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魏晋风度以及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与习俗,请问能推荐本书吗?谢谢

作者&投稿:颛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秋想自驾去(山东)泰山和太庙,请问谁有这方面出行攻略?~

1,高速出行:京津塘高速——出京沪高速——至德州--一直奔泰安到泰山--曲阜到孔子故乡 费用300左右
2,国道配合高速:京开高速辅路--固安--霸州--文安--任丘--河间--献县--阜城--景县--德州上高速--到泰安泰山--曲阜孔子故乡 费用,国道60,高速120

推荐如下:
《小王子》,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个传奇飞行家,他的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看到了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记下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本质的言语、本真的视角,也带给许许多多人感动和向往。
《社会契约论》,作者: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伦理学》,作者:斯宾诺莎,《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一生哲学思想的结晶。该书所阐述的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是17世纪西欧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总结。马克思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经常把斯宾诺莎作为近代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杰出代表。
《一九八四》,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这一部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理想国》,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城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
《悲惨世界》,作者: [法]雨果,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拓展资料: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
中国的四大名著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参考资料:名著-百度百科

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一、文化的承袭基础及特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硇鄣奈鞒�酝跎砩希�帜芪�〉绞裁囱�睦�坊蛉烁竦慕萄的兀?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玄学风气很盛,流行隐居

看你哑巴看你傻

如果回答一些网上资料实在无趣,我用我的方式回答一下。
首先魏晋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原因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长期战乱而后统一的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民休息,积累财富。崇尚教化,重建国家道德体系与价值观。这是历史规律,朱元璋立法穿绸裤子砍脚就是用历法遏制奢侈之风。但是注意晋代建立以后,第一从上而下大型奢侈之风,皇帝鼓励奢侈,参与比富。石崇斗富故事中的珊瑚树就是皇库里的珍宝,也就是说奢侈在社会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此时国家经济仍然是萧条的,用现在概念来说甚至是战时经济,东吴刚消灭不过十年,这种风气很恐怖。
第二,儒家道德体系崩溃,曹氏篡汉本来就说不过去,司马氏专权就更无理可讲。曹氏杀汉臣,孔融临终坦言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司马氏废杀两代魏帝,屠杀曹党,动辄夷三族,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中国道德体系的中流砥柱——士人不知道谁是对的,该效忠于谁,所以道德价值观的大厦倒塌了,政治恐怖取代高尚风骨,为利为己取代为国为民,结局就是关心政治的大多是权力投机犯,出身贫寒的人为了出头不惜为国家公敌服务,八王之乱中各王谋臣大都是出身寒门的士人,他们为了报复门阀不惜挑拨内战,引司马氏内斗,举国大乱。有品德有才华的要么官居末位,要么搞文学创作,酗酒,吃古代毒品五石散,清谈,不理朝政。年轻人依靠家世作威作福,甚至搞性交派对。社会上球先问道之风成了风气,关心者远多于关心兴亡的匹夫们。历代乐府都应是反映民生,这个时代却尽是些仙人骑白鹿,发短耳其长或是王少卿,王少卿,超升飞龙翔天庭的诗作,可见此风已弥漫世间。
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这对于人性的自由解放以及文学创作可能是个好时代,可对于生存,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很困难,醉生梦死成为常态,活人给自己写挽诗成为风尚,大概我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乱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天堂,而盛世反倒成了创作枯竭的炼狱。当然像文革,就属于双乱了,那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基本汉人的礼仪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 ”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 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读易中天《魏晋风度》
玄学的兴起使魏晋时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我们称之为“魏晋风度”。因此,其二我们要了解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一、英雄枭雄 乱世出英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言,于汉末魏晋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乱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汉末魏晋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英雄,这是价值的认可和...

魏晋风度人的自觉,以《世说新语》为中心
魏晋风度为中国文化抹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后代文人追慕的永恒对象。《世说新语》是我们了解魏晋风流的捷径。冯友兰在《论风流》中指出,《世说新语》堪称中国的风流宝鉴。这部书是刘义庆及其周围的文人根据以前的一些史料编撰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录了魏晋文人的言谈举止。然而,《世说新语》也是...

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样的风度?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就是魏晋风度,一种超脱世俗毫无拘束的生活态度。玄学清谈魏晋风度起源于清谈风,又被称为是玄学。玄学的出现前无古人,在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对两晋的政治风气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为代表的人物就是曹操的义子兼好女婿何晏,还有王弼郭象等人。玄学主要讨论的范围就是《老子》、《庄子》以及...

魏晋风度人的自觉,以《世说新语》为中心
这部书是刘义庆和他身边的文人根据以前的一些史料编撰出来的志人小说集。主要是记录魏晋文人言谈举止的一部志人小说。但是《世说新语》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有关魏晋人物大量的史料都取自于《世说新语》。它是一部集文学和史学于一体的著作,是我们了解魏晋风流的一部重要经典。鲁迅在《魏晋风度及...

玄学和魏晋风度还有清谈关系是什么??
【玄】学,是一个有歧义的术语,例如指魏晋时期的新【道】学。春秋战国时代结束之后,诸子百家的更换明显放缓。到了魏晋时期,【道】学的新形态,就称为魏晋【玄】学 【问】:玄学和魏晋风度还有清谈关系是什么??【答】:既然提到魏晋时期,那么此时的【玄】学是指魏晋时期的新【道】学。而此时期...

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 自曹魏建立至东晋灭亡这一段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但在这儿“魏晋”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它处于“风度”之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形容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了解一些历史背景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这是一个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的年代:自东汉后期以降,...

魏晋风度
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时代的悖谬造成心理的扭曲。然而,在魏晋名士们,或者就是需要这样的矛盾,才能抒发自我。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便是魏晋风度。  要想真正深入了解他们,还是得自己去看看史书,世说新语和晋书得找个时间看看,说不定有新的发现呢。

“魏晋风度”主要载体是什么?
我国古代名人众多,当然所崇尚的流行风度也会有所不同,其中魏晋风度颇为著名,如今也有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当然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却不曾知晓。毕竟风度的载体众多,其中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世说新语》,此部作品当中更加完整的展现出了魏晋风度的风格,同时也向大家非常明确的展示出了魏晋风度所想要展示出...

...的“言”与“行”进行梳理,探究魏晋风度的特点?
例如,描写毛伯成负其才气时写道:“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绒”,“兰摧玉折,萧敷艾绒”借用屈原的典故,更加有气势地表达了人物的人格和理想。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窗口,让我们了解魏晋这些名士的生活和思想,从而深入探究魏晋风度的特点。

谈谈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hx)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hx)治(hx)集团的散魏晋风度代表人物夏侯玄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hx)可以无视 详见参考资料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什么事魏晋风度? -
蒋齿盐酸: 1、魏晋风度: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2、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都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3、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魏晋风度怎么理解 -
蒋齿盐酸: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急急急!!! -
蒋齿盐酸: 是魏晋风流吧! 魏晋时期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当时的士大夫认为:身外的功业容名既然受...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魏晋风度有哪些表现他为什么得到很多后人的推崇? -
蒋齿盐酸: 率直任诞、清俊通脱是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 饮酒、炼丹、清谈、寄情山水是当时名士追求的生活方式. 战乱动荡,没有世俗的很多束缚,但是思想活跃,造就了当时风流潇洒、特立独行、不拘礼节的行为风格.得到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欣赏和效仿.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
蒋齿盐酸: 魏晋风度,是魏晋世人追求的一种风范,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饮酒服药,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魏晋风度与文学密切相关,不少魏晋名士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广泛反映了魏晋世人的生活场景,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兰亭集序》是在魏晋风流的指导下诗人游山玩水之时所作,众多文人谈玄论道,放浪形骸,于自然中体味人生.文章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超越了一般的玄文.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简述魏晋风度的性质 -
蒋齿盐酸: 魏晋时期,一些名士放荡不羁,不受传统礼法束缚,形成一种魏晋风度,风度有喝酒品茶,游山玩水,左拥右抱等等.这个性质有很多种解释,我觉得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向当政政府妥协,起初是一种无奈,逐渐演变成比较负面的风气.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妥协的,有不羁的,这是一个妥协和顺受激烈碰撞的时期.魏晋风度也是一个世族风度,普通人风度不起来的,是世族门阀特有的产物.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魏晋时期女子的魏晋风度是怎样的? -
蒋齿盐酸: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乱世,可思想却是高度的自由开放.一部《世说新语》写尽了魏晋士子的率性、狂放、怪诞,后人称作“魏晋风度”,那是一个时代的气质精神.而这种氛围下的魏晋女子,亦有不同于前辈...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什么是“魏晋风流” -
蒋齿盐酸: 风流 1.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数~人物,还看今朝.2.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才子∣名士~.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理解魏晋风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
蒋齿盐酸: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8648564839: 魏晋风度的小故事500字 -
蒋齿盐酸: 《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题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实际是他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南朝梁刘孝标为其作注. 刘义庆,彭城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此书为6卷,分德行、言语等36门,记述自汉末到南朝宋时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