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怎么修具体方法

作者&投稿:盖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佛教修戒定慧,应为持戒、禅定、智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持戒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atilde;la)。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自己不喜欢受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人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甚至会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丧失理智,醉酒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远离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禅定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ntilde;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智慧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的含义 戒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修行的基石。它要求修行者遵守一定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以净化身心,为修行创造清净的环境。定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定,是修行的关键。通过禅定实践,修行者能够超越纷扰的外界,使内心达到宁静的状态,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慧则代表智慧,是修行...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什么意思?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也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总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准则和目标,它强调了佛教修行者应该不断追求内在的成长和净化,摒弃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实现真正的内心和平和超越。

佛教要怎么修戒定慧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戒定慧】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

阿弥陀佛!请问怎么修定慧?使用占察轮一定要皈依吗?
以下请了解:持戒方能生定慧,克服心中杂念 女听众:有个事不太明白,就是我平时做功课念经时,有一段时间念得比较好,清静,有时候有很多杂念。台长答:有很多杂念,心定不下来就是没有戒律好。有戒律的人才能定得下来,定得下来才能产生智慧,叫戒定慧(哦)为什么定不下来?因为你有贪嗔痴,脑子...

如何修持「戒定慧」?
什么是戒定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楞严经》念佛老少皆宜,一心念佛即是摄心,念的多了,就会有定力和智慧。_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大悲咒,心经,普门品,妙法莲华经,依法不依人。不要迷信任何人。_《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佛教的戒定慧的具体内容?
戒律 最基本的是三皈依戒,然后是五戒十善,然后是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三皈依戒,从受皈依起,就应遵守。五戒十善等,都是随份而受,你愿意受几戒就受几戒,一戒不少,五戒不多。应先受戒再学戒,未受戒不学戒。在家人不看出家人戒书。受戒就要严谨持戒,戒是用来...

佛教里讲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证悟涅_。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佛教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

什么是定慧法门
」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也都是观一切法空的修法,而不是拿来嘴上说说而已。以上是次第禅观(次第就是循序渐进),也就是汉传佛教所说如来禅的修法,祖师禅也就是禅宗是另外一种修法,不讲次第,止观双运。止观法门一开始最好找懂的法师学最基础的入门方法...

用什么方法修戒定慧来息灭贪嗔痴
自性持戒就能息下贪嗔痴

阳东县13526192494: 怎样勤修戒定慧? -
康怎金喜: 看你的机缘和根器对症下药.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你有机会就哪一乘呢? 但无论哪一乘,都离不开戒定慧.只是越是层次高,戒定慧越发细致严谨.选择一部适合你的经典反复诵读,作为普通受众,杀盗淫妄酒,这是基本的戒律.读经典,要逐步懂得三十七道品,并用三十道品来衡量自己的修行,这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高什么是低,才知道为什么修成佛祖这样的法身、报身、化身,有可能需要经历无量阿僧祇劫.这时候你才从内心懂得什么是拜佛、学佛,才知道什么是信仰.

阳东县13526192494: 戒定慧如何修 -
康怎金喜: 真修去了解一下净空来法师的开示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aVdpXutzB8/

阳东县13526192494: 佛教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什么戒定慧有什么作用 -
康怎金喜: 戒定慧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修行过程和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佛陀教导我们的自我培育.修戒,能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能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能培育智慧,它们也是次第的关系,修行者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

阳东县13526192494: 佛教如何禅修 -
康怎金喜: 南传上座部佛法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以此达到解脱. 我们日常说到的禅修,实际上指的是定、慧的阶段. 其中定--------40种禅定方法-----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

阳东县13526192494: 学佛怎么在家修佛 -
康怎金喜: 学佛的步骤就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以此达到解脱.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 1、戒--------在家五戒、八戒、十戒,出家沙马内拉及沙马内莉十戒、比库227戒 2、定--------40种禅定方法-----请看清净道论;四十种止业处,...

阳东县13526192494: 如何修正知正见 -
康怎金喜: 正知见的基本依止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能够认识到佛性是正知见,不但认识,而且依之修正自己的行为就是正知见.想随时提起正知见,第一等修行人合于本心本性,自然守护、任运正知见;一般修行只有完满三学:戒、定、慧佛法的学修不出戒定慧三学.从修学上说,这三者是一体的,并不能分开的.但从实践的体验的侧重和次第上说,则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本质上,持戒,就是修定;持戒之见地,就是慧观.故实修时,戒定慧是一如不可分的.正知正见从戒、定、慧而来.

阳东县13526192494: 因戒而定,因定开慧 什么意思? -
康怎金喜: 戒就是戒止,也就是不去做某事、说某话、动某些念头.如果我们不去做某事、说某话、动某些念头,尤其是恶的事、话、念头,就不会带来相应的恶果,就能不为这些事所动,不被这些境界所迷惑、所牵引、所转,这就是定力,就是定功.也不会因为这些事而加深我们的迷惑和执着,也就是在觉悟的道路上不会增加障碍,相应的就对事物的善恶、正邪、净染看的更清楚、更明白,而这就是智慧,佛所说的觉悟的大智慧.持戒而得定,因定而开慧,是至理之说.戒定慧是佛教修学的三大基本法则,也是佛教的三学.不管修哪门哪宗,什么法门,戒定慧是通行的方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然后才能觉悟,才能解脱,才能成就正果.南无阿弥陀佛

阳东县13526192494: 哪些书或经典是说修戒定慧的
康怎金喜: 每一部佛经都是修戒定慧的,只要信受奉行,按照佛教育的方法去做,这就是戒;坚持久了就生定、生慧. 给您推荐既符合时代又符合一切人根机的一部经典:《佛说阿弥陀经》,如果每天早、晚诵一遍,再按照经典里面介绍的方法,信西方极乐世界实有、发愿往生、老实念阿弥陀佛,就能得无上甚深微妙的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阳东县13526192494: 佛教怎样修行才能涅槃 -
康怎金喜: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