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有哪些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阴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摘要: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吧!兰州鼓子原称“兰州鼓子词”,简称“鼓子”。是一千多年来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兰州鼓子产生及形成的具体历史年代,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武林旧事》说,宋代即有“鼓子词”,北宋末安郡王赵令畸为首创者;
2.鼓子产生于唐代。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为唐太宗打枣时所唱;
3.现代曲艺家陶钝认为,唐人元缜的传奇《崔莺莺传》诞生后,先有宋人赵德麟据其事改编为鼓子词作品进行传唱,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亦属于鼓子词;
4.《兰州简史》认为,兰州鼓子是由宋词、元曲〈诸宫调〉演变而来,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5.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认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
6.《兰州鼓子研究》认为,兰州鼓子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成型之后,由外地传来,非由本地某一人始创。
意见尽管不一,但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兰州鼓子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形式,而且,主要流传于兰州地区,无论始于唐宋,还是繁盛于明清,都是一种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曲艺遗产。
一.历史起源
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尚无一致看法。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田寺)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镇原慕少堂在《甘宁青史略》中沿用此说,称“鼓子词的创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赵德麟(令田寺)”。现代曲艺专家陶钝也说:“唐人元稹写崔张故事的传奇《崔莺莺传》后,先有宋人赵德麟传写其事的鼓子词说唱作品,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明确提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甘肃兰州地区。”这样鼓子的研究者们便提出了如下几种说法:一种意见明确提出,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荣于元、明之际,但也不排除受宋词、元曲的影响;另一种看法认为,可能由宋词、元曲的诸宫调演变而来,并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着血肉关系;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宋时广泛流传在北方的鼓子词,首先传入安定郡,经过赵德麟加以丰富,然后再传入兰州,又吸取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然而《兰州鼓子研究》一书,却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而且应该说是由外地传来,并非由当地某一人所始创”,“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艺———兰州鼓子,大约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这里明显地存在着产生年代的差异,该书明确提出了清代的道光、咸丰时期。不过,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兰州鼓子的产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成就的,而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形成过程。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兰州鼓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
二.艺术特色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兰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演唱者一般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能给听众以美感。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箫、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后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则是第三类。
三.传统剧目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兰州鼓子的曲目,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曲词重辞藻的雕饰。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当是出于封建文人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陇剧的代表剧目是《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假婿乘龙》、《红灯照》、《杜鹃山》、《草原初春》等。
四.表演形式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用兰州方音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的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兰州鼓子唱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儿下》、《罗江怨》、《边关调》等四十余支。其传统节目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中长篇,也有咏赞景物和喜庆祝颂的短段。广受听众欢迎的节目有“闺情曲”和“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也有一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作品,以《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最为典型。
五.曲艺传承
20世纪40年代中期,热心兰州鼓子的爱好者李海舟(1907—1983)组织了“南山学会鼓子研究会”,调查保存了不少兰州鼓子的艺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鼓子开始走上高台,出现了一些新节目,代表性的有《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韩英见娘》等,知名演员有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王雅录等。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从传承谱系中可以看出,兰州鼓子艺人处在严重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状态,现今比较活跃的艺人绝大多数都在60岁左右,50岁以下的仅有数人。由于政府部门没有设立对兰州鼓子的专项财政开支,每次举办活动都是由艺人和爱好者自筹资金,艺人们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限制了此项活动的开展。以达家庄为例,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在一户面积只有20平方米的居民家里,演唱时,乐器和演唱者占据一定空间,听众只能坐在炕上、蹲在地上和门外。为了使这门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中华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文化力量,拟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安宁区兰州鼓子进行保护:
1、建立以专家、区政府、街道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兰州鼓子保护领导小组,经费列入区财政年度计划,保护工作纳入文化部门、街道、村委会的工作计划。建立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岗位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整理普查资料,建立完善鼓子艺人档案,定期举办鼓子培训班,从乐理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教唱活动,尤其在现有的老艺人、新艺人中,强化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传承机制,并与所在地各大学音乐系建立联系,注意在音乐系师生中发展新生力量;
3、整理曲目,并印刷成册,聘请专家组织开展理论研究,保持兰州鼓子的原生态,成立安宁区鼓子协会,举办鼓子专题演唱会,为艺人创造机会更多地参加各种适宜的文艺演出活动;
4、由街道出面,为鼓子艺人协调解决较为固定和适合的演出场所。
六.曲艺现状
在21世纪现代流行艺术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兰州鼓子这门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还可以在安宁区传承下来,这与安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兰州民风淳朴,自古便有器乐为伴、自耕育人的习俗。当下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冬闲、农闲、雨天,和节假日,在家庭、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现场,进行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以前,鼓子艺人也在茶社展示技艺,相互切磋、交流,当下,为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满足听众们的欣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为鼓子艺人创造了许多登台演唱的机会,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街道文化站为了激励艺人们的演唱积极性,还提供了录音条件。为了将鼓子艺术发扬光大,艺人们还参与了省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主要有:
1983年,参加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在兰州大学主办的“兰州鼓子”演唱会,同年,参加甘肃省广播电台为期3天的专题录音;
2004年,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民间音乐兰州鼓子专题演唱;
2005年,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与台湾音乐家观摩的兰州鼓子专场演唱会;
2006年,赴北京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库”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
2006年,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兰州鼓子演唱会;
2006年,参加兰州市群艺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黄河风情周兰州鼓子演唱会。
为保护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从2002年开始对兰州鼓子的搜集、整理。鼓子的传统曲牌约100多种,鼓子词约1000多个段子。但这些词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没有留下太多书面的东西。通过访问健在的民间艺人及鼓子的爱好者,收集到了部分兰州鼓子的原始油印样本、爱好者手抄本及名家创作的唱段。经过筛选整理编辑之后,最终形成了《兰州鼓子词曲选》,其中选入鼓子词83首,按题材来源及内容分类,有“名著名段”22首;“金戈铁马”15首;“古风遗韵”11首;“仁孝祈颂”9首;“痴情红颜”14首;“青楼泣怨”4首;“古曲新篇”11首。另还选入鼓子曲谱及新作词曲9首。
七.传承意义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在兰州的各县区,活跃在城乡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其音乐旋律古朴典雅,悠扬动听,内含丰富,回味无穷。音乐系统完整不零散,形式不落俗套,堪称民间文艺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涵着历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无数长期艺人积累的艺术结晶。研究兰州鼓子的艺术特色与发展历史对于保护和开发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兰州人的神圣职责。
相关推荐:
甘肃文化习俗知识大全带你走进敦煌文化听陇剧看甘肃花儿识甘肃文化
敦煌有哪些文化价值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大地湾文化的特征有哪些大地湾文化的历史及特点概述
伏羲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伏羲文化的文化源头文化贡献概述
陇东皮影有哪些艺术特征陇东皮影特征及传承保护概述
甘肃花儿艺术特点甘肃花儿历史起源


庐州大鼓主要特点
庐州大鼓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唱法和表演形式著称。主要分为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演唱时不依赖丝弦伴奏,而是仅凭大鼓、简板或犁铧片来击节,其曲调简洁易懂,易于听众理解。早期,庐州大鼓主要是坐唱形式,以讲述为主,较少涉及表演。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

绛州鼓乐的艺术特色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

绛州鼓乐的介绍
绛州鼓乐:古老的艺术,丰富的传承 绛州鼓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山西省绛州地区,以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激昂的鼓声而著称。这一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绛州鼓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的战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鼓乐所使用...

还有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一、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象脚鼓还受到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二、傣族大鼓 傣族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在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

荆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2、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况
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

绛州鼓乐的历史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秦王点兵是怎么点的 历史上没有《秦王点兵》。《秦王点兵》是绛州鼓乐。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

常山战鼓简介
正定因历史上曾是常山郡,该地与赵子龙这位三国名将紧密相连,因此战鼓被誉为"常山战鼓",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常山战鼓在中国鼓乐艺术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以及开封盘鼓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鼓”。这四者各具特色,共同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和深厚底蕴。

河南曲剧详细资料大全
简介,剧种,剧目,发展历史,记录时间,民国时期,高台曲,鼓子曲,30年代前期,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特征,曲剧唱腔,流行,伴奏乐器,分布范围,角色行当,艺术特点, 简介剧种 河南曲剧史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

商河鼓子秧歌的源流剖析
从《大濩》、《大武》、《七德舞》、《讶鼓舞》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其意境、舞技、功利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汉族民间武舞(也可能是宫廷武舞,或是军队武舞),其社会功能无疑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甘肃兰州民间艺术之粹 -
拓庞独一: 甘肃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精采,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秦剧.是甘肃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今已流...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兰州有鼓子这种曲艺形式吗?
拓庞独一: 兰州鼓子,也叫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是以唱为主,旋律 清雅,起伏平和的一种曲艺形式.兰州鼓子形成绝非一人所能成就,而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从兰州鼓子的曲...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乐亭大鼓的艺术特色 -
拓庞独一: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你了解兰州人的地方戏曲一秦腔吗?
拓庞独一: 同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兰州人 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爱好,就戏曲和曲艺而言,秦腔、 陇剧和兰州鼓子,是兰州人民最喜爱的三朵艺...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戏曲包括哪几个派别? -
拓庞独一: 有:皮影戏、藏戏、川剧、潮剧、黄梅戏等等. 1、皮影戏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
拓庞独一: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 陇剧是...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平弦在青海还被称为什么?
拓庞独一: 青海平弦,也称“西宁赋子”.素有“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之 称.西宁赋子流行于西宁和湟源、湟中、大通等农业区县,是多种曲牌联 结起来演唱故事的一个曲种...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艺术表演,仿照安塞腰鼓第15自然段的句式介绍一下?. -
拓庞独一: 安塞腰鼓象征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西北人民伟大、雄浑、激昂、粗犷的性格 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欲血奋战的号角,将士凯...

三江侗族自治县17152554892: 鼓子词的特点和起源是什么?
拓庞独一: 鼓子词是宋代说唱艺术,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 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和有说有唱两种.只唱不说的,大多篇幅短小,只 有一二首词.有说有唱的,说的部分放在篇首,类似致辞,概括地介绍内容,词用骈文,格式比较 固定.后来又发展为说唱相间,句句言情,篇篇见意,一段唱接一段说,交替进行.鼓子词对说 唱技艺的发展和南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