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投稿:邬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痰是怎么形成的?~

痰主要由于肺、脾、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不能运化和用布津液,或因邪热郁火煎熬津液而成。由于脾在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痰的临床特征,可由于痰留在体内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表现:痰留在肺,咳嗽、痰多,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留在心,即“痰迷心窍”,出现心悸、神昏、癫狂、精神错乱,如精神病;痰留在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痰上蒙头部,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如耳源性眩晕;痰留四肢,四肢麻木、行动不便;痰留经络皮下,如瘰疠(颈淋巴结核)、瘿瘤(甲状腺肿大或腺瘤)、痰核(指淋巴结肿大或皮下结节)。

人体吸入的尘埃、细菌、病毒等异物被支气管中相关的细胞分泌粘液捕获,然后再通过呼吸道的纤毛的规律性运动将粘液不断向上运送到特定位置,就形成痰液。
痰会刺激喉咙产生咳嗽反射,将其吐出体外,但如果量不大,则会刺激吞咽反射,直接吞到胃里去。
痰的分类:
1、寒痰
寒痰是白色的,这种情况是由寒冷的感觉造成的。
2、热痰
热痰黄黏稠,由寒痰转化而来,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3、湿痰
湿痰为白色稀水样,舌苔薄白或白腻。
4、燥痰
燥痰黏稠不易咳出,舌苔薄黄。


扩展资料
痰多的注意点:
1、保持空气湿润,例如加湿器,可以增加你气道的湿度从而使痰液容易咳出。
2、不要抑制住咳嗽。
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稀释痰液,使嗓子舒服,每天喝5~6杯清水。
4、尽量不要饮咖啡和酒,因为咖啡和酒都会使尿量增多,从而使体液减少,使痰液更粘更不容易排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痰

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中医痰病学术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若能充分发掘、整理提高,将对中医药学术进步,对人类的疾病防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学术的进步,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疬、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痰饮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属性外,同时又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与其它致病因素有别的一类特殊病因,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变的复性。从临床上看,由痰饮所致的病变,较瘀血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况下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而同病,出现更为复杂的病情。 从现可考的中医文献来看,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瘤"之类的记载,与其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记载,已揭示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肿瘤。公元七世纪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的病因病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的"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停会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临床症候的复杂性。书中还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疾阻气机不利等方面,论述和总结了临床各科多种痰病症候的病因病机,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不断深化。 从总体上说来,古今关于痰病的病因病机学研究,一方面着眼于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生成的各种原因、条件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因痰所致的各种病变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痰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迄今为止,已普遍认识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痰在体内的存在达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病理性的影响而发主痰病。痰由于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 痰的存在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从历史上来说,中医学关于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充实病因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医学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学迫切需要的角度来说,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还应该争取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要从继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对中医痰病病因病机各家学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针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病等展开专门的病因病机学研 究,以取得对上述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应加快对痰病病因病机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步伐,分别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层次,探索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将会取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多种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给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研究痰病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进步 痰病,不仅是病因病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但从另一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 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 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内科的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痈、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呕吐、泄泻、便秘、囊虫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病、狂病、痫病、厥病、头风、眩晕、中风、颤病、痉病、痴呆、消渴、癃闭、阳痿、遗精、尪痹、痛风等;中医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瘿痈、肉瘿、瘰疡、乳疬、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伤等;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不孕症等;中医儿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惊风、痈病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绿风内障、视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视、鹊眼凝睛、聚星障、针眼、视歧等;中医耳鼻喉科的耳胀耳闭、久聋、耳眩晕、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气等;中医皮肤科的鸡眼、脐肠、粉刺等;中医骨科的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骸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皆与痰直接相关。其它,还有许多从痰论治而取效的奇异怪症,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中,元·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明·楼英著《医学纲目》、清·何梦瑶著《医碥》等文献中的奇异怪症最为典型,可以说"怪诞百般,不可癣述。"(《医碥·痰》)上述病变,分别属于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中有许多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疹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现代西方医学对这些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痰病的治疗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此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属于比较简单的经验疗法。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及《葛氏方》、《集验方》等早期 方书中,均有关于治疗谈癣、痰结、停痰等病症的药物和验方。这期间,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结脑、脏结、胸痹、心痛从痰治疗的记载,但并未明言其属痰病。 隋唐时代的方书中,治疗痰病的方剂尚不多。到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向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元代的朱丹溪对临床各科杂病从痰论治.开阔了此以后医家论治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氏的王硅论"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创制滚痰丸、 豁疾汤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对痰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明清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临床医学领域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近、现代以来,中医痰病学术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对痰病在诊断学上的基本特征有若干新的认识;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新的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现象;少数学者正在痰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学术的内涵、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中医历代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中医痰病学术,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室库,是中医药学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价值,中医药学术界应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对痰病学术要深入发掘、广泛运 用,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痰病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寻找有关辨证施治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物,并有重点地开展专方专病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经古今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且疗效肯定,属于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疾病及老年病方面,争取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促进。 3.研究痰病预防,提高中医养生防病水平 中医学的预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再从中医学的"痰"来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之后形成的。痰从形成作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病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报导血、阴阳的状态,痰之新久、多少,以及与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发病,控制痰病进展,在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两点: 1)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 中医学认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瘀血停积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绝生痰之源,从治疗学上来说,属于治本的法遇。如针对不同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舒肝、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属此类。至;于气血充盛、脏腑调和的无病之人,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 的平和之品,对于痰病的预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因素 在痰病的预防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属于痰浊体质者,必须加以改善,以避免发病,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 十四》)此后,清。王燕昌贝(针对"肥胖痰浊体质,,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为厌,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血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发生,与痰浊体质的密切相关性。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发用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除了易发冠心病外,还易发高血脂、高血压、中风等,从而为从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利湿化痰降浊,而且应注意饮食起居。 (2)从既病防变的角度来说,应考虑以下两点: 1)及时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一旦有因后天内外因素导致的痰浊生成,即属痰病。但痰结程度轻微而量少时,未必继发新的病变,即所谓因病生痰的情况,可以根据某些体征和症状早期判断体内有无痰浊。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肿,眼神滞涩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皮肤油垢明显,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厌油腻厚味,食肥甘厚味后即胃中泛恶或便搪;舌体胖大,舌苔腻或厚浊粘腻等。此时,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力争早期诊断,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2)早期诊治痰病,避免发展演变 临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后又因痰生病,互为因果而发病时,必须早期诊治,以免变症从生,势至危殆中医痰病学术,在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着眼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治措施。当然,若能通过传统的和现代多学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现代也颇多进展,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其进展情况,正预示着深入开展中医痰病学术的临床研究究、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已是势在必行。若能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给人类的疑难病防治带来新希望。

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中医痰病学术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若能充分发掘、整理提高,将对中医药学术进步,对人类的疾病防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学术的进步,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疬、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痰饮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属性外,同时又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与其它致病因素有别的一类特殊病因,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变的复性。从临床上看,由痰饮所致的病变,较瘀血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况下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而同病,出现更为复杂的病情。 从现可考的中医文献来看,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瘤"之类的记载,与其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记载,已揭示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肿瘤。公元七世纪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的病因病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的"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停会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临床症候的复杂性。书中还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疾阻气机不利等方面,论述和总结了临床各科多种痰病症候的病因病机,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不断深化。 从总体上说来,古今关于痰病的病因病机学研究,一方面着眼于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生成的各种原因、条件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因痰所致的各种病变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痰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迄今为止,已普遍认识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痰在体内的存在达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病理性的影响而发主痰病。痰由于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 痰的存在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从历史上来说,中医学关于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充实病因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医学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学迫切需要的角度来说,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还应该争取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要从继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对中医痰病病因病机各家学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针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病等展开专门的病因病机学研 究,以取得对上述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应加快对痰病病因病机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步伐,分别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层次,探索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将会取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多种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给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研究痰病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进步 痰病,不仅是病因病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但从另一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 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 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内科的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痈、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呕吐、泄泻、便秘、囊虫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病、狂病、痫病、厥病、头风、眩晕、中风、颤病、痉病、痴呆、消渴、癃闭、阳痿、遗精、尪痹、痛风等;中医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瘿痈、肉瘿、瘰疡、乳疬、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伤等;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不孕症等;中医儿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惊风、痈病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绿风内障、视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视、鹊眼凝睛、聚星障、针眼、视歧等;中医耳鼻喉科的耳胀耳闭、久聋、耳眩晕、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气等;中医皮肤科的鸡眼、脐肠、粉刺等;中医骨科的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骸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皆与痰直接相关。其它,还有许多从痰论治而取效的奇异怪症,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中,元·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明·楼英著《医学纲目》、清·何梦瑶著《医碥》等文献中的奇异怪症最为典型,可以说"怪诞百般,不可癣述。"(《医碥·痰》)上述病变,分别属于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中有许多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疹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现代西方医学对这些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痰病的治疗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此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属于比较简单的经验疗法。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及《葛氏方》、《集验方》等早期 方书中,均有关于治疗谈癣、痰结、停痰等病症的药物和验方。这期间,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结脑、脏结、胸痹、心痛从痰治疗的记载,但并未明言其属痰病。 隋唐时代的方书中,治疗痰病的方剂尚不多。到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向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元代的朱丹溪对临床各科杂病从痰论治.开阔了此以后医家论治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氏的王硅论"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创制滚痰丸、 豁疾汤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对痰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明清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临床医学领域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近、现代以来,中医痰病学术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对痰病在诊断学上的基本特征有若干新的认识;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新的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现象;少数学者正在痰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学术的内涵、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中医历代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中医痰病学术,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室库,是中医药学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价值,中医药学术界应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对痰病学术要深入发掘、广泛运 用,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痰病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寻找有关辨证施治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物,并有重点地开展专方专病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经古今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且疗效肯定,属于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疾病及老年病方面,争取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促进。 3.研究痰病预防,提高中医养生防病水平 中医学的预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再从中医学的"痰"来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之后形成的。痰从形成作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病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报导血、阴阳的状态,痰之新久、多少,以及与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发病,控制痰病进展,在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两点: 1)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 中医学认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瘀血停积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绝生痰之源,从治疗学上来说,属于治本的法遇。如针对不同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舒肝、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属此类。至;于气血充盛、脏腑调和的无病之人,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 的平和之品,对于痰病的预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因素 在痰病的预防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属于痰浊体质者,必须加以改善,以避免发病,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 十四》)此后,清。王燕昌贝(针对"肥胖痰浊体质,,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为厌,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血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发生,与痰浊体质的密切相关性。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发用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除了易发冠心病外,还易发高血脂、高血压、中风等,从而为从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利湿化痰降浊,而且应注意饮食起居。 (2)从既病防变的角度来说,应考虑以下两点: 1)及时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一旦有因后天内外因素导致的痰浊生成,即属痰病。但痰结程度轻微而量少时,未必继发新的病变,即所谓因病生痰的情况,可以根据某些体征和症状早期判断体内有无痰浊。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肿,眼神滞涩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皮肤油垢明显,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厌油腻厚味,食肥甘厚味后即胃中泛恶或便搪;舌体胖大,舌苔腻或厚浊粘腻等。此时,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力争早期诊断,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2)早期诊治痰病,避免发展演变 临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后又因痰生病,互为因果而发病时,必须早期诊治,以免变症从生,势至危殆中医痰病学术,在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着眼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治措施。当然,若能通过传统的和现代多学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现代也颇多进展,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其进展情况,正预示着深入开展中医痰病学术的临床研究究、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已是势在必行。若能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给人类的疑难病防治带来新希望。

中医学所说的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触见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之中的潜在之痰,人体内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奇异怪症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中医痰病学术的发生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若能充分发掘、整理提高,将对中医药学术进步,对人类的疾病防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的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学术的进步,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疬、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痰饮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属性外,同时又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与其它致病因素有别的一类特殊病因,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变的复性。从临床上看,由痰饮所致的病变,较瘀血更为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况下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而同病,出现更为复杂的病情。 从现可考的中医文献来看,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胸中痰结""留饮痰瘤"之类的记载,与其时代相近的《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等记载,已揭示气滞津结痰凝可形成肿瘤。公元七世纪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的病因病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的"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停会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临床症候的复杂性。书中还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疾阻气机不利等方面,论述和总结了临床各科多种痰病症候的病因病机,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其后,历代医家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不断深化。 从总体上说来,古今关于痰病的病因病机学研究,一方面着眼于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生成的各种原因、条件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根据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因痰所致的各种病变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探讨痰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迄今为止,已普遍认识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倦,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皆可导致痰的形成;痰在体内的存在达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造成病理性的影响而发主痰病。痰由于具有流动不居,随气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内至脏腑经络,外至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发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 痰的存在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从历史上来说,中医学关于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充实病因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医学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从中医学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药学迫切需要的角度来说,痰病学术的现代研究,还应该争取在病因病机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要从继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对中医痰病病因病机各家学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针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老年病等展开专门的病因病机学研 究,以取得对上述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应加快对痰病病因病机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步伐,分别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层次,探索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将会取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多种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给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研究痰病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进步 痰病,不仅是病因病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但从另一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必然 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 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内科的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痈、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呕吐、泄泻、便秘、囊虫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梦、神昏、汗病、郁病、癫病、狂病、痫病、厥病、头风、眩晕、中风、颤病、痉病、痴呆、消渴、癃闭、阳痿、遗精、尪痹、痛风等;中医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瘿痈、肉瘿、瘰疡、乳疬、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伤等;中医妇科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恶阻、滑胎、不孕症等;中医儿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惊风、痈病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绿风内障、视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视、鹊眼凝睛、聚星障、针眼、视歧等;中医耳鼻喉科的耳胀耳闭、久聋、耳眩晕、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气等;中医皮肤科的鸡眼、脐肠、粉刺等;中医骨科的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骸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皆与痰直接相关。其它,还有许多从痰论治而取效的奇异怪症,古今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中,元·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明·楼英著《医学纲目》、清·何梦瑶著《医碥》等文献中的奇异怪症最为典型,可以说"怪诞百般,不可癣述。"(《医碥·痰》)上述病变,分别属于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统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中有许多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疹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现代西方医学对这些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而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对痰病的治疗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此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属于比较简单的经验疗法。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及《葛氏方》、《集验方》等早期 方书中,均有关于治疗谈癣、痰结、停痰等病症的药物和验方。这期间,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结脑、脏结、胸痹、心痛从痰治疗的记载,但并未明言其属痰病。 隋唐时代的方书中,治疗痰病的方剂尚不多。到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向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元代的朱丹溪对临床各科杂病从痰论治.开阔了此以后医家论治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氏的王硅论"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创制滚痰丸、 豁疾汤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对痰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明清时代,中医学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临床医学领域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近、现代以来,中医痰病学术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主要进展表现在,对痰病在诊断学上的基本特征有若干新的认识;在许多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新的治疗经验,发现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现象;少数学者正在痰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学术的内涵、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中医历代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提高和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中医痰病学术,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室库,是中医药学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价值,中医药学术界应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对痰病学术要深入发掘、广泛运 用,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痰病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寻找有关辨证施治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物,并有重点地开展专方专病研究,其着眼点应放在,经古今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且疗效肯定,属于常见、多发的重大疑难疾病及老年病方面,争取通过上述研究,对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促进。 3.研究痰病预防,提高中医养生防病水平 中医学的预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再从中医学的"痰"来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之后形成的。痰从形成作到发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痰病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参与,包括机体脏腑、报导血、阴阳的状态,痰之新久、多少,以及与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挟情况等。因此,通过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发病,控制痰病进展,在临床多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两点: 1)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 中医学认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瘀血停积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绝生痰之源,从治疗学上来说,属于治本的法遇。如针对不同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舒肝、补心、行气、活血、泄火、除湿、润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属此类。至;于气血充盛、脏腑调和的无病之人,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 的平和之品,对于痰病的预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因素 在痰病的预防方面,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属于痰浊体质者,必须加以改善,以避免发病,中医学对痰浊与禀赋的关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禀此疾则与生俱生也。"《泰定养生主论·卷 十四》)此后,清。王燕昌贝(针对"肥胖痰浊体质,,提出肥人所忌",其云:":肥人嗜酒者,湿热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为厌,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积生痰,多在肠胃:善怒者,郁热生痰,结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闭于肝肾,气血困乏于肌肉,蕴痰不出,则为痈疽。知其痰所由生,则知所宜忌矣。"(《王氏医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发生,与痰浊体质的密切相关性。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浊体质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基础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发用的可能性是没有该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湿型体质除了易发冠心病外,还易发高血脂、高血压、中风等,从而为从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利湿化痰降浊,而且应注意饮食起居。 (2)从既病防变的角度来说,应考虑以下两点: 1)及时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内一旦有因后天内外因素导致的痰浊生成,即属痰病。但痰结程度轻微而量少时,未必继发新的病变,即所谓因病生痰的情况,可以根据某些体征和症状早期判断体内有无痰浊。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肿,眼神滞涩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烟灰黑色;皮肤油垢明显,或面色光亮如涂油;形体肥胖,手足作胀;厌油腻厚味,食肥甘厚味后即胃中泛恶或便搪;舌体胖大,舌苔腻或厚浊粘腻等。此时,应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力争早期诊断,消除痰浊,避免痰多为害。 2)早期诊治痰病,避免发展演变 临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后又因痰生病,互为因果而发病时,必须早期诊治,以免变症从生,势至危殆中医痰病学术,在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着眼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治措施。当然,若能通过传统的和现代多学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机研究的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痰病学术,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现代也颇多进展,可谓源远流长,代有阐发,其进展情况,正预示着深入开展中医痰病学术的临床研究究、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已是势在必行。若能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给人类的疑难病防治带来新希望。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体内水液积聚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

雪是怎么样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

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总之地球在许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生命存在条件,使其成为宇宙中少有的生命家园.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后,便开始了生命形成历程:原始地球中的无机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了简单有机物,它们通过水流汇集于海洋,在那里化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这些复杂有机物形成生命的过程,至今仍然是个疑案,但其中必定有不计其数的...

云朵是怎么样形成的
云朵的形成原因:水蒸气到高空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或有些是凝华形成的小冰粒而形成。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美丽的地球存在着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我们地球的大气圈是怎么形成的呢?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最原始大气圈随着地球的岩石圈的形成而形成的。准确来说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发生了核聚变和一些衰变释放出来的一些能量,从造成地球的火山爆发,最终使得整个地球的温度慢慢升高,一些比较重的...

沙漠怎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而干旱则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或者仅仅剩下些砾石,成为荒凉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形成了...

我们所看到的彩虹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是如何形成的?
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第一个尝试解释彩虹的人最早尝试以科学的方法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是意大利学者多明尼斯主教。1624年,他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虹形成的原因。然而当时社会十分落后,多明尼斯主教因此也被赶出了教会,被判处了死刑。笛卡尔的彩虹试验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做过的彩虹试验。他在...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的海洋总面积达到3.6亿平方千米,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的储水量超过13亿立方千米,大约占据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由此可见,海洋是地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将地球称为“水球”也不过分。虽然总量如此巨大,但海洋并不是在地球一开始形成就存在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地球刚形成的...

大自然是怎么形成的?
大自然是自然形成的 这得从地球的形成说起 年轻的地球起初和一个巨大的天体相撞,相当于与数以万计的核弹爆炸 之后形成了几千公里厚的云层(在地球表面)之后雨一直下了三千年左右 之后地球表是一片汪洋 一切生物都源于水中 之后地壳运动形成了陆地 之后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变就是这样子了 ...

人类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人,有太多的定义与含义,很难就一个方面来概括人到底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作为一个人,你对于自己有多少认识?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人的相关知识。 人是怎么形成的: 人类,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出现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善恶一体两面,正所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也是物质运动最高...

志丹县13791525296: 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说说痰是怎样形成的? -
采海血栓:[答案] 1. 说出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并指出最基本的特征、保证种族延续的特征、使物种既能基本保持稳定又能不断进化的特征、表现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特征.2. 应激性和反射有什么异同,如何区分应激性和适应性.3. 生物学的...

志丹县13791525296: 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
采海血栓:[答案] 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便是痰.因痰里含有细菌和灰尘,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志丹县13791525296: 痰是怎么形成的?
采海血栓: 大家知道,气管、支气管的内壁都覆盖着一层粘膜,由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在粘膜下层含较多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腺体导管开口于粘膜表面. 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少量粘液覆盖在粘膜层表面,对粘膜起保护作用,可保持...

志丹县13791525296: 痰是怎么形成的?
采海血栓: 人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正常人每天分泌100ml.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的分泌液扇到咽腔,随唾液吞咽进入胃,通常无咳嗽.然而,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甚至发炎,则分泌液大量增加,已非上皮细胞纤毛所能扇走,则形成痰液,借以通过咳嗽的动作咳出来.

志丹县13791525296: 痰是怎么形成的?
采海血栓: 呼吸地沉淀物与唾液结合

志丹县13791525296: 痰是怎么形成的
采海血栓: 痰液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正常人每天分泌100ml.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的分泌液扇到咽腔,随唾液吞咽进入胃,通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