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现代“依法治国”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僪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和现代“依法治国”有何不同~

尽管从实质上说,中国古代法治实为人治,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工具。但从形式上看,中国古代法治的推行对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古代法治切切的说是启蒙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转型于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从此中华大地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道、法等学派也相继产生,
首先战国时,韩国国相申不害教韩昭侯“术治”,其时的“术治”即“法治”。韩非解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实质为君主个人的集权统治,要求君主们要不择手段,以法律的威严镇压群臣百姓,以达到巩固王权统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目的。
但是面对“法治”总是逃脱不了“人治”“德治”和“术治”的思想这一不变的规律,总有一股思潮敢于突破禁忌,往前迈上一大步。在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视,先后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商鞅以《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修订、扩充、制定了秦律。商鞅着重强调法治及其威严,要求相对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以至于商鞅自受其法。如果这一治国之法维持下去也罢,可在中国很容易走偏,可是在秦国统一,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大力排挤其他各大学派,焚书坑儒,残杀儒生。此时法家思想达到顶峰。“法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法治埋下了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此后的漫漫封建社会长夜里,“法治”从来就没有真正地退出过历史的舞台,不过已然变味,不是孝公时所要的依法治国之思想。

虽然“法治”的生命力旺盛,但是封建法治始终是受到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的羁绊。封建法治顾名思义地只能存在于与其适应的封建社会。因此,必然要结束于封建社会末期即晚清时期。早在明清之际,就有著名的法家王夫之、顾元武、黄宗羲等对封建法治提出疑义。他们反对君主集权,主张真正的“法治”,即法律高于一切。此后,由于外国入侵,中国古代法治也逐渐遭到西方法治思想的冲击,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进入现代,我们对“法治”的深刻认识,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之后。
依根溯源之后,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在反奴隶社会的斗争中,是极其先进的,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提出民主要求,也根本无法要求民主,反而主张把包括立法权在内的一切最高权力完全交给君主,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实质就是君主集权。“法治”主要是靠君主的权戚自上而下推行,即法家所称的“势”,虽然提倡“刑无等级”,但在实践中根本就行不通。另外,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消极的一面还表现在走了“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竣法来治理国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统治者往往对基力情有独钟,不计后果加重刑罚,横征暴敛,滥杀无辜,极易引起反抗。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实施依法治国签本方略,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墓本经济制度,以民为本,坚决落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回答那问题那弄清这两个要点:首先,法律是为统治人而服务的。其次,在古代法律是个人的观点,那就是人治,没有法制;而现代,法律是代表答案多数人的意志,所谓的法,那只是针对少数人而言的,也就是我们是受法律保护,而不是受法律约束,这就叫法制了。

尽管从实质上说,中国古代法治实为人治,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工具。但从形式上看,中国古代法治的推行对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古代法治切切的说是启蒙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由奴隶制社会转型于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从此中华大地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道、法等学派也相继产生,
首先战国时,韩国国相申不害教韩昭侯“术治”,其时的“术治”即“法治”。韩非解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实质为君主个人的集权统治,要求君主们要不择手段,以法律的威严镇压群臣百姓,以达到巩固王权统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目的。
但是面对“法治”总是逃脱不了“人治”“德治”和“术治”的思想这一不变的规律,总有一股思潮敢于突破禁忌,往前迈上一大步。在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视,先后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商鞅以《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修订、扩充、制定了秦律。商鞅着重强调法治及其威严,要求相对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以至于商鞅自受其法。如果这一治国之法维持下去也罢,可在中国很容易走偏,可是在秦国统一,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大力排挤其他各大学派,焚书坑儒,残杀儒生。此时法家思想达到顶峰。“法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法治埋下了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此后的漫漫封建社会长夜里,“法治”从来就没有真正地退出过历史的舞台,不过已然变味,不是孝公时所要的依法治国之思想。

虽然“法治”的生命力旺盛,但是封建法治始终是受到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的羁绊。封建法治顾名思义地只能存在于与其适应的封建社会。因此,必然要结束于封建社会末期即晚清时期。早在明清之际,就有著名的法家王夫之、顾元武、黄宗羲等对封建法治提出疑义。他们反对君主集权,主张真正的“法治”,即法律高于一切。此后,由于外国入侵,中国古代法治也逐渐遭到西方法治思想的冲击,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进入现代,我们对“法治”的深刻认识,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之后。
依根溯源之后,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在反奴隶社会的斗争中,是极其先进的,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提出民主要求,也根本无法要求民主,反而主张把包括立法权在内的一切最高权力完全交给君主,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实质就是君主集权。“法治”主要是靠君主的权戚自上而下推行,即法家所称的“势”,虽然提倡“刑无等级”,但在实践中根本就行不通。另外,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消极的一面还表现在走了“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竣法来治理国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统治者往往对基力情有独钟,不计后果加重刑罚,横征暴敛,滥杀无辜,极易引起反抗。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实施依法治国签本方略,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墓本经济制度,以民为本,坚决落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古代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现代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划分
中国现代史:1919年-1949年 中国当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将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40年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

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区别
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

古代国家概念和现代国家概念的区别是什么?
”其国家之起源,即由于人类繁殖所需的一对男女以及生来就为主人与奴隶的相互保全欲求,自然而然地构成家庭,由此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村。人类天性向往美好生活,为了满足这种本性欲望,继而在自然村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一顺其自然发展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国家。"中国古代意义上,最初的国是指...

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性
张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

中国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怎么界定
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通常是以时代划分的,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当代文学的开端;当代文学通常指新中国以来的文学。

古中国追求的盛世与现代和谐社会有什么不同
也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应有两种类型:古代的和谐社会和现代的和谐社会,前者只是一种初级的和谐社会,而后者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级的和谐社会。笔者认为,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所谓的和谐社会,都应该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

中国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怎么界定呢
中国文学里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1840年以前称为古代,1840——1919年是中国的近代,1919——1949是中国的现代,建国后到现在的时间称为当代。

请问,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有多大区别?谢谢!
没有区别。照样是竞争、生存、繁衍。受限于资源,底层生活更难。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呀???谢谢了!
http:\/\/lsjx.lingd.net\/sort-22855.html 中国近代史:(人教版)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1) 战前形式(背景)中国:危机四伏。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萌芽缓慢发展。军事:军备废弛。财政:空虚。外交:闭关锁国...

现代史和古代史的分割线是什么?
1.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割线是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割线是1919年五四运动。2.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3.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

沙洋县13088226888: 古代和现今 依法治国的区别 -
底荔青可: 你不会是想听听规范的理论解释吧?那个字太多,我是不想解释了,哈哈,只说简单的意思,现在的依法治国是力求以人为本,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古代的依法治国就是以统治者的意思而定,一个人说了算

沙洋县13088226888: 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什么区别?
底荔青可: 现在是法律依法治国.古代的法是一人的法皇权法.不一样.在于现在法律制定不是一个人定的.是机遇理性思考逻辑可行性人性和公平平等为原则.古代的法律多以皇权法为主也就是维护皇家统治的法律没有平等性.古代以型法维护统治.现在以法律维护平等.古代法律对应是设计统治阶级得利.现在的法律是为了维护平等保护弱小让弱者在社会中有被平等的权利.总之不一样的.我也没有专业性的术语就是忘记了那个老师讲过.具体就是这意思.

沙洋县13088226888: 现在的法治社会和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有何区?现在的法治社会和古代中
底荔青可: 在现代社会,法治指的是依照制定出来的法律来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这种法律在广义上来说,是对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都适用的,法律面完人人平等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而法家思想则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帮助君主控制下面的百姓,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是不一样的.这是简单谈谈.

沙洋县13088226888: 古代的治国方法和现在的有什么差别 -
底荔青可: 古代中国是“内法外儒,道家为补”的治国方式,现代中国是全能全知治国方式,即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沙洋县13088226888: 论述题:商鞅强调的法制与我们现在说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
底荔青可: 法制是法律制度,是没有法律制度,由礼治到法治的开始,开始建立法律制度的. 现在的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就是什么事就能按法律来办事.

沙洋县13088226888: 一道初三的历史问题,求历史帝 -
底荔青可: 以德治国是依靠道德治理国家,没有太强的制约性;依法治国就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沙洋县13088226888: 法家的法治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是否相同?为什么? -
底荔青可: 历史发展到今天,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已步入正轨,并且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法家思想的法治理论,早在数千年前,法家思想的先驱们就树立起了“法任而国治矣”[1]“法律政令者,吏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