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分别给我们的启示不过15个字

作者&投稿:岛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二章的启示~

1、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不是不给每一章的启示,也想给,可这里有字数限制。

《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论语十二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请你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选取一则语录,送给一位好朋友,并说明理_百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

语文《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并且看得清楚。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 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是什么?
(一)《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 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 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

高二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高中论语12章翻译及原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到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操练和复习,这样的学习不也让我感到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投到我孔门之下),我不也感到...

有谁知道《论语》十二章 翻译? 谢谢
我们为什么要“克己”?因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7)——都到第12章了,如果你脑袋还被你的...“雍虽不敏,请事斯语。”雍是怎么事的?请结合《雍也》5段理解“在邦无怨”;《雍也》1段理解“...2013-07-31 有谁知道大学语文的《论语》十二章 翻译? 谢谢 48 2018-02-03 有谁知道《论语》十二...

论语十二章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明日歌中分别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论语十二章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哲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是过去的就像这样过去了,不管白天黑夜(都不会停留)。感叹时间流逝,不会为任何事物停留,也永不会再回来。强调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明日歌哲理 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没什么隐喻的内容,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从古到今大家...

论语12章的翻译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

《论语》十二章有哪些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

人教版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di2fSqM4HlfoJq2tjIFUdQLDt-EhMLN2DKrFuz5VCoaZW2jB6eOG-7I1eE-plqZBjNNemtgjWaqVi--Ag4KdHBpPpqrEkVjc1oYC4Td_IO这个网址里有,很全的~希望能帮到你!

梓潼县13816473964: 从论语十二章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
溥永诗林:[答案]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的十二则不同内容,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说,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的道理分别是什么·? -
溥永诗林:[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道理】学习是快乐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 》【道理】人要经...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读书有哪些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
溥永诗林: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说说温故而知新...

梓潼县13816473964: 读了《<论语>十二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溥永诗林: 温习学过的知识;多进行自我检查;坚守自己的志向;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给我们什么启示? -
溥永诗林: 《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

梓潼县13816473964: 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启示 -
溥永诗林: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的道理分别是什么· -
溥永诗林: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天坐着空想、感叹是没用的,不如马上投入行动.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一样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溥永诗林: 特色: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启发:要重视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品德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emmmm)

梓潼县13816473964: 读了《<论语>十二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求总结要要简洁
溥永诗林: 、导入新课着五千文明史礼仪邦源远流历史河曾现少光耀千古文化巨我留极宝贵文化遗产《论语》、《》、《孟》、《庄》、《荀》等些著述华文化曾产深远影响直至今仍...

梓潼县13816473964: 论语十二章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启示
溥永诗林: 论语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