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官职排行

作者&投稿:聂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水浒传里,陆谦的官职虞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虞候这个官职早大致在周朝就有了,《周礼》中记载:


山泽之官,皆名为虞。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
也就是说当时的林业部长都称之为“虞”,让“虞”们互相大眼瞪小眼守护候望防止盗贼,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虞候了。
再往后虞候的身份从园林人士渐渐转变成了斥候、侦查官,甚至在五代时期变成了军官的称呼。而在宋朝,虞候的级别有着很大的跨度,最高级别的叫做“都虞候”,都虞候在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中都有所设立,再说的直白点,宋朝马军都指挥里的都虞候就相当于马军总参谋长,步军亦是如此。
但是虞侯中更多的是低级武官,宋军的武官职位设置:“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虞侯相当于现在的连排级参谋,最多也就是少校正营级。


虞候在宋代全名是“将虞候”。是北宋中央禁军步骑兵都一级官僚,有左将虞候,分左将虞候、右将虞候,负责管理都一级士兵。
“都”是北宋禁军编制单位,是指挥下面的编制。《武经总要》:五百人为一指挥,指挥包括五都的编制。一都大概一百人,骑兵每都含枪手、旗头共13人,其余八十多人是弓箭手。步兵每都包括刀手8人,枪手16人,其余七十余人是弩手。宋代军队分工合作还是很细致。
《宋史兵志》每都有军使(步军叫都头)、副兵马使(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虞候管理100士兵,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级别。属于低级军官。


等级不同,“虞侯”的官阶和权利范围也有所不同。官阶最高的是厢都虞侯,最低的是将虞侯。两者有点参谋长和参谋的意思,正所谓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虞侯不带都,话粗理不粗!
关于虞候这个军职,在四大名著《水浒传》里,被林冲斩杀的陆谦就当过将虞候。官职低,权利小,只能在普通百姓面前作威作福。虽说”将虞候“的官职不大,但是确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陆谦就曾用”虞候“的身份,来巴结高衙内,企图利用高衙内认识高俅,从此升官发财。
在北宋末年,只要富商,士绅们捐一笔数目客观的钱财,给驻扎在当地的军队,便可以获得“虞侯”这个官职,因此一个军队中可能会看到数十个“将虞候”。
“将虞侯”的官职虽然不大,但却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陆谦就通过“虞侯”这个身份,来巴结高衙内,企图利用高衙内认识高俅,从而升官发财。


所以说,再小他也是个官儿啊,比起“好兄弟”林冲的那八十万禁军教头不知要强上多少倍。
北宋的禁军指的是直属中央枢密院的中央军,而地方军称为厢军,中央军挑选精壮,充实禁军,而挑选淘汰者充实到地方厢军,以便使中央有效掌握精锐之师。
《水浒传》里林冲所谓“80万禁军教头”指的是当时作为中央军的禁军总数为80万,比较符合历史记载的北宋军队庞大的人数,北宋军队人数最高时达到130万,应该是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总和数。
除了防备北方契丹辽国和党项西夏以外,还有就是北宋政权实行“灾年多养兵,丰年少养兵”的治军策略,理由是灾年多养兵,为了防止农民起义;丰年少养兵,为的是防止将领作乱,因此北宋军队越发臃肿。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神宗令:
“殿前、步军司见在营兵各置都教头,指教弩手五指挥,弓手十指挥,枪刀标排手五指挥,各选一人武艺高强者奏差。”
而林冲这个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是管理“八十万禁军”的老大,而是训练禁军武艺的“武术老师”,最初出现在宋代军中是出于范仲淹的命令:
“每指挥选少壮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则补为教头,每人却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
一个教头训练的士兵大约在25人—200人左右,按照一个教头训练200名士兵来计算,一个具有80万规模的禁军至少4000名教头。
林冲只不过是这4000个教头中的其中之一,要军权没有军权,要政权没有政权,除了名称好听之外百无一用。

你这个问题有“问题”。一百单八将中上山前不少有官职。如林冲,花荣等。但没有官职的大有人在!不是什么唯一。没有官职的有大地主,如李应,穆弘等。也有小老百姓。比如时迁,李俊,张横,阮家三兄弟,刘唐,顾大嫂等等,太多啦!

一、教头 教头宋初便有,即军中的武术教练,由武艺出众的军吏充任。教头的普及则是神宗大行教阅,加强军事训练的结果。除教头外,尚有都教头、指使、训练官等。教头与都教头均为无品的军吏,指使在军吏与小使臣级军官上下,训练官则为大使臣以上军官。由此可知,所谓“教头”乃最低一级的教练,无非是旧制都以下十将、将虞侯、承局,新制队之引战、旗头一类的节级,甚卑微。在宋代,“官”与“吏”有着身份性的根本差别。军官称“员”,军吏称“人”,军官升迁可称“转官”,而军吏只能称“转资”。《水浒》无疑拔高了宋代教头的实际地位。而有人称其为“中校副团级”甚为不妥,教头顶多是排级士官。
二、提辖 虚构。《宋史 职官志七》有“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因此有人称《水浒》中的“提辖”就是“提辖兵甲”,且武官担任,甚至是“排长”。非常错误!“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官,他们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经略/安抚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军事长官——路总管(英宗朝前称“部署”),路分钤辖、监押或州钤辖、监押。资深者称“都”,即“都监”(都监押)的由来。所谓“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便是他们的此类兼职。因此如果“提辖”是指“提辖兵甲”便不是低级武官的官职,而由路、州两级的文长官兼任,等同于“都监”一类(武官充任副职)。而鲁达这样的低级军官担任的“提辖”,梁中书随便就能提拔的“提辖”,只能是编造的军职。既然《水浒》中的“提辖”子虚乌有,又怎会有对应的现代军职与军衔?
   像鲁达这样的小军官,大抵也就是从九品末级的小使臣(他做不到廉访使/走马承受),与林冲不会相去太远。而同为“提辖”的孙立、索超则貌似指挥使(辖五百人)一类的军官。指挥使地位已不低,差不多八品的大小使臣。所以这个可大可小的“提辖”不真实。
三、制使 虚构。《唐律•释文》云“天子所使谓制使”,因而“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种称呼,押运花石纲的小官也可视作为皇帝办事的人。可算作临时的差遣,并非官职。“制使”或为制置使(比安抚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之省称。是否为他官之尊称未详。但未见宋代有“制使”这个军职,应属编造。
   有人说按梁中书教阅次序,制使在团练使与统领使之间,殊不知《水浒》中团练使与统领使也是乱用。“团练使”(与“团练”是两回事)确有其名,但宋代已非实职。团练使正任为从五品的高级官阶,遥郡则是无品的荣誉贴职。《水浒》中错把宋代的武官虚衔当作唐代的实职。而“统领使”可能是指统领,行将兵法后的实职差遣,为统制之副贰,高级指挥官,在北宋相当于副军长或兵团副司令员。若“制使”真高于统领,并接近“团练使”的军衔,怎可能如有人说的只有“中校副团级”?事实上,都监若领系将禁兵,一般担任将或副将,七品诸司使左右,统领属下。而在《水浒》里,都监、指挥使高于团练使,高于“统领使”,乱了套。更有制使,正、副牌军之类不存在的军职。
   杨志这样押解花石纲的低级武官,按当时惯例,不过从九品到从八品的小使臣。大约相当于连级,最多营级军官。
四、知寨 无此官职,但可能是巡检寨巡检的别称。“寨”无疑是指巡检司寨,不是集镇。所以“知寨”不是镇长,而实为巡检。巡检司为县派驻乡镇关卡要地的公安机关。宋代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者平级,都是从九品。县尉治县城,而乡里归巡检,可以一县数寨,也可数县一寨。县尉司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巡检司所辖称土兵,《水浒》里也有所反映。弓手为雇佣,土兵为招募。宋哲宗以后,都是当地人员,不算军人(禁、厢兵),也非民兵(乡兵),而是专职公安人员,隶路提点刑狱司(类似省公安厅)。巡检司寨一般数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采用都一级编制,类似现今连级。个别大的也有五六百人。(电视剧里“知寨府”的匾额应为“XX巡检司”“XX巡检寨”。)
五、都头 存在。宋代旧军制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的末一级,元额一百人。都的领兵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除禁、厢军外,土兵也采用都的编制,而弓手按县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头领为十将、将虞侯之类的节级。当然如果多匪患,也可能增加人数,采用都的编制。武松、朱仝、雷横之类都是县尉司弓手的都头(警察),与禁、厢军不同,地位也更低。而朱仝、雷横只分别带着几十人,实际只是节级,而非都头。且宋代不分马兵弓手、步兵弓手,这是金、元的制度。宋代若有“马军”称谓的,必为禁、厢军(宋代缺马,马军未必有马,但是一种身份)。按理县尉司辖弓手,巡检司辖土兵,而书中县尉司既辖弓手又辖土兵,似乎不妥。
   花荣作为副巡检(副知寨)应为从九品,高于武松、朱仝、雷横之类不入品的节级。
六、虞侯 存在。虞侯乃节级类无品的小军吏,很低微。宋旧军制副都头之下是十将,十将之下乃为虞侯,小而又小。因此,陆谦怎么可能相当于有人说的“少校营级军官”?无非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帅府)的一个小办事员。虽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边办事,与之相熟而受信用。也正因为是卑微的小吏所以会与高衙内厮混,并与同样节级级别的充任教头的小军吏林冲交好。

七、都监、总管 存在。“都监”乃“都监押”省称,监押之资深者。地位更高,但职事相同。如前所述,宋代各地军事长官路有总管(部署),路分钤辖、监押,州(府、州、军、监)有州钤辖、监押或兵马巡检、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之类别称。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边地,县、镇、关、堡、寨等屯兵处亦有监押。资深者均称“都”。一般当地文职长官兼任掌印为正,武官为副,管辖本地就粮禁军、厢军,以及屯驻禁军(边地)。此外,本地若有驻泊禁军(不带家眷的更戍军)则另置驻泊监押/都监。神宗行将兵法后,本处武官副监押若兼将者,亦领将兵,否则只领本地不系将禁兵与厢兵。由此可知,所谓“都监”职权大小差别甚大。大到分管一路,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将都监所辖可能近万人,而小州的都监可能只领千把人(禁、厢兵各几百)。大者可达正六品的横行,小者或许只是从七品的诸司副使。所以没有固定的现今军职、军衔可以对应。有人称“都监”相当于“副师级军分区副司令员”实为妄言。
   误用。总管或都总管(原称“部署”,避英宗“曙”讳改)乃一路军事长官。 《水浒》中的大名府、青州都是路治望郡,大名更兼北京。当地知府、知州兼路安抚使并马步军总管(按《宋史•职官志》青州称兵马巡检),武职领兵官当为副总管,而非都监(如大名李成、闻达),或既有总管又有都监(如青州秦明、黄信)。总管也不可能只管本州兵马。而秦明这般的武官亦不似副总管一类的地方军事大员(类似军区司令员)。
   书中州多有指挥司,这恐怕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反映。府州或设卫或设所,卫之长官即为指挥使,辖五千余人。所谓“州指挥司”也许映射明代卫之指挥司,或参仿行省之都指挥使司。而宋代一指挥元额不过五百人,州一级的军事机关实为州监押司或州钤辖司。

八、统制、都统制 误用。“统制”乃行将兵法后出现的临时差遣,即统领若干将执行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后渐成为固定官职,为一军之长。北宋统制地位甚高,率万至数万人,往往是一路的统兵官(如陕西五路经略司的统制)或出征行营的一军统帅,常为路或分路军事长官所任,非用兵处不设。据职事大小,重者大约横行一级的高阶武官才可担任。南宋前期下降到北宋“将”的等级,将则相当于北宋的部将。南宋后期进一步下降。《水浒》可能受了宋末情形的影响,所以秦明这样的军官也称为“统制”。而事实上在北宋,秦明这样的将官多半只相当于青州系将禁兵的将,辖五六千人。可能在正七品诸司正使大小,地位已高。
   都统制也是一样的情形。北宋后期的都统制类似宋初之都部署、金之都元帅,乃行营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大军出征常分数军,每军置统制,而总于都统制。南宋前期虽然地位下降,仍是一方镇帅(如御前诸军都统制),到后期因滥授而地位大大下降。《水浒》最后宋江诸人受封,动不动就是某州都统制,也许同样受宋末的影响,并非徽宗时的实情。呼延灼的所谓“都统制”可能小说中是指资深的“统制”,职事同秦明,但地位更高。

九、团练使、节度使 误用。如前所述,宋代的“某州团练使”只是武官虚衔而非职事,亦不在当地。正任是从五品的官阶,资序高于“刺史”(武官阶,不是知州),低于“防御使”。遥郡是不及从五品武官的荣誉贴职。由遥郡升正任称落阶,即去掉之前低于从五品的官阶名(XX大夫),而升正式的从五品团练使官阶。故“团练使”不是职务。且“刺史”以上已是武官高阶(类似今之将级军衔),三衙都虞侯(次副长官,与“虞侯”不同)不过从五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不过正五品。《水浒》中的“团练使”却变成韩滔、彭玘一类率千余人的中下级武官的军职。且陈、颍二州乃节度州(沿袭五代),军额分别为镇安、顺昌。即便武官虚衔,亦作镇安军、顺昌军节度使或承宣使,非陈州、颍州团练使。
   节度使在唐、五代为藩镇长官,宋代同“团练使”等,均为虚衔。武官建节乃极高荣誉,相当于现代授元帅衔,一朝之中不过数人而已,从二品。全不似《水浒》中十节度使的实差。且这些“河南河北”“上党太原”之类的节度使更无军额(XX军节度使),即便在唐代亦不合制度,而所涉地名“江夏零陵”、“琅琊彭城”之类亦非宋时。总之是胡编乱造。

十、殿帅、太尉 存在。“殿帅”乃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如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称“马帅”、“步帅”。“殿帅府”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俗称。殿前、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为北宋最高管军机关(南宋不同),类似唐之十六卫、明之五军都督府,即现今的三军司令部。所以殿前司并非如有人称的等同于国防部,枢密院才类似国防部。宋代枢密院夺兵部之权,兵部则被闲置一边,只从事一些辅助工作。若“军委”,则枢密院长官外需再加上三省宰执并皇帝本人。徽宗政和时,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
   误用。“太尉”为政和时所定武选五十二阶的最高阶,正二品,并非“三公”之属,亦非实职。但当时太尉阶武官不尊称“太尉”,而称“两府”。“太尉”则是高级武官或枢密院文长官的通泛尊称。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类未必实为太尉阶,虽然高俅真人最后升到开府仪同三司。总之,“太尉”既可指官阶,亦可为尊称,但不是职务;实为太尉者,并不尊称“太尉”。当然更不可能门前挂块“太尉府”的匾额。

十一、押司、保正 存在。“押司”为县主簿(从九品)以下无品的吏员。另有司事、贴司等,但无“令史”。令史在宋代为京官,乃三省、枢密院诸司诸房的管事。虽然实际担任吏的职事,但所处机要,仍为从八品的官,与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现令史,可能是元代的情形。
   保正则是熙宁变法行保甲法的产物。五户为小保,二十五户为大保,二百五十户为都保,分设大、小保长,都、副保正,富户充。晁盖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户的都保正,类似村长或乡长(依据户口),并负责管理本地的乡兵(民兵)训练、上番并教阅。既非官也非吏,与现今不同。书中多次出现的“里正”则为误用。北宋前期有里正,金、元亦有里正,但北宋后期罢废。所以所谓“里正”乃元代制度,书中的“社长”同样如此。

十二、节级、观察、团练 存在。如前所述,军官称“将校”,军吏称“节级”,军兵称“长行”。旧军制都一级副兵马使(马军)、副都头(步军)以下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统称“节级”。《水浒》中常出现的押牢节级一类,如戴宗、蔡福、蔡庆等人,便是此等无品的吏员。书中常把节级与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实则前者为通称,后者为吏名。
   “观察”、“团练”与“观察使”、“团练使”不可混淆。后者乃高级武官的军阶,“观察使”为正五品,“团练使”为从五品。而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只是从八品的府州地方上无职事的闲官。如同正九品的别驾、长史、司马等,都是唐代的实职,到宋代成为安置闲官的名目。张团练便是此类,苏轼也曾贬为黄州团练。

十三、知府 误用。宋代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州一级为府、州、军、监。府为大州要地。府之长官称“知府”(京府称尹),州之长官称“知州”,为“权知某府/州军州事”省称,无固定官阶对应(从五品“诸州刺史”为武官阶,与之无关),通常六品上下。高官请郡出任则称“判”。知府、知州不可通称,所以济州、青州等州的长官只能称知州,不能称知府。《水浒》中统称作知府是明代的反映。书中许多地名亦为元、明时所有。

通判,即“通判某府/州”,府、州长官之副贰,凡公文长官必与连署。从七品到从八品上下,以小制大,实为监州。一州第二把手,地位不低,权势甚大。军、监则较小。
   此外,安抚司或经略司乃路级帅司,一路军事为主,军民兼管的机构,北宋时不遍设。长官为安抚使、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一般文官充任。所以一州不会有安抚使,“楚州安抚使”、“庐州安抚使”之类为编造。而安抚使、经略使按例兼所置路之首府的知府或知州。泾原路经略使必兼知渭州,所以不可能出现书中渭州知州(“知府”)去拜见经略使的情景。
十四、中书 虚构。宋代大名府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必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杰应称“梁留守”而非“中书”。既无“中书”这样的官职,亦无这样的称谓。所谓“中书”可能是受元代行中书省名称的影响而编造。《水浒》中亦多述及“中书省”,为朝廷中枢,这仍是元代制度。宋代中枢为三省,门下、尚书二省并未罢废。而自元丰改制,北宋后期三省恢复唐代“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之制分立执事。当时称“朝廷”者,必谓三省、枢密院,而非中书省。
十五、太师 存在。太师为宋代“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徽宗始改称三公)之首,正一品的虚衔加官,位极人臣。元丰改制后三省分立,首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南宋之左丞相),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右丞相)。而政和时,蔡京请改左相为“太宰”、右相为“少宰”,自以“太师”兼总三省事,号“公相”,凌驾于宰执之上。“太师”便短暂地成为类似最高官职。


解甲的意思
4.指草木种籽开裂生芽。出处:《吴子·料敌》:“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纪上·武帝》:“帝驰还石头,斩徐赤特。解甲久之,乃出阵於高塘。”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_郭__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水销伏竖浒传》第...

熊与熊桥是一个姓吗?
后来,汉武帝又传诏,要刘洵认祖归宗,把他放到宫廷的边舍掖庭令张贺那里收养。掖庭令,是职掌后宫贵人、采女等总务的官职。张贺原来曾经派在被杀的太子刘据那里任职,太子(刘洵的祖父)对他很好。他“思顾旧恩,哀曾孙(刘洵),奉养甚谨”。张贺本来还想把孙女嫁给刘洵做妻子,因为他的弟弟张安世反对作罢。但张贺不死心...

稽康是谁?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

我是阳历1986年11月9日3.27分出生的,求求大师帮我算算八字!如果可以的...
6、劫煞与正官并,且正官为喜用,其人长相威严,人人敬畏,比较偏向军事或较需要有果断判决性的官职。 7、丁壬化木,若经商必感辛苦。 8、柱中合多,人缘好,朋友关系及群众关系较好,有一定的领导艺术,适合协调辅助领导工作和信访接待工作等。 9、印重食伤轻,宜担任幕僚性质的工作或服务性工作。 10、身旺见马,利...

水浒传名言名句
明·施耐庵《永浒传》八十九回。这两句大意是:对有些人,可以赦免他过去的罪过,给以自新之路,让他重新作人。对于那些过去犯有一定罪行,本人有改恶从善的表现者,可以考虑给予宽大处理,使之重新作人。这样做有利于分化犯罪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胜败乃兵家常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兵家:原指研究...

古文 官位升迁 相关用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有以下词语:①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任命。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朝拜而不到,夕斥之矣。”②除:任命;拜官。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③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拜郎中...

解甲的意思
4.指草木种籽开裂生芽。出处:《吴子·料敌》:“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纪上·武帝》:“帝驰还石头,斩徐赤特。解甲久之,乃出阵於高塘。”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郭晞﹞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水销伏竖浒传》第...

稽康是谁?
稽康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 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

无锡市17541859116: 水浒中提到了很多官称 如教头 制使 提辖等等 请尽量全的列举一下并排出大小 -
撒纨利力: 梁山好汉做过多大的官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得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按现代的说法,充其量仅是个“独立团团长”. 教头宋时“教头”位列“都...

无锡市17541859116: 梁山好汉中谁的官阶最高? -
撒纨利力: 呼延灼 水泊梁山108将有26人在朝廷任过职,如果对应现在的官职,差别很大.官职最高的是双鞭呼延灼,他在古代任都统制,相当于现在的副军长.呼延灼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

无锡市17541859116: 古代官职由小到大排名?? -
撒纨利力: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由小到大排名为: 1、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

无锡市17541859116: 有谁知道水浒里宋代武职官名中都教头、提辖、教头、节级按照职级由高到低怎么排列啊?? -
撒纨利力: 按照职级由高到低的排列为: 都教头,教头,提辖,节级 相关知识: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封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得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按现代的说法,充其量仅是个...

无锡市17541859116: 水浒传中的几个人物分别是什么“职位” -
撒纨利力: (掌管钱粮头领)柴进 (步军头领)鲁智深 (步军头领)李逵 (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时迁

无锡市17541859116: 水浒传中上梁山前官最大的人是? -
撒纨利力: 霹雳火秦明(梁山好汉) 排 名:坐第7把交椅. 绰 号:霹雳火. 星 号:天猛星. 上山前身份及职业:青州兵马统制. 梁山职务:马军五虎将. 呼延灼 排 名:坐第8把交椅. 绰 号:双鞭. 星 号:天威星. 上山前身份及职业:汝宁郡都统制. 梁山职务:马军五虎将. 个人觉得是秦明吧,林冲尽管是什么八十万禁军教头,但只是个教练而已,没有什么实权的.秦明和呼延灼上山前官职差不多,但秦明排位靠前点.

无锡市17541859116: 水浒中108将上梁山前,官职最大的是谁
撒纨利力: 呼延灼,上山前身份及职业:汝宁郡都统制.

无锡市17541859116: 请问水浒中 武松的都头 鲁智深的提辖 宋江的押司 花容的知寨 谁的官大啊 这些官是什么性质 -
撒纨利力:[答案]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封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得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按现代的说法,充其量仅是个“独立团团长”.教头宋时“教头”地位很低,位列“都教头...

无锡市17541859116: 水浒传回目绰号及官职都是什么{前40回} -
撒纨利力: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二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五回 九纹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