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在小说的叙事风格上有什么创新?

作者&投稿:邗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历史主义小说叙述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1、新历史小说概念:由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苏童,余华等由非先锋小说作家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作家,英吉,阿朱等主要致力于以民间视角还原历史真相,用迥异的历史观来发掘和表现主导历史流向的提心因素(权利、人性恶、性欲望等)
2、特征:1)形式上,心里是小说实在历史领域中结构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模式,还原了历史生活的原生态
2)情感上,新历史主义小说表现出热烈和充沛的情感,依据历史隔膜的掩护
3)主题性上,作家解释历史的欲望非常明显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汤 红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

注释:�
①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4期。�
②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④鲁枢元:《捕风捉影》,《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⑤⑥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锋叙事:漫游和回归》,《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纲:《永远的先锋》,《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落,引发了各个刊物追捧的热情,但也只是一时的气候而已。他们虽然未必具有什么革命性的冲击,但却可能改变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传播方式。他们的叙事风格,已经最大程度地改变了经典小说的模式和价值取向,展示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场景。这些人的故事是否概括地表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难以断言;但她们的小说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刺激性的生活景观,迅速地制作出全新的消费社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后历史时代独特的语言狂潮和思想碎片。这就是最年轻一代的中国作家,这与建构历史和讲述“民族——国家”的那代人相去甚远。确实,她们是一批历史失忆的文学精灵;如果说他(她)们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完全是另一种场景。




新中国人口增长历史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008,180,000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133,680,000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242,600,000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21世纪以来:2005年全国人口1%...

怎么算到底是几零后
70后就是指1970年1月1日至197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80后就是指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90后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00后就是指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 有时也泛指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1978年是多少世纪多少年代
20世纪70年代。根据查询公开信息显示:因为公元元年到公元100年的时候属于公元0世纪,那么1978年,也就是公元20世纪70年代。

1975年年代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http:\/\/bbs.news.163.com\/bbs\/shishi\/1693248.html 20世纪70年代初人口增长开始减速。l974年开罗人口会议后,这种减速的趋势更为明显。l969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较贫穷国家达到2.5%。现在世界人口增长率是l.33%(每年增加8000万),其中95%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有自己的特点。l...

1974年出生的算几0后?
70后。1974年出生,是出生在19世纪70年代,是属于70后的范畴。几零后是年龄的一种表示方法,是通过每个人的出生年份进行划分,出生年份的倒数第二位就是划分依据。

80年代后指什么时候?今年是什么年代了?
20世纪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

世纪和年代怎么算,
世纪的计算:一百年算一世纪。西方以耶稣出生的那年算为公历的公元元年,但是从公元元年到公元99年是没有0世纪这种说法的,称为一世纪,所以世纪总比纪年早以为。比如公元100——199年称为二世纪,公元1800——1899称为19世纪,公元2000年——2099年是2世纪;公元前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和公元后相反,...

人口老龄化的比例是多少?
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趋势向好的数据有: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

简述中国人口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

幼儿教师对未来职业的规划200字小作文
而由于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目前正好进入就业年龄),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农业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和国有、集体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下岗,“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估计,2004年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接近1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话...

美姑县15292699907: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作家都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
江克瑞德: 巴金 :出生于1904.11.25,代表作《家》、《春》《秋》 冰心 :出生于1900.10.05,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张爱玲 :出生于1920.09.30,代表作《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余秋雨 :出生于1946.08.23,代表作《文化...

美姑县15292699907: 收人最高的恐怖小说家是谁?
江克瑞德: 收人最高的恐怖小说家 美国小说家史蒂芬•金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于1947年出生在 美国缅因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州立大学学 习英国文学.毕业后因工资菲薄而走上写作 之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声名渐起,被《纽...

美姑县15292699907: 中国20世纪60年代后的作家及作品 -
江克瑞德: 老舍、郭沫若、巴金、冰心 作品自己百度

美姑县15292699907: 20世纪欧美著名小说家有哪些? -
江克瑞德: 1.J.K. Rowling (简称J.K.罗琳)*一句说完----她创作了风靡全球的【Harry Potter】系列,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女作家.2.Stephen Meyer* 这个不用多说吧,她的作品【The Twilight Saga】热爆全...

美姑县15292699907: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 的作者是谁? -
江克瑞德: 杨荻 本名杨春梅,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现为南开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在职研究生.2002年初尝写作,作品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刊物,并入选多种国内年度散文集.2007年出版散文集《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文字温暖,舒缓,沉静,让读者在欣赏杨荻温婉文字的同时,又感受到一个成熟知性女子对生活、感情细微之处的思考和情愫.现就职于唐山市开滦集团,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左手稻粮,右手落花,皆不言弃.

美姑县15292699907: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的小说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
江克瑞德: 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叶圣陶是代表作家之一. 二是以创造社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一派,是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影响最大的是郁达夫. 三是“乡土文学”作家群,有彭家煌、台静农、许杰等.

美姑县15292699907: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著名作家和作品(还有他们的英文译名),及影响和作用 -
江克瑞德: 1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发了“师艺长计以制夷”2姚莹的《康猷记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