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梁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
内心
而无
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物格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如下:
格尽天下事务之理,才是真正的知
有了这种通达的智慧,才能诚其心意
只有有了这种至诚之心意,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正心
心摆正了,就可以修身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修生以上讲“内圣”,以下讲“外王”。
修身好了,自己的家族就会治理的井然有序(古人的“家”是指“大夫之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自己的家族事务治理好了,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国”,是指“诸侯国”,不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国家)
一个诸侯国可以治理好了,就可以使天下太平了。(这里的“天下”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居住的地方。)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虽是说给古时英雄人物的,但我们现代人若是以它为座右铭,你也必然会成就一番伟业

搜百度去

"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
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致知":致知
儒家用语。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郑玄注:“知,谓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此致或为至。”

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参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修身齐家儒家的伦理政治。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修身
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成语 修齐治平

发音 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释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称儒家用语。“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荀日新,日新,日日新。”是什么意思啊?拜托各位了 3Q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此句出自《礼记·大学》中的的第三章。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用具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

选自《大学》里的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这段话出自于《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厦门大学校训为“...

《礼记》·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先秦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下面是我整理的《礼记》·大学,欢迎大家分享。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经典名言
出自《礼记·大学》。钱财高度集中,则人心涣散。钱财分散在百姓手中,民心就会凝聚。际关系中,常因钱财而产生怨恨。贪得无厌乃是祸患的根苗。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要发扬品德,在于是人们弃旧图新,从而达到完善的境地。 4.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中“之”该如何解释,谢谢
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此文出自春秋·曾子《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哪里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释义: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原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后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原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凡物都有本(根本;本原)有末(枝节;发展变化),凡事都有终有始。明白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和前因后果(主次轻重等),那就接近(掌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了。【注释】1、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礼记·大学》全文是什么?
春秋·曾子《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太平区13340073253: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
超詹断血:[答案]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太平区13340073253: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
超詹断血: 诚意——诚实思想正心——端正心态修身——修养个人齐家——整顿家庭

太平区1334007325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各表示的是什么内容?这是儒家的“修身”标准 -
超詹断血:[答案] 格物、致知【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正心【解释】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出处】 《礼记·大学》:“欲正...

太平区13340073253: 《大学》里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释,仅要词条解释,必须简单明了!
超詹断血: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天下太平 全部的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

太平区1334007325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有是什么意思?
超詹断血: 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致知:儒家用语.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

太平区1334007325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超詹断血: 《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

太平区13340073253: 礼记大学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
超詹断血: 《礼记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其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条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蝉联句法,环环相扣,间不容发,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太平区13340073253: 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
超詹断血: 在明明德的意思是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 在明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

太平区13340073253: 关于家国情怀的文言文长篇
超詹断血: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这句话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古时想要彰显美...

太平区13340073253: 诚意 正心 格物 致和 出自哪部史书 -
超詹断血: 语出《礼记·大学》.传统儒学把《大学》第六章视为对诚意的解释.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