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作者&投稿:油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货币论》中的货币分析
在第4章我们已经指出,《货币论》分析的基本命题是“信用周期”和标志着这一周期特征的就业和产出的波动。凯恩斯对产出(和就业)周期性波动的研究,可归结为对引起价格和成本不同变化的各种原因的研究,其中,凯恩斯特殊定义的“利润”概念是分析的核心(1930,V1,中译本第104-105页)。凯恩斯认为,利润是超过资本正常报酬的部分,它是经济的动力。它等于一单位产出的“需求价格”(即市场价格)与“供给价格”(即生产成本)的差额。由于利润的存在,促使企业去增加各自的产出,从而增加它们对作为投入的各种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如在亏损时情况则相反。凯恩斯的分析表明,他与魏克赛尔和哈耶克之间有某些类似之处,但凯恩斯的生产结构并不是哈耶克的“时际均衡分析”,正如哈耶克对凯恩斯的批评那样(参见本文第4章),即并不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消费的时间偏好,而是基于货币量值计量的利润差额,并且把这种生产结构直接与货币的流转和股票市场的分析结合起来。
但是,对于《货币论》中的基本命题与基本方程式的关系问题,人们一直是难以理解,也是极具争议的。争议来自于基本方程式是新古典的货币价值方程式,还是暗含着一种后来后凯恩斯主义所说的相对价格理论或一种全新的价值理论?帕廷金(1987a)认为,《货币论》中的货币理论首先是一个解释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理论。因此,如果《货币论》的论证是围绕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开展的话,这些方程(第10章的标题表示的很清楚)就是“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凯恩斯,1930,V1,第151页)。与帕廷金的观点相反,哈考特(1987)则认为,“但在为《货币论》制定他的基本方程式时,他却无心提供了一个和数量论对立的理论,一个关于部门价格水平的理论,在其中货币—工资水平和利润差额分别成为价格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哈考特,1987,中译本第990页)
因此,如果把《货币论》中的基本命题理解为商品市场两个部门(即消费品部门和投资品部门)的价格波动与货币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即公众的“多头”状态与“空头”状态)的关系,这一问题就容易理解了。事实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命题。这一命题至今尚未给予充分的讨论,或者说,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货币数量论不可能用于这一讨论。因此,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正是为这一目的设计的,以表明其基本方程式中的总量变量是与一种可以和股票价格波动相联系的总量理论,即利润差额和产出波动与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反应。这一问题在《通论》中依然是一个核心命题,这涉及到一种新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在信用周期理论的争论中,哈耶克基于自己的资本和货币理论批评凯恩斯由于无视生产的时际结构,特别是各个生产阶段的时际补充性,使得凯恩斯未能辨明能够实现时际协调的市场过程:“凯恩斯先生的总量掩盖了最基本的变化机制”(哈耶克,1931,第227页)。
在基本方程式中,凯恩斯的总量是如何“加总”的呢?凯恩斯提出把异质品加总为同质的总量只能采用同质的劳动单位或货币单位。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先区分了“消费品”和“投资品”,然后在总量或合计数意义上定义了宏观变量来讨论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决定。使用这些宏观变量,凯恩斯建立了他的基本方程式,以表示由储蓄和投资的变动所导致的成本和利润变动,由此联系到两个部门的价格决定。我们的分析将从基本方程式出发。
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是:
PR=E-S=E÷O(R+C)-S=E(R÷O)+(I’-S)
P=E÷O+(I’-S)÷R (5.1)
P=W1+(I’-S)÷R=W÷e+(I’-S)÷R (5.2)
在方程(5.1)中,P是消费品的价格,R是消费支出,E是货币收入,S是储蓄,O代表特定时期的总产出,C是投资增量,I’是新投资的成本,设W是单位人类劳动的报酬率,W1是单位产品的报酬率,e是效率系数,这样,W=eW1 。
方程(5.1)和(5.2)表示,当储蓄等于新投资的生产成本〔(I’-S)=0〕和价格等于生产成本(P=W),货币价值是不变的(P=E÷O),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不变的生产成本。按照方程(5.1)和(5.2),凯恩斯表明:
因此,上述第一项所决定的物价水准,由于产品在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的分配不一定等于收入在储蓄于消费支出方面的分配而不能成立……消费品的物价水准和投资品的物价水准完全无关。只要知道效率报酬水准以及新投资品成本(不是售价)与储蓄量之间的差额,消费品的物价水准就可以完全不涉及投资品的物价水准而明确的得出来(凯恩斯,1930年,第114-115页)。
假设新投资品的价格是给定的,用P’来表示,I 是新投资的价值,总价格水平()为,
=(PR+P’C )/ O =(E-S+I)/O=E/ O+(I-S)/ O (5.3)
或者
=W1+(I-S)/ O =W/e + (I-S)/ O (5.4)
方程(5.3)和(5.4)表示,价格稳定的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这里,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是由不同的方法决定的,其关键因素是储蓄与投资。当储蓄与投资不等,将会产生利润差额。凯恩斯引入利润差额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设Q1为消费品部门的利润量,Q2为投资品部门的利润量,Q为总利润,其公式为:
Q1=PR-(E÷O)R=E-S-(E-I’)=I’-S (5.5)
Q2=I-I’ (5.6)
Q=Q1+Q2 =I-S (5.7)
以上方程表明,消费品部门的利润等于新投资的成本减储蓄,资本品部门的利润等于投资减去投资的成本,总利润等于投资减储蓄。还可以推论出下面的方程:
P=W1+Q1÷R=W÷e +Q1÷R (5.8)
=W1+Q÷O=W÷e+Q÷R (5.9)
方程(5.8)和(5.9)表明,消费品的价格等于消费品部门的成本加利润,总价格水平等于总成本加总利润。
从基本方程式的形式上看,凯恩斯的方法似乎是相当传统的,正如在本文第4章所分析的那样,类似于魏克塞尔(1898)、熊彼特(1934)、罗伯特森(1915)、庇古(1927)、哈耶克(1931)等在关于经济周期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部门模型。对于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如瑞典学派俄林认为,凯恩斯只是重新表述了瑞典学派的观点,而没有增加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不同于这些作者,凯恩斯抛弃了基于边际生产力利息论和“可贷资金”的数量论的相对价格理论。《货币论》中强调价格调整,即产出的波动来自于成本和利润差额的变动,这和传统的方法不同,以表明他的“寡妇的坛子”和“节俭的悖论”,其中,利润作为投机的动机联系到由收入和支出计算(见上卷“第三篇第10章”);此外,凯恩斯在《货币论》第6篇“投资率及其波动”开头指出的,这一篇“属于题外话的性质,在论述货币的时候去讨论它是有问题的”(见下卷,第27章,中译本第78页)。与这种观点一致的看法是,(劳动或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这样的术语在《货币论》中并未出现,这与《通论》在边际价值概念从而在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一体化基础上分析这样一种体系的努力(《通论》P292-293)形成鲜明的对照。虽然如上面提到过的那样,凯恩斯的“自然利率”被认为来自魏克塞尔,但他并未象后者那样把它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联系在一起(魏克塞尔,1898,P102-104、171;1906,P192-193;1907,P214-219)。因此,凯恩斯的分析与这些经济学家是有根本区别的。魏克赛尔、哈耶克的资本或货币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函数和货币数量论,而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则完全抛弃了生产函数的分析,其价格水平理论也完全不同于货币数量论。由于在许多的经济思想史和货币理论史著作中,都认为凯恩斯的《货币论》和其中的基本方程式只不过是对货币数量论的一种表述,而这一结论是对比凯恩斯《通论》中的灵活偏好理论而言的。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把数量方程作为他的基本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利息率是使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利息率,它表明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那么,货币利息率不等于自然利息率,将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变动;或联系到储蓄与投资不等,正值的利润差额将使货币利息率超过自然利息率而导致货币供给超出均衡水平,从而造成经济波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储蓄和投资、货币供给和需求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按照魏克塞尔(1898)和哈耶克(1931),当货币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投资将超过自愿储蓄,或“生产时期”的延长超过了自愿的时间偏好,投资的增加引起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由此导致“强制储蓄”。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货币供给将适应货币需求,从而引起一个累积过程。只有当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储蓄(即可贷资金)减少而使银行提高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一致时,累积过程才会结束。因此,实际部门(储蓄和投资)与货币部门是通过“可贷资金”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货币部门和实际部门依然是分离的。换言之,当储蓄和投资由货币供求相连接时,货币利息率偏离自然利息率而使储蓄与投资不等,会反映到货币部门,但利息率并不调节货币的供求,而是反应货币储蓄与货币投资的数量。虽然货币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价格水平,但货币利息率只是自然利息率的“货币利息率”,从而与“边际生产力”和‘时间偏好”决定的相对价格无关(参见柳欣,1996)。
凯恩斯对《货币论》曾寄予厚望。该书出版后不久,他在1931年6月哈里斯基金会作的题为“对失业的经济分析”的演讲中,直接引用了这本书的分析,并公开宣告:“我向你们讲的对繁荣与不景气(应当说还有其他许多)科学分析,是我内心尚未披露的思路”(《全集》第13卷,第354页,转引自帕廷金1987)。但凯恩斯的希望落了空。因为很快成为定论的是,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并不成功,并且确实也遭到了剑桥和伦敦的经济学家如罗伯特森、庇古、哈耶克和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如米尔达尔,英译本1939)的尖锐批评。主要包括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方程”实际上只是在步人后尘;另一方面,这本书解释了那些引起产出增减的因素,但没有解释是什么决定某一时期的实际产出水平(即不能表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
如前面表明的,与传统理论相对比,基本方程式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基本方程式作为两个部门的恒等式本身并不能表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但它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对于建立新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不受传统理论的限制。即给定一个定义式的恒等式,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以表明因果关系。基本方程式扩展了数量方程式到两个部门模型,来表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凯恩斯使用它表明了一个由利润引发的非均衡过程,但它并没有构造一个完整的模型来说明他的移动均衡,并进而说明一种新的价值理论。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的缺陷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模型并没有考虑成本和资本品价格的变动;二是它不能构成一个一般均衡理论,因为它缺少实际部门和货币部门之间的明确联系;第三,对比传统理论,基本方程式没有能够明确表明人们的行为假设以便说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在《通论》中均予以一一纠正,如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与资本边际效率表、预期的关系等),从而不能说明均衡的变动和它的稳定性。
因此,凯恩斯在《货币论》出版后即着手写一本新书即以后的《通论》。实际上《通论》的主题思想在1933年的某个时期已基本成熟(见帕廷金,1987;塔希斯,1987)。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的《通论》正是要回答这些批评,并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从《货币论》出版后到《通论》主题形成期间,凯恩斯和他的“剑桥园地”(当代人称之为“剑桥学术讨论会”)讨论了这些批评与问题。虽然《通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失业问题,但它与《货币论》不同,它谈的只是理论,正如它的书名所示,阐述理论是全书的宗旨。凯恩斯在《通论》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主要是为我同行经济学家写的。。。本书主旨,乃在讨论若干理论上的困难问题”(中译本,P1)。

1、优缺点不同
货币学派依靠货币自由调节市场,供给学派依靠供给自由调节市场,货币学派及供给学派的理论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不是因为不主张政府进行干预,而是要求减少政府的干预。
其与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两点:政府干预的度;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关键因素是什么。优点就是强调市场规律,缺点就是忽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太注重市场规律当然会引起经济危机。


2、主张不同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经济干预,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因此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衰退和扩大就业。
供给学派的主张是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3、目的和措施不同
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
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凯恩斯主义
百度百科-货币学派
百度百科-供给学派

  概括起来,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田德曼(Milton Friedman),他是货币学派的创始人。除弗里德曼以外,货币学派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布伦纳、梅尔泽、英国的艾伦•沃尔特斯、奥地利的赫尔姆特 弗里希等人。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 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在近代货币数量说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认为,与交易方程式相比,剑桥方程式更为可取。因此,弗里德曼是沿着剑桥方程式来重新表述他对货币数量说的新见解。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个货币需求的理论。因此,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用现代分析方法表述的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与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别是,他明确提出货币数量说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基于此,弗里德曼对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逐一加以分析,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诸因素的分析,从研究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人手。他认为,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可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三类因素的影响。他对影响货币需求的这三类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收人或财富的变化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可用收人来代表财富总额。但他指出,不能用统计测算的现期收人作为财富的代表,应该采用 “永恒收入” 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此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由于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它们所带来的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他认为“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联系。”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人占总收人的比率。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在通常情况下为零。其他资产的名义报酬率一般不为零,它们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目前的收益,主要指预期固定收益报酬率(rb)和预期非固定收益报酬率(re);
  第二部分是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1/p*dp/dt)。持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少。这样,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与货币需求呈反向变动关系。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持有货币既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用。这些效用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出来,但人们的感觉和现实证明它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它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符号U表示。
  (二)货币需求函数式
  综上所述,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P=f(Y,W;rm,rb,re,1/p*dp/dt;U)
  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
  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其他符号均如上述表示。
  (三)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与意义
  弗里德曼和其他一些货币学派的学者对货币需求函数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由于货币需求函数式中有诸多自变量,为了便于分析,他们首先把货币需求函数式中某种条件下可以忽略不计的项目省略掉,将货币需求函数式就简化为:
  M/P=f(Y,i )
  此式表明,货币需求主要由人们的收人和市场利率来决定。
  1、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理由有三:
  首先,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其次,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第三,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2、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论证并强凋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即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给方面。据此,货币学派提出了以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主张。所以说,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立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三、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
  在现代西方货币供应理论中,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研究影响较大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货币供应量的性质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等理论观点。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A Schwartz)在 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M/H=(C+D)/(C+R)
  将公式的右边分子分母同除以C,再分别乘以D/R,可得:
  M=m/H=[ D/R(1+D/C)]/(D/R+D/C) ,即
  M=H•[ D/R(1+D/C)]/(D/R+D/C)
  此式是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的基本公式。从式中可见,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 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 ,它们均与货币供应量呈同方向变动。
  (二)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为了弥补弗里德曼——施瓦兹货币供应量方程式的缺陷,卡甘于 1965年提出了他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M=H/(C/M+R/D-C/M•R/D)
  从式中可见,货币供应量等于高能货币H与货币乘数(m=1/(C/M+R/D-R/D•M/C)的乘积。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三)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弗里德曼——施瓦兹运用货币供应方程式说明,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他们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个论断;卡甘也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操纵高能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正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成为中央银行能否成功控制好货币供应量最关键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正确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
  关于货币供应指标范围的界定问题,弗里德曼认为,相比之下,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选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M2较为恰当。
  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
  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关于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波动的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的幅度。
  四、货币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一)货币量变动后的传导过程
  弗里德曼的货币传导机制分析大致可表示为:
  M→E→P(i)→I→Y
  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E表示公众支出;P为非货币资产价格,i为利率;I为投资,Y为名义收人。弗里德曼认为,这个名义收人的货币理论传导分析表明,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能会对经济的实际产出发生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价格的适应性预期存在着时滞,并且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合同短期内也来不及调整的缘故。但随着投资支出的扩大,借贷资本需求的增加,名义利率就会回升,投资和产量随之下降,商品供给减少,价格却进一步提高,直到人们新增的货币量被价格上涨全部吸收为止。因此,从长期看,货币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影响实际产出。弗里德曼的这一论点又被概括为货币的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论。
  (二)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第一、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Y)的变动,即△M→△R→△I→△Y,因此,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弗里德曼认为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
  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而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弗里德曼不仅不重视利率在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而且坚决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
  (三)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
  货币学派认为,从货币供应量变动到物价变动之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中央银行采取货币行动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在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距,而且还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因此,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
  五、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诱惑与危害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对政府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来自通货膨胀给政府带来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政府来自通货膨胀的收入途径有三条: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2)增加税收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
  2、来自其货币传导过程中的初始效果。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初期,即通货膨胀刚刚开始时,由于整个过程中的时滞效应,货币量增加不是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而是使利率下降,生产扩大,失业减少,收入增加,政府可以多花费而无需让公众少消费,大家都可以多花钱,成皆大欢喜之状。
  无数史实已证明了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恶果,所以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弗里德曼常常把通货膨胀比作酗酒问题,酗酒者开始饮酒时的初始效果是令人兴奋、兴致勃勃,喝醉酒的不快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表现出来,如果继续以酒解酒,将加剧酒精中毒,再不悬崖勒马就会走向死亡的深渊。通货膨胀亦是如此,如果对通货膨胀的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力,其后果正像酗酒者一样痛苦。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出自于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政府开支增加。
  第二,是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
  第三,是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减少货币增长,只有把货币供应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望大体稳定下来,而后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
  六、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异常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中惟一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变量,因而左右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为一切经济政策中的重心,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货币政策或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弗里德曼提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货币,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弗里德曼坚决反对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本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标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其理由主要有:
  1、货币供应量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2、中央银行作为管理和调控货币的机构,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只要货币供求是稳定的,货币就能稳定。由于货币需求本身具有稳定性,因此,只要稳定住货币供应量,就能实现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
  3、在现代信用货币和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虽然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但仍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和存款——准备比率等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松紧。
  (三)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货币学派反对现代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应该遵循规则性的原则,即强调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一致性,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单一规则”理论。
  所谓“单一规则”,就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单一规则”在内涵上强调以下三点:
  1、公开宣布,其目的是告示于众,减轻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定感,避免人们因不同预期引起的紊乱和矛盾,同时也将货币当局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长期采用,其意图在于消除频繁的相机抉择变动而引起的经济波动,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决策给经济造成的扰乱,并且可以消除时滞效应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反映,促使初始效果和最终效果趋于一致。
  3、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以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以其自身的稳定性抵御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
  这三个要点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弗里德曼认为,只有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确保稳定货币,稳定币值,实现物价、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
  “单一规则”不仅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也应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学派,它们各自关注不同的经济现象和解决方案。货币学派(MonetaristSchool):货币学派主张货币供应量是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这一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导致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货币学派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是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的?
货币供给增加,意味着利率下降,使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意味着利率上升,使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 推荐你看一下IS-LM模型 货币供给主要就是LM模型 以下也是MBA智库百科摘的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L,所以货币需求水平和货币供给水平的变动都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二、两者的兴起时间不同:1、货币学派的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2、供给学派的兴起时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三、两者的观点主张不同:1、货币学派的观点主张: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

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_百度知 ...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应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货币学派为什么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不会影响利率
【货币学派的简介】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货币学派主张稳定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同步。供给学派则倾向于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福利来刺激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收入保持一致,这对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起到了关键支撑。通过这些理论,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

简述弗莱堡学派货币供应原则
货币供应的原则 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 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他们认为,稳定货币主要是指稳定币值,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能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因此稳定币值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保证币值稳定实际也就是保证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相一致。2.货币供应的...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到供过于求的状况,则货币持有者的反应是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既购买金融资产,也购买实物资产。这种支出(即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会影响资产的价格,也会影响商品供应的数额。资产价格变动通过改变货币的价值,进而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对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有何意义 -
利岩康利:[答案] 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政策含义.例如:1.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说明,由H、D/R、D/C所共同决定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三部门共同行为的...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主义的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 -
利岩康利: 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复:①货币供给量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②在长期,货币具有中性③经济系统自身存在一种稳定机制,能自动趋向于均衡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倒会破坏这种均衡 政策主张:①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货币主义2113认为财政政策归根到底还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利率来最终发5261挥作用的.此外,“挤出效应”的存在使财政政策大打折扣.②反对斟酌使用4102的货币政策.这一主张主要是因为政策具有滞后性③力主单一政策规则.货币主义认为应当以平均经济增长率外加人口1653增长率,确定一个长期执行的货币增长率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利岩康利: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供给的原理是什么 -
利岩康利: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原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

东昌区15783536667: 1、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是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的? -
利岩康利: 1.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利息率的下降;2.利息率的下降引起投资的增加;3.投机增加后有国民收入恒等式可以知道国民收入增加; 公式推导:因为m/p增加,所以r下降;所以i(r)上升.由y=c+i+g+nx可以知道,国民收入增加.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和供给学派三者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利岩康利: 三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解读经济发展运行中所隐含的规律,还有一个就是这三个学派都是兴起于二战后的美国. 所不同的是研究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1.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2.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 3.新古典综合学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 也就是研究经济切入口不一样.希望这个答案可以帮助你.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主义为什么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
利岩康利:[答案]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

东昌区15783536667: 简述弗莱堡学派货币供应原则 -
利岩康利: 货币供应的原则 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 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他们认为,稳定货币主要是指稳定币值,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能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因此稳定币值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保证币值稳定实际也就是保证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相一致.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 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 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具体的相关问题你看下面这个:http://economist.icxo.com/htmlnews/2004/10/10/395526.htm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其政策含义是什么? -
利岩康利:[答案] 货币供给的内生论者认为是物价、利率、产出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货币供应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从属或适应于货币需求.持货币供给外生还是内生的不同理念对货币政策应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都有重大影响.\x0d一、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x0d19...

东昌区15783536667: 货币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
利岩康利: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