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一生????????????

作者&投稿:豫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生平经历~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扩展资料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后世纪念: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出生于邹城市北凫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
孟子53岁时来到了魏国,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后来魏国齐国发生了战争,后来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欢梁襄王,于是离开了魏国。
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不久,孟子回到了鲁国,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孟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是天意所为,于是不再出游。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承“仁政”,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设立学校,进行全民教育。
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扩展资料: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羰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这其中既饮食了他的认识论,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学。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如:一、“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二、“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三、“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上》);四、“求放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六、“自反”,“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七、“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知言”、“知耻”等等命题。

2、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入以其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这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他又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同时,孟子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即主张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他提出“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此外,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义利之辨等等。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澡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著,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其事。

孟子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本人出身于士阶层,其父孟激早死,在母仉氏教育下长大。孟母对他要求很严。据说曾三迁其居,从墓地之侧到市场之旁,最后定居于学校之邻,使孟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连玩游戏也爱玩“设俎豆,揖让揖退”。孟母还曾割断织机上正在织的布,来教诫和警策孟子矢志向学。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1)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也”。(2) 子思名孔伋,是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其经历与孔子相似。他一生聚徒讲学,曾是著名的游士。中年以后二十余年间曾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教期间,被尊为卿,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作为著名大师,孟子有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于诸侯之间,其车乘之多,随从之众,已大大超过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规模。虽然孟子得到各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始终未被重用。

孟子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他曾向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阐述过其“仁政”主张:其一,“制民之产”,使农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孟子认为,老百姓的特点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3) 应当给每户农家百亩农田,五亩宝地,“薄税敛”,“不违农时”,使“民不饥不寒 ”,由此可以行“王道”。其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 孟子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得乎立民而为天子”。(5) 所以君主要注意民心向背,尊重民意,收取民心,进而获取天下。其三,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政治手段,而是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长幼、朋友之类“人伦”规范,使人人懂得正确行动,社会有良好风俗,天下就自然实现了治理。因此,“仁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是教育。

孟子晚年归邹,专心著述、讲学,认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一大乐趣。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有许多弟子,著名者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他留下《孟子》一书,是其引子万章等人所记述的他的言行录。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各篇之中。

亚圣的手笔----《孟子》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 相关内容 -- 孟子介绍 孟子生平 孟子原文 为人之本 为民父母 出乎尔者反乎尔 有恒产者有恒心 王顾左右而言他 人和至上 尊贤而霸 劳心治人劳力治于人 绝对平均则伪 性因习染而成 小惠不足以治国 慎汝所予 人间五不孝 齐人骄妻 圣德如风 舍生取义 穷困忧戚庸汝王成 君子三乐 民为贵,君为轻 仁义国之本 与民同乐 五十步笑百步 仁者无敌 何谓大勇 浩然之气 拔苗助长 天吏无敌 何为大丈夫 礼者国之本 辱皆自取 诚身之道 虞舜尽孝 乡愿德之贼 人性本善 人兽不远,仅在一心 专心致志

我知道他最后死了


你怎么评价祥子的悲惨一生?
进入婚姻的祥子一边厌恶虎妞,一边又贪恋着她给的温暖。2、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顶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

不合格父母说过的哪些话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一些话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经常讲这5句极度伤害孩子的话,可能会毁掉孩子!现在改还来得及。1、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在父母眼里,这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的学习和其他方面有个例子参照学习,然而这种横向比较很打击孩子自信心和...

祥子的主要经历简短?
祥子的主要经历:祥子本是农民北漂来北京谋生,他选择拉洋车梦想有辆属于自己的车。祥子花三年努力终于买了辆车但很快被大兵掳走,祥子趁乱逃出顺手牵走三匹骆驼,他卖掉骆驼后又回到车厂,从此他成了骆驼祥子。祥子被车厂老板刘四女儿虎妞引诱成奸被迫成婚。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喜欢的女人小福子自杀,自...

祥子的主要经历。
祥子一生的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2、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

芈八子一生真实历史
她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一生,都献给了秦国,为秦朝的政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说:“天下奉秦,是秦国的必将成就,或许你我有生之年见不到,但该要我们的儿孙替我们做到。”她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看到了她百年以后的历史。她的子孙嬴政,真的实现了统一六国。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以她的...

从祥子的人生坎坷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刚开始的时候,祥子是善良,正直,诚实的,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断地去追求成功,追求幸福。他本想通过这一切变好,但是在他委曲求全的娶了虎妞,喜欢的小福子又被卖到白房子自杀后,生活给了祥子重重的一击,他开始变得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自甘堕落。最后成了一堆行尸...

《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悲剧的一生主要是为了向读者表达什么?
后来,因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小福子自杀,再加上三起三落的打击,祥子性情大变,开始堕落,吃喝嫖赌不说,还四处骗钱。于是,祥子从最开始质朴、善良的青年农民,最后沦为了一个堕落、自私的“地痞”。2、从祥子的转变,看老舍的“同情”祥子虽说是老舍设置的人物,但老舍对于祥子悲惨的一生,似乎并没有...

微子人物生平
周公旦平定叛乱后,成王根据周公的建议,封微子于商族发源地商丘,即现在的宋国,微子因此成为宋国的国君和始祖。他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微子祠和微子墓均建在宋国,尤其是微山岛上,微山湖和微山县的名字也都源于他的封号。微子的一生,见证了商朝的兴衰与周朝的兴起,他的故事被后人铭记,...

简要叙述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生平经历
小福子因父亲常年喝酒,两个弟弟眼见着就要饿死,她只好以卖身为生,而虎妞也不避讳,教小福子梳妆打扮,且在白天将自己的房子借给小福子,院里的男女老少都看不起小福子,小福子也一直抬不起头。祥子在虎妞难产死后便喜欢上了小福子,并且承诺等他混的好些了,就回来再娶小福子,可是当祥子回到曹...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平生简介如题 -
孙穆力邦:[答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孙穆力邦:[答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孟子...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孙穆力邦: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孟子远祖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但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简介以及成就80字左右!急急急 -
孙穆力邦: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勃利县17775489054: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孙穆力邦:[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

勃利县17775489054: 简述孟子的人生经历 -
孙穆力邦: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孔子后一人,有“亚圣”之称.幼年曾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经历主要有哪些? -
孙穆力邦: 孟母三次迁移房屋,为孟子找学习的地方,却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孟子了解当时的情景奋苦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战国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孙穆力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当时贵族的后代,孟孙氏是他的祖先...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一生的故事 -
孙穆力邦: 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

勃利县17775489054: 孟子的生平 -
孙穆力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