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圭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哪里?~

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汉末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作《蒿里行》。

一、古诗原文

《蒿里行》

作者:曹操(东汉末)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二、白话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三、文学赏析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扩展资料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

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蒿里行 (曹操诗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




关于白骨的古风诗句(关于白骨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白骨”的诗句有:1.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唐代:李白《行路难三首》2.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唐代:杜甫《兵车行》3.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两汉:曹操《蒿里行》4.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魏晋: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5.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写哪位英雄人物
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

形容苍凉荒芜的诗词
【释义】: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唐 【释义】: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弯刀般高悬。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曹操·南北朝...

填古诗 最荒凉的地( ) 最强劲的风( ) 最高的楼( )
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最孤独的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帮忙用《蒿里行》出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先写将士,后写百姓,最后以如椽大笔概括出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诗歌虽然是采用了叙事和描写的手段,但是透入了悲愤凄凉的情感,所以也具有很浓厚的抒情色彩。方东树评此诗曰:“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此诗语言古朴质直,笔力遒劲,...

曹操曹丕曹植的诗作,这三人在诗歌创作上有什么异同点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果说“白骨蔽平原”是典型环境,那么接下六句写妇人弃子则是典型事件,作者极力烘托这一悲剧,一是有力地揭露了惨苦莫比的现实,更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活生生地再现了战乱年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绝望。而这一节也颇为后人激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之所以能“幸而破绍”的原因是: ①曹操“挟天予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②曹操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③曹操善于用人,采纳来降谋士许攸的计策。④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3)曹操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代功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

描写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的诗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描述了战乱后百姓们回归田园,重新开始生活的场景。尽管他们已经失去了家园,但他们仍然不失希望,他们仍然带着坚定的信念,寻找生存的可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操的诗句,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在战场上,生命如同草芥,无数...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1、这一句诗句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嵇狡新癀:[答案] 1.东汉末年 2.由于战乱、饥荒和瘟役,许多人死亡后没有人收尸,就露在野外,广大的地方都听不到鸡叫.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谁之笔. -
嵇狡新癀: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陆川县19755317099: 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嵇狡新癀:[答案] 选B,东汉末年,曹操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只能写他看到的那个时代的情景.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哪里? -
嵇狡新癀: 曹操《蒿里行》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谁之笔. -
嵇狡新癀:[答案] 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陆川县19755317099: 鉴赏古诗《蒿里行》曹操本诗表现手法 -
嵇狡新癀:[答案]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什么意思? -
嵇狡新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 曹操《蒿里行》[今译]: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见了.[赏析]: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陆川县19755317099: 曹操诗歌《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情况是在什么时期[ ] -
嵇狡新癀:[选项] A. 西汉末年 B. 东汉末年 C. 三国时期 D. 战国时期

陆川县19755317099: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嵇狡新癀: 1.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重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PS: 这首诗反映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期了,因为前面已经有两句“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分别写袁绍袁术两兄弟,一个私刻印玺,一个自立为帝.当时董卓已经被杀死,进入军阀混战时期.2.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加上黄巾之乱和朝廷内斗不断,导致中央政府实力一落千丈,权威被彻底架空,于是各地军阀集团纷纷涌现,彼此攻伐,干戈不息.

陆川县19755317099: 求曹操《蒿里行》全诗并赏析. -
嵇狡新癀:[答案]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