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投稿:酆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送僧归日本

  作者:钱起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寂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作品翻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寂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作品注释】

  上国随缘住,来途(tú)若梦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浮天沧(cāng)海远,去寂法舟轻。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去寂:离开尘寂,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chán)寂,鱼龙听梵(fàn)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作品赏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送僧归日本》的全文是什么?
远人仍远别,把手话江皋。 积水一韩路,古风八月涛。 海门山似粒,洋屿树如毛。 他日难通信,想思梦寐劳。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的注释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②已在渺茫③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④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注释』①敬龙:日本和尚名。②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③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④师:指敬龙和尚。【译文】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

送僧归日本若梦行是什么意思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1. 上国:这里指中国。 2.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3.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4. 浮天: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5.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6.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象水中...

送僧归日本格律
僧人顺应机缘,在上国暂居,仿佛梦境中的旅程。诗中描绘了他的行踪,韵脚变化巧妙:上行的句子中,'○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交织,如同海上的波涛,深沉而起伏。他乘坐的法舟在苍茫的大海上漂泊,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佛法的轻盈。'○○○●●,●●●○△'的韵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意境,如同舟行...

送僧归日本作品鉴赏
同时,由于僧人来自日本,归国必经大海,因此诗中着重描述了海上的困苦,以强调旅途的艰难。中间部分,虽有人认为只写来途,但实际上是往返兼写,尤其以归途为主,与诗题“送僧归日本”紧密契合。整首诗通过描绘海上的禅机,巧妙地表达了送别之情,海上的趣味和禅意交织,深厚的情感与佛法融为一体,堪称...

关于日本的诗句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

关于日本是诗句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

古诗解释和原文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②已在渺茫③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④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注释』①敬龙:日本和尚名。②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③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④师:指敬龙和尚。【译文】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

日本关于疾风的诗句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

超脱上国随缘住,僧人来途若梦行。无岸浮天沧海远,得道去世法舟轻...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作者】:钱起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全椒县17120585847: 请教意思: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
称京替普: 禅寂无声,明如月,清如水.梵声汹涌,活如鱼,灵如龙.

全椒县17120585847: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的注释 -
称京替普: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②已在渺茫③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④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 ①敬龙:日本和尚名. ②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③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④师:指敬龙和尚. 【译文】 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行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送您回家.

全椒县17120585847: 古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的译文 -
称京替普: 【译文】 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

全椒县17120585847: 超脱上国随缘住,僧人来途若梦行.无岸浮天沧海远,得道去世法舟轻. 猜一种动物.急 -
称京替普: 去世法舟轻.8,鱼龙听梵声,随其机缘.3.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4. 浮天:形容海面宽广. ○○○●●,万里眼中明. 上国:1,万里眼中明、“禅寂”、“水月”,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心境凝定清寂,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全椒县17120585847: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称京替普: 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惜别之情 ——摘自百度百科

全椒县17120585847: 鉴真东渡日本,(古文)注释,解释,原文. -
称京替普: 原文 唐高⑴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⑵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⑹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⑶.天宝元年⑷,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⑺浪高,或⑻船覆⑼,或粮匮⑽,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

全椒县17120585847: 翻译: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称京替普: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全椒县17120585847: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送子相归广陵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各是怎样写景的 -
称京替普: 挥手中象简,直

全椒县17120585847: 文言文翻译: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
称京替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全椒县17120585847: 古文鉴真东渡日本的译文 -
称京替普: 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十二年(753)十月二十九日,69岁高龄的鉴真携带大量佛经和艺术品,从常熟鹿苑(今属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入海,开始了第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次年抵达奈良,实现了东渡弘法和传播华夏文化的宏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