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阶段所有古文及注释

作者&投稿:张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至大学教材上所有的古诗文及注解~

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生对于古诗 文的学习力度,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比起来,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借助注释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运用古诗文的注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有效 地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就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现实问题。
就算没有改革,这么多古诗文也要写个好几页,根本就写不完!

1卜算子·咏梅



一、教材说明

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词的大意是: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不幸遭遇的缩影。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三、教学建议

1.预习中关于“词牌”的介绍,仅要求学生对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不要求知之过深,也不必加以发挥,只要知道“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即可。教学可以由学生读读背背其他的词导入。

2.高年级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根据这一要求,可先让学生自读,做到能正确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词意。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接近现代汉语,便于朗读时情感的酝酿与抒发。

4.在读、悟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毛泽东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文中附了陆游的词,可让学生对比读一读,体会两首词同样写梅,但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5.“思考·练习”中第二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可在学生基本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讲讲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可参考“教材说明”和“参考资料”作一些指点。

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词句中“悬崖”“百丈冰”“花枝俏”展开想象,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学生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画简笔画,教师对学生基本合理的想象要予以肯定。如有必要,教师可搜集一些著名画家为这首词所配的画,但不要以此为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选做题的主要目的是积累。一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毛泽东诗词的兴趣,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毛泽东诗词的图文音像资料,做好准备,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二是将陆游的咏梅词背诵下来。

6.对词语的理解,要放入这首词中,联系句子体会。以下解释仅供参考。

百丈冰:形容极度寒冷。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四、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梅花中国的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泽东所赠。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曾任镇江、夔州通判等职。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因此受到投降派的压制。他一生勤于创作,留下诗词文章很多,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


10 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四、参考资料

乐府汉代的诗歌体裁。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诗八十余首,文赋四十余篇。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太原人,又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终竟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作品有《王昌龄集》。

龙城飞将“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汉时属右北平郡。“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以后,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15 古诗两首



一、教材说明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涕泪、巫峡、洛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如果有可能,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5.“思考·练习”第二题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并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以体现本组“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训练项目。

第一句,“但”,只;“悲”,悲伤;“九州同”,中国的统一。全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不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第二句,“妻子”,夫人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至于“想到了什么”,可放手让学生讲自己的联想,切不可提供什么标准答案。

四、参考资料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为“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在创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杜甫不愧为全能的诗歌艺术家,各种体裁都有佳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风格深沉,旋律悲壮,特别是在语言的提炼和运用上,堪称一代宗师,为我国的诗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用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至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四、参考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小学新教材语文古诗诵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册
画 宋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登鹳雀楼唐 李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悯农两首(其二)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年级第二册
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所见:清 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悯农两首 (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七步诗:三国魏 曹值 煮豆燃豆葚,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年级一册
回乡偶书 唐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字诗 清 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鱼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治侵陵,岂在多杀伤?

二年级二册
竹里馆 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石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小池: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年级一册
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 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三年级二册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年级一册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暮江呤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采莲曲(其二)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百忧集行 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得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别董大(其一) 唐_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年级二册
忆江南(其一)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绝句 唐 杜甫 江碧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转语报平安。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獐挑促织,夜深离落一灯明。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诗后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知音如不爽,归卧故山秋。
蜀相 唐 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五年级一册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送灵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出赛(其一)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石灰呤 唐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年级第一册


登鹳雀楼
寻隐者不遇
悯农两首(其二)
夜宿山寺
江雪
梅花
一年级第二册
春晓
绝句

所见
悯农两首 (其一)
江上渔者
七步诗
池上
二年级第一册
回乡偶书
敕勒歌
秋浦歌
凉州词
早发白帝城
一字诗
大林寺桃花
前出塞
二年级第二册
竹里馆
游园不值
清明
小儿垂钓
遗爱寺
枫桥夜泊
塞下曲
小池
三年级第一册
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
鹿柴
于易水送人
塞下曲(其三)
望庐山瀑布
赠刘景文
山 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三年级第二册
咏柳
惠崇《春江晓景 》
春日

游子吟
春夜喜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四年级第一册
乐游原
赠花卿
暮江呤
秋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从军行(其四)
鸟鸣涧
莲曲(其二)
夏日绝句
望洞庭
百忧集行
浪淘沙(其一)
宿建德江
墨梅
独坐敬亭山
别董大(其一)
四年级第二册
忆江南(其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江南春
村居

观书有感
乌衣巷
江南逢李龟年
绝句
蜀中九日
逢入京使
夜书所见
竹石
题诗后
蜀相
画眉鸟
五年级第一册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望天门山
溪上遇雨(其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过故人庄
凉州词
送灵澈上人
山亭夏日
出赛(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
题西林壁
送元二使安西
八阵图
饮湖上初晴后雨 石灰呤


中小学必背古诗词
中小学必背古诗词有哪些呢?这里的208篇古诗词,涵盖了中小学阶段所有需要背诵的古诗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如下:1~6年级(75篇) 、7~9年级(61篇)、10~12年级(72篇)。中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为孩子收藏吧~1~6年级(75篇)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

小学五年级语文有文言文
现代文《龙的传人》、诗歌《大人们这样说》、文言文《叶公好龙》、现代文《乐山龙舟会》、诗歌《神奇的书》、现代文《忆读书》、现代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现代文《我的“长生果”》、现代文《献你一束花》、诗歌《微笑》、现代文《礼物》、现代文《奇怪的圣诞包裹》、现代文《千里送鹅毛》、诗歌《用目光...

小学阶段的诗词整理!
小学阶段的诗词整理!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电视剧《王牌部队》有哪些槽点? beffany 2012-02-03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77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87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至六年级古诗词及古文汇总【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翻译
展开全部 1. 小学文言文大全(有题目,译文,简短)最佳答案 《杨氏之子》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0课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

小学一到六年级一共多少文言文
展开全部 1.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语文书古诗古文归类 【年代】:唐 【作者】:张志和 【作品】:渔歌子 【内容】: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年代】:唐五代 【作者】:卢纶 【作品】:塞下曲 【内容】: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篇章
展开全部 1. 小学六年级必背古文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敕勒...

从小学到高中要求要会背的所有古文和诗词有哪些?
第一册: 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第二册: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三册: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第四册:...

小学到初中所有的古文
唐 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 唐 李白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语文第二册: 草 唐 , 。 , 又生。 唐 , 处处闻啼鸟。 声, 花落知多少。 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镜, 飞在青云端。 唐 白日依山近, 黄河入海流。 , 更上...

谁有小学阶段所有日积月累和古诗词?
一岁一枯荣。 处处闻啼鸟。 呼作白玉盘。 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 夜来风雨声, 又疑瑶台镜, 欲穷千里目,春风吹又生。 花落知多少。 飞在青云端。 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语文第三册:悯农(...

小学五六你那机应学的文言文
在小学,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主要有《杨氏之子》(在五年级下册)、《伯牙绝弦》(在六年级上册)、《学弈》、《两小儿辩日》(这两篇都在六年级下册),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孔子不能决也”(因为《两小儿辩日》中的这句话使我感受到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严谨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另一...

金昌市18452423117: 上海小学语文古诗汇总 -
晏黄米非: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金昌市18452423117: 适合小学五到六年级的古文(带备注、名称) -
晏黄米非: 课外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昔①我往矣,杨柳依依②.今我来思③,雨雪霏霏④.行道⑤迟迟⑥,载⑦渴载饥.我心伤悲,莫⑧知我哀.注释: ①昔:指出征时.②依依:茂盛貌.③思:语末助词.④霏霏:雪大.⑤...

金昌市18452423117: 六、七年级语文书上所有的古文(上海) -
晏黄米非: 题目我给你,原文自己百度吧 核舟记 口技 周处 狼 石壕吏 卖炭翁 黔之驴 黠鼠赋 浣溪沙(晏殊) 蝶恋花(柳永)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剪梅(李清照)

金昌市18452423117: 小学文言文大全 -
晏黄米非: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

金昌市18452423117: 2007到2012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一到五年级所有古诗 -
晏黄米非: 1册无古诗2册 《春晓》《咏柳》《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惠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浪淘沙》《清明》《春日》《枫桥夜泊》《墨梅》《游园不值》《乌衣巷》《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凉州词》 3《回乡偶书》《宿建...

金昌市18452423117: 上海版六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所有古文请告之 -
晏黄米非: 六年级(上) 望驿台(白居易) 秋思(张籍) 陈太丘与友期 *九 两小儿辩日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4) 村晚(雷震) 十六字令三首 一一 古诗三首 观沧海 望岳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二 菩萨蛮(韦庄) 卜算子(王观) 一三 暮江吟(白居易) 夜泉(袁中道) 嫦娥(李商隐)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 牧童词(李涉) 夜书所见(叶绍翁) 孙权劝学 劝学(颜真卿) 赠外孙(王安石) 第八单元 小故事,大智慧 三0 受宠的象 三一 蚊子和狮子 *三二 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 *三三 白兔和月亮 三四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东栏梨花(苏轼) 水口行舟(朱熹)

金昌市18452423117: 小学26首古文 -
晏黄米非: 1、黄琬巧对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聪慧 4、鲍子难客 5、曹绍夔捉“怪” 6、杨亿巧对 7、解缙敏对 8、承宫樵薪苦学 9、桓荣勤学不倦 10、宋太宗学书 11、崔景偁拜师 12、为人大须学问 13、读书五失 14、颜回好学 15、张孝基仁爱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18、邓攸弃儿保侄 19、张之万之马 20、王安石辞妾 21、宋仁宗忍饿 22、范仲淹罢宴 23、顾荣施炙 24、逆旅主人无情 25、陆元方卖宅 26、昔齐攻鲁

金昌市18452423117: 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一至五年级有哪些古诗 -
晏黄米非: 小学时学的课本我也不知道是哪个版本,里边所学的古诗很多都已经忘记了,还会背的只有以下的了,我知道还有几首没有写全,但是我实在记不起来了,有谁记得帮忙添加一下吧: 锄...

金昌市18452423117: 小学语文的所有古诗及其解释?
晏黄米非: 1、【作品】:古朗月行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作品】:静夜思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作品】:...

金昌市18452423117: 求上海七年级语文上册古文详解 -
晏黄米非: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