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苏绣技法有哪些创新?

作者&投稿:暨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湘绣在元明时期有怎样的创新?~

元代湘绣的观赏性制作远不及宋代。明代湘绣技艺展现的是艺人的灵巧、智慧与手艺。湘绣一般产品在刺绣制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线等工艺流程,熨烫工艺是其后期工序。湘绣在明代不但继承了宋代优良的刺绣传统,而且广泛吸收顾绣和苏绣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湘绣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湘绣一般产品在刺绣制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线等工艺流程,熨烫工艺是其后期工序。
湘绣的底料主要有软缎、丝质,用于日用品刺绣。贡缎、丝质柔韧、光泽细洁,主要用于精品刺绣。此外,呢绒、棉麻以及合成纤维等材质的纺织物,也可以用作底料。
湘绣用线主要有花线、绒线、丝线、织花线4种,其材质都是纯蚕丝线。花线绞合极松,用于辨丝细绣。绒线用于粗绣。丝线绞合紧凑,不易分辨,用于绣制日用品。织花线是丝线的一种,染色自浅而深,绣成花瓣,自然分出深浅,有利于日用品刺绣。在元明时期,湘绣的这些技艺是吸收和融合了顾绣和苏绣的技法后又进行了创新,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种质地细腻的无釉细陶器。所用原料属于高岭土一石英一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较高,颜色有赤褐、淡黄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创于宋代,明中叶以后盛行,其中以茶壶最受欢迎。此外,用紫砂制作的雕塑和其他工艺品也很有魅力,如玩具类的香合、花杯、辟邪、镇纸等小件器物。明代一些民间巧匠制作的紫砂工艺品极其珍贵,后代多有仿制品。


陶胎琉璃器是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物质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烧制而成。一般采用二次烧造,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再经低温釉烧而成。明代为琉璃制作的大发展期,超过以往历代。建筑用琉璃器遍及皇家宫廷、院落、陵墓、宗教庙宇、佛塔供器等。其代表作为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大同市内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龙壁。除建筑用琉璃外,明代宫廷还烧造各类琉璃器皿。


明中叶以后在晋南一带还流行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其胎质与琉璃一样,釉的配方也大致相同,但助熔剂是硭硝。山西所产的法华器,一般为小件花瓶、香炉、动物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器一般为黄绿两色,法华器则以紫色和孔雀绿为主,并缀以黄、白、孔雀蓝等花色,艺术效果十分独特。


中国陶器是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陶器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釉陶并进而发明了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瓷器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陶瓷艺人在釉彩、纹样、造型及题材处理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景德镇自元以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制瓷技术超过了前代。元代烧成的青花瓷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新成就。青花瓷以钴料在未经火烧的坯体上绘画图样之后,施一层透明釉,放人窑中,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呈现出蓝色的花纹。器形多样,胎质呈白色,较为细腻,釉色白中泛青,纹饰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青花莲池水禽图壶②明代永乐白瓷


景德镇在明代很快昌盛起来,窑场急剧增多。为了满足宫廷之需,明初在此设立御器厂。明代最具成就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器以景德镇窑烧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白瓷最有特点。薄胎白瓷始制于明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4年),胎质细密,薄至半脱胎程度,可光照见影。釉纯净、均匀、柔和悦目。到成化时期更胜一筹,胎薄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程度。德化窑产的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釉色光润明亮,纯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粉红色,因此被人称为“釉油自”、“象牙白”。


③明清彩釉


明清时代,白瓷和青花瓷又有发展,但最突出的特色是颜色釉丰富多彩,配料和烧成技术更为先进,出现了许多精品。


清代的白瓷多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装饰题材普遍采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诗句为饰,艺术效果很好。


青花瓷在此时备受重视,成为生产的主流。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是清代青花瓷烧得最好的时期,色调纯蓝,层次分明。花纹题材丰富多彩,除山水、花鸟外,还有以文人风尚和各种文艺作品为画面的内容。


单色釉瓷是最为常见的品种之一,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乌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温铜红釉备受推崇。其胎质细腻,呈白色,釉鲜艳而匀润,有的还饰有暗花云龙纹。清代以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和豇豆红最为名贵。


彩绘瓷器是明清时的重要品种。它有单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别,还有的将二者结合使用,极为丰富。其中计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影响较大,颇有典型性。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器。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图案内容有花卉、鸟虫、树木、人物等,画面幽雅别致。斗彩瓷器到清代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纹饰布局和色彩使用等方面均有创新。


五彩瓷器属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饰青花。器形有瓶、罐、盘等,装饰图案布局满而密,色彩突出红色,浓艳华丽,题材以龙凤、云鹤、鸳鸯、鱼藻等最为常见,还配以山石等,生动可爱。在色彩上发明了釉上黑彩和蓝彩,增强了画面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显得富丽娇艳。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瓷器,亦名“古月轩”瓷器,系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其色彩瑰丽,画面有较强的立体感,艺术效果颇佳。珐琅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用瓷,是专用来玩赏和祭礼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珐琅之长而创制的。其画面色彩浓淡不一,颇有凸凹立体之感,色调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样艳丽。粉彩瓷器以雍正时期的水平最高。粉彩不仅有白地,而且还有红、绿、黑等色。


3.漆器


①雕漆、戗金工艺


元代漆器较前代有很大进步,工艺更为成熟,这主要表现在雕漆和戗金两大工艺方面。


雕漆是在器胎的表面厚厚地涂上漆,趁其未干时,下笔雕刻花纹,最后烘干,再打磨。其中以张成和杨茂的剔红最为著名。张成的剔红作品有两件,一件是《观瀑图剔红盒》,另一件是《栀子花剔红盒》,杨茂的作品也有两件,一件是《观瀑图八方盒》,另一件是《花卉纹漆尊》。二人的作品均收在故宫。


戗金是用刀在漆器上刻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填入金粉。元代作品中的花纹较前代更繁密,整体上给人富丽的感觉。当时著名的艺人有嘉兴的彭君宝,代表作为《双鸟纹经箱》和《人物花鸟纹经箱》,都存于日本。


②漆器工艺达到顶峰


明代漆器工艺发展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品种、技术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出现了总结漆器工艺技术的专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现在漆器的髹法上,明代将多种髹法结合使用,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了之前任何朝代。比如堆漆,明代在花纹堆起后还要用刀雕琢,雕琢之后,再在花纹上或贴金,或髹色漆。雕漆工艺也获得很大发展。螺钿工艺方面,以薄螺钿为代表,发展到了顶峰。明代漆器工艺达到顶峰,还表现在出现了古代惟一的现存的漆艺专著一《髹饰录》。


4.染织工艺


①元代先进的织金技术


织金技术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花,使织物呈现金属光泽。元朝编立“系官人匠”,在弘州设纳石矢局,从事织金业。


元代的织金技术以织金锦为代表,显示了染织技术的最高水平。织金锦又称石矢,原产波斯,包括加金锦和加金缎。1970年在新疆元基出土的长金锦和捻金锦织物,经纬密度为65×40根/平方厘米和52×48根/平方厘米,足以显示元朝织金匠人的高超技艺。而日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紫地印金缠枝莲袈裟完全表现了元代织金制物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风格和技术。


②元代的缂丝工艺


缂丝工艺主要用于缂织皇帝御服、帝像和艺术品。在元代,由于喇嘛教盛行而增加了佛像内容。产品栩栩如生,绘画作品与之无法相比。法国巴黎收藏的元代缂丝《三世佛》大轴也是这时织造的。元代缂丝的风格粗放,组织增密,用金量多,画幅增大,往往用数轴拼合。如《仪凤图》,画幅长达5.5米,内容是百鸟朝凤。


③清代的丝织工艺


清代丝织工艺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其主要成就表现在织绵、刺绣和缂丝三种产品上。


清代在北京设立织染局,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立织造局。江宁主要织造云锦,苏杭主要生产宋锦。


宫廷刺绣产品种类丰富,皇室服饰、官员朝服、乘舆仪仗、室内装饰等都有种类不同的刺绣装饰品。其风格特点是豪华富丽、精致工巧。


缂丝主要产在苏州。清代苏州织造局负责采办缂丝。缂丝技术得以提高,幅面增大,应用更广,如服装帐幔、座垫椅披、名人字画、仙佛神像等,都采用缂丝作品。


④四大名绣


清代民间的染织业发达,刺绣已经商品化,从而推动了各地民间刺绣的大发展,尤以江南民间刺绣水平最高,出现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四大名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的手工艺品,苏绣艺人能用40多种针法、1000多种花线绣出形象逼真、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苏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鱼”、“小猫”、“滕王阁”等。其中双面绣“小猫”最为生动。苏绣包括欣赏品和日用品两种。此外,清代苏绣还出现了双面绣,能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使绣品具有两面完美的刺绣效果,是刺绣中的精品。


湘绣起源于湖南长沙近郊,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清代后期形成独具风格的刺绣体系。其特点是擅长表现走兽,富于写实气息;追求刻划形象的逼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劈丝细若发丝,且经加工后不起毛;针法以参针最具特色,可点染阴阳浓淡,形成色彩渐变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为主,素淡雅致。


蜀绣是四川省成都地区盛行的传统刺绣工艺。在魏晋时就与蜀锦并称,在清代自成一体。其特色是采用本地软锻彩线,厚重鲜丽;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产品多以生活用品为主,也有装饰品,富于诗情画意,又自然淳朴。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秀。其特点是:多用马尾毛、孔雀羽刺绣,配色讲求明快华丽,并喜用金线作轮廓线,花纹繁茂,色彩富丽;常采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以及佛手瓜果一类题材。最主要针法为擞和针、套针和拖毛针。清代中期后,粤绣大量出口,渐现异国风味。


5.金属工艺


①金银器


元明清三代的金银器制作中心在长江中下游,许多器物的时代、民族、政治、宗教色彩较浓。元代器物继承发展了宋以来锤鍱出高浮雕式纹样的装饰技法。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金饰件还在锤出的高浮雕缠枝花果上,进一步雕镂细部,极富立体感。器物种类中增加了很多的陈设、文房用具。


明清时代更注重金银器的华美、实用,制作巧妙,工艺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用二龙戏珠饰于冠顶,轻盈华美。清代还有许多用于典章、祭祀方面的金银器物,并在金银器上出现点烧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


②景泰蓝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原来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因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又以宝石蓝为主色,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北京景泰蓝造型优美,花纹细,色彩鲜艳,早已形成了深厚、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博得了海内外的赞赏和喜爱。它不但在明清两代宫廷广泛陈设,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制作一件精致的景泰蓝产品,一般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珐琅工艺全面发展


清代宫廷的工艺继承明代景泰蓝的传统,在其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乾隆年间,珐琅工艺水平达到顶峰。珐琅工艺技术及珐琅釉色均有增多,创造出粉红、翠绿、黑等新色,使珐琅色彩更加丰富多彩;铜胎制作厚重,镀金光亮,釉面光滑,没有沙眼气泡,质量上乘。珐琅工艺的应用范围很广,大到家具、佛塔,小到鼻烟壶、文房四宝等,都可用珐琅制作。


清代珐琅工艺的杰出成就是引进西方珐琅技术并加以改造后,采用中国传统瓷器的器形与纹样,创造出的中国独特的画珐琅与錾胎珐琅。由这两种工艺制作的珐琅器器形匣重端庄,纹样精致典雅、色彩含蓄秀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乾隆后期,宫廷工艺衰落,珐琅工艺流传到民间,产地有北京和广州,主要产品是景泰蓝和铜胎珐琅,多用于出口。


④铁画


铁画,又称铁花,是用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画的传统工艺,由明代铁匠汤天池创造。铁画借鉴了中国画的笔法布局和民间剪纸、木刻、雕塑等多种工艺品的艺术特色,把绘画和工艺品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黑白分明、端庄稳重、苍劲古朴、豪放潇洒的独特艺术风格。


制作一幅铁画,要经过稿、剪、砸、烧打、上漆蜡等步骤,最后上框成画。铁画品种有小幅的风景花鸟、大幅的屏风等。


6.雕琢工艺


①琢玉工艺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手工业高度发达,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玉器生产基地。其中以苏州专诸巷最为著名。此时,受文人书画的影响,出现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工匠们在玉器上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时用玉极为普遍,琢玉工艺达到空前的高峰,其精工细琢的程度远远超出元、明两朝。


这一时期,一些富有立体感并容纳多种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和乾隆时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达3500千克,形态古朴,气势宏伟,雕刻花纹融粗放精巧干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颇为独到,可谓划时代之作。后者高达224厘米,重达万斤,为迄今所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大的玉器,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工艺的一种。明代前期,雕刻工艺大多集中在宫廷,以贵重材料的雕刻为主;中期,民间雕刻工艺大大发展,一般材料取代了贵重材料,出现了牙雕的新风尚。


牙雕艺术品及其他工艺品在当时有官方和民间两种,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明代较有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送子观音像、象牙雕荔枝螭纹方盒。


在清代造办处的如意馆供职的象牙雕匠主要来自江南与广东两地,从而形成了两大流派。江南派代表人物为嘉定派竹刻名家,他们中的大多数能书善画,既刻竹,也雕刻其他材料,如象牙等,风格清新奇特,气韵生动。代表作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笔筒、罗汉渡海图臂阁、松鼠葡萄笔洗等。广东派的牙雕风格以纤细精美为特征,象牙制品以雕刻镂品活动象牙球著称。代表作有象牙灯、象牙席等。


玉雕白菜清代中后期,宫廷工艺衰落,民间牙雕开始兴起,两大派技法也流落到民间。


7.家具


明代家具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它以造型见长,安定、简练、质朴,线条雄劲而流畅,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清朝时,内务府造办处设有木作坊,专门按皇帝要求制作家具。清廷多仿明代式样,但又出现了新的作法、造型和装饰。到乾隆时期,形成广东和苏州两大流派。清代家具显示出用料精良、造型新颖、制作精细的特点,除了绘画、雕刻外,还广泛吸收漆艺的装饰手法等。嘉庆、道光以后,宫廷家具工艺水平逐渐下降。到清末,民间家具开始兴起,出现了“京做”、“苏做”、“广做”三大地方特色浓厚的家具体系。京做直接继承清宫廷家具的风格,但不及其豪华;苏做产于苏州,固守明代家具传统,风格稍变;广做产于广州,受西方影响,品种增多,作品系列成套,雕刻繁缛,保持着中国的传统风格。


8.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是富有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剪纸题材大都是家禽、家畜、农作物、花鸟、娃娃、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除了贴在窗上做窗花,还可用来做墙花、顶棚花、喜花、灯花和各种绣衣底样。


中国剪纸分单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的绚丽多彩,单色的朴素大方。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民间剪纸的风格也不同。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陕南多是点彩剪纸,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河北蔚县的剪纸艳丽中包含着秀美,尤其以戏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剪纸主要用来做绣花底样。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民间剪纸,已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


9.泥塑、面塑


泥塑来自民间,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赏的风俗。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是全国最著名的泥塑品种。


“泥人张”由天津张明山所创,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异,具有生活实感和独特的风格,形成天津传统工艺的一绝,因此被誉为“泥人张”。张明山传世之作有“惜春作画”、“黛玉抚琴”、“张敞画眉”等,现藏于故宫和颐和园。


无锡惠山泥人约有400年历史。它色彩鲜明,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民间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作为礼品和摆设的传统手捏泥人,称为“细货”;另一类是大批生产的印模派玩具,俗称“耍货”。闻名中外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人是用彩色糯米粉作原料捏成的小型人物,全国各地都有从事面塑的艺人。传统面塑起源干民间过节时制作的“喜馍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民间艺术品。


许多面塑艺人擅长做戏曲人物、佛像及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明快。大的约1米有余,小的只有1厘米。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元代黄绢刺绣金龙云纹衣边。

这是在苏州盘门外,元末周王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内出土的,有苏绣衣裙残边4件,其上各绣4龙,相向而行,两龙之间有云纹,构图对称,形象生动,针法用接针、缠针、施毛针、刻鳞针、铺针、扎针、正戗针、反戗针、平套针、打籽针,是元代苏绣的精品。

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苏绣《先春四喜图》,此绣轴为深蓝色绢地,用深浅蓝、深浅绿、正红、橙红、赭石、白色丝线绣出图案。对比十分强烈,但是却很雅致。

此绣针法以深浅色彩推晕的戗针为主,花蕊用锁绣的打籽针,喜鹊的身体羽毛用单套针和刻鳞针,喜鹊脚用扎针。这幅作品绣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叠的花瓣、交叉的叶片,叶脉的纹理等轮廓均留以白线勾出。

这开启了后世刺绣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树干上的斑苔用石绿笔染点渍,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笔染绘制。

苏绣在明代一度得到飞速发展,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因为在明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这个时期的苏绣是在吸收了顾绣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松鼠葡萄图》,此绣轴为明代露香园顾绣珍品。刻画精细,松鼠动态传神,师法自然,对明代以后刺绣的影响很大。

在明代,苏州城东成为丝织业中心,其郊区的木渎、唯亭、陆墓、横圹、蠡墅等农村,也以刺绣为副业,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说。

1368年,明朝廷复建苏州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设织造府,总管丝织刺绣宫货的采办。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山鸡白兔图》。此绣轴为明初苏绣精品,以白色斜纹绫作地,用劈丝极细的丝线绣山鸡羽毛和白兔,用针严密,精细传神。衬景如山石花卉半绘半绣,点染有致。

传说,苏州城里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据说是唐伯虎的后人。这家主人唐小凤是位画家,唐小凤的夫人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画家,但她比唐小凤多门技艺,就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做苏绣,人们称她唐绣娘。

当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吴门画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画家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唐伯虎晚年购买一处园子取名“桃花坞”,他在这里画画写诗,但是,唐伯虎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富,只是把自己的绘画技艺传给了后人。所以作为唐伯虎的后人唐小凤一家就只有靠卖画度日。

由于时代在变,明代人们对刺绣装饰品的需求超过了绘画,因此,唐绣娘的刺绣生意很好。那时家家挂刺绣,是一种时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来到苏州,找到唐绣娘,想让绣娘绣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然后,他想把这幅刺绣捐给祠堂。临走的时候,这个商人给了唐绣娘10两银子做定金,并说一月后来取。

这位南京商人走后,唐绣娘就跑到丈夫房里,她说:“我当时碍着面子,怕辱没祖宗的名声,就答应下来了,可我那里绣过唐伯虎的画呢!”

唐小凤听后说:“是啊,这唐伯虎的画连我这个传人都画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绣好吗?这不是让祖宗丢脸吗!”

唐绣娘听后说:“要不咱把这生意给退了吧!”

唐小凤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园有一位刺绣能手韩希孟,他与韩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为师,把顾绣手艺学会,就能把唐伯虎的画绣好。

唐小凤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唐绣娘,唐绣娘立即同意。

唐小凤就带着唐绣娘来到上海露香园,拜见了韩希孟。当韩希孟得知唐绣娘是唐伯虎的后人时,便答应收她为徒。

唐绣娘在上海露香园跟韩希孟学习顾绣技法,然后回到苏州,开始绣唐伯虎的山水画。唐绣娘以针作笔,成功地绣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画。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后,大加赞誉,给了她一大笔钱。从此,唐绣娘在苏州出了名,前来买她绣画的人络绎不绝。

在顾绣的发展中,韩希孟最为杰出。据说她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达到了“无不精妙”的程度。后来,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

其实,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后来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遂设帐授徒,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

在当时,在苏州城中四乡许多妇女都来学习顾绣,形成了一定规模,故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那时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们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得顾绣身价陡增。

顾绣在明代曾风靡天下,大有“无绣不姓顾”的势头,后来,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绣品,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所以明代苏绣受顾绣的影响很大,得益于顾绣的技法,为后来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绣与苏绣区别
沈绣起源于中国的沈阳市,而苏绣则源自江苏省的苏州地区。这种地域差异使得两种绣品在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沈绣受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影响,图案多样,色彩鲜艳,风格粗犷豪放;而苏绣则深受江南水乡文化熏陶,其图案细腻,色彩柔和,整体给人一种温婉典雅的感觉。在技艺特点上,沈绣采用纯熟的刺绣技法,针脚...

如何简单判断苏绣的好坏
。包括整件作品的颜色是否失真、层次布局是否合理等。二、做工的精细程度 。同样品图案的整体构思,但做工精细程度的高低决定作品的好坏,要粗细分明,并要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做工精细首先就要从劈丝开始。劈丝是苏绣技法之一,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如1\/2,1\/4还有分为四十八分之一,...

苏绣和十字绣的区别
2、苏绣通过不同粗细的丝线绣制,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以实现画面不同的效果处理。苏绣的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楼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 苏绣工艺注重作品的效果,光影变化,色彩仿真,很多作品绣成以后效果甚至超过了原先临摹的素材。3、十字绣是一种起源与...

什么技法更多用于刺绣花样
特别是采用套针针法时,能够出色地展现图案色彩的微妙变化,实现色彩的深浅过渡,仿佛国画中的渲染效果。以下是其他几种刺绣花样的类型:1. 包梗绣:这种技法首先用较粗的线或棉花垫底,以制作出隆起的花纹,然后再用绣线进行平绣。包梗绣的花纹显得雅致且具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被称为高绣,在苏绣...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刺绣
最能体现苏绣艺术特征的是”双面绣”,使人可以从两面观赏。双面绣《猫》是苏绣现代作品的代表。 湘绣--湖南长沙: 以着色富有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湘绣以狮、虎为代表作,有“苏猫湘虎”的说法。 粤绣--广东地区: 以布局饱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著称。奥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

乱针绣是什么?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而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苏绣方法,但又乱而不杂,密而不堆,技法千种,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立体感很强,呼之欲出,颇有西洋油画的效果!创始人杨守玉女士穷一生心血,结成了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绣坛上留下了千古之名,同时这也...

刺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各具代表的针法是什么?风格是什么?_百度...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粤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贴、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

苏绣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有什么特点?
江南女子温柔美丽,绣品精致传神。江苏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蚕桑制造业发达,丝织品丰富。这是一个真正辉煌的故乡。自古以来,苏绣一直以其美丽的图案,灵巧的针法和精致的刺绣而闻名。清朝皇室用的绣品多为苏绣,一般是文官绣的鸟,武官绣的兽,这也是苏绣的鼎盛时期。古代江南有“家家养蚕,户户绣花”的...

绣花具体有哪些?
除了御用的宫廷绣花,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绣花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绣花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

武功县18921999008: 苏州刺绣为何天下闻名?苏州刺绣为何天下闻名?
毕狭杞菊: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传说吴地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

武功县18921999008: 苏州民间美术苏绣的来历、技艺、特色?
毕狭杞菊: 苏绣即苏州刺绣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 , 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

武功县18921999008: 古代刺绣的种类 -
毕狭杞菊: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顾绣,为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现代松江顾绣,在传统顾绣技艺上有传承,又有发展.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

武功县18921999008: 苏绣有哪些特点? -
毕狭杞菊: 苏绣团修理,构思巧妙,修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且地方特色浓郁.并且栩栩如生,尤其是仿画绣,写真秀艺术效果,名满天下.更加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悠久,富有立体感风格,图案活泼,清雅灵动,可谓无所不绣.自己归纳,望采纳!

武功县18921999008: 刺绣的价值在于 - ----------------------------------------- -
毕狭杞菊: 一,艺术价值.刺锈作品赏心悦目. 二,经济价值.优质的刺锈作品,价值连城.三,收藏价值.珍贵的刺锈作品,往往被收藏家们珍藏,并提供展览. 刺绣,又名“针(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

武功县18921999008: 苏绣的历史
毕狭杞菊: 苏绣即苏州刺绣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

武功县18921999008: 请问有哪几种传统的刺绣工艺呀? -
毕狭杞菊: 苏绣 苏绣针法有齐针、抢针等18种之多.目前常用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如乱针绣"白求恩大夫")、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齐针...

武功县18921999008: 苏绣有什么好处??? -
毕狭杞菊: 工艺特色 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 苏绣摆件 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

武功县18921999008: 什么是苏绣?
毕狭杞菊: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武功县18921999008: 刺绣团扇的发展历史 -
毕狭杞菊: 一、春秋时期苏绣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东汉刘向的《说苑》中已见记载. 二、宋元时期的苏绣团扇 这时期苏绣刺绣团扇多以罗或绢制作扇面,且仅用一面或作画或书法.直至明清时期,方兴两面绷绢、纱、罗、绫等,同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