星,她们就是谈不到一起。她的教育在女儿看来就是压制,女儿的做法也被她简单看作不懂事。终于,感情的饥渴不能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满足,在又一次经历了与男友的分手后,她的女儿再也看不到生活的意义,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在26岁。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孩子玩电子游戏成瘾;有的到歌舞厅玩个通宵,并开始吸毒;有的离家出走,被卷入了犯罪组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温暖而宽松的家庭气氛,没有良好的亲子交流,在同伴交往中也被排斥。

您可能觉得这些例子比较极端,觉自己家孩子跟这些不沾边。那么,我再举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例子。

有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在家里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性格蛮乖巧,从小就让大人省心,上学后听老师的话,功课也好,还是班上的小干部。一切再顺利也没有了,她似乎不应该有什么不满足的。但就是她,其实在不言不语背后有着跟其他孩子一样多与父母交流的渴望。上中学住校的时候,有一个暑假她特意没有回家,想让家长着急,这样能证明他们在乎她。当父母打电话问情况时,她却支吾着说是想多复习复习功课,家里盖房比较乱。父母觉得她懂事,说得有理,真的就没来接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一贯自制,不回家还可以省下路费,家里正筹钱盖房呢。但她可伤心了,哭了好一阵。最后决定以后再不干这样的傻事了。

的确,以后她再没有向父母表示过她对爱的渴求。遗憾的是,也没有学会通过别的交往满足自己深层的感情需求,只是一味地乖巧。她渐渐长成乖巧的女郎。在选择男友时,她偏偏选择了自己并不十分喜欢,但对方却穷追不舍的那种。不真心喜欢对方,就不会真的受伤;对方穷追不舍,表面上满足了她对关心的需求。他们结婚了,他们有了孩子。但生活告诉她,不真心喜欢也会受伤。因为你让对方受伤,这一切总归会转回到你身上。并不一定都是对方变了心,据我所知,她的丈夫依然一往情深,但也依然搞不明白她的心思。她把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恰巧孩子脾气非常象她,这一下,好象只有她能懂得孩子的心思。家里其他人在照顾孩子感情上觉得插不上手。终于,家庭的情感天平过分倾斜,无助的丈夫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从一个活泼的小伙子,变成了唉声叹气,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的中年男人。她则担心着孩子一旦长大,离她而去,自己怎么受得了。

孩子呢?由于家里气氛对立,而自己只能认同家长之一,变得少言寡语。只有在妈妈陪着玩的时候才比较开心。但这种开心能维持多久?

这并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这样的情况或多或少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大部分并没有找到医生那里咨询,但却同样影响着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结束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交往。从母婴联结,到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从完全替孩子考虑,到逐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限于本书的内容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这个话题就不再延伸了。但显然,交往问题不是到青春期就可以划上句号了。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由于本丛书是由卫生部组织编写的,撰稿人大都是医生,所以病态的问题讲得比较多。用意在防止发生我们每天都看到的一些悲剧。

“异常是认识常态的一把钥匙。”我们临床中发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儿。别再往那条不健康的道儿上奔了。

这本书,谈的是儿童青少年问题,其实是给家长看的,给成年人看的。所以,说成年人的问题比较多。如果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能负起责任,孩子的问题就会好解决得多。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是孩子的家长,这句话就算我和大家一起共勉吧!

最后,祝您的孩子健康成长,愿您和家人交流愉快。




小儿年龄分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何划分
2、新生儿期 自出生时起,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3、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一岁之前称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4、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三周岁之前,称幼儿期。5、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6、青春期(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起到17~18...

三周岁后到6至7岁称为
儿童年龄的七个分期 几岁属于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年龄分期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一般情况下,胎儿、婴儿年龄在0-0.6岁、幼儿0.6-2岁、儿童3-6岁、少年7-14岁、青年15-35岁、中年36-60岁、61岁以及以上为老年。 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

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指多少岁?
老年:60岁及以上。在中国,年龄分组通常如下:- 青年组(29岁以下)- 中青年组(30至39岁)- 中高年龄组(40至49岁)- 中老年组(50岁以上)胎儿至婴儿(0至0.6岁)幼儿(0.6至2岁)儿童(3至6岁)少年(7至14岁)青年(15至35岁)中年(36至60岁)老年(61岁及以上)古人的年龄分期...

儿童青少年年龄分期
儿童青少年年龄分期可以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一般将小儿年龄分为七个期,第一期是胎儿期,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称为胎儿期。第二期是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指从孩子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到满28天之前称为新生儿期。第三期是婴儿期,婴儿期是指胎儿娩出,结扎脐带时到开...

儿科如何划分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
探索生命的里程碑:儿科年龄分期的细致划分 儿童的成长旅程犹如一部细腻的画卷,每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发育特征。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七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它们如同接力棒,标志着每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孕育的起点: 从受精卵的诞生到新生命的诞生,胎儿期大约40周,这是生命的最初秘密孕育期。新生的拥抱: ...

中国最新年龄划分标准2020
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66岁至79岁;老年人:80岁至99岁以上。通常按年龄大致分成:婴儿(出生~1岁)、幼儿(1~4岁)、儿童(5~11)、少年(12~18)、青年(19~35)、中年(36~59)、老年(60~)。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

简述卢梭教育年龄的分期。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壮,增强儿童的体质。(2)儿童期12~ 12岁)卢梭把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称为“理性睡眠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 感觉教育,锻炼他们的各种感官,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感觉经验,为此后的智力教育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3)少年期(12~ 15岁)卢梭把这一年龄阶段视为理智开发时期...

儿童年龄分期
6. 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在这个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追求独立和自我认同。他们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成长中的问题。总之,儿童年龄分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教育和照顾...

人生分的几个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是怎么区分的?要详细点!谢谢...
人生分为几个阶段,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阶段的区分如下:1. 儿童:通常指14岁以下的个体,这个阶段的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身心都在快速成长。2. 少年:涵盖14至18岁的年龄段,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显著变化。3. 青年:指18至35岁的年龄段,这是...

30岁到40岁叫什么
4. 在中国的年龄分期中,年龄被细分为五个主要阶段:0至6岁为婴幼儿期,7至12岁为少儿期,13至17岁为青少年期,18至45岁为青年期,46至69岁为中年期,69岁以上则归属为老年期。5. 古时候,人们依据男子的生理成长阶段,将年龄划分为九个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包括:幼年、少年、壮年、强年、艾...

南芬区18567522206: 青年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
武斧门冬:[答案]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

南芬区18567522206: 按照皮亚杰的阶段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什么 -
武斧门冬: 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上):从此开始,儿童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这时候,他们开始明白像未来、价值、正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差不多从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

南芬区18567522206: 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变化? -
武斧门冬: 一是生理变化.先说女孩子的表现:10岁左右身体增高,每年突长5-7厘米,童声开始消失,声音变细;12岁时乳房发育开始,出现阴毛;13岁时乳房继续增大,面部可能出现暗疮或粉刺;14岁时月经初潮,出现腋毛;15岁时乳房显著增大;...

南芬区18567522206: 人的年龄生长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武斧门冬: 青年指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任何人其中青年与少年时期相重合的阶段为青少年 满26周岁不满30周岁的,有种说法叫做“大龄青年” 满30周岁的为中年 0周岁为婴儿 1周岁-6周岁为幼儿 7周岁-13周岁为儿童(与少年期重合,也可称少年儿童或少儿) 14周岁-19周岁为少年(与青年期重合,也可称青少年) 20周岁-39周岁为青年 40周岁-59周岁为中年 60周岁以上为老年(也可称晚年)

南芬区18567522206: 青少年什么年龄年龄生长最快 -
武斧门冬: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生长发育最快的时间,是在13——16岁之间,女孩子可能会稍微提早,男孩子一般会延后.也就是在初中的这段时间里,青少年生长快.祝你健康!

南芬区18567522206: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武斧门冬: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归结起来,有三大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生理机能的增强、生殖器官发育成熟. 首先是身体外形的变化.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但时快时慢,有起有伏.这个“起伏”在一生当中,有两次最为突出,医...

南芬区18567522206: 儿童到多少岁才不是儿童?
武斧门冬: 一般小孩分期为:刚出生到满28天为新生儿.28天到1岁为婴儿期;1-3岁为幼儿期;3-6岁左右为学龄前儿童;6岁到10岁左右为学龄期儿童;女孩子11-12岁到17-18岁为青春期为青少年;男孩儿12-13岁到18-20岁为青少年.绝对分界目前没有统一看法,有的认为是10岁以下为儿童,有的是14岁以下为儿童.

南芬区18567522206: 从人体发育的分期来看,中学生一般属于[ ] -
武斧门冬:[选项] A. 童年期 B. 青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