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些《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尤其是人物赏析

作者&投稿:邸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1000字左右~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素体韵文的诗剧,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使用了多种诗歌形式。在乐工的开场白中,他使用了十四行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话则较多采用无韵诗的形式。
莎士比亚常使用五步抑扬格的素体韵文写作,这种文体灵活多变,比一般说话的语调高昂,比普通的诗体更接近口语,既可以作帝王的堂皇之语,又可以作情人之间的呢喃细语。
莎士比亚还为不同人物角色赋予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劳伦斯神父使用的是布道和警句风格,朱丽叶的乳母则特别使用了无韵式,类似于日常口语对话。
莎士比亚还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当罗密欧在谈论罗萨兰时,使用的是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的夸张让人产生高不可攀之感。而当罗密欧遇到朱丽叶后,在阳台表白时,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短诗,但却被朱丽叶直接打断:“你爱我吗?”可见。
朱丽叶在乎的是罗密欧的真心而不是诗意的夸张。此外,莎士比亚还利用语言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例如朱丽叶对罗密欧使用的是单音节字眼,而对帕里斯伯爵则使用了正式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它于1303年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有人还援引但丁《神曲》作为佐证。但此说难以定论。不过,古罗马时倒确实流传着关于一对情侣生死相恋的民间传说,它在漫长的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故事和细节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
作品影响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法国作曲家古诺曾将此剧谱写为歌剧,音乐剧《西城故事》亦改编自该剧。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有《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作曲家普罗高菲夫则为该剧编写芭蕾舞乐曲,均获得大众的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密欧与朱丽叶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喜剧因素的悲剧,反映了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特色,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浪漫情调,是莎翁风格比较独特的一部剧作。全剧以美好的毁灭揭示了悲剧的主旨,最后作者留下一个乐观的结局: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族和好,两个年轻人的牺牲换取了他们理想的胜利,他们俩的纯金塑像将永远矗立在维洛那城。这既是作者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力量的赞颂,也是该剧作为悲剧能体现明朗乐观的基调的一个原因,更是作者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追求爱情和幸福,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信心的体现。
2.《罗密欧与朱丽叶》
纵容瘟疫传播,一切治病的良药都将归无效.
3.莎士比亚简介
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在英国的斯特拉福城,他有浓厚文化基础,但没读过大学。18岁时与一位26岁女子结婚,未满21岁时有了三个孩子。3年之后去伦敦,成了演员,剧作家。
30岁时开始走红;34岁时家庭经济宽裕,艺术取得成功,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此后的10年之内,莎士比亚写下了许多优秀剧本,其中有《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等。
莎士比亚独自生活在伦敦的20年中,他的妻子一直住在斯特拉福。近40岁时,莎士比亚才回到斯特拉福,1616年去世,活了整整52岁。
莎士比亚写了约38个剧本,其中包括他与别人合写的小剧本,还写过154首14行诗,3或4首长诗。鉴于莎士比亚才华横溢,成就非凡,名扬天下,笔者认为不把他的名字列入这百人名单是没有道理的。此外,把他排在这个位置,也并不是低看他的成就,而是考虑到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没有极大影响。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则常常在各个方面对人类生活的发展造成影响,比如科学的进步对政治、 经济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也影响到了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和艺术发展。
看来莎士比亚是所有文学家中无与伦比的杰出天才。当今很少有人去读维吉尔,荷马的作品,但只要有上演莎士比亚剧目的晚会,观众必然拥挤,就连没有读过或看过他的剧作的人,也能够背上几句台词。在过去的近400年中,莎士比亚的剧作为许多读者或观众带来了兴奋和乐趣,可以预见,他的作品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仍将受到人们欢迎。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剧作在许多国家上演。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英国维洛那城。凯普莱特大人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大人的儿子罗密欧一见钟情。不顾家族的仇恨,坠入爱河。他们不顾两个家庭的强烈反对私定终身。后因罗密欧失手杀人,被逐出维洛那城。朱丽叶为逃避家人安排的婚约,他在好心的芝伦斯神父的帮助下假死。潜回城的罗密欧不明真相,喝下毒药倒在朱丽叶的身边。当朱丽叶醒过来时发现罗密欧快死了,她便毅然用短剑结束自己生命。

  第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
  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爱,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
  观主义的悲剧。

  莎士比亚曾明确地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命运悲剧。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以后创作的悲剧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强烈的爱恋这单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众多悲剧中的人物那样处于种种冲突的支配地位,最终造成毁灭性的必然结局。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作为人文主义者、王子和儿子的他,必须
  承担的三重使命,又加剧了他性格中的犹豫和彷徨。而克劳迪斯的阴险,狡诈及其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强大,这激烈的外在和内在的冲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无可选择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结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它几乎都是出乎难以解释的偶然。里格尔曾明确地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干的
  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尔观点为基础评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布拉雷德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先是向上发展,在他们的结合中达到顶点,然后就因为双方家族的反对开始衰落。家庭的反对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剧的结局,但随即又转化为由悔恨导致的和解。”仔细研读剧本,确实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
  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口角,罗密欧的劝阻,招致提伯尔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拔剑相击,被提伯尔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伯尔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却不是像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一样是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新版中学教材节选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即全剧的结局部分。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第二篇: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1594~1595年间,属于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以前,
  他已写过4部历史剧,4部喜剧和1部悲剧。他在历史剧中,批判封建统治集团的野蛮和残暴,在
  喜剧中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胜利,而在这部悲剧中,他几乎将以上两种主题结合在一起。蒙太古之
  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倾心,但是这一对情人却因两大家族的世仇宿恨而丧生,他
  们的悲剧终于赢得了两家的和解,显示了爱情的最后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纯属虚构,意大利人班德尔(Bandell)最早写成小说。1562年英国人
  布罗克(Arthur Broke)将这故事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潘特(William
  Painter)又将这一故事收入他的小说集《快乐之宫》中。莎士比亚这部悲剧取材于布罗克的长
  诗,但是无论情节和性格都有新的创造。这部悲剧在1597年以前就已轰动伦敦舞台,其后成为最
  受观众和读者所欢迎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许多音乐和绘画都以此为题材。

  在长诗和小说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历时将近一年。罗密欧向朱丽叶求爱几周以后,两
  人方才秘密结婚;罗密欧婚后到杀死提伯尔特,其间经过三四个月;他的流亡,将近半年之久。
  而莎士比亚却将剧情的发展,压缩在几天之内据丹尼尔(Daniel)分析,自第一幕至第二幕第二场
  为第一日,星期日;自第二幕第三场至第三幕第四场为第二日,星期一;自第三幕第五场至第四
  幕第四场为第三日,星期二;第四幕第五场为第四日,星期三;第五幕为第五日,星期四;第五
  幕第三场结尾为第六日,星期五。,以便显示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热情来得异常迅猛,然而在仇恨
  和狂暴的封建势力摧残下,就立刻被毁灭。朱丽叶的年龄,在布罗克的长诗中是16岁,在潘特的
  小说中是18岁,而莎士比亚为了表现这位少女的天真和钟情,就改为14岁。

  第一幕第一场是在维洛那的广场上。这一场戏可分三段:第一段自开场至亲王下场;第二段
  自亲王下场至蒙太古夫妇下场;第三段自罗密欧上场至结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本剧主角,也为观众的兴趣中心。本剧第一场的用意,就在介绍罗密欧这个人
  物。然而莎士比亚不先写情人的恋爱,而写两家的仇恨,无非是要造成悲剧的气氛。他先用两家
  仆人的争吵,引出班伏里奥与提伯尔特两人来。班伏里奥系罗密欧之友,温和驯良,设法制止他
  们的争吵。而凯普莱特夫人之内侄提伯尔特,真是暴躁如雷,他一上场,斗争就更激烈。这两个
  陪衬人物的性格,也在语言和动作中表现出来。械斗发生之后,市民围观,于是又引得两家主人
  以及亲王上场。亲王最后重申严重警告,违者处死,这就是日后罗密欧流亡曼多亚的张本。一对
  情人尚未出场,早已愁云密布,危机四伏,提伯尔特那副神气、亲王那种警告,仿佛就是不祥预
  兆。

  剧中主角出场,不宜过于简便,否则便无力量,不足引人注目。莎士比亚分明要使罗密欧出
  场,却先叫观众听说他,然后再看见他。我们现在且看莎士比亚在第二段中,如何为罗密欧的上
  场作好准备。第一,我们先从蒙太古夫人嘴里听到“罗密欧”的名字;在一场械斗之后,母亲关
  心儿子,当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第二,罗密欧在剧中是个情人,所以班伏里奥与蒙太古的谈话,
  说他整天闷闷不乐,不知有多少心事,活现出一个情人的神态。

  第三段中,罗密欧第一次与观众相见,莎士比亚便正面表现他的失恋痛苦。罗密欧满腔热情,
  无所寄托,苦痛烦恼,难以排遣。他说,他曾失去罗瑟琳的欢心,因此苦恼。这时他只是渴慕爱
  情,而还没有得到爱情。莎士比亚利用这种心境,以表现罗密欧确是热情青年,一旦遇见真爱,
  定然不顾一切追求到底。因为只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演出爱情悲剧。这一段结尾,班伏里奥劝
  他转移目标,借其他美人以治心病,正为下文他爱朱丽叶安一伏线。

  第二场,维洛那街道。这一场,也可分三段。第一段写青年贵族帕里斯向凯普莱特家求婚。
  第二段,当晚凯普莱特家将有宴会,仆人出外送请柬,适与班伏里奥及罗密欧相遇。第三段,
  班伏里奥怂恿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

  罗密欧既已出现,接着似应描写朱丽叶的上场,但莎士比亚却旁敲侧击,为她留出地步。任何
  悲剧都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这里有两重障碍:一是两家世仇,二是帕里斯前来求婚,而凯普莱
  特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两种障碍的根源,都是封建意识。先写求婚一节,含有两种用意:
  一是引起观众对朱丽叶的注意,二是当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时,观众就为他们担心,唯恐
  好事多磨,有情人难成眷属。这一段中最高妙之处,在于为第五场罗密欧到凯普莱特家去作好
  铺垫。在以前的长诗和小说中,只写情节,没有交代罗密欧到仇人家里去的心理过程,这就显
  得粗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仿佛出于天然,不期而遇,一往情深,多少带有冲动性和偶
  然性。但是他怎么会到凯普莱特家去,因而遇见朱丽叶,这一行动的根据必须交代明白,否则
  就不近情理。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凯普莱特要举行宴会,便派仆人按照
  名单去请客人,而那仆人却不识字,在街道上遇见罗密欧和班伏里奥就向他们请教。因此,他
  们两人才知道凯普莱特要请客,而罗密欧的意中人罗瑟琳也在被邀之列。第二,班伏里奥早就
  劝告罗密欧转移目标以减轻失恋的痛苦,就怂恿他到宴会上去物色新的情人,而罗密欧还迷恋
  着罗瑟琳,为了“要看看我自己的爱人怎样大放光彩”,就决定前往。这样处理,使人觉得颇
  为可信。

  第三场,凯普莱特家中一室。这里描写朱丽叶出场,然而命运已先为她安下圈套。凯普莱
  特夫人郑重提出帕里斯的求婚,征求朱丽叶同意。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年轻姑娘,没有经过
  恋爱,更没有想到婚姻大事;唯其如此,等到爱神的箭一旦射中她时,她会以全身心沉浸在爱
  情之中。在这一场中,奶妈这个人物颇可注意。奶妈在此剧中,关系相当重要,她是朱丽叶的
  心腹,又是一对情人的引线。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一切女仆以及奶妈的特性。她忠诚而又
  愚笨,她唠叨而又自负,她自私而又好心肠,她粗俗而又摆架子,她爱朱丽叶而又不懂得她的
  心思,她真心诚意希望朱丽叶有个好丈夫,不管他是罗密欧或帕里斯。在这一场中,莎士比亚
  还通过这个人物,以滑稽的成分来调剂悲惨的气氛。本剧中的两大障碍既已表现出来,观众听
  到她的唠唠叨叨,不禁觉得好笑,胸中郁闷得以稍解。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罗密欧、班伏里奥以及几个公子哥儿持火把带面具预备参加凯普莱
  特家的假面跳舞会。罗密欧心有所思,并不十分愿意参加,幸亏他的一位朋友茂丘西奥在旁鼓
  舞,方才进去。茂丘西奥这个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相当重要。因他死于提伯尔特之手,罗密欧
  为他复仇,杀死提伯尔特,于是被逐而酿成悲剧。他的性格,恰与班伏里奥相反,他有活泼的
  生趣,敏捷的机智,深刻的幽默,丰富的想象。他的脑筋灵活,言谈俏皮,他想到就说,说到
  就做。在这时候,他恰好是罗密欧的对照,正足以鼓舞这位失恋情人对人生的兴趣。在这一场
  中,幽默成分很重,但是罗密欧最后一段话:“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
  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
  可是让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导我的行动吧!前进,快活的朋友们!”却是一种凶兆。

  以上四场,都是第五场的准备;莎士比亚在这一对情人相会之前,先让我们看清整个局势,
  感到悲剧气氛。这四场戏不仅是补叙,是引子,而且是动作,是戏剧,所以决不可少。当年歌
  德在魏玛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竟从第五场开始,而将以上四场删去,真是令人不解。英
  国批评家布洛克在其《莎士比亚十剧论》中曾经批评歌德:“既不了解莎士比亚,亦不知戏剧
  艺术为何物。”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这一场是第一幕的结尾,而就全剧的动作来说,却以此为开始。
  它是纠葛的起端,两种相反势力,最初发生接触,此后渐趋剧烈。这一场,亦可分为五段。第
  一段,描写凯普莱特家仆人的忙碌情况,造成宴会的热闹气氛。第二段,描写凯普莱特招待来
  宾,以及罗密欧已经到场,初次看见朱丽叶,惊喜欲狂。第三段,描写提伯尔特识破罗密欧,
  欲加报复,却被凯普莱特喝止。第四段,罗密欧与朱丽叶跳舞,两人一见倾心;罗密欧事后才
  知她是朱丽叶。第五段,众宾客散去,朱丽叶叫奶妈去打听,原来他就是罗密欧。

  一对情人相爱之后,方知两家原是仇敌,这岂非是命运故意捉弄?莎士比亚先写这对情人
  之相爱而后写这对情人之相识,用意至为深刻。然而两家虽有世仇,倘若无人在旁兴风作浪,
  未始不可因两家儿女的爱情,得以和解,从而缔结良缘。莎士比亚在情人相爱之前,先写提伯
  尔特;可见仇恨早已严阵以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相爱,真是自投罗网。在此剧中,一方代表
  爱,一方代表恨。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在这一场中互相接触,从此以后各自发展。提伯
  尔特一时性起,恨不得一刀杀死罗密欧;无奈却被姑父喝住,心中格外不平,火上加油。他气
  愤愤下场之后,必然不肯罢休,非要报复不可。

  第二幕共六场,戏剧动作逐步推进,纠葛渐趋严重。第一场,凯普莱特花园墙外小巷。罗
  密欧跳进园中,其友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后至,喊他不应。这一场,主要目的无非为第二场作
  交代,说明罗密欧何以能在花园中出现。而莎士比亚就借茂丘西奥的嘴来说一套俏皮话。同时,
  借以表示他们两人还不知道罗密欧已经爱上朱丽叶。他们如果知道,就会设法劝阻或者奔走疏
  通,一对情人的不幸结局或可幸免。

  第二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就是最著名的“阳台景”。这一场是诗,是音乐。后世浪
  漫派剧作家都爱借用这种情景,例如雨果的《欧那尼》以及罗斯当(Rostand)的《西哈诺》
  (Cyrano)。

  阳台景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未交谈时的各自的独白,二是两人交谈,三是
  从奶妈呼唤到罗密欧离去。这一对恋人的情感有发展过程,而语言风格也有相应变化。

  罗密欧在月夜“借着爱的轻翼飞进园墙”,站在朱丽叶的阳台下,仰望着意中人。这一场
  戏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说爱、盟誓和定情。他们这样相会,像朱丽叶所说,“太仓促,太轻
  率,太出人意外”,带有传奇色彩。他首先暗自赞美她的容貌。这时他还没有和她会面交谈,
  在激动中尚能保持冷静,所以他的二十五行长段诗句,从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现他对她的歌颂和
  爱慕,词句华丽,意象鲜明。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以光明和黑暗来象征爱情和仇恨。当罗密欧
  在舞会上初次看见朱丽叶时,就说:“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第一幕第五场)现在他看到她在阳台上窗户口出现,又说:“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什么光?那
  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他不仅以日月星辰来比喻朱丽叶的光华艳丽,而且他的想象深
  远而真切。他赞美她的双眼是“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而更进一步形容她的面貌,“她脸上
  的光耀会掩盖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他看到她手托香腮,他说: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来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就写出了一个青年的
  恋爱心理。

  朱丽叶最初还没有发现罗密欧在阳台下,她独自吐露心声,语言朴素无华,情意深切真挚。
  她真爱罗密欧,丝毫不受世仇影响,姓名毫无意义,她爱的是他本人。她说:“我们叫做玫瑰
  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
  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她这样吐露她的内心秘密,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比起当面诉
  说爱情更加坦率。因为她只有个女孩子,多少有些羞涩。

  当朱丽叶发现罗密欧时,她问他怎样来到园中,劝他谨防她家人的暴行,向他表示她的爱
  情,以及要他起誓证明他的真心。他在答话中,显示了他将她的爱情比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的
  思想。他冒险跳进园中这一行动,就是爱情的明证,似乎不必要再多说,所以在交谈中,她的
  话反而比他多。莎士比亚运用语言,总是联系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一对情人初次交谈,内心
  激动,出言吐语,不加雕琢,风格简练自然。

  阳台景虽然富于抒情性,但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场戏。就一对恋人的情感来说,最终,
  就是结婚。再就当时情境来说,已是深夜,奶妈三次呼唤朱丽叶。她两次去而复返,并且喊回
  已经告别的罗密欧。她决定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派人去找他商定结婚大事。这时他们更加激动,
  情感急切,动作性多于抒情性,所以语言比较平易。但是莎士比亚毕竟是伟大的剧诗人,有时
  还用生动的比喻来显示恋人的真挚的感情。当朱丽叶唤回罗密欧之后,看到天将黎明,催促他
  快走的时候,内心非常矛盾,就说:“我就好比一个淘气的女孩子,像放松一个囚犯似的让她
  心爱的鸟儿暂时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丝线将它拉了回来,爱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给它自由。”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罗密欧当晚和朱丽叶分别后,清晨就求神父给他们证婚。神父在
  此剧中,关系亦极重大。他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冷眼旁观的哲人,然而富于同情心,具有
  正义感。他的冷静正和罗密欧的兴奋,成一对照。他虽说俏皮话似乎在责备罗密欧,其实正足
  以表示他对罗密欧的关怀;而罗密欧对于罗瑟琳与朱丽叶的假爱与真爱,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莎士比亚描写神父上场,用意至为深刻。他手持一筐草药,口发高论,穷万物之奥妙,通
  天地之究竟,不仅为下文他给朱丽叶的灵药作一张本,并且,使人相信他确有超度众生的神仙
  手段。若不如此,观众何以相信他的灵药可以奏效?

  神父答应为这对情人证婚,并希望两家借此可以化仇为亲。这是他的一番菩萨心肠,说明
  他的动机,并使观众发生一种意外希望。然而神父最末一句话,亦殊耐人寻味:“凡事三思而
  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这是警告,也是预言。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第一段,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谈及提伯尔特写信向蒙太古家挑衅,
  以及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观感。爱与恨在这里都有发展:一对情人行将结婚;提伯尔特又
  来挑衅,准备殴斗。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憎恶,成为下文斗剑的伏笔。第二段,他们遇见
  罗密欧;这一段与第一幕第一场第三段,恰成对照。这时罗密欧正在恋爱,所以他的聪明才智,
  可以压倒茂丘西奥。爱情竟将毫无生气的罗密欧变得异常欢快,有说有笑。莎士比亚每次写到
  茂丘西奥时,总是让他耍字面,说俏皮话和双关语,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都很喜欢这种风格。
  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仍然不知罗密欧爱朱丽叶。第三段,奶妈上,被茂丘西奥开了一顿玩笑。
  这两人都带有一些喜剧性格,观众看到这一段,必然觉得好笑。悲剧中的滑稽穿插,具有调剂
  作用,这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特色之一。第四段,罗密欧托奶妈转告朱丽叶,下午在劳伦斯神父
  处相会,并带软梯去。这一段戏承先启后,上下关联。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朱丽叶等候奶妈,后来奶妈来报告罗密欧的消息。莎士比亚
  随处顾到观众的兴趣,故随处都有“戏”。一个消息,本来三言两语可了,但是奶妈故意不说,
  急得朱丽叶跳脚拍手,关子一直卖到底。然而卖关子也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奶妈本是一个滑稽
  角色,所以在这里造成笑料,也很自然。

  第六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给这对情人举行婚礼。但是在这欢乐的场合,神父却预
  示出不幸的命运:“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
  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情人的恋爱在第二幕中已突飞猛进,而两家的仇恨便在第三幕中日益加深。在戏剧中,两
  种相反力量发生冲突而达到最尖锐激烈的状态时,便是顶点或高潮。本剧顶点,是在第三幕第
  一场。

  第一场,维洛那广场。这一场一共可分六段。第一段,是关于班伏里奥和茂丘西奥的过场
  戏,为下文殴斗作准备。第二段,提伯尔特等人上场,出言不逊。茂丘西奥不服,引起冲突。
  第三段,罗密欧不期而至,他因为爱朱丽叶,所以打算息事宁人,甘心忍受提伯尔特的侮辱。
  第四段,茂丘西奥在旁大为不平,愤然向提伯尔特挑衅,两人于是斗剑。罗密欧上前干涉,茂
  丘西奥冷不防被提伯尔特击中要害身死。这时罗密欧非常悲愤,已不能忍。第五段,提伯尔特
  上场,罗密欧为友复仇,杀死对方。第六段,市民围观,两家父母出现,亲王最后判决,下令
  驱逐罗密欧出境。

  这一场是全剧的顶点或高潮,剧情由此发生突变。在这以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情节
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读后感
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骗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的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十篇
在那样的时代里,自由婚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可说是举步维艰,更何况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的家族本是世仇,当两人在劳伦斯神父的支持下最后成婚,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也许能够就此消解,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械斗却如洪水猛兽般将罗密欧推向了被放逐的境地,“唉!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嘶吼哀号啊!新婚的罗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讲的什么啊?
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是意大利古老的民间传说,后来意大利作家彭特曼把它写成传奇小说,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又据此情节写成一部动人的悲剧。故事发生于14世纪意大利的维洛耶城,城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积有世仇,蒙太古家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在一次假面舞会中一见钟情。在神父劳仑斯帮助下秘密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介绍?
在逃往曼都亚之前,罗与朱道别。朱无法忍受离别的悲伤,更无法接受母亲强迫她嫁给帕里斯伯爵。愤怒与悲痛中,朱决定向劳伦斯神父求救。第十场 朱丽叶卧室\/坟墓 劳伦斯神父给了朱一瓶药水,喝下去会昏睡几天。一但下葬后,事先得到通知的罗会来将她带走。但是神父未能及时将消息通知罗,罗悲伤过度,自尽而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篇1) 《罗密欧与朱丽叶》透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感情杯具。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明白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1、《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2、演员:朱丽叶、罗密欧、朱父、罗父、朱母、罗FRIEND、朱堂哥、神父、奶妈、帕里斯、旁白、巡逻、送信。3、旁白:莎士比亚大哥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广为流传,也被许多人士改编为许多不同风格的版本,内容曲折离奇,感人肺腑,让人深思,另人自杀。4、罗父:烦...

罗密欧与朱丽叶歌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词:阿信 作曲:阿信 演唱:五月天 而没有轰轰烈烈剧情,而没有朱门恩怨背景 但是在两人眼底心底,翻覆的天地 而开始总是一场沉迷,而我在你家楼下等你 于是我糊涂说出一句,我不能没有你 唱过了一首又一首插曲,枕头之上的漫长旅行 我已经开始有点忘记 当初的原因 有一种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内容50字左右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成为恋人。但却因两个家族是世仇而不能结合。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一次,罗密欧为替朋友复仇,刺死人而被流放。朱丽叶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喝下神父的药酒“假死”。由于报信人的耽搁,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去,在她身边自杀了。朱丽叶醒来,悲痛万分,也结束...

滨江区18970544468: 如何赏析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
籍波熊胆: 罗密欧觉得他受到星星的指引,就像船舶受到船员的控制一样.这种想法可能是两个家庭注定要一起结束,结束争斗,他们的死亡可能是也或可能不是这种命运的一部分.不同的读者或观众对于《罗密欧与茱丽叶》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导致他们死亡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或许只是命运的一部分,也可能让人们对于命运感到震惊,导致这个故事成为真正的悲剧.无论如何,罗密欧与朱丽叶双方家庭之间的和平在他们死后终于来临.

滨江区18970544468: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价. -
籍波熊胆: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喜剧因素的悲剧,反映了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特色,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浪漫情调,是莎翁风格比较独特的一部剧作.全剧以美好的毁灭揭示了悲剧的主旨,最后作者留下一个乐观的结局: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族和好,两个年轻人的牺牲换取了他们理想的胜利,他们俩的纯金塑像将永远矗立在维洛那城.这既是作者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力量的赞颂,也是该剧作为悲剧能体现明朗乐观的基调的一个原因,更是作者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追求爱情和幸福,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信心的体现.

滨江区18970544468: 如何评价罗密欧与朱丽叶 -
籍波熊胆: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的,但我并不看好他们.我觉得他们的死是必然的.1,他们两家族世代的仇怨实在结得太深了,连仆人相遇都势如水火,不可能因为子女的爱情就能放下,为了结开他们的仇怨,莎翁必得安排他们死亡,以此让两家族后悔,觉悟.2,一见钟情本来就是很缥缈的东西,而最初罗密欧爱上朱丽叶是因为她的外貌,为了成全所谓的伟大的爱情,不能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更了解彼此,死亡是必须的.3,不要和我说,爱可以永恒之类的话,要知道罗密欧最开始爱的是罗瑟琳,为了她茶饭不思,但去了舞会,发现朱丽叶更为美丽,便移情别恋了,你要我如何相信他的爱?

滨江区18970544468: 急征《罗密欧与朱丽叶》解析(或读后感) -
籍波熊胆: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在现在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是无辜的”说法,可往往故事的最后,孩子的命运却是最悲惨的.为了家族的利益,罗密欧与朱丽叶彷徨着,在走投无路时,选择了解脱.爱驱使着他们向死亡迈进,情催...

滨江区18970544468: 求一篇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籍波熊胆:1996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改编的.原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古城维洛那,而电影中的维洛那却是一个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影片中的加油站、汽车、高楼大厦这些现代文明的...

滨江区18970544468: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谈谈你对莎士比亚悲剧的看
籍波熊胆: 青春生命的绝唱——《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意蕴探析 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的第三场,这是全剧的最后一场,也是本剧的高潮,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

滨江区18970544468: 《罗密欧与朱丽叶》讽刺了什么? -
籍波熊胆: 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

滨江区18970544468: 谁有关于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的范文啊?!急! -
籍波熊胆: 既然已经交了作业了,呵呵,我就随便说几句吧.我拿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RJ)与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NDP)来比较.NDP是实力派,RJ就像偶像派; NDP的每一个主演拿出来都是独当一面的超级实力的歌手; RJ都是帅哥美女但...

滨江区18970544468: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影评 -
籍波熊胆: 本人观感:昨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听ROMEO & LULIET的电影原声,极苦极苦,冷到心底的绝望,好象心里装着一个海洋的泪水却哭不出来.6年前,盛行什么后现代,我合着什么《哈姆雷特后现代版》一古脑网罗了,看完觉得是烂片.激情说的...

滨江区18970544468: 外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籍波熊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