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图书目录

作者&投稿:诸葛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解释一下什么叫跨文化交际,并陈述跨文化交际为什么日益受到重视。~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们使用共享的语言,但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往往需要超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跨文化交际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必备的技能,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2. 多元文化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成为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3. 国际贸易与合作:在国际贸易和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需求、市场趋势和商业礼仪,对于企业的成功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就业竞争力。
5. 冲突解决与外交关系:在处理国际冲突和外交关系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促进相互理解、协商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减少误解、化解矛盾,推动和平解决争端。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于个人、组织、国家乃至全球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
1.1 文化
1.1.1 文化的定义
1.1.2 文化的特征
1.1.3 文化的分类
1.2 交际
1.2.1 交际及其构成因素
1.2.2 交际的特征
1.2.3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1.3 跨文化交际学
1.3.1 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1.3.2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1.3.3 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4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
1.4 小结
第二章 语言与非言语交际
2.1 语言
2.1.1 语言的定义
2.1.2 语言的特征
2.1.3 语言的功能
2.1.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1.5 文化视野下的翻译难题
2.2 非言语交际
2.2.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2.2.2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2.2.3 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
2.2.4 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文化理论
3.1 文化冰山模式
3.2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3.3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3.3.1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
3.3.2 会话准则
3.4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
3.4.1 权力距离
3.4.2 不确定性规避
3.4.3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
3.4.4 时间取向
3.5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3.5.1 人性取向
3.5.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3.5.3 时间取向
3.5.4 活动取向
3.5.5 关系取向
3.6 霍尔的文化行为构成
3.6.1 快信息和慢信息
3.6.2 领土
3.6.3 个人空间
3.6.4 多维度时间取向和单维度时间取向
3.7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
3.7.1 情感与情感中立
3.7.2 特殊性与普遍性
3.7.3 扩散性与专一性
3.7.4 品质与成就
3.7.5 集体取向与自我取向
3.8 雅克德莫根和马奎斯莫兹关于文化的讨论
3.9 小结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
4.1 意义协调理论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
4.1.2 意义协调理论的应用
4.1.3 意义协调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2 言语代码理论
4.2.1 言语代码理论的前提假设
4.2.2 言语代码理论的应用
4.2.3 言语代码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3 面子-协商理论
4.3.1 面子-协商理论的前提假设
4.3.2 面子-协商理论的应用
4.3.3 面子-协商理论的批评与总结
4.4 谈话制约理论
4.4.1 谈话制约理论的内容
4.4.2 谈话制约理论的应用
4.4.3 谈话制约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5 期望违背理论
4.5.1 期望违背理论的假设
4.5.2 期望违背理论的应用
4.5.3 期望违背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6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4.6.1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
4.6.2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应用
4.6.3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7 交际适应理论
4.7.1 交际适应理论的内容
4.7.2 交际适应理论的假设
4.7.3 交际适应理论的应用
4.7.4 交际适应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8 跨文化调适理论
4.8.1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内容
4.8.2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前提假设
4.8.3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应用
4.8.4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9 文化身份理论
4.9.1 文化身份理论的假设
4.9.2 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
4.9.3 文化身份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0 身份协商理论
4.10.1 身份协商理论的假设
4.10.2 身份协商理论的应用
4.10.3 身份协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1 身份管理理论
4.11.1 身份管理理论的来源
4.11.2 身份管理理论的内容
4.11.3 身份管理理论的假设
4.11.4 身份管理理论的应用
4.11.5 身份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2 共文化理论/文化共存理论
4.12.1 共文化要素
4.12.2 共文化理论的前提假设
4.12.3 共文化理论的应用
4.12.4 共文化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3 小结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5.1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5.1.1 社会文化身份
5.1.2 心理因素
5.1.3 环境因素
5.2 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5.2.1 Yo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2 Brian Spitz 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3 Judith Martin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4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小结
5.3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3.1 国内研究现状
5.3.2 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5.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5.4.1 认识自我
5.4.2 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
……
第六章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第七章 文化教学课堂活动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第九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参考书目
附录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研究包括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研究内容十分广博,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应用于多种学科,如语用学、语义学、语篇、修辞学、翻译、第二语言习得等。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体系。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历史较短,但成果颇丰,特别是基于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更是受到世人瞩目和赞誉。概括说来,我国...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认同协商理论社会学家Goffman于1959年提出社会交往要以“达成一种协商的共识”为基础,这一“认同要通过协商来实现”的理念就是认同协商理论的首次提出。随后这一理论观点被其他学者发展延伸出了更多的内涵。(二)面子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是由Ting-Toomey在Goffman及Brown & Levinson的...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内容简介
本文根植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鼠极舆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问题的尝试,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形成了富于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既具有理论研究的参考性,又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性。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理论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 &Strodtbeck 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 值、民心与士气。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注意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定义 不是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理论 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为了: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 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当我们...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目录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首先,我们来回顾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理论与历史背景。1. 学科构成: 第一章探讨了交际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这两个学科要素如何相互影响。2. 行为与动因: 第二章深入剖析了学科的本质属性,明确了其研究的导向和驱动力。3. 研究方法: 第三章关注共性与特性,讨论了学科...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介绍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2009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在多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翻译学有哪些理论
翻译学的理论主要包括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过程理论等。一、语言学理论:这是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演变以及语言的功能等。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上,包括词义、句法、语义以及语境等方面。通过对语言...

新编跨文化交际名词解释?
一、新编跨文化交际名词解释?新编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研究文化交际现象的理论。其中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交流,交际是指人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新编跨文化交际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现象的学科理论。新编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全球文化的不同、交际的方式、沟通的障碍和解决方法等多个...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内容简介
第七章从外部观察误解,关注误解的产生者,即讲话者和听话者,以及误解的主观意图,同时讨论了误解的修复策略。这一章节提供了对实际交际情境的深入理解。最后,第八章是研究的总结,作者从中提炼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和理论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的目录 -
繁管前列: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1章 跨文化交际 第2章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4章 交际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5章 语言交际 第6章 非语言交际 第7章 社会交往 第8章 人际关系 第9章 经营管理 第10章 价值观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第五部分 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11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12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参考书目 附录一:建议阅读书单 附录二:有关网址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英语专业本科跨文化交际都有哪些教材? -
繁管前列: 英语本科可以使用以下专业教材: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许力生(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 此外,以下中文教材也非常好,可以作为参考书目:跨文化交际学 贾玉新 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英语专业考研 跨文化交际参考书 -
繁管前列: 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上外,1997.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研社.不记得哪年了好像有新版.以上两本中文是必读的.还有 Samovar 的跨文化交际学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也是基础的英语书.不知道你是考哪个学校的,不过,个人认为以上这些书看看就可以了,因为一般好像在考研的时候比较少考这么专业的内容(当然,你要以报考学校的要求为准),即使考到了,也只可能是所有考试内容中的极少部分.更多可能是在面试的时候问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 .建议你可以看看你报考院校有哪些老师在做跨文化交际 方面的研究,然后看看他们的专著或者论文应该就可以了.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有哪些关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书籍? -
繁管前列: >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能否给我几个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参考文献啊 英文的哟,谢谢啦! -
繁管前列: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etc外研社出版.2001.这本是最经典的了. 国内也有不少用英语写的跨文化交际教材,但都差不多是从上面这本书上东抄西摘的.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请介绍能了解跨文化的书籍 -
繁管前列: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2]严文华,荣继文,石文典.跨文化企业管理心理学[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3]胡军.跨文化管理[M].山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4]黎伟...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跨文化交际学是关于什么的书
繁管前列: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书 名: 跨文化交际学 作 者:陈国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最好连带复试的也给我 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这几本专业课备考资料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廖七一 译林出版社 2000 2 《跨文化交际》 金惠康 中国对外... -
繁管前列:[答案] 买书就去书店啊. 在多种因子辅助下,核糖体结合信使核糖核酸(mRNA)模板,通过转移核糖核酸(tRNA)识别该mRNA的三联体密码子和转移相应氨基酸,进而按照模板mRNA信息依次连续合成蛋白质肽链的过程.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跨文化交际 -
繁管前列: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活动己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连浩特市19552192789: 有那些名人对跨文化交际有所研究的,可不可以介绍一下顺便列一下他们的名作?...
繁管前列: 岑建军:《难在今日 功在千秋》,《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第2期. 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第3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