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然,天下治矣是谁说的

作者&投稿:阎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出自哪里?~

《庄子》

《笔花医镜》


清 . 江笔花编著

自 序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言不足以发明其绪。是以岐雷贷季而后,名家辈出,议论纷如,而合诸病情变幻,有难以按图而索示冀者,暾何人斯,而敢以一二浅言谓,足以罄乃事乎?



然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峙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固有千万言所不能尽,而一二语,足以赅之矣!



暾自中岁,究心医学,往来江浙之间,深知其难,亦不敢自安於拙造服。官东粤,学渐荒芜而习,见此邦医士,如文家相题布局,理法未清,其何以司活人之柄耶。病家固不甚讲求,但以神鬼为福。即偶延医诊,而默受其误者,亦终莫之知,是诚不服药为良矣,可嘅也!



夫,几暾久思引授,石短於官箴,兹将引退还山,略举其要,倘为一编,俾人人得有简要之方。偶遇一症,自可按对病情,审为何脏何腑,是阴是阳,不乖乎表里虚实寒热之真,即知为心肝脾胃肺肾之疾。症即洞澈,药自效灵,较诸授命於瞽,以身为鹄者,其损益可昭然判也。



诚愿有志者,熟玩是编,据为要领,而旁参诸大家之说,自可一览了然。将近以事亲,远以济众,於生灵不无稍补石焉。是为序书。



道光四年孟夏之月上赣淅江归安江涵暾自序

战国时期的庄周说的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万物自然,天下治矣。
意思是顺应万物自然发展不要过分干预那样天下就安定了。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道”是《庄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的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反复提升的。在《人间世》中,庄子认为心不断地集虚,则可以“虚实生白”,使之呈现为一种虚灵空白、无执无著、自然无为的状态,即与道合一之境。“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驰心外求,故需返归自观。庄子所说的这两种“执”如同佛学所说的“法执”和“我执”,“忘”的过程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里的至知,就是从知进入到不知的浑池的能观照一切的知识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因此,他对现存的各式知识系统持蔑视态度,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并把他们统统归结为“道隐于小成,而言隐于荣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供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见《庄子·德充符》)。庄子一再强调君主的残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则反对推崇圣贤。在《庄子·胠箧》中,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的“浑沌之死”就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发展,他无限夸大老子的“玄同”思想,从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另一方面,在庄子以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多有独断论的倾向,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作为他们的独断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否定客观事物物质的区别。其次,在认识论上,庄子片面强调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赖,因为他们都是相对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战国庄周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万物自然,天下治矣。


古文《大医精诚》的翻译
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而有自我赞许的样子,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 老子说:“一个人公开地有德于人,人们自然地会报答他;一个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会报答他。一个人公开地作恶于人,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一个人暗中作恶于人,鬼神会来害他。”探求这两个方面的行为,阳施...

中国古代里真的有天子剑吗?
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夏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是什么意思?
人人都不会损失身上的毛发,人人都不需要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可以井然有序了。人人如果自制安分,天下自然安定。前者表现为极端自私,不为天下谋利,后者表现为对利欲的淡漠,不谋天下之利,二者在不损害自我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杨朱认为,天下治的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又不损人为己。孟子称其自私.韩愈...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什么意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

天论原文及翻译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 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优势劣势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 ,认为天道无为 ,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还要庞杂。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庄子逃避政治,并且是无君论的宗师;杨朱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黄老道家在继承老子...

道教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啊?
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

·<<老子>>中这句话的意思??
含其辉,韬其明,无事、无为、无欲,天下自然太平,其福莫大于此。以“智”巧、治国,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倒遭贼害。不以机智治国,体无为,顺自然,随民情,又简又易,有福于民,以智“贼”不以“智”福。此两者为治国平天下之法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

庄子主要的主张或学说是什么?
[17]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18],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9]。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

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2、译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

穆棱市18995755045: 家先贤庄子有言:“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英宏独一: 意思是顺着自然的万物变化,不因自己的欲望或私心而逆着常规的事,如果能如此则天下就会太平了意思事叫我们不要违背常理的事每个人都安分守纪,不干违法乱章的事

穆棱市18995755045: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出自哪里? -
英宏独一: 《庄子》

穆棱市18995755045: 顺其自然有哪些典故? -
英宏独一: 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其自然的成语典故)“顺其自然”这一成语中的“顺”为“遵循”的意思,不人为地去干涉;“其”为人称和物称代词,在这里可理解为“它的”“事物的”“世界的”“自然的”;这里的“自然”是指“自身之规律”....

穆棱市18995755045: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英宏独一: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是什么.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

穆棱市18995755045: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原因?尽快,谢谢啦!
英宏独一: 无为而治 【读 音】 wú wéi ér zhì 【解 释】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穆棱市18995755045: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似乎是在《西铭》中的…… -
英宏独一:[答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

穆棱市18995755045: 道与自然的想是什么?
英宏独一: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一句指明了道与自然的关系. “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根本的 范畴,这...

穆棱市18995755045: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垂拱而治”是战国时期那一学派的思想 -
英宏独一:[答案] 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 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

穆棱市18995755045: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含义是什么?
英宏独一: 物各自生,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观点,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

穆棱市18995755045: 评价下每个先秦诸子他们的主张各是什么
英宏独一: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 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