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型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泷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词解释 文学的典型性~

文学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 文学是创造,充满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按照门牌号码去找文学典型是永远找不到的。塑造典型的关键在于怎样把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浪漫型辨证地统一起来。但在生活的真实性的艺术的浪漫性这两者中,生活的真实是根本,是艺术浪漫性的基础。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必然导致文学失真,而文学一旦失真了也就会失去生命。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语言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内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这是共性融于个性中的统一--而绝不是二者的机械相加。个性与共性在艺术中是不可分割的,而个性具体的而已。鲍姆嘉说:“个别的事物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歌德说“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实生命。”但是,单纯的个别并不能构成典型,典型是经过概括了的个别。 黑格尔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她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一种平滑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把她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一种有生命的个性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人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因此,文学典型应当以“鲜明的个性描写”作为前提。 文学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首先是她比一般的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其此是她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集中地概括到艺术形象中去,从而能够启发读者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的真理。

文学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语言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内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名)①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人或事件:~事迹。[近]典范。[反]一般。②文艺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汉语词语基本解释
1、[type]∶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抓典型。
2、[quintessence]∶最典型的例子或代表。骄傲的典型。
3、[model]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社会特征的艺术形象。[typical]充分显现出其个性特征的。典型的身体损伤。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发展论争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共名”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不易为人把握,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仅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老路上去。

于是又有人寻找新途径,提出了“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此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仅作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入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在于在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

这里以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透视典型,在解释典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方面是比“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前进了一步,但“必然与偶然”,仍然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仍不足以揭示典型的本质。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人们对过去政治化、公式化文艺的反感,所以第一个出现的新观点便是“个性出典型”。虽然对消除“四人帮”的反动影响有一定作用,但这个观点从理论上看不过是跳到另一极上来反对这一极。思路上总是在共性与个性两极之间徘徊,并未跳出“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以“中介一特殊”说,打破了典型研究的困境。此说认为,哲学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揭示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即“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 “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切近本质的现象。

“中介一特殊”说的观察视角虽然仍用哲学切人法,但邑不是生硬地,运用哲学范畴去硬套文艺现象,而是一种具体的辩证分析。它的出现·,使典型研究终于跳出了机械唯物论的纠缠,获得了生机。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逐步逼近了典型的本质和特征,丰富了典型理论。但是,典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一种审美形态,为什么偏要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呢?人类为什么不应当首先把它当作一种美学现实,用审美的眼光直接去把握它的本质呢?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一般应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典型的特征性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说: “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从这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特征”(charakteristische)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就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所以,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高明的作家可能通过特征化把上述的各个因素,单独地变为传世之作。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 典型的“特征性”服务。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黑格尔认 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为什么有的学者把典型称为“共名”呢?就是因为真正的文学典型,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总特征”。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对人说: “你还不配”。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为状纸上的 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

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 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所以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hippolyteadolphetaine,1828—1893)也说:“可见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如果一个人物只有总特征,而没有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那么这个人物即使写得好,也不过是一个单色人物,又称为“扁平人 物”,常表现为某种类型化倾向,是人类叙事文学不甚发达阶段上的产物。

虽然类型化典型和“扁平人物”至今仍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但是自19世纪以来,叙事文学的人物描写毕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人物性格由单一到复杂,像托尔斯泰那样,使人物性格从心 灵到行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

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展现了女人——这种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丰美的意蕴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

黑格尔早就对这种理想的“范型模式”作了呼唤,他说: “性格同时仍需保持生动性和完满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适应各种各样的情境,把一种本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性显示于丰富多彩的表现。”黑格尔的意思是说,典型人物的性格不仅要鲜活,而且一定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和多重结合。通过局部特征性,塑造一种十分立体的、呼之欲出“圆整人物”。鲁迅 笔下的阿q形象,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有人发现,阿Q的性格中竟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

(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然而阿Q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这些矛盾着的侧面,都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带着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的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征后面,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就是这样,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

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1809~1852)的《死魂灵》,创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地主的典型形象:有表面上温文尔雅而实际上头脑空虚、懒惰成性的玛尼罗夫,有知识贫乏但却善于经营的女地主科罗皤契加,有惹是生非的无赖罗士特莱夫,有笨拙而凶狠的恶棍梭巴开维支,还有贪婪悭吝的守财奴泼留希金。作者就是通过对这群丑类的刻画,揭露和谴责了农奴主阶级寄生腐朽的本质,从精神道德的高度批判了这些人人性的丧失,指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农奴制的崩溃和灭亡,他们不过是即将进入坟墓的“死魂灵”,俄国的历史必将进入新的一页,从而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在俄国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典型, 同样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厚的历史意蕴。在阿Q的悲剧命 运里,就

文学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 文学是创造,充满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按照门牌号码去找文学典型是永远找不到的。塑造典型的关键在于怎样把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浪漫型辨证地统一起来。但在生活的真实性的艺术的浪漫性这两者中,生活的真实是根本,是艺术浪漫性的基础。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必然导致文学失真,而文学一旦失真了也就会失去生命。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语言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内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这是共性融于个性中的统一--而绝不是二者的机械相加。个性与共性在艺术中是不可分割的,而个性具体的而已。鲍姆嘉说:“个别的事物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歌德说“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实生命。”但是,单纯的个别并不能构成典型,典型是经过概括了的个别。 黑格尔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她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一种平滑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把她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一种有生命的个性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人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因此,文学典型应当以“鲜明的个性描写”作为前提。 文学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首先是她比一般的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其此是她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集中地概括到艺术形象中去,从而能够启发读者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的真理。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美学特征典型人物
发展论争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共名”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不易为人把握,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仅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老路上去。
于是又有人寻找新途径,提出了“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此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仅作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入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在于在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
这里以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透视典型,在解释典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方面是比“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前进了一步,但“必然与偶然”,仍然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仍不足以揭示典型的本质。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人们对过去政治化、公式化文艺的反感,所以第一个出现的新观点便是“个性出典型”。虽然对消除“四人帮”的反动影响有一定作用,但这个观点从理论上看不过是跳到另一极上来反对这一极。思路上总是在共性与个性两极之间徘徊,并未跳出“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人们以“中介一特殊”说,打破了典型研究的困境。此说认为,哲学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揭示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即“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 “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切近本质的现象。
“中介一特殊”说的观察视角虽然仍用哲学切人法,但邑不是生硬地,运用哲学范畴去硬套文艺现象,而是一种具体的辩证分析。它的出现·,使典型研究终于跳出了机械唯物论的纠缠,获得了生机。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逐步逼近了典型的本质和特征,丰富了典型理论。但是,典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一种审美形态,为什么偏要以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呢?人类为什么不应当首先把它当作一种美学现实,用审美的眼光直接去把握它的本质呢?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一般应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典型的特征性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说: “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从这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特征”(charakteristische)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就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所以,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


护理学基础常考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1. 无菌:指没有活菌的状态,无菌操作是指在医疗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2. 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3. 消毒:是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但不要求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4. ...

请教 名词解释: 象征型文学 艺术概括 典型环境 审美感知 文艺的审美作 ...
你可以看一下《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六次印刷。其中象征型文学在本书第四编第九章第一节有详细论述。总的说来这是黑格尔《美学》中的概念。他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典型环境可以在本书第...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中的关键术语解释:细胞和组织对持续刺激与有害因子的非损伤性应答,称为适应。 细胞或器官体积减小,称作萎缩。 功能增加导致细胞或组织体积增大,称作肥大。 细胞数量增多,通过有丝分裂,即为增生现象。 成熟细胞类型被另一种成熟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细胞或间质异常物质积累,伴随...

金融学名词解释汇总有哪些?
金融学名词解释汇总包括以下内容:1. 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涉及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建立债权债务关系。2. 股票基金:股票基金是一种投资组合,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它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资金量,以股票投资为主。3. 金本位制:这是一种货币制度,其中国家的...

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内科学 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疾病和外部症状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一系列对人体内部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内科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名词解释 典型化(文学理论)
所谓的典型化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融学的有关名词解释
1. 金融机构体系:该体系指的是由各种金融机构构成的整体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系通常以中央银行为核心进行管理,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存在的格局。我国建立的金融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

市场营销学名词解释必考
1. 市场:指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地点,包括实体和虚拟市场。2. 营销: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利润的过程。3. 顾客:指直接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4. 产品:指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实物或服务。5. 价格:指商家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标准,基于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因素...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 1.兴奋性 2.激动剂 3.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5.前馈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激动剂: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是指:当心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如下: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3、稳态:一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求助怎样更好解释“文学典型”?
酆虞妇乐: 文学典型,也称为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是一种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范式,一种高级形态的文学形象,一种在写实型作品中所呈现出具有丰富意蕴和审美魅力的人物性格. ...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什么是文学? -
酆虞妇乐:[答案]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文学”的名词解释.是文学理论中的文学. -
酆虞妇乐:[答案]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
酆虞妇乐: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 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
酆虞妇乐: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
酆虞妇乐: 1、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2、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什么 -
酆虞妇乐: 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意境、典型和意象.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
酆虞妇乐: 1、《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乌马河区19816939410: 文本层次问题 -
酆虞妇乐: 我个人认为,公共利益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享受的福利和权力.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层次结构的每一个环节的一部分,维护公共利益,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司法公正,公开呼吁,公正的社会分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谐间的正义和人民,以及上升通道,政府和企业的整合,以及公共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方面,多层次需求的畅通.它应反映最根本的是公权.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基本权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