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精彩?

作者&投稿:策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

首先,说一下,我对于前半部后半部的理解。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前60回和后60回的比较,我更愿意把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来作为前后两部分的分界线,因为到了第八十回这个时间节点上,三国的两个国才终于产生,这个时候汉献帝在位32年(八十回禅位诏书中有提:朕在位三十二年),加上之前十几数年的诸侯混战,四五十年的时间和后来三国整个历史时期的时间基本相当。这样你也会发现,其实这本书虽说叫《三国演义》,但
其实真正写三国这四十几年的事情的也只有四十个回目,罗贯中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写前八十回的后汉部分。当然这本书叫《三国演义》自然有道理,其中一个原因,没有后汉时期的逐鹿中原,哪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当然在我看来,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英雄。这个我稍后会具体来讲。
当然这只是我的划分,我也曾经看过一个分法,是以诸葛亮死为分界线,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前半部分是前104回,后半部分是后16回,这个分法也有它的道理,诸葛死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蜀汉这边了,整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已经远去。
好吧,假定按我的划分前八十回为前半部分,后四十回为后半部分。我们来看看前半部分的内容,我刚才提到过,我这次重读三国,将之前不熟悉的章节回顾了一下,具体说来,实际上就是后面四十回。因为即使我们读过三国之后,但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能够遇到很多与三国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让你回顾它的部分。比如戏曲里有大量的三国戏(虽然年轻人很少看戏)相声里面有学唱类的作品,比如电影作品里有大量此类题材,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你会发现确实很少有将诸葛亮死后的章节改编成其他的艺术作品的。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复和坚持的过程,那么在我们长期的重复地接受某些艺术作品对《三国演义》某个桥段的改编的时候,这种印象,想不深刻都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战,你甚至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学到过这个故事。
那么为什么被改编的文艺作品的数目在前八十回的次数明显多于后四十回(不是简单2:1的比例关系,是大大的超过),如果说后四十回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被大规模提及的其实就是失空斩和黄忠老爷子的定军山了。(失空斩的情节在三国演义的95,96回两个回目),再找就实在找不出来了。反观前八十回,我能够不看书就随口说出来的情节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三让徐州,吕布辕门射戟,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关云长单刀赴会,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三打祝家庄(呵呵呵)等等,总之,所有的这些我都可以记忆犹新,如果让我说说某一个桥段,我也能说得有板有眼,至少大概的情节是能够串起来的,但是后四十回呢,尽管我刚刚看过,也只是大概的了解了是关羽先死,关羽死完曹操死,曹操死完张飞死,张飞死完刘备死,刘备死完才终于将局势稳定下来,诸葛亮先是六出岐山,无奈对方有司马懿,然后诸葛死完孙权死(108回孙权去世),至此原来的所谓英雄时代的人物全部死光光了(赵云,马超,黄忠也都先于此去世)。好像《三国演义》有点像《红楼梦》,虽然《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本人所写,但是即便是曹雪芹本人所写也难离由盛转衰的事实。《三国演义》也是如此,前八十回,英雄们正当壮年,后四十回,英雄们终归黄土。
前面说的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精彩是因为,「前半部分出英雄,后半部分英雄凋暮,」那么怎样界定英雄呢,我们自然是要用一般的价值观来衡量了,忠信仁义智这些标准,你会发现,前八十回,关公,张飞,诸葛孔明这些刘备手下,乃至于周瑜,鲁肃,陆逊,诸葛瑾这些孙权手下,以及夏侯渊,夏侯敦,曹仁,曹洪,郭嘉,许攸等曹操手下,个个都算是人才了。手下强,主公也不弱,便是刘备,曹操,孙权(孙坚,孙策),那也是当世的豪杰了。可是你再看后四十回,除了老的老死的死,不停地三国之间的几乎没有什么智谋的战争(相对于前八十回诸侯混战时期的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智谋了,前八十回因为诸侯太多,所以往往有各种借你而牵制他,各种计谋层出不穷
,典型的是袁术打刘备,吕布从中周旋,这样的事情在三国鼎立的时候是断然不可能产生的)。后四十回拼的更多的是当权者是否足够英明,曹丕死后曹氏政权的当权者实际上已经从曹转移到了司马氏,而司马氏恰好在这几十年人才辈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如果三国能够再僵持二十年,恐怕情况都不是那个情况了,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据说也是个傻子嘛,此是历史不做讨论)反观蜀汉政权,刘备死后继任的是刘禅,任用黄皓,荒淫无道,想让他来统一中国,岂不难乎。再看东吴,孙权死后,孙氏政权动荡不安,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手下的大将军如诸葛恪,孙俊等人,一旦他们有了变化(起异心或把持朝政娇横跋扈),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而像诸葛恪,孙俊这些人本身也没有司马氏这样的统治力和教育能力,所以可想而知,最后是谁能够一统天下了。那么抛开当权者的英明智慧与否不谈,再看看各国都有哪些征战之人,蜀汉这边诸葛死后,便是张关的后人,可惜也与他们的祖父实力相差甚远,姜维倒是有智,可是其智比不上诸葛亮,且遇到一个昏君,难怪后来司马昭都说,便是诸葛亮在世也无法挽回这个败局(119回,后主乐不思蜀后有此话)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前八十回是英雄们奋斗闯荡天下的时代,后四十回是英雄们死去,拼后代人品的时代。
2前八十回是诸侯混战,诸侯间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时代,后四十回是格局形成,拼后代人品的时代。
3前八十回剧情百转千回,后四十回,仍然是拼后代人品,剧情相关单一。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事实上这本《三国演义》的剧情还不都在罗贯中本人的写法上了。如果他想写,他也是可以把前后两部分都均分到60回的,他是可以把后半部分的剧情写的更加详细的,他是可以把后半部分制造出来几个像样的英雄的吧。但是对比一下,四大名著里面的《水浒传》,《红楼梦》,也同样给我一种很类似的感觉,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没落。这是一种大势,由盛及衰的大势,假若《三国演义》的前后两部分同样精彩,那还有什么味道啊。

前面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多,而且都是在观众的期待下出场开始自己建功立业的道路,后半部这些风流人物都慢慢老去死去,自然没有多少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了。

为什么前三国时代比后三国时代精彩?

其实从电视剧里也能大概看出个端倪,电视剧里最经典的就是94年老三国。片头曲出现了六个人,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关羽、张飞。

让观众很直接的就认为这六个人就是三国演义的主角。这六个人里,在三国50多集到60来集,一口气死了个四个:麦城死了关羽,紧接着曹操病死,张飞被割头,刘备白帝城病死。

六个主角几乎一口气死了四个,剩下的也就诸葛亮还比较有看头,还有个不算是主角但是戏份很重的司马懿,能跟诸葛亮较较劲。孙权完全没怎么表现。喜欢吴国的也不多,大部分都是喜欢魏蜀的。

这也是前三国时代比后三国时代精彩的原因。

如果按照我个人认为的话,到现在我都是这么认为,就是三国演义到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就没什么意思。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我们知道大部分英雄都开始逐渐OVER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三国时期的武将情节和大谋士情节。喜欢看三国的人,基本上都有自己喜欢的武将和谋士,也正是这些武将(英雄)和谋士(当然也是英雄),完全满足了人们的英雄的喜爱和幻想。

前期的英雄一堆一堆的出现,关张、赵云、吕布、典韦、许褚、徐晃、夏侯??⒍》睢⒀樟嘉某蟆⒙沓?⒒浦摇⒄培A张辽、孙坚孙策等等等等,现在还非常流行动不动就讨论三国武将排名的,还有一律二赵三典韦之类的说法。

但是这些武将基本上都是前期武将,后期没剩几个人。

所以看着后三国时代非常没意思。

谋士也是啊,郭嘉、庞统、诸葛亮、荀??⒓众嫉鹊龋?蟛糠忠捕际乔捌诘哪笔浚?笃诰褪O轮罡鹆梁退韭碥擦恕B窖分?嗟模?惨蛭?嵌?獾模?欢嗌偃讼不丁?/p>

还有就是各种战役,战斗,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前三国时期。玩的各种谋略,那些好看的谋略,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前三国时期。

后期就感觉没什么太好看的战役和战斗了,勾心斗角玩战术也少了不少。

也就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在玩了。

归根揭底,还是前面的重头戏多,后面少。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我对于前半部后半部的理解,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前60回和后60回的比较,我更愿意把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来作为前后两部分的分界线,因为到了第八十回这个时间节点上,三国的两个国才终于产生。

当然这只是我的划分,我也曾经看过一个分法,是以诸葛亮死为分界线,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前半部分是前104回,后半部分是后16回,这个分法也有它的道理,诸葛死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蜀汉这边了,整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已经远去。

总结起来就是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精彩是因为:前半部分出英雄,后半部分英雄凋暮。那么怎样界定英雄呢,我们自然是要用一般的价值观来衡量了,忠信仁义智这些标准,你会发现,前八十回,关公,张飞,诸葛孔明这些刘备手下,乃至于周瑜,鲁肃,陆逊,诸葛瑾这些孙权手下,以及夏侯渊,夏侯敦,曹仁,曹洪,郭嘉,许攸等曹操手下,个个都算是人才了。手下强,主公也不弱,便是刘备,曹操,孙权(孙坚,孙策),那也是当世的豪杰了。

可是你再看后四十回,除了老的老死的死,不停地三国之间的几乎没有什么智谋的战争(相对于前八十回诸侯混战时期的确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智谋了,前八十回因为诸侯太多,所以往往有各种借你而牵制他,各种计谋层出不穷 ,典型的是袁术打刘备,吕布从中周旋,这样的事情在三国鼎立的时候是断然不可能产生的)。后四十回拼的更多的是当权者是否足够英明,曹丕死后曹氏政权的当权者实际上已经从曹转移到了司马氏,而司马氏恰好在这几十年人才辈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最终坚持到了最后。(如果三国能够再僵持二十年,恐怕情况都不是那个情况了,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据说也是个傻子嘛,此是历史不做讨论)反观蜀汉政权,

刘备死后继任的是刘禅,任用黄皓,荒淫无道,想让他来统一中国,岂不难乎。再看东吴,孙权死后,孙氏政权动荡不安,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手下的大将军如诸葛恪,孙俊等人,一旦他们有了变化(起异心或把持朝政娇横跋扈),皇帝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而像诸葛恪,孙俊这些人本身也没有司马氏这样的统治力和教育能力,所以可想而知,最后是谁能够一统天下了。那么抛开当权者的英明智慧与否不谈,再看看各国都有哪些征战之人,蜀汉这边诸葛死后,便是张关的后人,可惜也与他们的祖父实力相差甚远,姜维倒是有智,可是其智比不上诸葛亮,且遇到一个昏君,难怪后来司马昭都说,便是诸葛亮在世也无法挽回这个败局(119回,后主乐不思蜀后有此话)。

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先入为主吧,后三国时代的精彩程度是完全不逊色于三国的前期的。只是当你习惯了前期的热血杀伐,白手起家的英雄们,再看到他们一个又一个的离世,可能就不再有心情去认真的品读后三国的时期了。

后三国比起前三国更多的是宫斗,政治上的事情。蜀汉内部各种党派林立,每一个派系都在争取自己的利益,益州人,荆州人在朝堂之上交锋,南中那边也不是铁板一块。对于北伐这件事情,在诸葛丞相在世的时候,摄于威望,不敢多言,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就开始肆无忌惮的为自己的集团谋取利益了,朝廷内部的不合作,使得姜维北伐缺兵少将,有心无力。

曹魏那边,正是曹爽与司马懿抗争的时候,曹爽与司马懿同职位,但兵力与权利都在曹爽之下,司马懿为了自保,谎称病不出,以此消弱了曹爽的顾虑,最后在曹爽出征的时候,控制了洛阳,掌握了中军,威逼曹爽放弃抵抗,最后又杀了曹爽。至此,司马懿成功熬死了诸葛亮,曹真,曹睿,古今逆袭典范人物。后面的司马师杀夏侯玄,逼死了嵇康。后面就是司马家的天下了。 

孙吴那边,就是各大家族混战。布家,陆家,全家,诸葛家都在站边选择自己的阵营。结果那边孙权自己都搞不清楚继承人是谁,搞出来一个二宫之变,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孙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孙霸,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都没继承。反倒是孙亮成为了继承人。

三国的前期与后期你拆成两本书都可以,类型都不相同了。




郭沫若主张三国演义是什么说?
郭沫若主张《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人民性的伟大作品。他认为,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表现了三国时代社会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激烈性,以及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小说中许多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等,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了民间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郭沫若还指出,《...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

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
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

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体的什么小说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小说?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冇末冇明冇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

三国演义的理由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三国演义的推荐理由,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的理由 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什么小说?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写得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有很多很多吸引人的故事,如“桃源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

南关区15233793418: 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 -
笪时海普: 三国前面英雄辈出,源源不绝,后部分名将陨落,英雄末路,加之三国演义习惯性的将蜀国列为了正统(主角),后面关羽一死,蜀国就走了下坡路,自然而然的感觉不好看了.

南关区15233793418: 三国演义前五集讲了什么 -
笪时海普: 前五回主要说了刘关张三人的来历,并介绍黄巾之乱,曹操与孙坚的生平.最主要的是,因黄巾之乱将董卓从西凉掉进长安,而后黄金灭,董卓佣兵挟持皇帝,曹操发矫诏召集十八路诸侯虎牢关讨伐董卓,这是前五回的重点,因为董卓不乱诸镇不起,诸镇不起三国部分,第五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张(这里说第一张是指曹操召集各路诸侯对三国演变的意义)谢谢

南关区15233793418: 三国演义第九回读后感 -
笪时海普: 《三国演义》第九回前半部分写到董卓误入王允等人设下的“禅让”圈套,结果被吕布诱杀.读者在为这个恶贯满盈的西凉军阀“死于非命”而拍手叫好的同时,也难免发出疑问.董卓为何如此轻易地上当呢?此前向董卓出尽馊主意的谋士李儒...

南关区15233793418: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首 -
笪时海普: 没有这个说法,红楼才是. 只是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是第一部,后面几部多多少少受了它一些影响和启发.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考虑,三国并非占首.

南关区15233793418: 小说《三国演义》的疑问 -
笪时海普: 首先,这不是正史,如果你仍坚持小说的说法,那只有一种解释我认为比较合理,这也是我研究了很久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襄阳城不代表襄阳郡,襄阳郡治所应在襄阳城,但襄阳郡还包括什么新野啊,樊城啊之类的,所以拿下襄阳城不代表...

南关区15233793418: <<水浒传>>是一部章回体小说,比<<三国演义>>早,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第一部章回小说,而不是<<水浒传>>呢 -
笪时海普: 《三国演义》在《水浒传》之前发表.在罗贯中完成《三国演义》之后,再与施耐庵合作创造巨著《水浒传》. 因为《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先出现.这是学术界的观点. 详情可看http://www.xici.net/b81702/d2774383.htm 学术界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在《水浒传》之前发表,而且《水浒传》是罗贯中和施耐庵合著而成,但苦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文字资料和史料,这也成了一个疑案. 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认为《三国演义》在《水浒传》之前发表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南关区15233793418: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分别用不同的字数描述了"三顾茅庐",请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
笪时海普: 《三国志》写什么都挺简略的 这本书的特点是字数相比其他史书少 不信你看 南朝 裴松之做得注 字数是三国志的好几倍 演义是小说 故事的情节当然要写得生动具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